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稳致远”写作指导和示例

作文写作,名家论述杂篇汇编


高考精品讲义集

高考议论文形式扣题之开头结尾猪肚点睛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考前作文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2020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全国二卷高考作文例文集锦(9篇)

2020年全国三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8篇)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2020天津卷新高考作文集锦


名著阅读《论语》、《红楼梦》相关知识与习题合集

高考古典诗歌常用典故125例略解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中国古代监狱演变——据王志亮《中国监狱史》整理

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钱穆

古代县令和知县,有区别吗?哪一个官职更大?

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

古诗鉴赏判断艺术手法如何做到准确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文课上,老师介绍王勃的生平:他勤奋好学,六岁能诗,诗情英迈;九岁时,撰写《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错误;十六岁科试及第;任沛王府修撰,沛王与英王斗鸡,写《檄英王鸡》为沛王助兴,被高宗斥责“身为博士,不行劝诫,反作檄文,夸大事态”而免官;后私杀官奴,再次被贬;滕王阁盛会上,他一挥而就,成就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老师还介绍了唐人裴行俭对他的评价:他认为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并评论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意为,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才是文才技艺。

王勃过人的才华和坎坷的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王勃英年早逝,让同学们喟叹不已;而裴行俭的“致远”一词,又让同学们陷入沉思。他们纷纷发言,有人说,才高致远;有人说,行稳致远;有人说,经历风雨,才能致远……

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

1、试题设置的情境任务:在语文课上参与讨论,话题要从王勃人生经历谈起,中心是发表对“士之致远”的看法。

2、格式要求:发言稿格式。

3、立意两个方向:

(1)肯定王勃,强调其“才高”:“才高致远”

理由:

a、写出千古奇文,文坛留名,可算“致远”;

B、勤奋好学,积累深厚,故而“致远”;

C、经历人生坎坷,领悟生活哲理,保持乐观豁达,故能写出境界开阔、文辞优美之作,达到人生高度,亦为“致远”。

 

(2)否定王勃,强调需“器识”:虽“才高”,但“器识”不足,难以“致远”——器才并重,方能致远

理由:

a、英年早逝,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令人遗憾,不算“致远”;

b、个性有缺,浮躁浅露,见识短,缺少敬畏之心,难以“致远”;

c、境界不高,器量不足,行而不稳,不能谨言慎行,难以“致远”。

 

二、标题

1、器才并重 无远弗届

2、品性为锦 才思添花

3、静心(明静)方能致远

4、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5、行稳致远

6、躬身谨行 行稳致远

7、深思稳行 方能致远

8、士之致远 首在器识

9、平和谦逊 行稳致远

10、才高不逾矩 行稳方致远

 

三、范文

躬身谨行 方能行稳致远

 

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表一些浅见。王勃的才华横溢让我们惊叹赞赏,但英才早逝的结局又令我们唏嘘不已。纵观其高调行事却又一贬再贬的人生,我们不难发现——唯有躬身谨行,方能行稳致远。

六岁能诗,诗情英迈,这是何等令人羡诧的天赋?一挥而就的千古绝唱《滕王阁序》,又是何等令人惊艳的杰作?王勃生来便是英才,因才华而出名,平步青云之上,却因恃才放旷而跌落尘埃。当他被众人褒赞蒙蔽了双眼时,当他沉溺于万千盛名而对躬身谨行之建议充耳不闻时,昔日里的放旷高调便成了他人刺眼的钉,成了干柴之中欲燃的火,只待那小小的一根导火索燃起,便有了燎原之势,烧了满身盛名,也烧了他自己的性命,引“火”自焚,可悲可叹!

其实,将身子埋得愈低,愈能望见前方的道路。躬身之举,可以让我们掩盖锋芒,保全自我。

君不见韩信历胯下之辱方成一番伟业,他的身虽弯,但志从未弯;君不见秦王扫六合时放纵威风,却终究落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雨果先生曾说“有些人,无论身体的姿势如何,灵魂却总是双膝跪下的”;相反,有些人无论姿势怎样,哪怕双膝跪下,灵魂却仍昂然挺立。后者的躬身之举,让他们自我得以保全,能达到心之所向之地。将“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奉为圭臬,把“乐不可极,极乐而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的谨训牢记心间,躬下身子,方能行稳致远。

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斯言灼灼。谨言慎行,可以让我们端正姿态,认清自我。

想那杨修恃才放旷,虽才华横溢,却被曹操嫉恨,终逃不过被斩的下场。相反,宋朝查道吃枣留钱,谨言慎行,修养自身,终成千古美名。鲁迅先生曾寄厚望,盼吾辈青年能不啻微茫,造炬成阳。诚然,我们应当做鲁迅先生所期望的“敢说敢做”的人,但凡事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也颇有必要。两者结合,意思是,敢说,要说正确的话;敢做,要做正确的事,认清自我,端正态度,吾辈青年方能不驰空想,不骛虚声,常怀少年意气与胸中山河,成为先生所期望的太阳,照得愈亮,也可照得愈远。

青春当然可以鲜衣怒马,但躬身谨行如暮鼓晨钟也需常敲耳畔,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吸取王勃“浮躁浅露”之教训,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才高不逾矩 行稳方致远

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课堂上分享我对王勃的才华以及人生经历的看法。

王勃六岁能诗,九岁撰写《指瑕》十卷,十六岁科试及第,如此光鲜的履历似乎昭示着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光明远大的前途,而一篇《檄英王鸡》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后私杀官奴更是将他的仕途再次推向谷底,二十六岁的光阴在一潭夹杂着近半生抑郁不得志的悲哀的死水里戛然而止。

观览他的一生,才华成就了他,也禁锢了他,但罪魁祸首绝非他的才华,而是惊世之才下那颗狂傲不守规矩的“浮躁浅露”之心。由此我认为:才高亦不逾矩,行稳方能致远。

孔子曾提出他在每个年龄阶段想要达到的目标,其中在古稀之年他所要达到的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道出他心中最重要的准则——遵守规矩。是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王勃写下《檄英王鸡》一文本就是在身份上的有所僭越,可非但初次被贬官的经历没有给他沉痛的教训,反而他逾矩更甚,私杀官奴,最终不仅自己被一贬再贬,其父也深受连累。社会之所以需要规矩,是因为它能很好地从客观上约束一个人的行为。人不是不可以拥有棱角,而是要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打磨自己,修炼出一套正确的行事之道。王勃一再突破规矩的约束,必然导致他仕途的坎坷,因为才华乃至其它闪光点,都不应该成为随意逾矩的理由和借口。

裴行俭评价他时,认为“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诚如斯言。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先培养器量见识,一路上稳步前进,方能行得长远。苏轼和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但苏轼在为人方面从不对王安石加以讽刺攻击,他在王安石执政期间一再遭贬,却始终保持着旷达宁静的心态,践行着大度器识的处世哲学,赢得后人的无限感喟与钦佩,这就与王勃的“浮躁浅露”截然不同了。

所以,我认为,在当下,我们青年人亦应学会遵守规矩,形成大度器识的哲学并始终践行。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行稳方能致远

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行稳方能致远。

王勃乃一代英才,才华横溢,却屡遭贬谪,英年早逝。唐人裴行俭评价,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我认为,王勃恃才傲物,不能踏实走好每一步,无法将才华尽情施展,落得遗憾的结局,因为要想成功,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心浮气躁,行稳方能致远。

行稳是指务实,稳扎稳打而不急于求成,只有这样方能致远。世间万物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冒进。王勃自恃才高,想以《檄英王鸡》博得沛王欢心,以走仕途的捷径,结果被高宗斥责,逐出王府,这是他不肯踏实履行自己职责所致。希腊国王向阿基米德请教快速学习数学的方法,被告诫“数学的王国里没有捷径”;而“元嘉草草”,企图“封狼居胥”,却只赢得“仓皇北顾”。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大跃进”,企图“超英赶美”,最终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还造成了大饥荒。这都是急于求成不能行稳的结果。

相反,王羲之苦练书法,洗笔水将池水染黑,才练出个书法大家;达 芬奇每天给自己设定许多小目标,然后坚持完成,最终成为世界绘画大师。这都是一步一步踏实努力的结果。世上没有捷径,有的只是需不断披荆斩棘,用汗水才能踏出的康庄大道。

行稳是指心定,坚定目标而不为外物所惑,只有这样方能致远。王勃因个人想法私杀官奴,其间原因不明,但这种行为终与其人生目标相悖。唯有坚定自己的目标,不为他物干扰,才能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后唐庄宗李存勖秉承父亲遗志,消灭三大敌国,完成霸业,何等意气扬扬!却因宠爱伶人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否泰如天地,究其原因,他没有坚定自己统一天下的志向,耽于一时享乐,终不能行稳致远。而唐太宗却不一样,他以成为一代明君为己任,魏征上谏时故意拖延时间,使他心爱的鹦鹉闷死,唐太宗明白自己不能沉溺于玩物中,并未怪罪魏征。唐太宗正是坚定了方向,不为玩物所惑,方能成就贞观之盛世。由此可见,心定方能行稳,行稳方能致远。

同学们,让我们从王勃的事例中吸取教训,做到务实而又心定,一步一步,到达梦想的彼岸。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士之致远 首在器识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士之致远,首在器识。

说起诗人王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六岁能诗,九岁能书,十六作《檄英王鸡》震惊四座,后又有《滕王阁序》成千古绝唱。我们在为他过人的才华赞叹不已时,也为其坎坷的经历唏嘘不止,先有出众才华平步青云,后却连遭贬斥终溺水身死,这一戏剧性变化原因何在?于我看来,王勃之所以无法成就大业,首先在于他没有足够的器识。

那么,何为器识?器识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也是登高望远的博见。有句民谚叫“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能任宰相之人,必有大器识。唐朝宰辅唐临曾叫仆人取丧衣,仆人误拿别的衣服后,不敢进屋,唐临非但未责备他,还假借不需要衣服使仆人免于受责,其不计小过之胸怀可见一斑;汉代叔孙通向汉王刘邦提出和亲之策,帮助汉朝暂免匈奴侵犯,解决了双方当时的争端,其卓识与远见实非常人能比。反观王勃,虽有博才,却以檄文为沛王斗鸡助兴;身处官职,却因包庇家奴,私杀官奴,实无器无识之辈。可见,士之致远,首在器识,文艺次之,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之辈终难成就大业。

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文才技巧俱全而不能“致远”者不在少数。古有仲永八岁便扬名乡里,终因未继续求学而湮没尘土;今有“甲骨文”考生黄蛉,在展现出甲骨文方面极高天赋后放任自流,玩物丧志,成为师长惜叹之人。古今之成贤成才者,无不有过人之器识,辅之超人之努力,方得以名扬千古,流芳百世。宋朝翰林学士叶梦得认为,士为“士农工商”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不应让自己的才华白白浪费在诗酒舞宴上,此言甚佳。爱国诗人辛弃疾曾对其族弟赠言,莫耽溺于江南水乡,日虽近,长安路远,也表达了同样的期望。在这个万帆竞过、百舸争流的时代,奋斗中的青年人的确很容易被身边的“奇花异草”吸引目光,迷失方向,但只要有了足够的器识胸怀,我们就有很大可能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才可能在未来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奇花初生,矞矞黄黄,干将发硎,有待其芒。“北斗”已经上天,“嫦娥”成功采集月球土壤,扶贫工作即将圆满成功,新时代的我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吸取王勃“浮躁浅露”之教训,砥砺德行,奋发向上!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仿作:

行稳方能致远

同学们:

大家好!

听完大家的发言,我也想分享自己的观点。王勃才高八斗,却恃才傲物;经历坎坷,终英年早逝,令我不禁感叹:“行稳方能致远。”

说到“行稳”,我不禁想到另外两个历史人物。                  

论三国,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能人无数,干将成群,却以刘备为王;谈水浒,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刘玄德做事敦厚,宋公明为人沉稳。他们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这与王勃的做派完全不同。由此可见:为人沉稳,方能行稳致远。

那么沉稳从何而来呢?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王勃一天到晚陪着沛王斗鸡遛狗,撰文助兴,不务正业,性格正如唐人裴行俭所评“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对沛王难有劝诫,对国家难有贡献。相反,汉朝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清朝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能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就所谓大事?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很难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王勃自恃才高,心胸狭隘,遭高宗斥责后不思悔悟,为一己私利,竟杀官奴,如此心浮气躁,器识短浅,也难怪仕途坎坷,人生不顺;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最后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王勃被高宗斥责后吸取教训,将挫折变成人生财富,磨练自己的性格,培养自己的器识,则其人生焕发更多光彩也未可知;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指的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遇事则慌,处事则乱。王勃欲以《檄英王鸡》投沛王之所好,以走仕途之终南捷径,遭高宗斥责,被一贬再贬;楚霸王逞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王勃之死,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半壁江山,宋江以沉稳之心赢得好汉拥戴;王勃却以“浮躁浅露”之心留下千古遗憾。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让我们立大志,经风雨,抛私念,行稳致远,走上人生康庄大道。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