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场口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优秀学生范文
2018年高考试题浙江卷及答案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高考精品讲义集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古文中的孔子与作文写作运用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高考复习“书”“序”类文言文解题策略


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2019-2020浙江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默写汇编

浙江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校联考语文试题


2019-2020浙江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作文题目汇编

2019-2020浙江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古诗鉴赏汇编

2019-2020年浙江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浙江省衢州市五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2021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浙江省台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复学检测语文试题

2019-2020年浙江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语言表达汇编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1届浙江省高三二模考前热身练语文试题

浙江省瑞安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湖州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湖州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场口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称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

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单,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D.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两者命运与共。

C.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葬

蹇先艾

“老子算是背了万年时,偷周德高家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真气死人!”这是一种嘶哑粗鲁的嗓音,在沉闷的空气中震荡,是从骆毛的喉头里迸出来的。他的揺动的身体支撑着一张像成天在煤窑爬进爬出的苦工一样的脸孔,瘦筋筋的没有肉,几根骨架子包着一层皮。头发虽然凌乱,却缠着青布套头;套头下面,那一对黄色的眼睛睁得很大,放出愤怒的光。看他的年纪不过三十岁的光景。他的两手被背剪着,脚下穿了一双破草鞋,沾满了黄泥巴。旁边有几个斜眉吊眼的汉子气势汹汹地将他把持住,沿着又密又深的松林往前走。

这一行人都是奔小沙河去的。他们押着骆毛去水葬,因为他在梧桐村不守本分,做了贼。绅粮周德高退了他的佃,人家完全有自由,他却不应该报复——去偷周家的东西。哪个敢去惹一脸横肉的那个大绅粮呢!他是曹营长的舅爷,连区长、保长一向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

骆毛的后面络绎地拖着一大群男女,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只见五花八门的服装,高高低低的身材,老少不同的年纪。有好些都是村中的闲人和富户,他们完全为看热闹而来。穿着比较整齐的有钱人家的孩子们,薄片的嘴唇笑得合不拢来,两只手比着种种滑稽的姿势,他们拖着鞋子踢踢踏踏地跑,鞋带有时被人踩住了,走不上前去的时候,他们就尖起嗓子破口大骂,汗粒在他们头上像雨珠一般地滴下来。

姑娘搀着母亲,奶奶牵着小孙女,媳妇背着娃娃,站在路旁,有的抬起头,叹息着;有的皱起眉毛;有的露着苦脸,口都不敢开。有些老太婆们呢呢喃喃地念起佛来了。中间有几位年老的庄稼汉大踏步地紧跟着行列走。跼蹐不安的群众,完全不管汗的味道,总是在肉阵中前前后后地挤进挤出,你撞着我的肩膀,我踩着你的脚跟,连一分钟也没有安静过。这时,骆毛的声音,蓦地高朗了许多,像铜锣般响着:

“嘿!看你们祖宗的热闹!周德高狗仗人势,叫老子吃水!他也会有遭殃的一天!他一样会不得好死的!”

骆毛跨着很大的步子,摇摇晃晃地往前走,他仿佛在捉弄那几条汉子。看看已经快离开了这个村落,后面的人群紧紧地跟上来,七嘴八舌并没有停止。骆毛好像听见一长串刺耳的笑声,他一肚子的不高兴,用力地把头扭回来,向那些幸灾乐祸的人们喊道:“跟着你们的祖宗走哪儿去?你们难道也要陪着老子进水晶宫吗?我晓得你们是来看热闹的,你们给周德高带个信去,就说我在鬼门关前等候他。”

那个脸色褐黑的家丁使劲给他背上一拳:“走呀,孙子!”骆毛不服地反踢了他一脚,但是背上已经接着重重地挨了几拳,连躲闪都躲闪不开。

离开村庄已有半里的光景。骆毛不走了,在一座坟台边休息下来。群众都挤拢来,围成了一个圈子。骆毛依傍着那一块字迹模糊的残碑坐着。

“老子今年三十一!”他向四面看看,似乎在寻找熟人,提高嗓音说,“再过几十年,我不又是一条好汉吗?”

有个叫王七的农民,拐着脚走到坟前来,用手揉着眼睛,向骆毛低声说:“骆大哥!你放心去吧!逢年过节我会来给你烧纸钱的。你身后有什么办不了的事情,我来帮你办。哪个叫你没有钱,又没有势呢!”

高个子家丁跑过来,把王七推了几尺远,吼叫着说:“滚你的三十三,哪个稀罕你来讨好卖乖!”

“七老弟,各人好好生生地下力去吧!”骆毛冷笑了一声说,“好汉做事好汉当,我不会拖累旁人的,——我的妈来了没有?”骆毛心里忽然难过起来,站起身来往前走,眼睛却东张西望地在人丛中寻找。人群又被他拖着,像带子似的回环在山道上了。一路上他都在咆哮着,像一只被捆得太紧了的老虎一样。

走了一段山路以后,刚才王七那几句话,叫他不由得想起他的母亲,他觉得心头有点发软,不怕死的心情,登时冷了一半;他心里被踌躇和忧虑占据着:“我死了以后,我妈怎么办呢?她老人家这阵儿在什么地方呢?”

在小沙河上,那几个虎狼似的家丁搬了一块大石头捆在骆毛身上,从桥头往下一推,他狠心地把眼睛一闭,就沉落下去了,大家喧嚷起来。

天空依旧恢复了沉闷的铅色,梧桐村显得格外冷落。金黄色的稻田被风吹着,掀起了很自然的波浪。一阵鸟噪从掩映着关帝庙那一派清幽的竹林中传来。层层叠叠的山岭逶迤着,遥遥与天海相接。村后远远的一间茅草房,孤独地立在半山坡上。竹笆门拉开后,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她微微地喘着气,一手牢牢地把住门边,摩挲着老眼,不转睛地向着远处凝望,好似在等待着什么。看她站立在那里的样子,显然身体非常衰弱,脸上堆满了皱纹,露出很高的颧骨。她的背有点驼,斑白的头发,荒草般纷披在前额。她穿着一件补丁重重的衣服,从袖子里伸出来的那只手,颜色青灰,骨头、血管都露在外面。

她倚着门枋,身子连动也不动一下,嘴唇却不住地颤抖。后来她把拐杖靠在一边,索性在门槛上坐下来了。她深深地蹙着眉头道:“毛儿出去一天一夜,为什么都不回来呢?”说着,又抬起头来望了一望。

直到坡脚朱家吃过了晚饭,窗外吹过一阵风,天气渐渐凉起来,外面冷清清的,只有点点的星光在黝黑的天空中闪烁的时候,朱三的媳妇路过那个老太婆家门口,只见她还坐在门槛上,口里吐着微弱得听不清的声音,仿佛是说:“毛儿,怎么你还不回来?”

一九二六年二月

(选自《蹇先艾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4.作者是如何交代骆毛被处“水葬”的缘由的?

5.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6.简析骆毛这一人物形象。

7.这篇小说的悲剧性具体表现在哪里?请加以探究。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能若是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烦执事    敢:自言冒昧的谦辞

B.夫晋,何之有        厌:讨厌、厌恶

C.能若是乎    讵:怎么

D.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翻然:迅速转变貌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夜缒出   臣与将军戮力攻秦

B.天下之事利而合者    臣神遇而不以目视

C.行李往来    鸡、豚、狗、彘

D.讵能若是          异三子者之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11.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D.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诸侯或帝王的谦称,他们有时也自称“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不毂”,即不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C.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14.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和马,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却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虽然范增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鸿门宴》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⑤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场域,再平凡的人也能于此发声,且有        ,传播既速且广。这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开明与思想进步,自然也(育/育)着社会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极大可能。但在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异常复杂的特征。网络毕竟只是一个话语平台,它无法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自动生长出自我净化的             。在一个众声喧哗、众说纷纭的网络环境中,不仅是分析比宣泄更加容易, 偏激比理性更受欢迎,而且粗品比精品更加少产,油滑比严肃更为流行。有智者说:“无论在哪里,只要风俗与时尚腐败了,语言也会腐败。”事实上,语言不仅仅          现实,而且直接地参yǔ/yù)现实,干预现实,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桎gù/gào)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不/不)局限在文化领域,不少是以            语言作为突破口的。仅近代以来,“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延安的反对党八股,都是着眼于改变话风与文风,并且都极端重视向民间寻求语言的灵感与资源。

18.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蕴育   参与(  桎梏(  不只

B.孕育   参与(  桎梏(gào 不止

C.蕴育   参与(  桎梏(gào 不止

D.孕育   参与(  桎梏(  不只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孔之见   功能   反应   改变B.真知灼见   功用   反应   改动

C.一孔之见   功用   反映   改换D.真知灼见   功能   反映   改造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是分析比宣泄更加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欢迎,而且粗品比精品更加少产,油滑比严肃更为流行。

B.常常是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欢迎,粗品比精品更加多产,油滑比严肃更为流行。

C.常常是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感性比理性更受欢迎,精品比粗品更加多产,油滑比严肃更为流行。

D.不仅是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感性比理性更受欢迎,而且精品比粗品更加少产,油滑比严肃更为流行。

21.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五四”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

B.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C.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七、语言表达

22.下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图书畅销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阅读方面出现的某种值得注意的价值取向。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中“短、平、快”消费模式的影响,一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谈论学术的做法颇为流行,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在某类读书人群中,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小故事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对于雄浑壮丽的大历史却缺乏兴趣。一些出版部门受利益的驱使,热衷于对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阴谋权术的渲染,以“戏说”满足读者的猎奇窥秘心理。也有些人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玩,只强调回归传统,忘记了在“返本”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新”,忘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判。功利主义的阅读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正在误导年轻一代。

(1)第一方面:____________(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2)第二方面:___________(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3)第三方面:___________(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23.学习了《鸿门宴》这篇课文后,某班组织了一场辩题为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的辩论会。正方观点是刘邦是真英雄,反方观点是项羽是真英雄,下面是正方辩手的一段陈词,请你作为反方辩手,也写一段话。要求句式与正方辩手的陈词大致相同。

正方辩手:刘邦知人善任,机警果断,这种将帅风范,岂是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项羽所能企及的?

反方辩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河北一名以707分考取北京大学的女生发表的一篇有关“感谢贫穷”的文章,引发全网关注。她说:“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限制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这一文章引发热议,有感动,有鼓励,也有更深层次的讨论。对于“感谢贫穷”的说法,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4.①采用先声夺人的叙述方式,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刻画了一个贫穷潦倒、被人算计的农民形象。②通过对比手法,呈现了剥削与被剥削的两个阶层水火不容的矛盾冲突。文章将骆毛的外貌和语言与周德高的外貌特点、身份地位进行比较,表现出了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

5.①画线句通过“沉闷的铅色天空”“冷落的梧桐村”“孤独的一间茅草房”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凄清、肃杀、冷寂的氛围。②在情节上,由骆毛对老母的惦念过渡到母亲的出场,丰富了文章内容。③“鸟噪”以及幽深的竹林里的“关帝庙”,暗示了天理和正义被抹杀,罪恶与血腥还在猖獗。

6.①穷困潦倒、一贫如洗;②嫉恶如仇、敢于反抗;③心地善良、懂得孝顺。

7.①骆毛的悲剧是“阿Q式”的悲剧。他虽然嫉恶如仇、敢于反抗,但反抗的方式就是偷一点雇主家的东西,嘴上骂两句。其悲剧根源是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没文化,没有意识到受压迫的根源:只靠单枪匹马是不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②村民们,是一群麻木不仁的好事者,他们同样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对象。但是,面对同处在同一个阶层的人遭受算计,他们没有帮助、援助,而是愚昧地跟着看闹热,是典型地“看客”。③骆母:风烛残年、怜爱儿子,是一个可怜的女性。她不知道儿子在干什么,只是一味的担心和牵挂。她身上有着旧社会下层妇女的特点:贫穷、可怜、善良、衰弱和软弱。

 

8.B

9.A

10.D

11.B

12.C

13.(1)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14.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益。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厌:讨厌、厌恶”错误。“夫晋,何厌之有”的意思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所以“厌”的意思是“满足”。

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而”,都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B.第一个“以”,介词,因为;第二个“以”,介词,用。

C.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提宾标志。

D.第一个“乎”,句末语气词,呢;第二个“乎”,介词,跟,与。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所以“厚”后面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如涕唾”意为“像擤鼻涕吐唾沫”,结合句意分析,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句子翻译: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烛之武反客为主”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可知,烛之武围绕着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离间秦、晋的联合行动,他先坦言郑国亡定了,接着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与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和实力,而相对削弱了秦国国力,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是否损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问,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秦国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国力相对削弱。所以这里烛之武并没有“反客为主”。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亡:使动,使……灭亡。以:来。陪:增加。

(2)惟:只是。退:使动用法,使……撤退。置戍:设置戍守。速:快。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如果)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5.A“对比”错误,没有形成对比。“八尺将军千里骓”意为项羽身高八尺骑乘千里马,纵横驰骋勇冠三军,“八尺”和“千里”用数据写出项羽军事实力的强大,突出项羽的威猛形象。

16.诗的前两句通过对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等到项羽败退乌江,后悔已晚,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

17.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浴乎沂    风乎舞雩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拔、沛、俟、沂、雩、谨、庠、悌。

 

18.D

19.D

20.B

21.A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蕴育”的“蕴”字形错误,句中应为“孕”。“蕴育”,积聚、蓄藏、包含;“孕育”虽未显露、表达或发展,但却包含在某物本质中的。排除AC

“参与”的“与”读作“”,排除BC

“桎梏”的“梏”读作“”,排除BC

“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止”有终止的意思,到此为止。“不只”,连词,表递进,相当于“不但、不仅”。这里说“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不会仅仅局限在文化领域,应为“不只”,排除BC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语境中,前面提到“一个平等的场域”“再平凡的人”,可见此处不能使用贬义词,应选“真知灼见”。

功能: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重在作用。功用:重在用途。语境“自我净化”是所发挥有利的作用,应选用“功能”。

反应:事物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由横线后的“现实”可知,应选用“反映”。

改变: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改动:变动(文字、项目、次序等)。改换:改掉原来的,换成另外的。改造: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由语境“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可知,语言的改变是为了适应需要,应选用“改造”。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选项中“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画线句前后分句不是递进关系,关联词语使用错误,排除ADC项逻辑分析不合理,应该是粗品比精品多产,排除C

故选B

2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五四”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台儿沟”是地点,其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姑娘们称他为“北京话”是因为他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其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是俗语,其中的引号表示引用;

D.“大师”“发扬国光”是作者运用反语的手法表示对“送去主义”的否定,其中的引号表示否定和讽刺。

故选A

22.(1)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    (2)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    (3)满足于传统,忘记了“开新”。    

【详解】

本题考查语段压缩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本题要审清题干中的关键性词语,比如“价值取向变化”“三句话”“三个方面”,看清题目要求。将原文根据文意变化划分为三个层次。标出每一层次的关键性词语,找准压缩区域,推敲揣摩,得出答案。本段第一句为总领句,然后分别阐述三个层次作为具体解说,因此答案应在三个中找。第二句是第一个层次,关键句是“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第三、四句为第二层次,关键句为“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第五句为第三层次,关键句是“忘记了在‘返本’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新’”。据此整理答案。

【点睛】

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23.项羽英勇善战,豪爽率真,这种英雄气概,又岂是贪生怕死、圆滑无赖的刘邦所能比拟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