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天津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20天津卷新高考作文集锦

2020年天津高考卷考场佳作精选

2020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议论文写作:精准用例——举例典型,论证有力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与对策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之写景、游记类讲义

高考《论语》理解阅读练习题汇编1

天津市南开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天津市河西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天津市和平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人的手指振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shǔn)了一下。

B.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琐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nòng)堂划成狭长的两块。

C.至少,也当浸)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D.她们嘈杂起来,有的在公共自来水龙头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执拗地nián)在头发里的绵絮。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八角坳离山有三十多里路,再加上要拐弯抹角地走小路,下半夜才赶到。这庄子以前我来过,那时候在根据地里像这样大的庄子,每到夜间,田里的活儿干完了,老百姓开会啦,上夜校啦,_______,山歌不断,闹得可热火。可是,现在呢,_______,连个火亮儿也没有,黑沉沉的,活像个乱葬岗子。我_______地_______了庄子,按着政委告诉的记号,从东头数到第十七座窝棚,蹑手殴脚地走到窝棚门口。

A.锣鼓喧天  鸦雀无声  悄悄  摸进

B.沸反盈天  风平浪静  偷偷  混进

C.沸反盈天  鸦雀无声  悄悄  混进

D.锣鼓喧天  风平浪静  偷偷  摸进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唯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

C.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

D.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港督府进行过大规模的装修、改建和扩建。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孙犁,小说家、散文家,其作品文笔细腻婉约,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诗风格,代表了“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著有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B.赵树理,小说家,“山药蛋派”小说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小说创作淳朴自然、平实无华,追求大众化、民族化;语言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诙谐成趣,准确生动。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

C.易卜生,德国戏剧家,19世纪70至80年代创作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为他奠定了世界性的声誉。

D.《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文章多层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

5.阅读孙犁《荷花淀》文段,选出对女人月下编席情景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A.选文以诗化的语言、优美的比喻,展现了一幅富有舞蹈美和色彩美的动人画卷,反映了女主角对劳动、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也由此表现了对美丽家乡的热爱。

B.作者把月光下银白雪亮的席子比作“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这样诗化的描写,既烘托人物形象与心灵的美好,又表达了对白洋淀及白洋淀人民的热爱之情。

C.“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运用了比喻手法,既增添了一种朦胧而富有诗意的美感,又突出了女人在这样美好的夜色中劳作的愉悦心情。

D.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体现了女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正因为此,才更激发起他们保卫家乡的豪情,为下文作了铺垫。

6.阅读下面文字,选出对文字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

(节选自思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A.文段重点分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论述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B.恩格斯运用辩证思维阐述了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并举拿破仑事例进行分析,阐明了伟大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历史产物的思想。

C.历史上某一个伟大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但这样的人物一定会出现是必然的,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决定的。

D.文中说“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是指如果拿破仑不出现的话,就会由凯撒、奥古斯都来代替他。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天!”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围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

B.使者大喜,如惠语以单于  让:责备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  害:害怕

D.每一令出,平其功    伐:自夸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赐钱二百万葬    举贤自佐

B.惶恐饮药死    人不仁,如乐何

C.陵与卫律之罪上通天  为之未有

D.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践华为城,河为池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B.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C.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D.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10.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   )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C.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D.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12.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2)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13.请概括苏武、屈原两人的品格特征的异同。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竞嚼齿吞牙,不屈而死。②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代描皇宫。

14.下列对颔联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借苏武的典故写晚年的困厄境况,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

B.本联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耿耿忠心,自己虽不被理解,满怀忧愤,却矢志不渝。

C.“久”写出诗人持续困厄的时间之长;“空”突出诗人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之情。

D.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抒发了低落的情绪和内心的悲愤,照应了题目。

15.本诗颈联情景交融。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16.诗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由此可见作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别自己的一片忠心;也有人说是他对朝廷的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空过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四、句子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

(2)物有本末,___________,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___________。《老子》四章)

(4)人穷则反本,___________,未尝不呼天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5)斩木为兵,___________,天下云集响应。(贾谊《过秦论》)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是以一缕炊烟为线索,生动记叙了母亲一生为儿女们的“吃”的忧与乐,表现了母亲无私、善良、仁爱的优秀品质。

B.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作者多次写母亲“讪然”,既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无奈,以及对儿女们牵挂与责怪的矛盾心理,更突出了母爱的厚重无私。

D.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E.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19.文章写了哪些与“一缕炊烟”有关的人和事,请分条概括。

20.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21.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22.文中对母亲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六、语言表达

23.分析下面文字,指出其逻辑错误,并说明理由。

某位酒厂老板对自己厂出的酒赞不绝口,因为每一百位消费者中只有三位投诉该酒有质量问题。他说:“这就是说,有97%的消费者对我厂的产品满意,由此可以看出我厂的酒是多么好。建议你们也经常买我们厂的酒喝。”

 

七、材料作文

24.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一个伟大的民族,总会把关爱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伟大的政党,总会散开热情的怀抱迎接青年。这几天的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在代表团组、会内会外,得到广泛认同,引发热议。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感动,十九大报告中凝结着共产党人的初心,让广大青年深受触动。

作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力量、最富有生命力的青年,肩负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重任。于青年而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这次大会鼓舞着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不负历史使命、坚持不懈奋斗。

请结合你对以上文字内容的思考,联系社会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思路明晰,语言流畅;(3)不得抄袭、套作;(4)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振动”应改为“震动”;

B.“封琐”应改为“封锁”,“弄堂”的“弄”应读lòng

D.“粘在”的“粘”应读zhān,“绵絮”应改为“棉絮”。

故选C

2.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锣鼓喧天:锣鼓震天响。用来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沸反盈天:形容极度喧闹,乱成一片。此处根据下句“山歌不断,闹得可热火”形容夜里的欢乐热闹,推知应填“锣鼓喧天”。

鸦雀无声:连乌鸦和麻雀的声音也没有。形容极其寂静,没有一点声音。风平浪静,比喻平静无事。此处“连个火亮儿也没有,黑沉沉的,活像个乱葬岗子”突出环境的静寂,故选“鸦雀无声”。

“悄悄”与“偷偷”都有不让人发觉的意思,“悄悄”多侧重声音小,“偷偷”多侧重动作行为背着人进行。此处根据前文“连个火亮儿也没有,黑沉沉的”突出了静寂,故选“悄悄”。

“摸进”与“混进”,一个强调“摸”,有悄悄、轻轻之意;一个强调“混”,突出蒙混之意。此处强调的是夜中悄悄地进入,故选“摸进”。

故选A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和“是……造成的”两个句子杂糅到了一起,留一即可。

C.“文明……是……遗址的见证者”不合逻辑,应是“遗址是文明的见证者”,主客倒置。

D.语序不当,应是“改建、扩建和装修”。

故选B

4.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C.“德国”错,易卜生应是“挪威”戏剧家。

故选C

5.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运用比喻”错误,比喻必须有喻体,而且喻体和本体要性质不同且有相似性,“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中没有喻体,所以没有使用“比喻”。

故选C

6.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 “凯撒、奥古斯都”错误。原文说的是“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D

 

7.C

8.A

9.C

10.B

11.B

12.(1)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示呢?

(2)如果您一定想逼我投降,那就请结束今日的欢聚,我就在您面前死去。

13.苏武:出使匈奴,守节不失,威武不屈的爱国志士。

屈原:不惧奸佞,志洁行廉,正道直行的爱国文人。

共同点:都不计个人得失,具有恪守伦理、坚守道义不惜杀身成仁高尚品德、行为。都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爱国志士。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害:害怕”错误,害:嫉妒。句意: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连词,表目的,用来。

B.而,连词,表承接;表假设,如果;

C.于,介词,到;介词,在;

D.因,连词,于是;介词,凭借。

故选A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

“教使者谓单于”主语省略,“谓”是动词,“单于”作宾语,结构和语意均完整,“单于”后断开,排除AD;“足”是名词作主语,与“有系帛书”是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出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①是李陵劝说苏武之言,⑤是李陵自愧之言。排除①⑤。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软硬兼施、威逼利诱”错。李陵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空,白白地;苦,受苦;安所见,显示在哪里。

2)关键词:降,使动,使……投降;毕,结束;效死于前,状语后置句,在您面前死去。

 

参考译文: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宫中掌管车辇马匹的官争船,宫中掌管车辇马匹的官被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4.D“抒发了低落的情绪和内心的悲愤”错误,从诗中来看,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15.①“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了一幅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败的伤感。

②借上林苑和洛阳宫的荒芜破败,写出国势的衰微,表达了诗人对当权者的激愤。

16.本诗没有涉及“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的忠心。

17.士不可以不弘毅    事有终始    自胜者强    故劳苦倦极    揭竿为旗    

 

18.CE

19.①母亲从炊烟中走出,等待丈夫和孩子回家吃饭。

②过去的艰苦生活以及母亲的劳作。

③日子过好后,母亲对儿女的思念。

④每次听到歌声,都勾起对母亲的思念。

⑤赞美炊烟,赞美母亲。

20.(1)内容: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

(2)结构: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对2点即可)。

21.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歌唱”把“炊烟”拟人化。该句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

22.本句是对母亲动作(细节)描写。“慢腾腾”并非母亲天性动作缓慢,“似乎品尝”、“难以下咽”也是母亲并非挑吃,不想吃,而是在生活困难的时期想让给儿女吃,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无私与慈爱、隐忍,也反映出当时农村生活困难,给母亲带来的一份忧伤。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人物形象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C.“与责怪的的矛盾心理”错误,文中并无此意,文中写母亲“讪然”是表现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以及对儿女们牵挂的心理;

E.“两个实景首尾呼应”错误,开头说“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结尾说“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这些都是虚景,所以应是“两个虚景首尾呼应”。

故选CE

23.(1)错误:数据与结论不相干。犯了轻率归纳,理由不充分的逻辑错误。

(2)理由:这位厂长把统计数据用到了风马牛不相及的结论上。很显然,只有3%的消费者投诉,并不能说明未投诉的消费者就对其产品非常满意,有些人也许嫌麻烦,有些人也许认为不值得投诉,只是再也不打算买该厂的酒罢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