查看原文
其他

​2020-2021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浙江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优秀学生范文
2018年高考试题浙江卷及答案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考场中的诗歌之初唐四杰生平与不甘人后的古诗气象

考场中的诗人之魏晋诗人诗歌鉴赏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考场中的诗歌之宋代诗词的豪放与婉约

考场中的诗歌之明朝的传承与抄袭

考场中的诗歌之咏史怀古送别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边塞诗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田园诗篇

3考场中的诗人之王维、李白、杜甫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与对策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之写景、游记类讲义

一轮复习文言文之文史、政论类讲义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高考复习“书”“序”类文言文解题策略


考前作文写作讲解:结构与扣题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让议论文有“据”可依可用、议论文写深刻八法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议论文写作:精准用例——举例典型,论证有力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高考记叙文(小说)写作情节篇


浙江省台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衢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 文

2020-2021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适应性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江省9+1联盟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江省新昌中学、浦江中学、富阳中学三校高三(上)联考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浙江省2017届好题摸底卷(一)

2020-2021学年浙江省嘉兴五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江省之江教育评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江省台州市七校联盟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6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1.(2分)下列各句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dàn)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颂。但“日啖荔枝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

B.母亲骄傲,腹部的妊娠纹象征孕育和新生;遇害者脖(gěng)上可疑的道道抓痕,身体上深浅不一的刀伤,组成罪孽的恐怖条痕。

C.现在在表面(nián)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

D.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wéi)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傲锋利的。

2.(4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甲】望京门有张“标准照”,出自英国人Alexis Sidney Krausse所著的《CHINA  IN  DECAY》(1898年版),是从望京桥上拍的望京门

       这张照片可看到望京门有陆门,行人可通过瓮城进入城市;也有水关,使西塘河与月湖水系相通,商旅可驾船路过。这与《宁波旧影》一书中,一张标注为“西水关”的照片互为印证

【乙】望京门的水门自宋朝便有名,《宝庆四明志》特别记录了“回城门凡十,西曰望京门,有水门通漕运,旧名朝京”。西门,是通往京城最近的路。【丙】时人沿着西塘河,也叫后塘河、官塘河,一路向西,沿浙东运河过余姚、上虞、绍兴,抵杭州,接京杭大运河。

       没有高速、飞机的时代,运河便是串联整个国家的交通大动脉。故而在申遗时,望京门曾一度被认为是运河的开端。

(1)上面文段中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系

B.路过

C.互为印证

D.故而

(2)上面文段中,划线句子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3.(2分)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带来了空前挑战。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经济萎缩了近15%左右,这是自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全球经济最大幅度的下降。

B.这些做法旨在实质性地断绝中国大型企业与美国市场和科技创新,谋求全球产业链的“去中国化”,削弱中国与美国学术机构的联系。

C.在智能时代,新技术的引入将彻底改变多媒体教室的定义,传统上仅仅具有多媒体内容呈现和有限互动的教室必将被更加智能、更具个性化、更支持智能交互和差异化教学的智能教室所取代。

D.我们都知道,不管模型多么先进,样本多么充足,数据偏差总是不可避免的,要真的想摸清楚国情,最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办法﹣﹣直接上门。

4.(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战国中后期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

B.王实甫,中国元代戏剧家,其最著名的作品《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

C.《记念刘和珍君》最初发表于1926年4月12日《语丝》,后收入《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与《故事新编》等都是鲁迅先生的杂文集。

D.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代表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等。

5.(2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四字短语概括5G阿络的特点,不超过20字。

       在5G网络下,用户可以每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它的峰值下载速度可以达到20G/秒,未来我们只需要一个显示器就可以上网了。随着技术的发展,5G可以为更多的应用 提供网络。5G网络可以用于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领域,这些领域要求在高速中保证及 时的信息传递和及时反应,而5G网络能够达到1毫秒的时延,甚至更低,完全可以为高 速运行提供支持。5G网络可以让某些智能设备一周或者一个月进行一次充电,这将极大的 提高我们的使用体脸以及增加更多的设备到万物互联的大家庭。

6.(4分)阅读下列材料,请你谈谈对文中“摊开手掌”这一说理方式的理解。80字左右。

       徐贲在《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一文中谈到废除死刑的问题,引用了两位网友的留言,指出两人是在各说各话,第一位网友用骂人来发表意见,第二位没有解释或说明为什么不对,只是用与第一位网友相同的方式来表达了反对这位网友的意见。两人都是攥紧拳头地发表意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二、现代文阅读(共16分)(一)课内现代文(共6分)

7.(6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第段划线句在这段文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2)请结合文段,分析作者眼中“三•一八”事件的意义所在。

(二)课外现代文(共10分。第12题4分,其余每题3分)

8.(10分)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各题。

半支蜡烛

谢志强

       (1)那天出差,我来到北方一个陌生的小城市,投宿在一家普通的旅馆。进进出出的,都是陌生面孔。

       (2)房间内有三个床位。入晚,仍是我一人;我担心着随时可能闯进一个陌生人来。我看着电视,荧屏一闪一闪换着人物,很频繁。我略为轻松了。蓦然,荧屏内热热闹闹的人群没了影儿,室内一片漆黑,像隆重的舞会一下断了电。楼外的灯光也消逝了。整幢楼传出惊愕的呼叫。

       (3)我摸近写字台,拉开抽屉,捏住了空荡荡的抽屉一隅的半截蜡烛。这是我进入这个房间时,无意中发现的秘密。

       (4)半支蜡烛,很细很圆,也很凉,它躺了不知多久,几乎被遗忘了,连服务员清理房间时也忽视了它的存在。我捏着它。我没有火柴,捏着蜡烛,走出房门,能看到长长的走廊尽头一扇窗口外边朦胧的夜色。走廊内一片混乱,开门声、脚步声、召唤声。显然,大家都没料到断电。

       (5)于是,我想,迎面闪过一个身影。我说:有没有火柴?她说没有。她一开口,我才知道是个女性,声音使我想到了山泉。她喊服务员,声音包含着恐慌。我说我有蜡烛。她便朝走廊内毫无目标地喊,谁有火柴打火机,点个亮。她仿佛向人间呼吁。

       (6)我继续试探着朝走廊尽头的窗口方向走。我的眼睛渐渐适应了突然降临的黑暗。

       (7)数步远,猛然跳出一朵火苗,像茫茫戈壁的暗夜中遥远处闪现出一堆篝火。他说快点快点。一个中年男子粗犷的喉音。

       (8)我赶上前,蜡烛的顶端棉芯接触了打火机的火苗,像恋人美好深情的吻。蜡烛的火苗陶醉般地摇摇晃晃,渐渐明亮起来,欢跃起来。它的光亮映出其他两张绽开了微笑的脸,接着,又惊喜地围过来几张陌生的脸,都笑着。我看着他们并不陌生的陌生的脸,我也笑了。我没急于返回房间。这亮光属于众人,我不能独自享用。

       (9)她说:你倒有经验,出差还备着这玩意儿。

       (10)我说:我在抽屉里发现的﹣﹣我可没先见之明。现在出差到哪里会没有电灯呢?在城市,蜡烛已成稀罕物了。

       (11)我持着蜡烛,缓缓地走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迎接光明的门,我十分乐意地接受里边的旅客偶尔提出借个光的要求。他们是在寻觅断电的瞬间失却或遗落的物件;找着了那物件,像重逢一样的欢欣,简直显出孩童的纯真。

       (12)我的心房也随着烛光一亮一亮闪动。这个旅馆这座城市不再陌生和恐惧﹣﹣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地难免生出的感觉。

       (13)经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我到达了房间门口。又是意外,霍然灯火通明,荧屏又出现一个彩色的世界。走廊传来惊喜的声音,接着,传来纷纷“砰砰”关闭房门的响声。我也关上了房门。

(1)请赏析第8段中的划线句。

(2)“我”作为人物之一,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3)文章以“半支蜡烛”为题有何妙处?试简要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共30分)(一)课内文言文(共9分)

9.(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飞

怒:愤怒

B.怪者也

志:记载

C.则其大舟也无力

负:承载

D.而后乃今

培:凭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生物之以息相吹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

B.其负大翼也无力

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C.海运则将徙南冥

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3)第段划线句蜩与学鸠不理解的是什么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   

(二)课外文言文(每题3分,共15分)

10.(15分)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各题。

文段一:

屈原庙赋

苏  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

       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乎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逝:发语词。九关:九重天门。黾勉:努力,竭力。

文段二: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犹其感发而改行

冀:希望

B.贤者畏讥而改

度:准则

C.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

区区:微小

D.“离骚”者,犹忧也

离:通“罹”,遭遇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自子逝今千载兮

不知老将至

B.举类迩见义远

淈其泥扬其波

C.志洁,故其称物芳

天之苍苍,正色邪

D.赋《怀沙》自伤兮

险衅,夙遭闵凶

(3)下列对两篇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庙赋》采用“骚体赋”的形式,文章风格与屈原的作品风格有暗合之处;大量运用语气词“兮”,使文章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起来荡气回肠。

B.《屈原庙赋》中,文句“徘徊江上……逝将去此而沉吟”,寥寥数笔,将屈原临终前行吟泽畔的孤寂苦闷、对故国的魂萦魂绕和以死殉国的悲壮,刻画得真挚动人。

C.通观《屈原庙赋》,苏轼认为世道越来越偏狭,有人“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有人“又或为之臣佐”,因此,他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违国去俗、死而不顾”。

D.司马迁对《离骚》内容和形式的评价结合屈原的品德修养一起进行,从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绍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想基础。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自 疏 濯 淖 污 泥 之 中 蝉 蜕 于 浊 秽 以 浮 游 尘 埃 之 外 不 获 世 之 滋 垢 皭然 泥 而 不 滓 者 也 推 此 志 也 虽 与 日 月 争 光 可 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

译文:   

(三)古诗鉴赏(共6分)

11.(6分)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各题。

兰亭诗二首其二

王羲之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

 

(1)从全诗看,作者分别从、两个角度表现了“造化工”。

(2)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是如何将景、情、理交融为一的?

四、名句默写(共8分)

12.(8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2)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3)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      ,思垂空文以自见。

(4)惨象,   ;流言,   

五、写作(共30分)

13.(30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少年向一位智者请教:“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同时也能让别人愉快的人呢?”

“我送你四句话:把自己当作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把别人当作别人,把自己当作自己。”智者回答。

       请从智者回答的四句话中任选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2020-2021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6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1.【解答】A.“传颂”中的“颂”应改作“诵”。

B.正确。

C.“粘上”中的“粘”应读作“zhān”。

D.“桀傲”中的“傲”应读作“骜”。

故选:B。

2.【解答】(1)A.“水系”指河流的干流和支流的总体。语境中指月湖的干流和支流的总体,使用正确。B.“路过”途中经过,一般指在陆地上。语境中指的是水路,还是驾船,应改为“经过”。C.“互为印证”指互相都能证明对方的正确性。语境中指望京门的“标准照”与“西水关”的照片能互相证明其真实性。D.“故而”,所以。语境中用“故而”总结,指出结果,使用正确。

故选B。

(2)C.丙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也叫后塘河、官塘河”这是对“西塘河”的补充说明。前后不能用逗号,可以在前后用括号,或者在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故选C。

 

答案:

(1)B

(2)C

3.【解答】A.不合逻辑,“近”与“左右”矛盾,删掉“左右”。

B.成分残缺,“断绝”缺少宾语,在“科技创新”后加“之间的联系”。

C.成分残缺,“具有”后缺少宾语中心词,在“互动”后加“功能”。

D.没有语病。

故选:D。

4.【解答】C.《故事新编》是小说集。

故选:C。

5.【解答】这种题型和普通的压缩语段有所不同,但方法大同小异。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最终,压缩到短语而不是句。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而这些涵盖主要信息的关键词有无或是否齐全,将成为评分的重要依据。结合“用户可以每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未来我们只需要一个显示器就可以上网了”、“5G可以为更多的应用提供网络”、“5G网络可以……设备加入到万物互联的大家庭”等分析,可以从速度、功耗、时延等方面概括。

 

答案:

速度更快,时延更低,功耗更低

6.【解答】文中列举的是反面的事例,两位网友各说各话,“第一位网友用骂人来发表意见,第二位没有解释或说明为什么不对,只是用与第一位网友相同的方式来表达了反对这位网友的意见”,徐贲认为“两人都是攥紧拳头地发表意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摊开手掌”是与“攥紧拳头”相对的。即两问网友的反面。也就是不能自说自话,要顾及不同的观点,并分析对方观点背后的理由,然后理性、逻辑地一一应对这些理由,方能证明自己观点合理。徐贲用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比喻来形容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不是使别人成为败者,而是欢迎别人加入对话。说理是释放一种理解、尊重、不轻慢对方的善意,让彼此变得温和而有理性。说理可以使双方走到一起,搁置在具体问题上的争议,共同营造一个平和而有教养的公民言论空间。有了这样理性公民言论的中间地带,人们才不至于自我囚禁在一种要么恶言相向、要么哑口无言的两难境地之中。注意表达简洁,不要超过字数。

 

答案:

“摊开手掌”指说理中必须有对方意识,是“对话”,而不是“独语”,更不是“骂人”,是理性、逻辑地证明自己观点。说理方式正确,要有理有据。

二、现代文阅读(共16分)(一)课内现代文(共6分)

7.【解答】(1)“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意思是“我”向来是不怕用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凶残卑鄙,但这次,某些“中国人”凶残、卑鄙的程度让“我”想都不能想!由此可见,这句话更加反衬出某些“中国人”(流言家、执政府)的卑鄙无耻、凶残至极,在文中应该起反衬作用。由下文“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可知,这划线句子与下文形成转折,除了突出当局者和流言家的凶残下流更为了能衬托出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2)第段,“三•一八”事件让“我”看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作,和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第段,“三•一八”事件中,中国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赞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第段,“三•一八”事件对“苟活者”与“真的猛士”的影响,使那些有是非观还没有行动起来的人看出了希望,使那些勇于斗争的爱国者更加奋然前行。第段,说明写作此文的目的是记念刘和珍的。由此内容分析可知,“三•一八”事件证明了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这一事件使那些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怀念烈士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苟活者看到微茫的希望;将激励那些勇于斗争的爱国者,这些“真的猛士”更加奋勇向前。

 

答案:

(1)与下文构成转折,意在突出当局者和流言家比我想象的还要坏,而中国女性临难从容更出于我的想象。

(2)证明了中国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使苟活者看到微茫的希望;将激励“真的猛士”更加奋勇向前。

(二)课外现代文(共10分。第12题4分,其余每题3分)

8.【解答】(1)划线语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蜡烛接触打火机的火苗比作恋人美好深情的吻,形象生动写出了蜡烛被点燃后带来光明的美好,既是表明看见光亮瞬间人们的喜悦,也表明人心在此刻的接近;“蜡烛的火苗陶醉般地摇摇晃晃,渐渐明亮起来,欢跃起来”将蜡烛拟人化,连蜡烛也“陶醉”“欢悦”,由后文“它的光亮映出其他两张绽开了微笑的脸,接着,又惊喜地围过来几张陌生的脸,都笑着”可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们因蜡烛带来的光亮而打破彼此间的陌生,卸下防备的惊喜与愉悦。

(2)本题考查的是第一人称“我”的作用。考生可以从叙事角度、人物、情节、主题、读者等层面分析。“我”是事件的亲历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文中由许多“我”的心理的描写,也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我”是全文的线索,“我”住旅馆,感到陌生、不安,后来断电,因为“我”事先找到一根蜡烛,所以有了后来点燃蜡烛,大家卸下防备,共用蜡烛之光的情节。可以说“我”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最后来电了,大家又恢复原样,各个将房门紧闭,人们又变陌生了,“我”也关上了房门,点明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和交流越来越少,彼此心灵上的隔膜越来越厚的主旨,当然也引发读者的深思。

(3)本题需要从情节和主旨方面考虑。情节上,“半根蜡烛”是文章的物线,旅馆断电,因为“我”事先找到一根蜡烛,所以有了后来点燃蜡烛,大家卸下防备,共用蜡烛之光的情节。最后来电了,“蜡烛”也无用武之地,文章亦到尾声,可以说蜡烛贯穿全文。“我摸近写字台,拉开抽屉,捏住了空荡荡的抽屉一隅的半截蜡烛。这是我进入这个房间时,无意中发现的秘密”“半支蜡烛,很细很圆,也很凉,它躺了不知多久,几乎被遗忘了,连服务员清理房间时也忽视了它的存在”,半支蜡烛被丢弃在抽屉里无人注意,合乎情理,让后文的情节可以合理展开。主旨上,半支蜡烛有象征意味:当黑暗来临的时候,人们为了寻找光明能打破隔阂,消除戒备,走进彼此,相互帮助,扶持。所以它的一半代表光明与希望,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陌生与恐慌被黑暗中的烛光短暂打破。另一半代表黑暗与失望,结尾来电后“关闭房门的响声”又恢复了本来陌生的人际关系,作者揭示了现代都市人群相处冷漠疏离的状况,呼吁人性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信赖与互助。这个标题也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截蜡烛,只要我们点燃它,照亮彼此陌生的面孔,内心也会变得温暖,亲切。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之间的信任和交流越来越少,彼此心灵上的隔膜越来越厚,这些都不应该是和谐社会应有的状态。拉近心灵的距离,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答案:

(1)把棉芯与火苗的亲密接触比喻为恋人深情的吻,火苗人格化地“陶醉”“欢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因蜡烛带来的光亮而打破彼此间的陌生,卸下防备的惊喜与愉悦。

(2)“我”作为小说人物,心理上的希望失望更显真实,也便于抒发情感,拉近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增强了小说的亲切感;作为小说的线索人物,结构上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结尾“我也关上了房门”的无奈,点明主旨,说明城市中人与人关系的陌生难以轻易改变。

(3)作为线索;半支蜡烛被丢弃在抽屉里无人注意,合乎情理;半支蜡烛有象征意味:它的一半代表光明与希望,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陌生与恐慌被黑暗中的烛光短暂打破,另一半代表黑暗与失望,结尾来电后“关闭房门的响声”又恢复了本来陌生的人际关系。

三、古诗文阅读(共30分)(一)课内文言文(共9分)

9.【解答】(1)A.“怒而飞”的“怒”,是奋起的意思,修饰后面的“飞”,而不能解释为“愤怒”。该句可译为:它(鹏)奋起而飞。故选A。

(2)A.两个“也”都用在句末,是句末语气词。  B.第一个“则”,连词,表承接,可译为“那么”;第二个“则”,连词,表转折,可译为“然而”。C. 两个“于”都是介词,相当于“到、往”。D.两个“为”,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故选B。

(3)“之二虫又何知!”的意思是:这两个小东西(指寒蝉和灰雀)懂得什么!其中“之”指示代词“这”;“知”要翻译为“懂得”。作者将鲲鹏和“蜩与学鸠”进行对比,一方面说明鲲鹏志向远大,同时又阐明了“小大之辩”的哲理。不管是小志向还是宏伟目标,都要“有所待”,即小物有小待,大物有大待,也就是万物皆有依凭。

(4)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子的采分点:“夭阏”,阻遏、阻挡;“乃”,副词,才;“今”,现在;“图”,动词,打算、计划;“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翻译为: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打算飞到南方去。

 

答案:

(1)A

(2)B

(3)即“小大之辩”,万物皆有所待,但小物有小待,大物有大待。

(4)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打算飞到南方去。

 

参考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起巨大的翅膀力量便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

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地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二)课外文言文(每题3分,共15分)

10.【解答】(1)C.“区区”解释错误,此处“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的意思是我赞叹你专心一意,独自走上艰难的道路。其中,区区,感情恳切,一心一意。故选C。

(2)A.“自子之逝今千载兮”和“不知老之将至”中“之”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举类迩而见义远”中“而”,转折连词;“淈其泥而扬其波”中“而”,并列连词。C.“其志洁,故其称物芳”中“其”,代词,“他的”;“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中“其”,副词“表示选择关系”。D.“赋《怀沙》以自伤兮”中“以”,目的连词“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中“以”,连词“因为”。故选A。

(3)C.“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分析错误,由原文“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可推测,苏轼对屈原的做法持肯定态度。故选C。

(4)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句中,“……之中”是固定结构,“之中”后应断开;“以……之外”是固定搭配,前后应断开;“世之滋垢”是“不获”的宾语,在“世之滋垢”后需要断开;三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也”之后需要断开。据此断句即可。故断句为: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5)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之”结构助词,“的”;“道”,处世准则;“岂”,难道;第一个“全”,求全责备;第二个“全”,保全;“然”,正确。翻译为:啊!君子的处世准则,难道一定要这样苛责求全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

 

答案:

(1)C

(2)A

(3)C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5)啊!君子的处世准则,难道一定要这样苛责求全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

 

译文:

文段一《屈原庙赋》:

       乘一叶小船到达楚国故地,经过屈原的桐庙。放眼眺望江边的重重山峰,这就是你魂牵梦萦的故乡。

       想当年,你被放逐,渡过滔滔江水而南迁。你离开家乡遥遥千里,活着无可归依,死后也没有坟墓。悲哀啊!人都有一死,但如何对待死,却是很为难的事。你独自在江边徘徊,想要离开人世而还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俯望着面前千仞高的惊涛急湍。你作了《怀沙》来抒发自己的悲伤,让人感叹你与众不同的是怎样的心情。诗的结尾的辞情多么悲凉而壮烈,将离开人世而去,又在最后一刻犹豫不决。我怎不能高昂着头远游四方?又怎不能隐退沉默、隐居不出?独自抒发自己的怨恨和敬慕之情,担心君臣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活着既然不能奋力争辩竭力进忠言,仍期望死后君王受到感动,从而改变他的(错误)行为。如果国家灭亡,那我怎能愿意独自长久地活下去?拜托江神代自己陈述冤屈,水神冯夷教自己(向天帝)申诉。经过九重天门而见到天帝,天帝也为你悲伤,而无法挽救。你有像美玉、兰花一样高洁的品质却无处客身(不被重用),只能忧伤孤独地在江边行走。

       江边的山峰高耸而险峻,你的故居荒废了,行人为之叹。你的子孙后代都流散在哪里呢?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的高台。自你仙逝到今天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臣仆。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如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国家,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吗?啊!君子的处世准则,难道一定要这样苛责求全吗?保全性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赞叹你专心一意,独自走上艰难的道路。即使你的做法有些激烈,不够适中,但要紧的是,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你的灵魂安息吧!

文段二《屈原列传(节选)》:

      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他的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的物也是芬芳的;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三)古诗鉴赏(共6分)

11.

(1)视觉;听觉

(2)诗歌通过俯仰所观所闻的自然美景,抒写了寓目骋怀的快意;面对春秋代序、光景常新的万殊群籁,感天地之无涯,叹造化之神工。博大深沉的宇宙、自然,它无私地化育万物,不但让人感到奥秘困惑,也让人感到亲切新鲜,从而受到启发:博大才能无私。

四、名句默写(共8分)

12.【解答】故答案为: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重点字:僮)

(2)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重点字:汶)

(3)终不可用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重点字:愤)

(4)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尤使我耳不忍闻(重点字: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