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论述类文本阅读汇编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高考精品讲义集

上海市杨浦区同济大学一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崇明区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嘉定区封浜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上海市长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杨浦区同济大学一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届上海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上海市闵行区金汇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高中名校作文精选《网上的“掐架”》

上海高中名校作文精选《机遇与诱惑》

上海高中名校作文精选《白纸与蝴蝶》


2020、2021上海高一语文古诗阅读汇编

2021上海高一上期末古诗默写汇编

2020、2021上海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2020上海高一语文散文阅读汇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默写汇编

2021年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作文题目汇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论述、游记、书序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选择题汇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论述类文本阅读汇编

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1·上海浦东新区高二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科学只是另一种神话么

①科学确实已经越来越重要了:不过还好科学家们忙着做实验,报纸杂志上写文章的主要还是人文学者。人文学者说,科学只是科学家们建构起来的,未必基于客观真实,而是通过自己的抽象概括甚至想象形成观念、认识,他们以这种建构主义来批评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一些极端的人文学者甚至主张:科学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像另一个神话故事。

②这种局面惹恼了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个物理学家索卡尔,他写了《超越界限:走向超形式的解释学》这样一篇文章,文章中他介绍了不少现代科学结论,然后把这些科学结论驴唇不对马嘴地用来支持某些人文学者的主张。他把这篇长文寄给一家最权威的人文杂志——《社会文本》。不久,这篇文章登了出来,然而一个月后索卡尔在另外一个杂志上发了另一篇文章,说他在《社会文本》发表的是一篇诈文,里面引用的所谓科学成果在科学界是些人所共知的东西,而这些成果根本无法支持那些人文学者的结论,其中的推导完全是荒谬的,有科学常识和素养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好几个月里,建构主义人文学者目瞪口呆。他们中了索卡尔的套,怎么办呢?一些大牌人文教授只能反击说你索卡尔这样做是不对的,不严肃,缺德。

③在我看来,建构主义人文学者回应索卡尔时曲为辩解,不肯检讨自己这边出了什么毛病,是自己不严肃,是浪费了一次反思的机会,比如他们认为科学的价值和希腊神话、几内亚传说相似,仿佛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逃脱科学主义的罗网了。另外,人文学者反对科学,很多时候并不在意说服别人放弃科学的观点,他们的立场很大程度上是防御性的,他们的目标是保护人文生活的领地不落入科学的霸权而已。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这样迎战科学主义未免轻率,几乎可说放弃了思想者应有的智性责任,丝毫没有触及科学的本质,因此也根本算不上对科学主义的迎战。

④科学认知对我们的道德诉求和艺术理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我们无法因此拒绝科学。科学提供了从大爆炸开始一直到我们周围世界的一幅严整画面,这样一个画面是神话以及常识、传统哲学完全无法提供的。

⑤科学不仅提供对世界的系统的理性解释,而且它通过可测量可重复的数据、对事件的预言以及技术性生产,证明了它的真理性。甚至科学的破坏力量,很多也是通过科学才知道的,比如臭氧层出现空洞就是一例。

⑥总的说来,科学显然不是和神话并列的一种意识形态。按照我们今天一般对真理的理解,而不只是按照科学主义对真理的理解,科学是真理而神话不是真理。人文研究者据创世神话推算出世界是在公元前几千年创造出来的,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错的: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地球的年龄大约是45亿年。

⑦两类学者对地球的准确年龄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不同看法已经不同于关于某个神话的真实性的争论:科学体系有办法修改自己,从而提供更正确的结论,而对于神话来说,不存在更正确的东西。

⑧若说科学是另外一种神话,那它和我们本来一般意义上的神话大不一样,不一样到了把它叫作神话对我们理解相关问题毫无益处且只会造成混乱。

(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建构”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②段叙述的索卡尔事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证明人文学者在科学面前的无知和不堪一击。

B.以一个实例来显示人文学者对待科学的错误态度。

C.借以引出下文作者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的阐述。

D.这样的例子可以增加文章的有趣程度及可读性。

3.可以根据作者论述及观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科学家应该多写一些文章来阐发科学的价值意义和适用范围。

B.人文学者只有了解科学本质才可能对科学主义作出有效反击。

C.科学技术对世界造成的破坏可以是我们拒绝科学的理由之一。

D.科学不仅是科学主义者认为的真理也是人文学者认为的真理。

4.根据本文的论证思路,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适当的内容。

第①段提出_______________这一主要批驳对象,第②③段通过对索卡尔事件的阐述及分析,证明_______________,第④至⑦段通过阐述_______________,证明了科学与神话的本质区别,第⑧段作出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全文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反面到正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2021·上海市黄浦区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1994诺贝尔和平奖演说两篇

[巴勒斯坦]阿拉法特

①从我受我的人民的委托,承担寻找我们失去家园的艰巨任务后,我就一直怀有一种温暖的信念。所有那些流亡之中的人们,他们随身携带着自己家园的钥匙,如同自己的肢体一样,是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那些留在家乡土地上的人,他们身上有着创伤,如同他们有着自己的名字一样……他们,总有天,因自己所做出的牺牲,注定会得到返回家园和自由的回报。这条长长的、充满苦痛的艰辛历程最终将连接他们自家的门廊。

②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庆祝首次看到了和平的新月,我凝视着那些苦难者的眼晴,当我此刻站在这座讲坛上时,他们的目光拷问着我的灵魂,他们在询问家园,询问他们已空荡荡的故土,面对他们我藏起眼泪,告诉他们:“你们是了不起的,你们的无私奉献使我们得以守护这片圣土。经历一场困难的战斗,终于在它上面踏下自己的足迹,这是一场争取和平的战斗,是一场需要勇气的战斗。”

③今天,当我们庆祝自身的创造性力量重又苏醒,重建被战争毁坏的家园,它与邻居们的土地相接。我们的孩子将在这片土地上一起玩耍,比着看谁采摘的花多;此时此刻,我感到了对我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民的那种民族和人类的骄傲。他们承受的力量、奉献的力量,坚守家园、历史和人民之间永不断裂之纽带的力量,为家园的远古传说、为“希望史诗”又增加了新的一章。

④主席先生,我知道,我完全清楚,这个至高无上、意义重大的奖励并非授予我和我的同伴: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先生和外交部长西蒙·佩雷斯先生,不是为了表彰已取得的进展,而是对一种追求的鼓励。以伟大的脚步和深深的自觉、以更为真挚的信念去追求。这样我们就可能将和平的选择、将这勇敢的和平,从词语转化为实践与现实。它是为了使我们有资格去完成我们的人民信托于我们的任务去履行人性和普遍的道德责任。

[以色列]伊扎克·拉宾

①在柔嫩的16岁,我被发给了一枝步枪。这不是我的梦。我曾想做一个水利工程师。我曾在农业学校学习。我曾想,做一个水利工程师在干热的中东是很重要的职业。我今天仍然这么想。然而,我却被迫求助于枪。

②我在军队中服务了几十年。在我指挥下,那些想活、想爱的青年男女却是走向了他们的死亡。在我的指挥下,他们杀死了被派来杀害我们的敌方人员

③在中东的我们这一方,在以色列我们的家园,有着数以百计的墓地;但是,也是同样在埃及、在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伊拉克,从飞机的舷窗旁、从这些墓地的万尺之外,这些无计其数的墓碑一片沉默。但是,它们的呼喊却是几十年来从中东传遍世界。

④今天站在这里,我希望向那些所爱的人致意——也向敌手。我希望向所有这些国家在所有这些战争中的所有倒下者致意;向他们的家人致意,他们承受着丧失亲人的重压;向那些残废者致意,他们的创伤永远难以愈合。

⑤儿童降生于一个极不民主的世界,他不能选择他的父亲和母亲,他不能选择他的性别和肤色、他的宗教、国籍或家园。从他小拳紧攥地进入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置于他的国家的领导人的手中。是这些领导人将决定他是生活于舒适之中还是绝望之中,是安全还是恐惧。他的命运交给我们来处置——民主国家或其他国家的总统们、总理们。

⑥正如没有两个指纹是相同的,也没有两个民族是一样的。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法律和文化、传统和领袖。但是,有着一个能够适用于整个世界的普遍信息,有着一个对不同的政体、不同的种族、相异的文化都是共同的规律。

⑦“那么,就好好地照看你自己。”这是生命神圣的信息。

⑧各国的领导人必须为他们的人民提供这种条件——这种基础,如果你能做到的话。这将使得他们能够享受生命。这些就是:言论和迁移的自由、食物和住所,而最重要的是生命自身。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军人墓地都在沉默地宣告着那些国家领导人在保护神圣的人类生命上的失败。

⑨只有一个激进的方法可以保护神圣的人类生命:没有装甲、没有坦克、没有飞机、没有水泥防御工事。

⑩这个激进的解决方法就是和平。

(注释)1993年9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签署了原则宣言,同意建立一个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由西岸和戈兰高地的巴勒斯坦人民自由选举其代表,以色列士兵从该地撤出。1994年,阿拉法特、拉宾和佩雷斯三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然而,1995年拉宾被同胞刺杀,双方关系走向恶化。

5.甲文第①段中的“携带着自己家园的钥匙”的含义是               

6.两篇演讲稿都提到了“孩子”“儿童”,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阿拉法特希望孩子们“比着看谁采摘的花多”,传递了一种祈求和平美好未来的愿望。

B.拉宾痛斥了“极不民主的世界”没有给儿童以应有的选择权,致使他们的童年不幸。

C.拉宾从儿童不能自主自我命运的特点,呼吁国家领导人能够给他们提供安全和希望。

D.二人借儿童来阐明自己的看法,呼唤人们着眼未来,也为双方达成的协议找到理由。

7.甲文末尾画线句提出的“履行人性和普遍的道德责任”;乙文也有类似的阐述,请从乙文第⑥至⑩段中简要分析。

8.两篇文章分别用“勇敢的”和“激进的”来形容“和平”,联系全文,你觉得这样说的原因有哪些?

 

(2021·上海松江二中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历史学家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一书里写道:“历史并不是一个文本,因为从本质上说它是非叙事的、非再现性的。然而,还必须附加一个条件,历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换言之,我们只有通过预先的(再)文本化才能接近历史。” 历史有没有“本质化存在”?答案是“有”,否则便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不可知论。那么,谁掌握历史的“本质化存在”?基督教徒认为是“上帝之眼”,中国老百姓则认为是“老天爷”。“上帝之眼”也好,“老天爷”也好,这两种说法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即在已经逝去的时空里,存在着一个可能遥远而难以企及但确实存在的客观历史。历史一旦走过“彼在” 的客观时空,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就只能通过各种转述和记忆进行信息比对,而历史的完全信息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同的转述和记忆中不断地“沙漏”,同时也不断地“捡漏”。因此,对于历史的认知,如果不是别有用心的话,后世之人的所有努力都是在尽可能地靠拢“彼在”,接近历史的真相。我的一个研究希腊艺术的朋友说,希腊语中“历史”一词的词根“historia”原义,就是“调查”“寻找”“研究”,它说明人类在早期对于历史真相及本原的认识就是清醒的。

②历史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这是新历史主义的一种观点。从逻辑上讲,不仅后世之人借由前世遗留的各种叙述文本进入已逝的历史,即便是当其世者,接触和把握的信息也是局部的和零碎的,也需要借由他人的叙述来了解现世的信息。那么,谁在叙述历史?谁在建构历史的不同文本?

③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类叙述者:一类是建立在历史自觉建构意识之上的撰史修志者,他们通过拥有的信息资源,撰写各种年鉴、年志、备忘录,我们通常所谓的“正史”便是指此一类;一类是以历史以及当下现实的事件、人物为原型素材进行文艺创作的文艺家。对于后者来说,叙述是一种主观创造性行为,叙述风格因为叙述主体的不同而差异性很大,不同的叙述风格形成不同的历史文本。叙述主体对于信息的取舍剪裁尺度,完全取决于他的历史观。

④暂且不说民间修史和官方修史在视角、立场和趣味上的差异,即便同为官方修史者,即便是以客观史实为依据的“正史”,在信息取舍时同样存在很大的腾挪空间。

⑤司马迁和司马光出身不同、抱负不同、遭遇不同,修出来的史书,即便就同一个史实判断也有差别。同样是记述汉高祖刘邦在废不废太子刘盈一事上的态度变化,根据《史记· 留侯世家》,刘邦见到 “商山四皓”拥戴太子刘盈,深受触动,让人找来宠妃戚夫人,对其解释无法废太子的原因:“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呈,难动矣!”《史记》的这段话意在表明,“商山四皓”出场,促使刘邦知难而退,历史因此获得转机。描写或者传播特殊人物的特殊人格和特殊力量,《史记》的这种传奇性叙述,被司马迁之后的司马光否定了。官居宰相的司马光官场历练丰富,对于政治事件的判断更倾向于时势的计较和权衡,因此,《资治通鉴》对刘邦态度的改变提出了三个事实力量:首先是诸位权臣包括太子师傅孙叔通等人竭力反对易太子;其次太子生母吕氏家族势力强大;此外,众人也即民心都不看好刘邦打算改立的戚夫人的儿子为新太子。今天,一些历史学研究者认为司马光虽然距离事件原发时间较司马迁晚,但是他的这种解释应该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⑥司马迁和司马光基本上代表了两种历史文本的叙述风格:前者偏重于表达叙述主体对于历史发展逻辑的认知,不一定俱按史实,用时髦的话说,是着重历史的软文本的叙述;后者偏重于史实分析和阐述,偏重于对历史客观存在的陈述,着重历史的硬文本的叙述。不同的叙述形成不同的历史文本,也形成不同的历史信息和历史认知。两种风格各有千秋,从审美的角度或有优劣之别,从认知的角度则各有所长。真正聪明的历史研究者往往会将两者互鉴互文,从重合和落差处发现事实的真相和人心取向的雪泥鸿爪。

9.对第①段中所阐述的“历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是文本的另一种形式。B.历史有本质化存在的特性。

C.历史是确实存在的客观的。D.历史原义与还原真相有关。

10.对第②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确提出历史、文本、叙述三者的关系,建构了全文论述的基础。

B.承接上文对历史内涵理解,开启下文对文本叙述者及风格的论述。

C.强调当世者也需借助他人叙述了解现世信息,突出叙述者的重要。

D.段末两个问句,提出叙述者及叙述内容的不同,引发读者的思考。

11.以第④段为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12.依据第⑥段内容,分析以下两种文本不同的叙述风格。

文本一:卫青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无所得;公孙敖为胡所败,亡七千骑;李广亦为胡所败。胡生得广,置两马间,络而盛卧,行十余里;广佯死,暂腾而上胡儿马上,夺其弓,鞭马南驰,遂得脱归。汉下敖、广吏,当斩,赎为庶人。

文本二:胡骑得广,广时伤,置两马间,络而盛卧。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得其余军。匈奴骑数百追之,广行取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2021·上海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②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③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④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性格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        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⑤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⑥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减)

13.根据文意,在文中第④段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词语。

“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____________性。”

14.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鲜活的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不只是优点和缺点的简单叠加。

B.杂多的性格元素,在自身运动中,相互碰撞,使人物性格发生不断变化。

C.因现实中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所以作家创作就必须关注这一特性。

D.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质的呈现往往是复杂的,因此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时也不能简单化。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此言道出了人性格具有的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充分体现了他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

C.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塑造的大卫这一人物形象,既展现大卫置身于货行做童工的痛苦绝望,也表现大卫对米考伯一家的同情,体现了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特征。

D.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这表明人物形象的性格元素的本质不是直接坦露的。

16.请运用文中的相关观点,简要评析你读过的小说中的一个典型形象。

 

(2021·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北大中文系 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

卢新宁[1]

①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②上午好!

③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2],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④跟你们一样,我曾在中文系就读,青涩的背影也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⑤20多年的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⑥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⑦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利己主义”,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⑨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在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传言时,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          北大人的适应,          北大人的坚守。”

⑩这让我想起陈平原先生在中文系百年时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谢谢大家!

[注][1]卢新宁,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级本科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原文有删改。[2]语出《尚书•大禹漠》:“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17.第①段中加点词“无远弗届”的“届”,请选出正确的义项。(   )

A.级,次B.穷极

C.到达D.结束

18.下面一段从原文摘出的一段话,应还原至第(   )自然段后。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A.B.C.D.

19.第⑧段中划线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在第⑨段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

A.不是  而是B.是   更是C.既是  也是D.是  不是

21.刚上高中的小明要在新学期的升旗仪式上代表新生发言,虚心的他向学长小亮询问如何撰写演讲稿。小亮拿出这篇《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给小明参考,并提醒小明演讲要有针对性。小明回家后认真阅读了这篇演讲稿,并围绕“针对性”对本文进行分析。假如你是小明,你是怎样就“针对性”分析本文的。

 

(2021·上海市七宝中学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是什么

陈望衡

①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②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③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______________;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_______________,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____________。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④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⑤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22.第①段中加点词“显学”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将下列句子填入第③段空缺处,正确一项是(   )

①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

②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③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

2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D.“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对于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起着影响作用。

2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26.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谈谈对此的看法。

 

(2021·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意象

胡晓明

①《富春山居图》中有8个人物,分别为士人、渔父、樵子。其实在中国画中,此种分别是不重要的,这都是士人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化身

②富春江文学传统中核心的人物,即严光,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钓者;而富春江上的钓台,也是历代文本化山水中最重要的钓台。写到富春江的诗歌,几乎没有不写到严子陵和钓台。这不等于说,《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画的就一定是严子陵。中国山水画有渔父樵子,则是极其常见普通的事情;而且,画家写意,绝不可能将山水画中的人物,指实为某某人。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富春山居图》出现了渔樵就是写严子陵的故事。

③但是,有趣的是,黄公望的《画山水诀》,很奇怪地解释了一个有关水的名词:濑。《画山水诀》画水云:山下有水潭,谓之濑,画此甚有生意。

④江南的水名,有很丰富的名词,但黄公望其他什么都没有说。而且,画水一共只有两条,这句话就占了一条。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严陵濑、子陵濑、七里濑。毕竟,这个水名太有名了。

⑤因此,换一个角度想,由于富春江严子陵故事的文学影响力太强,黄公望心目中如果反而没有这个文学传统的影响,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不妨认为,《山居图》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富春江中的渔樵,是二而一,即易于相互指涉、相互联想的关系;渔樵,正是他们共同享有的重要文化符号。因此,很自然,后人在有关《富春山居图》的题跋中,不约而同地,仿佛解读一样,常常提到严子陵及其相关的辞语。先来看有关《富春大岭图》的题跋,譬如:黄公手比愚公强,富春移来咫尺长。子陵之居在何处,千载烟云长渺茫。((明)祝允明《题富春大岭图》)泖塘卜筑严陵客,富春正筑南楼墨。((清)翁方纲《题富春大岭图》)

⑥再如有关《富春山居图》仿本和黄公望其他作品的题跋:粉本大痴山,高风子陵里。玉圃积琼葩,不数孤山美。((清)叶绍本《富春梅隐》,《白鹤山房诗钞》卷十七,清道光年本)我们看乾隆在子明卷《富春山居图》上的题跋,也有这样的联想:自富阳至桐庐,胜甲浙右。子陵高风,与山水同远。丙戊(1766)癸卯(1783)冬初,自盛京谒陵,回跸至夷齐庙,俯仰山川,清风斯在。悠然有会于子陵桐江之间。因书此卷。以志一时。

⑦由此可见,将《富春山居图》与富春文学传统相联系,不是我们今天的新发明,古人正是这样鉴画的。伟大的艺术家、普通的诗人、收藏家甚至身为异族统治者的皇帝,都与此一大文化心灵相通。然而现代艺术史家与收藏界的主流解读却完全撇开了此一传统。

⑧再联想到黄公望的名字,不妨另下一解。一般人都过于相信志书与画史上所说他的父亲九十得子黄公望子久矣,以得名。然而,班固《汉书》颜师古注云:师古曰:望,谓太公望,即吕尚也。钓于渭水。文王将出猎,卜之,曰:所得非龙、非螭、非豹、非羆,乃帝王之辅。果遇吕尚于渭阳,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曰太公望。(班固《汉书》卷一百上)

⑨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典故,黄公望的父亲为他取名,不可能不知。为什么志书与画史皆不提?细思之,太公望著《六韬》,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史记》);又,太公望不是一般的帝王师,而是助文武夺取天下的人物,此种身份,恐怕完全不合于蒙元统治时期的一般汉族读书士子之人生规划,或因此而易于遭忌受害,故一般人缄口不提,或代以九十老夫之说,就合理自然了。然而,黄公望之得名,其父必知《汉书》此典,因而赋此名也必有重大期望,则是可能肯定的。而公望一生,亦从辅佐帝王之钓者,转而为崇尚离心之钓者,决然在《山居图》中,借渔人开头与结尾都循环而行,自成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这或不是偶然。

(有删减)

(注)①严光,字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帮助刘秀起兵,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黄公望,元代画家,代表作为《富春山居图》。

27.第①段中加点粗体字“化身”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

28.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光是富春江文学的代表人物。

B.“钓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贤者渴望被赏识的心理。

C.富春江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严光的故事。

D.“文本化山水”是指诗意的山水。

29.简析第⑤⑥段引用题跋的作用。

30.下列说法与文意相一致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中“渔樵”意象必不可少。

B.中国山水画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中的“渔樵”是“二而一”的关系。

C.志书与画史都不提“黄公望”名字与“太公望”典故的关系,是因为作者怕遭忌受害。

D.现代艺术史家与收藏界对《富春山居图》的主流解读忽视了富春江文学传统这一视角。

31.根据文意,概括《富春山居图》中“渔樵”意象的象征意义。

 

(2021·上海市致远中学)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陈嘉映

①自然概念以人的日常生活为基准,科学概念则不受这种约束。对我们来说,火是热的,冰是冷的,但在科学话语中,冰同样包含热量。热量是由分子的运动规定的,而不以我们的感觉为基准。在日常话语中,地球是静止的,并以大地为参照规定了什么在动,什么静止不动。而在科学话语里,这个参照系被废除了。

②自然概念以经验为基准,而经验是互相交织的,与此相应,自然概念是互相渗透的。在我们的自然理解中,圆和圆满,正方和方正是联系在一起的,几何学的圆则通过定义和其他概念构成联系,洗净了圆这个自然概念的内容,和圆满、圆滑没有任何关系。

③在一个领域中最初发现的那些重要事实,通常并不只是一些新事实而已,它们改变了我们对该领域的基本看法,改变了我们的基本概念。即使我们用既有的语词来描述它们,这些语词的意义也不得不悄然改变。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不仅是发现了一个新事实,不仅是用我们既有的概念来描述一个新事实,空气和重量这些概念本身也经历了细微的转变。空气有了重量,不再是完全的无物、空无。重量本来是我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现在,这层约束被取消了,重量概念得到了自然的扩展,开始从感知向测量倾斜。

④有学者在对日常语汇和科学词汇做了系统研究之后,认为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概念来自日常概念。例如,“电子”一词今天的意义和最初的意义已大不相同,但“电子”一词前后的各种用法之间存在着“推理之链的联系”,正是这条连续的理由链使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正当地谈论“电子”这个词的概念、意义或指称。尽管摸索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连续性是极有意义的工作,但不可因此模糊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根本不同之处。

⑤理由链也许可以解释那些来自日常语词的科学概念语词,如力、运动、惯性、时间、迁跃、细胞,但它无法解释那些科学理论创造出来的科学概念。虚数、力矩、电离、夸克这些词,并不来自日常语词,而是直接由理论得到定义。即使一个科学概念来自日常语词,这个语词的意义也可能变得面目皆非。日心说的反对者中有人拒绝伽利略的邀请,柜绝从他的望远镜里看一看天空;有的人看了,但不承认他在望远镜中所看到的。他们也许只是些老顽固,然而,用望远镜看还是看吗?我们多半会说:当然还是。用射电望远镜看呢?当天文学家声称“看到了”银河系中实际存在的黑洞,他们是怎样“看”的呢?他们看到了一个黑黑的洞吗?在现代物理学中,“看”和“观察”这些语词的含义已经被更新了。

⑥像力矩、电解质这样的纯粹技术性术语,我们一望而知它们的意义是由某种特定的科学理论规定的。我们也许不懂得这些语词,但它们并不造成混淆。带来混淆的反倒是运动、加速度、动机这类语词,它们来自自然语言,同时又是科学理论中的概念。外行很难摆脱这些概念的自然意义,然而它们在科学理论中往往有很不相同的意义。

⑦关键的是,那些来自日常语汇的科学术语,在一门成熟的科学中,其意义是由科学理论规定的。运动、力、空间、时间、质量、真空,这些词在科学中的用法与日常用法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我们平常怎样使用这些词,对科学家没有多少约束。

(节选自《哲学·科学·常识》,有酬改)

32.第②段加点词“洗净”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

33.下列为第⑥段画线句提供的例证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古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直到“日心说”出现,这种认识才得以改变。

B.牛顿提出了“质量”的概念以区别于“重量”,但在普通人眼里两者是一回事。

C.虽然所指称的对象相同,但是“水”属于日常概念,“HO”属于科学概念。

D.我们认为鲸鱼和海豚都是“鱼”,但在生物学的范畴内,它们都不属于鱼类。

34.下列对文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从概念与日常经验的关系角度,说明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不同。

B.第③④段用事实与概念的更新,说明了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

C.第⑤段从科学概念的来源角度,说明了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

D.第⑥段用普通人对概念的理解与使用,说明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不同。

35.从上文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在感知事实的基础上形成概念,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B.即使与自然概念存在冲突,只要基于实证,科学概念就能得到公认。

C.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基本概念的重新审视和建构。

D.在一个成熟的科学理论中,科学理论概念最终将逐步取代自然概念。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未必基于客观真实,而通过自己的抽象概括甚至想象形成观念、认识的过程。

2.A

3.B

4.    科学只是另一种神话    人文学者面对科学时态度立场的荒谬、不严肃及缺乏智性与责任。    科学对世界的系统的理性解释,科学的真理性、科学对自身的修改能力    科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神话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概念的理解能力。

“建构”是个建设的过程,结合文中“科学只是科学家们建构起来的,未必基于客观真实,而是通过自己的抽象概括甚至想象形成观念、认识”可知,构建是“未必基于客观真实,而通过自己的抽象概括甚至想象形成观念、认识的过程”。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无知和不堪一击”错误。文中说“有科学常识和素养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好几个月里,建构主义人文学者目瞪口呆。他们中了索卡尔的套”。人文学者看不出来,不是“无知和不堪一击”,是中了圈套,没有充分注意。曲解文意。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章主要是对“科学只是另一种神话”的问题进行反驳,论证了人文学者面对科学时态度立场的荒谬、不严肃及缺乏智性与责任。提出科学对世界的系统的理性解释,科学的真理性、科学对自身的修改能力的观点。

B.针对论述的“人文学者面对科学时态度立场的荒谬、不严肃及缺乏智性与责任”的内容,可知人文学者出笑话的原因正是因为对科学本质不了解,“他们的目标是保护人文生活的领地不落入科学的霸权”,所以可推知“人文学者只有了解科学本质才可能对科学主义作出有效反击”。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文章第①段主要内容为:人文学者说,科学只是科学家们建构起来的,结尾借极端人文者之口“”提出“科学只是另一种神话”这一主要批驳对象;第②段主要叙述索卡尔事件,索卡尔发表 “诈文”,人文学者落入圈套。的阐述及分析,第③段作者通过实例分析人文学者对待科学的错误态度,证明“人文学者面对科学时态度立场的荒谬、不严肃及缺乏智性与责任”;第④段阐述了“科学对世界的系统的理性解释”;第⑤段阐述了“科学的真理性”;第⑥段阐述了“科学对自身的修改能力”;⑦段通过上面的阐述证明出科学与神话的本质区别;第⑧段作出结论:“科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神话”。全文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反面到正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5.带着重回自己家园的渴望。

6.B

7.言论和迁移的自由、食物和住所;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这些既是巴以两国领导人迫切需要履行并承担的,也是整个人类共通的责任。

8.巴以之间长期的战争冲突给双方造成巨大的伤害,结下深深的仇恨,想要握手言“和”是勇敢的,激进的。从阿拉法特的角度来讲,他用勇敢的来形容和平,既是对双方签署宣言的褒奖,也是希望对方能够履行承诺。拉宾用激进的来形容和平,看似矛盾,实则是考虑到以色列作出“让步”,同意撤军,在一些以色列人看来是难以接受的,这一点从他遇刺身亡就可看出。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句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回归原文,找到相关信息,并关照前后语境;划线部分“携带着自己家园的钥匙”使用了比喻修辞,找到“钥匙”的本体即为答案。结合上文“从我受我的人民的委托,承担寻找我们失去家园的艰巨任务后,我就一直怀有一种温暖的信念”,可知下文中“他们”和“我”一样“受人民的委托”“承担寻找失去家园的艰巨任务”,这是“一种温暖的信念”“如同自己的肢体一样,是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总有天,因自己所做出的牺牲,注定会得到返回家园和自由的回报。这条长长的、充满苦痛的艰辛历程最终将连接他们自家的门廊”。据以上分析确定答案为“带着重回家园的理想(信念、目标、渴望、任务、使命)”。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

B.“痛斥了‘极不民主的世界’没有给儿童以应有的选择权……”错误。根据乙文第⑤段“从他小拳紧攥地进入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置于他的国家的领导人的手中。是这些领导人将决定他是生活于舒适之中还是绝望之中,是安全还是恐惧。他的命运交给我们来处置——民主国家或其他国家的总统们、总理们”,第⑧段“各国的领导人必须为他们的人民提供这种条件——这种基础”。可见痛斥的并非“极不民主的世界”而是各国领导人。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不同文章筛选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首先理解甲文末尾画线句提出的“履行人性和普遍的道德责任”句子的含义,扩展范围有助于理解,即我们肩负使命和责任,有人性(善良正直忠诚、仁义友爱团结),具有并坚守普遍的道德意识和底线(爱好和平、守护生命,并勇敢追求);然后到乙文找到类似的阐述,答题区间已经限定或者提示为乙文第⑥至⑩段。

从第⑦段“‘那么,就好好地照看你自己。’这是生命神圣的信息”,第⑧段“各国的领导人必须为他们的人民提供这种条件——这种基础,如果你能做到的话。这将使得他们能够享受生命。这些就是:言论和迁移的自由、食物和住所,而最重要的是生命自身。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军人墓地都在沉默地宣告着那些国家领导人在保护神圣的人类生命上的失败”,第⑨段“只有一个激进的方法可以保护神圣的人类生命:没有装甲、没有坦克、没有飞机、没有水泥防御工事,第⑩段“这个激进的解决方法就是和平”等信息中得出答案:言论和迁移的自由、食物和住所;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这些既是巴以两国领导人迫切需要履行并承担的,也是整个人类共通的责任。

8.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思考、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题干为“两篇文章分别用“勇敢的”和“激进的”来形容“和平”,联系全文,你觉得这样说的原因有哪些?

首先找到两篇文中相关句子并加以扩展:甲文最后一段“主席先生,我知道,我完全清楚,这个至高无上、意义重大的奖励并非授予我和我的同伴: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先生和外交部长西蒙·佩雷斯先生,不是为了表彰已取得的进展,而是对一种追求的鼓励。以伟大的脚步和深深的自觉、以更为真挚的信念去追求。这样我们就可能将和平的选择、将这勇敢的和平,从词语转化为实践与现实。它是为了使我们有资格去完成我们的人民信托于我们的任务去履行人性和普遍的道德责任”,乙文结尾三段“各国的领导人必须为他们的人民提供这种条件——这种基础,如果你能做到的话。这将使得他们能够享受生命。这些就是:言论和迁移的自由、食物和住所,而最重要的是生命自身。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军人墓地都在沉默地宣告着那些国家领导人在保护神圣的人类生命上的失败”“只有一个激进的方法可以保护神圣的人类生命:没有装甲、没有坦克、没有飞机、没有水泥防御工事”“这个激进的解决方法就是和平”。

结合前后语境分析,即可理解阿拉法特所谓的“和平”加上“勇敢”一词的原因是,他认为和平需要追求,追求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牺牲,需要一种乐于奉献甘于牺牲的精神态度,所以他说“勇敢的和平”。再结合时代背景看来巴以之间长期的战争冲突给双方造成巨大的伤害,结下深深的仇恨,想要握手言“和”是不容易的,需要勇敢的精神才能守护家园换来和平。从阿拉法特的角度来讲,他用勇敢的来形容和平,既是对双方签署宣言的褒奖,也是希望对方能够履行承诺。

拉宾用激进的来形容和平,与“勇敢”看似矛盾,实则是考虑到以色列作出“让步”,同意撤军,在一些以色列人看来是难以接受的,这一点从他遇刺身亡就可看出。另外结合原文分析,他说“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军人墓地都在沉默地宣告着那些国家领导人在保护神圣的人类生命上的失败”勇敢追求和平的国家大多失败,所以需要激进的态度 “没有装甲、没有坦克、没有飞机、没有水泥防御工事”来守护人民、生命甚至和平。

 

9.A

10.C

11.本文是学术性议论文,语言严密。如第④段中关联词运用严谨,先用“暂且”撇开叙述主体的差异;再用两个“即便”强调修史者的身份及修史依据的客观,由整体到局部排除造成差异的各种可能性,然而结论用“同样”突出他们在信息取舍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的事实,由此得出的结论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12.文本一:偏重史实分析与阐释,陈述相对客观,读来更真实、更令人信服;如:对李广逃归的过程交代得平实而简洁;对结局的表述也扼要明了,“当斩”一语表明该刑罚是按照律法而定。

文本二:偏重表达叙述主体的认知,不一定俱按史实。如:李广带伤制敌,射杀追骑的突出表现李广的勇猛,反映出作者对李广能力的欣赏;对结局的“当斩”的原因“失亡多,为虏生得”的表述,表现了对其折辱于刀笔吏的不平愤懑。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由文中“历史并不是一个文本,因为从本质上说它是非叙事的、非再现性的。然而,还必须附加一个条件,历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换言之,我们只有通过预先的(再)文本化才能接近历史”可知原文认为虽然“历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但“历史并不是一个文本”。所以A项错误。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C.第②段阐述当其世者了解现世信息的情况是为了证明“历史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这个判断。该段旨在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而不是“突出叙述者的重要”。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特点的能力。

作答本题,关键是明确本文的文体,本文是一篇学术性议论文,它的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严密”,答题时,指出该特点后再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词语分析。如:“暂且”“即便”“同样”等。

第④段中关联词运用严谨,“暂且不说民间修史和官方修史在视角、立场和趣味上的差异”,先用“暂且”撇开叙述主体的差异;“即便……即便……”,再用两个“即便”强调修史者的身份及修史依据的客观,由整体到局部排除造成差异的各种可能性;“在信息取舍时同样存在很大的腾挪空间”,结论用“同样”突出他们在信息取舍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的事实,由此得出的结论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作答时首先明确两种历史文本的叙述风格“前者偏重于表达叙述主体对于历史发展逻辑的认知,不一定俱按史实,用时髦的话说,是着重历史的软文本的叙述;后者偏重于史实分析和阐述,偏重于对历史客观存在的陈述,着重历史的硬文本的叙述”,然后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分析即可。

文本一:由“卫青至……公孙贺无……孙敖为……李广亦为……”等内容可看出偏重史实分析与阐释,陈述相对客观,读来更真实、更令人信服;“广佯死,暂腾而上胡儿马上,夺其弓,鞭马南驰,遂得脱归”,对李广逃归的过程交代得平实而简洁;对结局的表述也扼要明了,“当斩”一语表明该刑罚是按照律法而定。

文本二:“广时伤……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广行取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李广带伤制敌,射杀追骑的突出表现李广的勇猛,反映出作者对李广能力的欣赏。由此可知偏重表达叙述主体的认知,不一定俱按史实。“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对结局的“当斩”的原因“失亡多,为虏生得”的表述,表现了对其折辱于刀笔吏的不平愤懑。

 

13.双向

14.C

15.A

16.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根据后文“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说明具有两面性,再根据前文提出的“双向性”概念可知,此处适合填入的词为“双向”性。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所以作家创作就必须关注这一特性”,错误,表述过于绝对,根据原文“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未表明“必须关注”。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充分体现了他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错误,应改为“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体现了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特征”错误,“痛苦绝望”“同情”两种状态并不符合“性格元素模糊性特征”。

D.“这表明人物形象的性格元素的本质不是直接坦露的”错误,狄德罗的话是为了表明“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性格元素模糊性”具体有哪些特征。

根据第④段“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说明,“性格元素模糊性”的第一个特点是既有肯定性方向又有否定性方向。

根据第⑤段“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说明“性格元素模糊性”的第二个特点是内部都带有二重性。

整体来看,“性格元素模糊性”塑造的人物性格比较复杂。

《雷雨》中的周朴园就是这样的人。

我们似乎看到他对侍萍仍有着深深的怀念,可这种怀念既不能完全是虚伪的做作,也不能完全就是发自内心。在这怀念当中,有着周朴园想掩饰前事以保住自己面子的因素在内。

如果说这种怀念中隐藏的虚伪性还不是十分明显的话,那么,在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以后的一连串对话中,这种伪善性就表露无遗了。当周朴园知道面前的就是鲁侍萍时,他马上一反之前深情怀念的语气,忽然严厉地问道:“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单从这两句问话中便可以看出他在“怀念”之下的真正心态。等到侍萍说:“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后他就不像原先那么紧张了。但他还是认定侍萍是有意找上门来的,于是又冷冷地说了句:“三十年来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当他察觉到鲁侍萍感情上有爆发的冲动时,他马上害怕张扬出去会有损自己的体面,于是一再说着“旧事不必重提”的话,语调也变了,说了两段忏悔的话,想用感情来软化侍萍,目的达到后,他就转入下题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而从侍萍的“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这句话里,这才想起了过去侍萍的高傲倔强的性格,再联系到刚才一连串的对话,发现侍萍的性情原来没有什么大变,他安心了。但他又马上想到如果鲁贵夹在中间,事情就麻烦了。所以他就说出了“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象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这几句看来似乎不大连贯的话来。在侍萍告诉他决不会让鲁贵知道这件事后,他就完全放心了。在打听过另一个儿子的消息以后,他要问的都问了,要知道的都知道了,他已解除了一切的恐惧和顾虑。于是他就剥去了一切的伪装,赤裸裸地露出了他的本相。所以他终于说出了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吧!”这句话充满铜臭气的话将他卑鄙丑恶的灵魂揭露无遗。

通过这段话的分析,可以看到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有着一条底线的。也就是说,在往事对他现在的地位、声誉、利益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他尽可以去追念前情,一旦往事对他的名誉地位和“最圆满的家庭”构成直接的现实威胁时,他那伪君子面具下的丑恶嘴脸就原形毕露了。有了这个“怀念”,通过前后反差加深了对伪善性的表现。

周朴园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性格中的几个方面,有时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中。表面看来,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封建暴君,十分重视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他专横独断、惟我独尊,“他的意见就是法律”,强迫繁漪喝药的场面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他的语气开始低而缓,接着高声,最后到严厉,并冷峻地说:“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他自认为“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他内心要维护的是整个家庭,要使这个家庭有秩序。而繁漪的不驯服不服从,他是不能忍受的。但据此就下结论,说他是专制暴君,则不全面了。他冷酷外表掩饰下的内心也仍有慈善的一面。当繁漪跑到四凤家在外面淋得一身湿时,周朴园叫她上楼,繁漪一动不动,面对繁漪的倔强与反抗,周朴园只有无奈而无威严,“君临一切”更荡然无存了。此外,在第一幕中对周萍的耐心教导,第四幕中对周冲的悉心关怀,也都有为父者的慈爱融合其中。

 

17.C

18.B

19.文化修养无法抗拒阻止因追逐利益而导致的道德、信仰的缺失。

20.A

21.演讲的对象(场合)有针对性,这是一篇演讲词,面对的对象是年轻一代北大人,文章选用第二人称“你们”,注重与学弟学妹的现场交流;演讲内容(目的)有针对性,演讲的中心是“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围绕这一中心,分析年轻一代北大人面对的突显的社会问题,指出怀疑的时代信仰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用信仰坚强面对,表达对学弟学妹的勉励和期待。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无远弗届”语出《尚书•大禹漠》:“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年轻学生们的前途不管多远之处,没有不到的。届:到达。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和思路的能力。

第⑥段“你们不缺……”“不需要提醒你们……”主要说的是年轻一代北大人拥有比自己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知识,更成熟的内心;第⑦段说的是面对突显的社会问题,年轻一代能否接受前辈未曾经历的挑战;而嵌入的内容主要表达的是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学弟学妹,作者表现出诸多忧虑。由此可见,这段话应还原至第⑥段之后,与第⑦段内容相承接。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这是一道涉及文章中心的句子的理解题,谈的是“文化修养”与“道德、信仰”的关系。理解句子含义,关键是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文学理论”“古典文献”是一种借代的修辞,指代的是“文化修养”,“毒奶粉的成分”“地沟油的泛滥”运用了比喻修辞,比喻“道德、信仰的缺失”。而“无法识别”“挡不住”意思是“无法抗拒、难以阻止”。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正确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分析可知,A项“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B项“是……更是”表递进关系,C项“既是……也是”表并列关系,D项“是……不是”表并列关系。语境陈述的是“这个社会更需要的”,而“北大人的适应”与“北大人的坚守”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排除B;再根据句意分析,作者是否定“北大人的适应”,而肯定“北大人的坚守”,排除CD

故选A

2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把握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

本题要求对这篇演讲稿,围绕“针对性”进行分析。

从演讲对象和场合看,由“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跟你们一样”“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可知,文章注重与现场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恰当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使作者与听者拉近了距离。

从演讲的内容或目的看,演讲的中心是“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首先回顾20年时光的变化,引出年轻一代北大人拥有比自己当年更优越的条件,进而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学弟学妹,作者表现出诸多忧虑,并指出面对突显的社会问题,“在这个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确立中心,再列举事例进一步分析论证,最后强化观点“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表达了对学弟学妹的忧虑,也充分表现出对他们的勉励与期待,观点明确,中心突出。

 

22.接受美学是(成为)艺术美学中热门/显要/受重视的研究理论/理念/方法/学问。

23.C

24.C

25.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提出“接受美学”在艺术品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后揭示“接受美学”的内涵:接受者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进而以伊瑟尔的理论阐述“接受美学”的理论依据:文本的召唤性可与接受者呼应而完成艺术品的二次创作,继而补充说明接受主体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正是接受者的理解体现了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全文层层递进,逻辑严谨。

26.认同。作者的观点旨在强调文本与接收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接受者在艺术鉴赏中的主动性。正是读者的多样理解赋予作品以生命力,这种“误读”是二次创作的过程,但理解也要基于文本,是作品与读者的双向互动,并不意味着偏离主题,毫无文本依据的揣测,是具有创造性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王实甫为《莺莺传》注入自己的理解)读者阅读作品时注入自己的理解而创造了基于文本的新作品。

【解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词语的能力。

由原文“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可知这里的“显学”是指接受美学是(成为)艺术美学中热门/显要/受重视的研究理论/理念/方法/学问。

23.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第一空由“空白”“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可知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选③,排除AB

第二空由“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可知把图像片断连接起来符合这里的语境,选①,排除D

第三空由“否定”“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可知“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符合语境,选②。

故选C

2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A.曲解文意,文本第一段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不重要”并不意味着它“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

B.“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表述有误,原文为“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可见不是“已经终结”,而是“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D.强加因果,“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和“这种结构对于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起着影响作用”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对应句是原文第四段的第一、二句,“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意思是因为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海德格尔提出了“前理解”(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故选C

25.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结构和行文思路的能力。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文章首段开宗明义,提出“接受美学”在艺术品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作者随后揭示“接受美学”的内涵:接受者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第三段作者以伊瑟尔的理论阐述“接受美学”的理论依据:文本的召唤性可与接受者呼应而完成艺术品的二次创作。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作者继而补充说明接受主体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正是接受者的理解体现了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全文层层递进,逻辑严谨。

26.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注意本题要求结合阅读体会谈谈对“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的观点的看法。从文本来看,作者的观点具有合理性,可以认同作者的观点。

“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作者也强调理解要基于文本,是作品与读者的双向互动,并不意味着偏离主题,毫无文本依据的揣测。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作者的观点旨在强调文本与接收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接受者在艺术鉴赏中的主动性。客观上,所有的接受者不会都持同样的理解,所有的理解也不会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所以存在“误读”。

“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正是读者的多样理解赋予作品以生命力,这种“误读”是二次创作的过程。

“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就像我们今天的人读《红楼梦》很难去理解在那样的贵族时代的女子的生活,她们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的,而现代人就觉得为什么宝钗明明知道宝玉爱的是黛玉,还要接受这样的婚姻呢,从而对宝钗有各种“误读”。

 

27.形象、身份定位、角色

28.C

29.引用《富春山居图》的题跋中常提到严子陵及其相关的辞语,说明《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和“文本化山水”富春江中的“渔樵”是相互指涉、相互联想的关系。借助各类人的题跋,引出下文观点(将《富春山居图》与富春文学传统相联系是鉴赏《富春山居图》的传统),引用的题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30.D

31.象征隐者;象征严子陵这一富春江文学传统中的典型隐者(象征如严子陵一样的隐者);象征画家“从辅佐帝王之钓者,转而为崇尚离心之钓者”的人生追求。

【分析】

2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原文中“有8个人物,分别为士人、渔父、樵子。其实在中国画中,此种分别是不重要的,这都是士人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化身’。”其中的“这”指的是“士人、渔父、樵子”,可见“化身”可理解为形象、身份定位、角色。

28.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 原文“富春江文学传统中核心的人物,即严光”,是“核心人物”,并不是代表人物。

B.“比喻的手法”错,原文“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钓者”只是对人物的介绍,并不是比喻手法。

D.“文本化山水”并非“诗意的山水”,文本化不等于诗意。

故选C。

2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跋”是题写在书籍、字画、碑帖上,以品评、鉴赏、考证、记事为主的文字。从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可知,引用举例必是为了证明论点,加强观点的说服力。上文在探讨《富春山居图》中的渔樵到底是不是严子陵的问题,并且说到《山居图》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富春江中的“渔樵”,是二而一,即易于相互指涉、相互联想的关系。接下来引用“题跋”题材,便是要证明这一论点。同时借助各类人的题跋,引出下文观点,说服力强。

30.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过于绝对,原文“中国山水画有渔父樵子,则是极其常见普通的事情”,但并不是必不可少。

B.“中国山水画的‘渔樵’”属于范围扩大错误,原文是“我们不妨认为《山居图》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富春江中的‘渔樵’,是二而一的关系”。

C.过于绝对,原文“或因此而易于遭忌受害,故一般人缄口不提”,原文中的“或”,表示一种可能,而非绝对。

故选D。

3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明白意象的内涵。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需透过表面意义,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题抓住两句关键句:① “ 《山居图》中的渔樵,与‘文本化山水’富春江中的‘渔樵’,是二而一,即易于相互指涉、相互联想的关系,‘渔樵’,正是他们共同享有的重要文化符号。”可见其象征隐者;②“而公望一生,亦从辅佐帝王之钓者,转而为崇尚离心之钓者。”可见其象征画家的人生追求。

 

32.(几何学里圆的概念)彻底去除了圆在自然概念中所包含的感性成分

33.D

34.A

35.B

【分析】

3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原文“洗净了圆这个自然概念的内容,和圆满、圆滑没有任何关系”可知,此处的“洗净”是“彻底去除”的意思;再结合“圆这个自然概念的内容”,“洗净”是指完全去除“圆在自然概念中所包含的感性成分”。

3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⑥段画线句是“外行很难摆脱这些概念的自然意义,然而它们在科学理论中往往有很不相同的意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外行,也就是一般人理解的概念的含义与科学家理解的概念的含义不同。

A.“古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直到‘日心说’出现”错误,二者同属于人对宇宙的认识,只是处于不同阶段,不能做画线句的例证;

B.“‘质量’的概念以区别于‘重量’”错误,“重量”和“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是同一概念含义不同,不能做画线句的例证。

C.“‘水’属于日常概念,‘HO’属于科学概念”错误,只是对“水”的不同叫法,没有涉及到意义不同,不能做画线句的例证;

D.“我们”属于“外行”,我们认为鲸鱼和海豚都是“鱼”;但生物学认为鱼类的生殖方式是卵生,鱼会产卵,而鲸鱼和海豚属于胎生,是哺乳动物,而且鱼类是用鳃呼吸,而海豚鲸鱼是用肺呼吸。可见“我们”认为的“鱼”和科学家认为的“鱼”含义不同。可以做画线句的例证。

故选D

3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错误,第③段的段意是第一句“在一个领域中最初发现的那些重要事实,通常并不只是一些新事实而已,它们改变了我们对该领域的基本看法,改变了我们的基本概念”;第④段的段意也是第一句“学者在对日常语汇和科学词汇做了系统研究之后,认为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概念来自日常概念”,说明不是“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

C.“科学概念的来源角度”错误,第⑤段的段意是“理由链也许可以解释那些来自日常语词的科学概念语词,如力、运动、惯性、时间、迁跃、细胞,但它无法解释那些科学理论创造出来的科学概念”“即使一个科学概念来自日常语词,这个语词的意义也可能变得面目皆非”,说明不是“从科学概念的来源角度”论述;

D.“普通人对概念的理解与使用”错误,第⑥段讲的是“纯粹技术性术语”“我们也许不懂得这些语词,但它们并不造成混淆”;而那些“来自自然语言,同时又是科学理论中的概念”外行更不容易弄清,说明不是“普通人对概念的理解与使用”。

故选A

35.

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本文的题目是《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文中从日常经验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概念与科学概念的不同;发现的事实改变了我们对概念的看法;科学概念来自日常概念;即使来自日常概念,但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含义也早已不同;外行摆脱不了科学概念的自然意义,但普通人如何使用概念影响不了科学家等方面阐述“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由此可以推断出的是“即使与自然概念存在冲突,只要基于实证,科学概念就能得到公认”。

A.“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错误,该内容不是文本论述的内容;

C.“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错误,文中只是说“在一个领域中最初发现的那些重要事实,通常并不只是一些新事实而已,它们改变了我们对该领域的基本看法,改变了我们的基本概念”;

D.“科学理论概念最终将逐步取代自然概念”错误,无中生有,自然概念与科学概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互相取代。

故选B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