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创业路上的父子兵
上篇文章我写的还是屈原(《离骚》:一个南方人的心碎原创),这篇就到了三曹父子,中间跳过了400多年,为什么基本把秦朝和大部分汉朝跳过去,原因在于那时候的文豪,更多的在写散文。例如司马相如,贾谊。这跟我现在更新的这个诗歌史有偏差,今后有机会再写跟散文、小说有关的内容。
1,三曹历史前传
三曹父子在汉朝到魏晋南北朝之间的诗歌发展中,时间上是中点,起到的历史作用却不仅仅是承上启下。
汉朝的诗歌,我们知道的是《乐府诗集》,其中乐府双璧是:初中学的《木兰诗》,高一学的《孔雀东南飞》。《乐府诗集》是皇家建立的私人戏班。以皇帝爱看什么作为创作基础。因此如果我们抛开技巧,单看内容《木兰诗》就是弱智的抗战剧。惨烈的极限就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会翻译的自行面壁去)”,你要真写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让皇帝看到自己的治理水平不怎么地,这能行吗?毕竟皇帝可是永远伟大光荣正确的啊!
再看《孔雀东南飞》,在高一的时候让学生学,我想更多的是在起教化学生的能力。告诉高中的女同学,不要相信男人那虚伪的语言承诺,别早恋。大了之后,找男朋友也要看看是不是妈宝男。让男同学知道你骗人的语言技巧不行,有点实际的行为吧!或者有点更高级的骗人技巧吧!由此可见,教材为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多努力!当然这是瞎扯,更多的是我们要从中看出,汉朝虽然已经包装了儒家文化,制造了女性的三从四德,但是在实际中却不起太大作用。这也解释了东汉末年的外戚掌权。不过这种内容依然改变不了君主听《乐府诗集》时,多数为了享受。
在内有阉乱,外有强臣,上有少主,下有乱民的基础下,汉朝最后的几代小皇帝不看《乐府诗集》,进入现实像鸵鸟一样从土中钻出脑袋,发现自己已然不是强壮的鸵鸟,就是一只拔毛的凤凰。
汉朝末代皇帝刘协,9岁继位,虽然没办熊孩子的事,却被当时的军阀当成熊孩子对待。爱答不理的。有个号称是他叔叔的人,在他这辈子都没去过的地方响应他当皇帝。这人就是后来自己称帝的刘备。
长时间陪在刘协身边的军阀就是曹操。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诸侯也没几个真听曹操挟天子发出的命令,要不三国早统一了。而曹操和刘协的关系是相互害怕。
皇帝和枭雄都过得朝不保夕的,老百姓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史书记载东汉初年全国人口5700万左右,东汉末年人口6000万,公元280年西晋建国,三国结束,全国人口成了1616万。对比年代可以发现死的人肯定是非正常死亡。老百姓们或死于战乱,或死于饥荒,或死于地沟油,或死于苏丹红。这是一片神奇的大地,没有什么神奇的事不能诞生。
欧洲的黑死病只死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就促成了他们对宗教的怀疑,最后诞生了文艺复兴。中国那次人口剩了三分之一,可以诞生的就不止文艺复兴了。
首先老百姓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让我的寿命加长?如何向世界证明我来过?当时流行的做法有三个:
(1)立德。向孔子死后400年才成名的那样的有几个?难!
(2)立功。上阵杀敌建立功勋,去了之后他杀我还是我杀他?难!
(3)立言。写个名言被后世传颂?要不试试,之前的《诗经》《楚辞》都有民歌啊!
说说我多苦吧!《古诗十九首》诞生了。注意了啊!这个高考可能考!高考可能考!高考可能考!表现的主题是:忧思生命、思念家乡、怀念亲友。
2,三曹写作风格
曹操
普通民众多数只能关注到自己身边的事,很难站在更高的维度进行思考。政治家曹操就不一样了。早年的《蒿里行》,表达他对政治的无奈和他对民众饱受战乱的同情。怎么能让政治清明?能让民众不受苦难?当局者不行,不如我来试试。
之后的曹操更多的写作开始更多的表现政治抱负,少了个人的无奈忧思。要不怎么安慰下属?我们要输了。怎么教儿子?咱家的地让人抢了,你去帮我要回来吧!
曹丕(可能考)
我们关注曹丕觉得这人心狠手辣,要杀自己的弟弟,谋求皇位。可我们想象,他真的要杀自己弟弟的话,还会让写出高考满分作文的曹植,去写一篇作文吗?你看后代皇帝抢皇位那那么多废话。
乱世中的民间疾苦,
曹操写“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乱世等我来摆平)
曹植写“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想回故都,故乡)
曹丕写,“嗟我白发,生一何早”,“岁月逝,忽若飞”(都会死你们只是早点,我随后就到)
曹丕诗风情韵清婉,文辞清丽,体现着建安诗歌渐开“骋词之风”的发展趋势。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植
被误传诗才比曹丕好,一方面是人们过对他的同情,另一面,毕竟曹丕都当了皇帝,争个诗才也没什么大用。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为了获得老爸认同,得到皇位诗风跟曹操相似写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等。后期老爸死了,遗产自己也没分成。自己大哥曹丕后来的侄子魏明帝曹叡都防着他争遗产,他的作品则更多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心情,抑郁愤懑。
人生赢家的曹丕,同时也是考场赢家。因为他的诗风与人们对他的误传有很大差异。以后讲的很多诗人也是如此。
写到现在,三曹的诗歌创业史也不怎么明显,那是因为还有下回:
三曹:创业路上的父子兵(下)
本期彩蛋:
1,曹丕的遗书:“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的可能是努力玩耍,那会的人和可能夭折。
1,三曹的诗歌历史开创性
曹操
现在提起曹操,总觉得奸雄一个。可我们要知道曹操的出身并不好。我们看看同时期的老大。袁绍袁术两个败家子还有个四世三公的名头(就是祖上有三代当过汉朝最高职位的官);刘备有个皇叔的名头,还有俩能打的弟弟;孙权在江东也经营两代了。再看曹操名头也就是太监的养孙,地盘也是有的,如果自己家的院子算的话。
那么曹操怎么一步步当上长江以北的老大的?后来的帮他抢地盘的人怎么招揽的?
汉末军阀混战,曹操最早注意到,选择人才能力比品德重要。但是才能,需要怎么体现出来呢?当时的观点认为,要用高谈阔论来表现人的才学,见识和性格。现在看来高谈阔论跟吹牛也差不多,曹操还是很注重时政军务的。参看煮酒论英雄时的曹操和刘备(知识点,知识点,知识点),一个刚开始创业的人和刚创业失败的人喝多了,说当世的牛人不如自己。如果不是他们后来成功了,这行为就很像现在夏天大排档撸串喝啤酒吹牛的人。区别就在于他们吹完了去行动了。
曹丕和曹植
曹操选人才重视时政军务的特点,争权中获胜的曹丕继承的并不多。如果曹植当皇帝,继承的可能更少,当个陈后主也很有可能。曹丕是个文学家甚至可以说是“文学批判之父”他的写诗四言五言六言(没看错就是六言)七言都写的不错。最重要的不是他的诗,而是他写的《典论.论文》这一中国最早的批判文学专著,在文中尖锐地批判了历史上“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别骂别人不如自己的地方)等不良风气,指出正确的文学态度应当是“审己度人免相轻,文章经国千载功”(考他不是没原因的)。曹植在文学开创性上比老爹和老哥就差了点。
总结一下,三曹之前的诗歌写作,更多的时候是随性而为,跟现在的多数人打个篮球差不多,纯属娱乐,没指着靠这个挣钱,光宗耀祖。三曹之后的文学创作基本就是参加选秀了,内容上注意精神积极向上,辞藻注重华丽,朗朗上口。如果被领导选上了,那就是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啊!如果被百姓选上,流芳百世。从此写诗不署名的人就少了。
2,三曹在诗歌之外的影响
曹操
《三国演义》中奸雄形象就不说了,盗墓小说中摸金校尉的祖师爷也不说了。那曹操还有什么好说的?
曹操被迫的自下而上的改革。曹操权倾一时,却没称帝。爱惜人才,晚年却诛杀大臣。这几乎比曹植的两分法的诗风还难解释。天地不仁,肉食者鄙,早年没有声望的曹操想改变世道,投奔他的多数是有能力而出身不好的人。到了晚年,兄弟们追随他出生入死多年,建立了功勋也结下了仇人,曹操如果放下了权利,那这些手下也就丢了性命啊!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也说了这点。面对反对这点诛杀的大臣,曹操或许只能说句:砍在卿身,痛在我心啊!
当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如果抛开好坏,正常的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一句:不得已。
小孩才分对错,成人只看利弊。
曹丕和曹植
曹丕如果真的想杀曹植的话,应该就不会让曹植写诗定生死了。这行为可能也是一次不得已。但是这次不得已得后果,比曹操诛杀功臣的后果更严重。为了防止曹植篡权,曹丕不仅防着曹植,还防着亲近曹植的曹氏亲属,导致大权旁落士族司马懿之手。有意思的是曹丕曾劝曹植,别把军政权利都给司马一族,曹植倔强的说:“你当我是浮夸吧!夸张只因为我害怕。”最后的事情的结果我们都清楚了。
我们不清楚的是司马家族篡位时,手段比曹操血腥的多。曹操的崛起更多的时候象征着新兴庶族,对于当时的权贵还有巴结之意。司马氏这种老派士族在王者归来的路上是不给新兴庶族活路的。积极杀害三曹的支持者,篡权成功后积极封赏同盟的老派士族。曹丕在位时开创的旨在削弱士族垄断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在司马氏篡权之后就基本名存实亡了。
3,三曹创业公司的小跟班
三曹征战天下的跟班《三国演义》基本都给我们普及了,三曹文学史的跟班我们多数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建安七子”,至于具体是谁,我们就不清楚了。所以接下来知识点来了: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文学常识考点)。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被曹操借故杀害外,其余六家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衣食父母),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按《三国演义》设定该称他们:一丘之貉)。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跟领导相处要跟领导有同样的爱好,同时能力又表现的不及领导)。
这几个人我们不用都记,记下陈琳、王璨就好。一方面是因为这俩人文学水平在七子当中地位最高;另一方面是,陈琳、王璨都有过不幸的青年,但最后也都实现了人生价值。这经历激励着后代很多被贬的不如意的诗人。后世渴望东山再起的诗人时不时在诗中提起他们,把他们当做精神图腾。
孔子奔波,屈原放逐,三曹劳心,建安七子劳力,都有功利心,活的太累。有没有放浪形骸的文人呢?
请看下期:
竹林七贤:七个葛优躺的中年
九品中正制:想高谈阔论获得官位的人很多,不能都找皇帝面试吧?皇帝就排一些人去地方当中正官,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九品中正制刚设立之初,除了尽量照顾世家大族的利益外,也的确包含了"唯才是举"的精神,选举人才时品状并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贤任能以更好的维护其统治的作用。
本期彩蛋:
武侠小说里主人公的“长啸一声”,解释一下可能就是像驴一样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