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0年全国Ⅰ(河北河南安徽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全国Ⅱ(内蒙吉林宁夏新疆甘肃西藏辽宁重庆)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0全国Ⅲ(云南四川广西贵州西藏)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参与建设.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起着巨大作用。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工匠不仅是传统工业的主要劳动力,而且还扮演着传统工业技术主体的角色。工匠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不断突破自我的创造精神。工业革命之后,传统的小作坊逐渐被现代工业制造取代,但是在人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工匠文化,却依旧贯穿于现代化的工业制造之中。工匠精神是一种求精尚巧的实践精神。对工匠而言,产品制作并不是一种简单模仿的操作,而是对材料匠心设计、精心制作的再创造,从产品的构思到成品的整个过程,都渗透着工匠求精尚巧的思维,烙刻着工匠双手劳作的印记。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捋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建筑,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弘扬工匠捋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描r神的继承与发扬。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宫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弘扬工匠格神,需要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选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人民日报》2020年04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传统的小作坊逐渐被现代工业制造取代,工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始终没有中断。
B.我国古代就己经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这对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C.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这需要培育劳动者追求突破、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D.弘扬工匠精神,既要通过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需要构建相应的体制机制。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3分)
A.航天科技集团九院的铣工李峰心细如发,探手轻柔,在高倍显微镜下手工精磨刀具,允许范围内的5微米的误差他也要“执拗”返工。
B.《核舟记》中,巧匠用“长不盈寸”的桃核再现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C.创业30年之久的海尔集团,能够跻身全球知名企业,得益于其“持续变革,不断创新;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的理念。
D.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贴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产品随处可见,许多产业的规模居世界前列。
3.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村有嘉木
村姑
在老家和母亲坐着闲话,丁零零,丁零零,细碎而清亮的铃声传来.母亲说:“木瓜来收垃圾了。”
木瓜负责我们这条街的清洁工作。他每天傍晚时拉着板车,在这街面上走一趟,收一遍各家的垃圾,第二天早上再打扫一遍。
木瓜不会吆喝,他自有他的办法。他在车把上系一个铜铃,像牛脖子上系的那种,只是稍大一些,车一动,铜铃就清脆地响。一串串简单而轻灵的音节在街巷的墙壁上、树木间碰撞,回荡,像阳光一样兆跃,铜铃不时地闪过一缕金色光泽。有时,他会特意摇一摇,那是谁家门前没有放垃圾、主人也没有走出来送垃圾的时候。像过去走街串巷的货郎摇拨浪技、换油的裁梆子,他摇起了铜铃,也摇醒了逝去的时光。
木瓜的板车旧了,木板却是干净的。有人提着垃圾桶出来,跟他打招呼,他总是憨厚地一笑,接过来,高高拎起,手探到板箱里倒,不让烟尘飞起来。
他的清扫也是有职业感的。他一下一下按着苕帚,把垃圾与灰尘压在下面,省得呛人.那些沾在路上的碎屑,他也总是动手清理干净。盛夏有时尘多,他还先洒洒水.在他身后,水泥街道,门前的月季、蜀葵、木林花和路边的树也在阳光中闪着洁净的光,乡村美好而恬静。
乡村的街,很难要求时时干净。塑料袋、菜帮子、鸡狗粪、孩子们撕碎的纸......最难扫的当然是瓜子壳花生壳——偏偏这条街上的闲人从来没有想到要把壳吐到塑料袋里,还没有那样的习惯。有的人家勤快,自扫门前路,但更多的人顾不上,或者想不起来.在这条街上做清洁工,实在是考验人的修养和韧性的。
这几年,上面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村里安排专人打扫街道,一天十元钱.懒人呢,有时干,有时不干,大家有意见。勤快人又看不上这十元钱,或者不愿干这脏活儿。组长去找木瓜.木瓜就这么一直做下来了。
木瓜收垃圾,是自己做主的。媳妇不让他去:“一辈子出力,不该歇歇吗?”孩子也反对:“俺们都长大了,还能让你再去干那活儿?”在村里,木瓜家的经济条件算中上等,孩子们也都孝顺,但木瓜硬是不声不响地拉起了板车。
“木瓜”其实不是他的本名,只因为他从小沉默寡言,在生产队里和别人一起干活儿时像老牛,光吃亏。他妈骂他:“真是个木瓜。”于是大家就“木瓜”“木瓜”地叫开了。木瓜也不恼,还是憨厚一笑。
木瓜当过木匠,后来没人做家具了,他就跟着建筑队打工.别人砌墙,他拎灰,大家都争着要跟他搭伴儿。如今年齡大了,地里没多少事可做,他就天天把自己家门前打扫得像镜子,有时顺手把邻居家门前也扫了。下雪时,他会把连接两条街的路铲扫干净。大家都说,组长找他,真找对人了。
木瓜一辈子没跟人吵过架,从不往人前头站,几乎让人意识不到他的存在,却娶了一个漂亮能干的媳妇。据说,当初木瓜到一家做木匠活儿,不知休息,不挑食,活儿干完了,还把;扫得干干净净,那家的姑娘就看上他了。那时聚在一起纳鞋底的女人好瞎操心,猜测着,木瓜和媳妇在一起时,是不是也像木瓜一样嘴笨,像牛一样憨?
我总是会想起这个我内心一直隐秘地尊崇着的普通人,想起他拉着板车,或是扫着地,安静而笃实。道路一次次变脏,又一次次被他清扫。在乡村,鸡毛蒜皮、闲言碎语、生存的欲望:与发自天然的热心肠全都纠缠在—处,有着烟火人间的种种特质。但是因为他,一切都安静起来,清洁起来,亲切起来。
木瓜的大名,叫“嘉木”。南方有嘉木。其实嘉木如好人,是不分地域的。
拎着垃圾出门,知道他回应我的只是一个憨厚的笑脸,我也把垃圾高高拎起,轻轻倒进木板车里,笑着跟他打招呼:“嘉木叔,辛苦你了!”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写木瓜收垃圾时摇响铜铃,“像过去走街串巷的货郎摇拨浪鼓、换油的敲梆子”,流露出作者对往昔的怀恋之情。
B.木瓜虽然是个普通人,但“我”一直打心底尊崇他,因为乡村的道路一次次变脏,又一次次被他清扫干净。
C. “我”模仿木瓜,也把垃圾高高拎起,轻轻倒进木板车里,可见他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小说结尾,“我”的一句“嘉木叔,辛苦你了!”既表达了小说中“我”的尊崇之情,也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人物出场描写很有特色,未见木瓜,先描写“丁零零,丁零零,细碎而清亮的铃声”,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 “一串串简单而轻灵的音节……像阳光一样跳跃”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铜铃声的清脆悦耳,给人美好的感觉。
C.小说的第四、五段描写木瓜清扫街道时,使用“接、拎、探、按、压”等动词,运用动作描写,细腻传神地塑造了木瓜的形象。
D.小说釆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增加故事的真实性,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6.木瓜入选《家乡人物志》,请结合本文谈谈他入选的理由。(5分)
7.小说以“村有嘉木”'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北京的银杏
陈先义
从前,如果有人让你谈对北京秋色的感受,恐怕你会毫不迟疑地说到红叶,香山红叶是北京秋天最具代表性的色彩,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动情吟唱,诗情难抑,留下了多少描写香山红叶的诗篇。
细细说来,最早写香山红叶的恐怕要数金代诗人周昂,“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香山》)脍炙人口。然而谈到诗歌蕴含时代精神,诗与情完美结合,就要数共和国元帅陈毅的《题西山红叶》了,老革命家触景生情,“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将他的磊落情怀和诗意人生表现得( )。
……
自古以来,一谈到秋天便倍感寂寥,看到落叶便心生几分伤感,但刘禹锡偏说萧瑟的秋日胜过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他认为,秋天不仅不应该令人感到悲观失望,更丝毫没有肃杀低沉的气氛。晴空一鹤,在落叶纷纷的秋日,它像不屈志士的化身,表现的是英勇不屈的精神。细细一想,这不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形象写照吗?在任何困难面前,这个崛起的民族都以昂然包上、极进取的心情看待一切。“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有热烈的红叶,有金灿灿的银杏,有直抵碧霄的无限诗情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秋日情怀。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1月,有删改)
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酣畅淋漓 局势 妆扮 豁然开朗
B.淋漓尽致 局势 妆扮 心旷神怡
C.淋漓尽致 格局 装点 心旷神怡
D.酣畅淋漓 格局 装点 豁然开朗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序或搭配上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动情吟唱,诗情难抑,留下了多少描写香山红叶的诗篇。
B.春天,路边缤纷的月季花争奇斗艳,银杏树则以一身青翠喜迎八方来宾。
C.他认为,秋天不仅不应该令人感到悲观失望,更丝毫没有肃杀低沉的气氛。
D.在任何困难面前,这个崛起的民族都以昂然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情看待一切。
10.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渐渐登上了北京秋天的舞台
让北京的秋天换了装
一种更具魅力、更具风釆、更能体现古都北京秋色韵味的树木
它大有和香山红叶平分秋色之势
这就是北京的银杏
它一出现,便以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为首都北京增添了诗意
A. B. C. D.
11.本文写香山红叶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2.请结合文章内容,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北京之秋”为题进行创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成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独何谏之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客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以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貣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上至,何谒。上哂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与何,曰:“君自谢民。”
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愿令民得入田。”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而为请吾苑!"乃下廷尉,械系之。数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上曰:“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而知相国为贤相也。"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素不与曾参相能,及何病,上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改动)
[注]三分关中地:秦灭以后,项羽把秦国故地分为三部分,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称为“三秦”转漕:转运粮饷。贳(shì):赊买。貣(tè):向人求物。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 走:跑
B.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 劝:勉励
C.侍太子,治栎阳 治:治理
D.上乃大说 说:通“悦”,高兴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B.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C.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D.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何深谋远虑。当众将领争抢财物时,萧何却收藏秦朝的律令图书,帮助刘邦了解秦朝情况;劝谏刘邦称王汉中,为他图谋天下献计献策。
B.萧何忠于王事。刘邦在外征战,萧何辅佐太子,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秩序;征发兵卒,运送粮草,供应前线作战的刘邦。
C?萧何明哲保身。为了消除在外征战的皇上的疑虑,萧何听取门客计谋贱价强买民间田宅,引起百姓怨恨,终使皇上放下戒备之心。
D.萧何一心为公。萧何看到上林苑中有许多空地,不怕触怒皇帝,请求让百姓耕种;高祖去世后,萧何向惠帝推荐曹参担任丞相。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送魏万之京
李欣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跪。
1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唱离歌”意谓魏万动身离京,“微霜”营造了离别时节深秋萧瑟的气氛。
B.颔联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魏万作为游子在途中听到雁鸣和看到云山的感受。
C.颈联写树色把寒气催来,暗含岁月不待之意,与尾联的“岁月易蹉跎”相呼应。
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表达友人离别之时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静女》中,女子原本与男子约定相会,却“ ”,男子因而“ ”。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高度概括诗人颠沛流离、无限悲愁的一生。
(3)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家国之恨。
(4)苏轼《赤壁赋》中先说万物各有其主,接着以“ , ”两句,勉励人一定要修身自好,莫存非分之想。
(5)秦观《鹊桥仙》中,认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胜过人间长相廝守的两句是“ , ”。
三、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央视新闻《夜读》栏目选出了2020年的99个年度汉字,无论哪个字,都是我们拿2020这一年换来的。假如你校校园广播站举办“回首2020”征稿活动,请从年度汉字“暖”“醒”“惜”中选择一个于你而言最特别的字,写一篇文章向广播站投稿。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感受;亦可阐明观点,表达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青岛市2021年高中一年级选科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1. B
2. D
3.弘扬工匠精神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起着巨大的作用。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儈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强国。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
(二)现代文阅读
4. B
5. B
6.(1)人物形象:不善言谈、憨厚无私、勤劳笃实、纯朴善良、尽职尽责、不计得失、心思细腻、与邻为善、热爱家乡等。
(2)人物的社会价值(对家乡的贡献或影响)。可从邻里关系、生活方式、道德风尚、社区建设等角度分析。如:木瓜的可贵品质对家乡的人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所在的乡村因为他变得安静、清洁、亲切起来。
7.(1)设置悬念,“嘉木”引发读者的想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一语双关,意蕴丰富:明指村里的“嘉木”其人其事,实指嘉木叔的可贵品质。
(3)凸显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些弥足珍贵的品质的尊崇和对家乡美好§尚的赞美。
(三)现代文阅读
8. C
9. B
10. C
11.(1)红叶衬托了北京杏的壮丽景观,使主体形象银杏更加鲜明;
(2)描写香山红叶的诗篇增加了历史韵味和文化色彩,丰富了文章内容:红叶与银杏、飞鹤共同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秋日情怀,拓展、升华了主题。
12.答案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3. B
14. A
15. D
16.(1)萧何(向汉王)举荐了韩信,汉王便任命韩信担任大将军,萧何又说服汉王让韩信领兵东进平定三秦。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3)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7. A
18.(1)“微霜”“鸿雁”等意象蕴含诗人深切的离愁别绪。
(2)“愁里听”“客中过”表达了诗人对去京途中的魏万的担忧。
(3)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魏万殷切的勉励和嘱托。
(三)名篇名句默写
19.(1)爱而不见 搔俆踟蹰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4)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5)金凤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