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答题技巧之“评价”类题型1
诗歌答题技巧之“评价”类题型1.1.7.1
一、知识梳理
1、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² 内容主题的评价:包括意义的表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
² 思想感情的评价:包括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要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
² 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分析评价时要针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现状和作者当时的思想认知范围,客观公平、实事求是,既不能过分地贬低,也不能拔高。
2、提问方式:
(1)“------”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3)“------”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4)这首诗揭示了一个什么主题,请简要分析。
3、答题步骤:
(1)概括评价(内容主题、思想感情、作者观点态度)。(注意准确)
(2)阐明运用(内容主题、思想感情、作者观点态度在诗词中的体现)(注意结合具体诗句)
(3)分析作用(主题、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正误优劣或历史现实意义。)
1、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答: [来源:学*科*网]
2、 书边事①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宣宗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1)从全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答:
3、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一年。③筠:竹。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
答:
4、(诗歌答题技巧之“评价”类题型1.1.7.1,4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①,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从容:相伴之意。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词人“恨”什么?“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5、(诗歌答题技巧之“评价”类题型1.1.7.1,4分)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来源:Z|xx|k.Com]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
答:
【答案】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
6、(诗歌答题技巧之“评价”类题型1.1.7.1,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②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②夜榜:夜航。
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三、跟踪检测(诗歌答题技巧之“评价”类题型1.1.7.1)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魏夫人①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走。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注:①魏夫人:北宋丞相曾布(曾巩之弟)之妻,在词史上颇负盛名。朱熹曾把她与李清照并提,说是“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词林纪事》卷十九引)。
陈廷焯评魏夫人词云:“情景兼到,颇有周、柳(周邦彦、柳永)笔意。”请从词中饶有情韵的景物描写中选择一处,赏析它的“情景兼到”之妙。(4分)
答:
巩固练习答案:
1、【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2、【答案】作者表达了渴望民族长久团结的美好愿望。诗前三联的描绘,不仅写了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还展示了辽阔的边塞日丽平和的景象。末联则用了生动的比喻: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自己的心愿。
3、【答案】示例一: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然自安的洒脱情怀。
示例二: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4、【答案】“恨”是说本来就很难聚会,而刚刚会面,又要匆匆作别,这给人带来无穷的怅恨。好友相逢,不能长聚,心情自然充满遗憾伤感。这感叹,就是对友人深情厚谊的表现。
6、【答案】诗人在长期为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强欢强乐。诗中“幸”是含着抑郁的笑,“闲依”包含着闲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
跟踪检测答案:
1、【答案】示例一:“楼台影动鸳鸯起”句,描绘了一幅在微风吹拂、溪水荡漾、楼台倒影晃动的背景下,鸳鸯飞起,生趣盎然的画面。“鸳鸯”本是夫妻鸟,见“鸳鸯飞起”,自然引起怀远离思,想念三年未归的离人。借象征恩爱的动物衬托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情因景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示例二:“出墙红杏花”句,深院高墙,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杏花,带着娇艳的姿态,硬是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味隽永。这里以出墙的红杏花映照自己的孤独寂寞。
示例三:词人时常徜徉溪边,见三年(多年)柳絮纷飞,很自然会回忆折柳赠别的情景。这样,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隐然流于言外。“三见柳绵飞”是实语,而着一“犹”字,便化实为虚了,这里虚实结合,传达出词人细腻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