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高考精品讲义集

上海市闵行区金汇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杨浦区复旦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崇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按要求填空。

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②秦爱纷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③《论语·雍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富有文采的外在美和质朴的内在美均衡相配才与君子气质相符。

 

二、选择题

2.金秋将至,同学们在校园里布置文化景观,突出校园秋景,下列诗句中合适的一联是(   )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D.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米兰·昆德拉曾引述犹太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就不能停下思考的脚步。

①但是,要想接近真知②在至上的真理面前③当然更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

④任何人的思考都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

A.④②③①B.②④③①C.②③④①D.④③②①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知”与“士节”

曾宗国

①最近关于“公知”的微词不少,说他们貌似公正博学,以评判天下为己任,视政府和百姓问题多多,自认担纲启蒙责任,实则摇摆不定、肩膀不铁、骨头不硬,令人大失所望,网络舆论甚至骂之为“母知”。且不说这种评价是否包罗了所有的“公知”,就其症状而言,其实也只不过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老毛病。

②所谓“公知”,也就是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原本是美国法学家波斯纳所著《公共知识分子》一书里提出的。指的是美国当代社会出现的在自己专业范围之外就公众关心的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热点问题在各种公共媒体和讲坛上发表评论的人。波斯纳只是提出了当代美国和西方社会出现的“公知”现象,并批评了他们的种种毛病;而“公知”的精种,则是我们国内的媒体首先提出并倡导的。

③2004年中国《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说这些先生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他们是否堪当此评姑且不论,就这定义本身的内涵而言,也不过是中国儒家所推崇的“士”的精神而已。这名词儿看起来挺有现代民主和“精英治国”的味儿,其实中国几千年来,就是按照儒家倡导的“士”的精神来培养和要求所有读书人的,可以说中国最具有“公共知识分子”文化传统。

④大家知道,当年孔子办学的培养目标就是“士”。他的学生精通“六艺”,当然就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他带着一群研究生游说各国,也就是“进言社会”,他自己担任鲁国国相并号召大家都“学而优则仕”,无疑就是“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而后世儒家在《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明确了“士”的人生道路和社会职责。至于“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也就是所谓“士节”吧。这个问题孔老夫子不大讲究,后来孟子是特别强调了的。孟子说“士”就是“无恒产而有恒心”,就是是“士”要超越实际利益的考虑,不依附于任何政治经济利益集团,保持独立的人格。他还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家甚至把这个问题提高到“舍生取义,杀生成仁”的“弘毅”高度,超越了人的生命价值,只是后世和今世的人们大都只尊礼而淡化孟,故意把“士节”的问题忽略了。其实,把孔子的“内体”和孟子的“骨头”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士”的形象。特别是后来一些忧国忧民、探求真理、追求社会正义的精英之士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里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表达了“公共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和历史使命。

⑤中国几千年来都按“公知”的要求培养读书人,在古代不分知识专业的情况下是如此,在现代划分知识专业的情况下,其精神价值和文化传统也一直在发生影响。可以说,“公知”精神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价值目标,这应该说是一件好事情,是一种优秀文化传统,但问题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我们的儒家精神包括传统文化,或者说历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老毛病,那就是话说得大,而在实践上却往往是另外一回事。且不说“士”一旦“仕”了,即便是原来有点“公知”的也大都“母知”了,就是终身不“仕”或不得“仕”的人,能坚持“公知”的读书人在历史上也屈指可数。

4.第①段中的“母知”具体是指_________

5.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中国知识分子的老毛病是以评判天下为己任,自认为担纲启蒙责任。

B.波斯纳批评的是“公知”是喜欢在公共媒体和讲坛上发表评论的人。

C.“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是成为真正公共知识分子的前提条件。

D.“士”一旦“仕”了,就再难践行自己说过的大话。

6.下列表述与作者现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公知”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被国内媒体首先提出倡导。

B.“公知”精神就是中国儒家所推崇的“士”的精神。

C.“士节”这个问题因孔子不大讲究而被儒家忽略。

D.能坚持“士节”,才当得上真正的“公知”。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8.班级里发起一场“选出我心目中的真‘公知’”评选活动,请选出你心目中的真“公知”,并为其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颁奖词。

我心目中的真“公知”是:_________

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你一颗光芒之海

毕淑敏

①到伊朗旅行,还没出发,同行女友就说咱们一定要挑个好日子,伊朗有个珍宝博物馆,是一定要看的。如果碰到它闭馆,就太遗憾了。

②珍宝馆在伊朗中央银行地下室,里面储藏着波斯帝国历代的王座、王冠、宝剑、珠宝、首饰等宫廷用品。翻译是位资深的伊朗学者,对波斯历史颇有研究。他说,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本来是属于国王他们家的。1938年,当时在位的礼萨·汗国王,把王室的藏品交给了伊期国家银行,作为发行纸币的担保。1960年底,这个馆开始对公众开放。

③悠长的台阶,走得人心惊肉跳。馆内昏晦如夜,在黯淡的底色当中,一处处闪亮的岛屿,就是防弹玻璃构成的陈列柜,就是那些惊世骇俗的珠宝栖息之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巴列维国王的王冠,翻译告诉我们其上镶有3380颗钻石,共重2000余克拉。他悄声向我们普及钻石的知识。由于钻石的珍贵和细小,重量就不能大刀阔斧地计量,改用了谨小慎微的“克拉”。这个标准是古希腊人最先制定的,他们所用的砝码,是生长在爱琴海岸边的角豆树种子。重量在1克拉以下的钻石,只能用更微小的计量单位,叫作“分”。常见某个女子被富豪家迎娶,大秀特秀她的钻戒重量是几克拉,引得人们尖叫。

④我们在这厢刚被钻石闪得目光迷离,转过身去再被巨大的刻花金板晃得头晕眼花……目瞪口呆之时,翻译说,所有熠熠生辉的宝贝,在镇馆之宝“光芒之海”面前,还是相形见绌了。来,请跟我走。

⑤“光芒之海”落落寡合地独立陈放在地中央,可能是为了人们可以从四面八方围观它的风采,它的颜色是极清淡的浅粉。打个比方吧,好像满天飘洒坠落的樱花,被取来了一瓣,轻轻地放在白丝帕中,拧出了一小滴汁。然后将这极微小的一粒粉汁,放入一大盆矿泉水中,然后放到北极,经过周天寒彻的冷冻,成为一块无瑕的冰。小心翼翼地敲下一块儿,就成了钻石。它清冷寒澈,极浅淡的樱红色,散射着柔和无比的光芒,好像一系花在害羞地沉思,整个钻石呈现出令人心痛的美丽。

⑥待我们翻来覆去瞧了个够,翻译微笑着问,你们可知道钻石究竟是什么东西?大家说,知道。就是金刚石嘛!

⑦翻译说,把金刚石和钻石混为一谈,这种说法不准确。钻石是金刚石精加工而成的产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麦子和馒头。麦穗要经过多少寒暑和碾磨,还有蒸煮,才能成为食品?金刚石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在世界天然矿物中,它是最坚硬的晶体。因为无与伦比的坚硬,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钻石一定成分很复杂。其实它是最简单的宝石,只由碳元素这独一味组成。说起这碳元素的底子,实在是平常之物。

⑧大家笑起来说,知道,钻石和咱平日吃的大米饭,是未出五服的近亲

⑨翻译说,人们常常以为复杂才有力量,神秘才不平凡。却不料身为宝石之王的钻石,单一到了不可思议。那么,是什么使普通的碳元素,变成了光艳闪烁的珠宝呢?翻译接着强调,所有的秘密在于原子之间的连接。每一粒金刚石,都是碳原子忍受过极高的温度和极大的压力之后才形成的。目前开采出来的钻石,几乎全部形成于距今33亿年前或是12亿—17亿年这两个时期,来自南非的钻石辈分就更大了,大约在45年左右,那时地球刚刚诞生不久,钻石便已开始在地球深部结晶。

⑩古老而单纯的金刚石一经形成,在自然界就没有任何力量能让它们磨损和消失。像“光芒之海”这种极其稀少的带色艳钻,身世更为不凡。它们主要是由火山爆发才显露人间。地球深处的岩石由于火山活动,被带到地表或地球浅部,经过风吹雨打而风化、破碎,在水流冲刷下,破碎的原岩连同钻石被带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带沉积下来,在某一天被某人幸运地发现,从此崭露头角。沧海桑田千变万化中,唯有钻石坚定地保持原始而单纯的透明,雄视天下。同对如此的繁复和悠久,你不由得对钻石蕴籍的时间和品质肃然起敬。

⑪走出珍宝馆,在明亮的阳光下,我们有一刻悄然无声。翻译说,现在,作为纪念,我送大家每人一颗“光芒之海”。我们大笑,说别逗乐了,你送不起的。“光芒之海”根本就是无价之宝。这颗钻石曾引发波斯王国和印度的血雨腥风,岂是你可以拱手相送的?再说啦,送每人一颗,好像可以批发似的,谁不知道,“光芒之海”是倾城倾国的孤品啊!

⑫翻译收敛起笑容说,不错,粉红艳钻“光芒之海”,这世上只有一颗,我们没法子也不应该将它攫为己有。不过,____________

⑬在德黑兰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我们不由自主地把手掌微微地拳了起来。每个人的手心,都握住了一颗“光芒之海”。

9.理解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0.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11.请赏析第⑤段语言运用的特点。

12.请根据文章内容,设想你是翻译,填写第⑫段你会说的话。(100字左右)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3.这首诗在题材上属于(   )。

A.写景诗B.咏怀诗C.咏物诗D.送别诗

14.下面对于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缠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

B.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

C.“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我们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

D.诗人的画笔,震撼人心,繁复细腻,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

15.最后两句运用了典故,请指出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②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③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于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④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⑤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法令所以导民也  所以:____________

(2)秋冬则民山采  劝:_____________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政缓(_______)

A.禁忌    B.禁令    C.制止    D.约束

(2)远者四面望而(_______)

A.守法    B.合法    C.依法处治    D.效法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高其梱。

19.第⑤段画线部分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故 三 得 相 而 不喜 知 其 材 自 得 之也 三 去 相 而 不 悔 知 非 己 之 罪 也。

20.依据文意,对本文出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循吏列传》B.《史记·儒林列传》

C.《史记·货殖列传》D.《汉书·刑法志》

21.本文选材颇具匠心,请结合第②③④段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郁离子》序

吴从善

①古之君子,学足以开物成务,道足以经纶大经,必思任天下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于用也,秩之为礼,宣之为乐,布之为纪纲法度,施之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泽被于无穷。此奚特假言以自见哉!及其后也,虽孔子之圣可大有为,而犹不免述怍以传道,况其下乎?然则必假夫文以自见者,盖君子不得已焉耳矣!君子以为学既不获措诸设施,道不行于天下,其所抱负经画可以文明治世者,独得笔之方册,垂示千百载之下。知而好者,或得以行,是亦吾泽所及,其志岂不为可尚矣夫?□自秦汉而降,能言之士何限,非不欲如前所云也。率多淫于异端,失於伪巧,诡而不正,驳而不纯,弗畔夫道固鲜。人苟用之以求致治,殆犹适燕而南其辕乎。

②阐天地之隐,发物理之微,究人事之变,喻焉而当,辩焉而彰,简而严,博而切,反覆以尽乎古今,恳到以中乎要会,不袭履陈腐,而於圣贤之道若合符节,无一不可宜于行,近世以来未有如《郁离子》之善者也。夫郁郁,文也;明两,离也;郁离者文明之谓也。非所以自号,其意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呜呼,此宁虚语哉?从善步尝受读,叹其义趣幽赜,岐绪浩穰,或引而不发,或指近而归近,懵乎莫测其所以然,逮阅之之久,触类而求,然后稍得窥夫涯涘。窃譬诸医师之宠,一药必治一病,玉石、草木、禽兽之属皆可以已疾延年,无长物也。此其为书所以深得古君子立言之旨,使其得君而措于用,其文明之治益天下后世为不薄,讵止度越诸子而已耶?是书为诚意伯刘先生所著,先生尝自任以天下之重。于经纶之道,开物成务之学,素所蓄有,曾有以其概翊当今之运,辅大明之业,昭昭矣存诸方册者。

③故御史中丞龙泉章公虽已刊置乡塾,然未盛行于世。先生之子仲璟与其兄之子荐谋重刻以传。嗟呼,兹岂一家得而私之者哉!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概处的虚词是(   )。

A.B.C.D.

23.第①段以时间为序,论证思路清晰,逐层推进,请加以分析。

24.分析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说理的作用。

2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七、材料作文

26.作文。

有人说要如阳光般一视同仁,既照着宫殿也不避草屋。也有人说,应当像运动员一般因材施训,区别对待才更有效果。现实中,当被区别对待时,有人不满,渴望一视同仁;当被一视同仁时,也有人不满,要求区别对待。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艰难苦恨繁霜鬓    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繁霜鬓、锱铢、彬”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本句诗写的是原野和江水,不符合校园景观。

B.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意思是“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这句诗写的是青山和行人,不符合校园景观。

C.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意思是“看着昏冷的灯火回忆起往日旧事,孤雁的哀鸣令人愁思难眠”,写的是羁旅之人的孤独,不符合校园之景。

D.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意思是“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登高望远,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写秋天的霜林,登楼望远,天高云淡,符合校园秋景。

故选D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结合横线后面的句子“我们就不能停下思考的脚步”,可知与之衔接的是①;其余三个句子,②是前提,放在最前面;③的“当然更不可能”明显放在④后面。整个排序为②④③①。

故选B

 

4.“母知”是指自认为公共知识分子,实则摇摆不定,以自身利益为考量标准,缺乏独立人格、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读书人。

5.C

6.C

7.本文以“公知”与“士节”的关系为论题,开篇基于社会上对“公知”的批评,指出“母知”摇摆不定、骨头不硬的症状是中国如识分子的老毛病。进一步对“公知”概念的由来和现象进行阐释,并强调“公知”精神由中国媒体首先提出倡导。通过引用媒体对“公知”内涵的解读,联系到中国儒家推崇的“士”精神。以孔子培养“士”和孟子强调“士节”为例,提出完整的“士”应具备的要素。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公知”精神虽是优秀文化传统,但能真正坚持的读书人在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现象。

8.    钟南山院士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洪流中,他力排非议,公开质疑非典病原是衣原体;他声如洪钟,主动请缨“将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他殚精竭虑,创下最高的非典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在2020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的危机时刻,他以耄耋之年再次毅然决然赶往疫情第一线,果断说出“人传人”的事实,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真正的“公知”,最美的逆行人——钟南山院士。    

 

 

9.运用比拟(或拟人),写出了钻石和大米饭的成分有相近之处,强调了钻石成分的单一和平常。

10.第四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珍宝馆内的其他宝物和“光芒之海”进行对比,强调了镇馆之宝“光芒之海”无与伦比的价值和光彩。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对珍宝馆的直接感言,又引出下文对“光芒之海”的详细描述和深刻感悟。

11.第五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以下特点: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光芒之海”落落寡合地独立陈放在地中央”“好像一朵花在害差地沉思”),写出“光芒之海”独具一格的品质和清冷内敛的美,使作者的欣赏之情和众人的仰慕之情(“整个钻石呈现出令人心痛的美丽”)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②运用联想的方法,想象“光芒之海”形成和制作的过程(如“好像满天飘洒坠落的樱花,被取来了一瓣……小心翼翼地敲下一块儿,就成了钻石”),使这颗钻石的色泽深浅、通透程度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此段语言清新细腻,柔和婉约。(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能紧扣文本也可)

12.示例:不过,每个人都可以藏有一颗心灵的“光芒之海”。你可以像它那样高贵而尊严,天下独霸,没有人能够重复你,你拥有无与伦比的价值。你可以始终如一地像它那样清澈如水,无论深陷怎样的泥沼,抹上多少血腥,依然洁身自好,单纯如一,不计人间宠辱,还要说说它的颜色,如最浅的碧桃花落入流动的溪水中,疏淡静雅,内敛安宁。真正的爱,正是以这种颜色这种状态为最佳,不汹涌澎湃,但永不停息地流动。它简单到只用一个“爱”字就可以全然概括,如钻石的组成成分唯碳一味那般单纯。心灵的连接应该做到如此繁密,就像钻石无坚不摧,永不弯曲。我真欢它的名字——“光芒之海”……想想看,数不清的金色的线条汇聚成海,那是多大的能量和多么持之以恒的温暖啊!

 

 

13.A

14.D

15.“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最后两句运用了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作者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长”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因而由桃花而联想起进入桃源之洞。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瓣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惆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言之成理即可)。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题材的能力。

本诗从题目《桃花溪》,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全诗构思婉曲,情韵悠长,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属于写景诗。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等的综合鉴赏能力。

D. 作者没有作繁复细腻的编写,而是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貌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最后两句运用了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站在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上,向溪里漂动摇荡的渔船大声询问。这里一个“问”字,将诗人自己也写入了画中,静止的景物和活动的人一起构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诗人看着飘满桃花的溪水,不由得被这里的幽静和美丽陶醉了,仿佛自己就身处在陶渊明诗中描绘的那个桃花林中,他不由得把渔船上的渔夫当成了武陵人,于是,脱口就问渔人:“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每天都从桃花源中流出,那么可知道那个桃花源入口的洞在哪里吗?一个“问渔船”,表现了诗人对桃花源环境的向往。可是这个洞在哪里呢,诗人以一个问句结尾,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这一问,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因无法到达理想环境而内心渺茫惆怅的感情,同时也给人留下了很多遐想的空间,言尽意犹存,让人回味无穷。

 

16.    用来……的    鼓励,劝勉    

17.    B    D    

18.朝廷的政令屡次下达,百姓不知道听从哪条政令,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您如果想要使百姓的马车变高,我请求教导百姓,让他们加高家里的门槛。

19.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20.A

21.本文第②段写孙叔敖为相三月的政绩,第③段写孙叔敖规劝楚王撤消更换币制的政令,第④段写引导百姓改变好坐矮车的生活习惯。三则材料,第②段整体表现孙叔敖的政绩。③④两段则是通过具体事例,分别从经济活动和生活习惯两方面表现孙叔敖出色的治国能力,且两则材料兼顾不同对象,一是针对楚王的规劝,二是面对臣民的引导。总之,三则材料,点面结合,角度多变,较为充分地展现了孙叔敖“施教导民,上下和合”施政策略与效果,以此证明作者观点:奉职循理,亦可为治,无需刑罚。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意义的能力。

(1)句意是“法令是用来指导人民的(手段)”,可见“所以”,名词短语,用来……的手法段。

(2)句意是“秋冬农闲时节就鼓励百姓上山采伐竹木”,可见“劝”是古今异义词语,句中是鼓励的意思。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1)句意是“政令和缓宽容,上有禁令下即停止”,可见这是并列结构的短语,“政”与“禁”相对,词性均为名词,“禁”,“禁令”。

故选B

(2)句意是“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可见“法”为动词,效法。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有:“数”,屡次;“所从”,做什么、怎么做、听从哪条政令;“必”,如果;“高”,形容词使动用法,改高、抬高、使……变高;“闾里”,乡里;“梱”,门槛。

1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为“所以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并无悔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

“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这是表达因果关系(倒置)的两组句子,各包含两个分句,“故三得相而不喜”为结果,“知其材自得之也”为原因,之间断开;“三去相而不悔”为结果,“知非己之罪也”表原因,之间断开。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分析文章体裁、题材,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志”主要是大事的记载,列传,指的是一般索隐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很明显本文是人物传记;再根据开篇“太史公曰”,可知出自《史记》,排除D

《货殖列传》是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而言。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

《循吏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贤良官吏的事迹。五人中,四位国相一位法官,都是居高权重的社稷之臣。其中,孙叔敖与子产,仁厚爱民,善施教化,以政宽得人和,国泰而民安。作者以缅怀与崇敬的心情写出他们的政绩和道德风范,意在阐明一个为政治国的根本道理:“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而这,也正道出了作者倾心向往的理想的吏治蓝图。

《儒林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该篇文章记叙西汉前期多位五经儒学大师的事迹,并附带言及大师们的传承弟子数十人,主要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儒学兴盛的局面。它是合写众多儒学之士的专题性类传,因以“儒林”标题。

故选A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选材特点的能力。

本文第②段“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概括总写孙叔敖为相三月的政绩。

第③段“后五日,朝,相言于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抓住对话,详细具体写孙叔敖规劝楚王撤消更换币制政令的治理智慧,运用点例法,典型。

第④段“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选择典型事例,运用对话描写,展示孙叔敖间接侧面引导百姓改变好坐矮车的风俗,可见双赢的智慧,选材典型新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综上,三则材料,概括和具体结合,点面结合,总分结合,第②段先从面上宏观概括,第③④两段再从点上具体分说,多角度多侧面取材,行文富有变化,内容丰富,充分证明了观点。

参考译文:

 ①太史公说:“法令是用来指导人民的(手段),刑罚是用来禁止奸邪的(手段)。在文德武治不完备的情况下,善良的百姓会感到敬畏而能洁身自好,是因为官吏没有胡作非为。官吏奉公尽职,按照法规办事,同样可以治理好国家,为什么一定要用威猛严峻的手段(对待百姓)呢?”

②孙叔敖是楚国的处士,虞丘相把他推荐给楚庄王来接替自己。(孙叔敖)担任楚相三个月,施行教化,善导百姓,使上下和睦合作,社会风气淳厚美好,政令和缓宽容,上有禁令下即停止,官吏没有奸邪作恶的,盗贼绝迹。秋冬农闲时节就鼓励百姓上山采伐竹木,以便春夏趁溪流涨水时漂运出山。百姓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安居乐业。

③楚庄王认为钱币太轻,将小的换成大的,百姓使用不方便,都离开他们的生业。市令向楚相报告这种情况,说:“街市混乱,百姓不能安定生活,社会秩序不得稳定。”楚相说:“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说:“有三个月了。”楚相说:“算了。我现在就让它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五天后,上朝的时候,楚相向楚王上奏说:“前段时间换用钱币,您认为太轻了,后来市令来说‘街市混乱,百姓无处安生,秩序不稳定’。我请求大王下令恢复原来的钱币。”楚王准奏。下令三天,街市就得到恢复,如同原先那样。

④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马,想下令把矮车改高。国相孙叔敖说:“政令屡出,使百姓无所适从,这样不行。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我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人都是有身分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老百姓都主动把坐的车子造高了。

⑤这就是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所以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并无悔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

 

22.B

23.第①段先说古代君子的学说思想能承担起治国重任,所以他们无需借助文章来传播自己的学说思想。随后感慨后世即便圣贤如孔子由于不获重用,所以只能借助著书立说来展现自己的治国之道,希望借此让他们的“文明治世”的学说思想流传后世泽被后人。最后叹惜秦汉以来后人多有投机取巧,著书之风不正,误导世人,为后文肯定《郁离子》一书价值作铺垫。

24.画线句把刘基比作医师,而《郁离子》书中文章就如同“玉石草木禽兽”,这些文章的思想观点“无一不可宜于行”,就像草药能治病救人一样。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郁离子》一书兼济天下,经世治国之价值的肯定。

25.批判当时充斥着“异端、伪巧、不正、不纯”的经世学说;肯定《郁离子》深得经纶之道,能造就“文明之世”的价值;希望借助本文推广此书,传播其学说思想,而不让其沦为一家之私;并由此恩泽后人造福后代。

【分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前文的大意说进取的人,会把学说付诸施行,而下文说自秦汉以来,可见语意转折了。

A.“且”副词,暂且,姑且

B.“然”连词。表转折,然而

C.“故”副词,原来,本来

D.“况”连词,表递进,何况、况且

故选B

2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言文,文章第一段,围绕古之君子著书立说展开论述。一是以他们的学说构筑礼法秩序,二是古之君子不被任用,退而著书立说,以明自己的治国之道,三是著书立说的不正之风。注意题意已明确以时间为序,进行论述。阅读文本,筛选有关的时间词语,如“自古”“虽有孔子之圣”“自秦汉而降”明显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论述。文章的论证思路清晰,先总括古之君子,都能肩负社会重任,以他们的学说构筑礼法秩序,这是君子著书立说的意愿。随后感慨孔子不被重用,只好借助著书立说来展示自己的治国之道。最后以自秦汉以来,悲叹著书动机的不纯,风气不正,误导世人,为后文的肯定《郁离子》一书价值作铺垫。

24.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本文是吴从善为刘基先生的《郁离子》写的一篇序言。题意要求对画线句的比喻说理做出判断,要求从画线句中找出本体、喻体、比喻词。以作比喻说理,并分析出是何道理。“譬”,比喻词,依据后文提到的“书为诚意伯刘先生所著”,画线句把刘基比作医师,而《郁离子》书中文章就如同“玉石草木禽兽”,这些文章的思想观点“无一不可宜于行”,就像草药能治病救人一样。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郁离子》一书兼济天下,经世治国之价值的肯定。

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意要求“概括文章的写作意图”。围绕文章的写作意图,先找吴从善为何给刘基先生的《郁离子》写序言,其目的有两方面:一是针对当时充斥的不正不纯、投机取巧的经世学说做出批判,以此肯定《郁离子》深得的经纶之道,能造就“文明之世”的价值;二是自己从小就拜读过的刘基先生的文章,刘公阐明的天地万物道理,探究的世故人情变幻,言简意赅,包罗万象,评论古今确实中肯,不流于世俗,和圣贤之道正好相符。作者衷心希望借助本文推广《郁离子》,传播其学说思想,而不让其沦为一家之私,并由此恩泽后人造福后代。

参考译文:

自古君子,学习足可以通晓尤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思想足可以拥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他们都是以天下为重,而不是自私自利为己之辈。所以他们都能得到重用肩负社会重任,以他们的学说思想构筑礼法秩序,开诚布公宣布为法纪大纲,并施行其政令和刑罚,文明才会让天下和谐融洽,也才会让社会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如果不让他们的学说行诸天下!从那以后,即使孔子圣名之大,却仍免不了为传道立说而惭愧,更何况一般人呢?既然如此,一定把这种学说行诸天下,这大概是君子不得不这样做的原因罢了!君子认为学说不能流传后世,这就违背了他们著书立说的意愿。有抱负的人经营筹划把这种学说付诸施行,这难道不是他们想得笔著书,以示流传千古的初衷吗?能得到别人的了解和喜爱,或能让人为之践行,这都是被著书立说影响,实现这种理想岂不就有望了吗?但自秦汉以来,有才之士莫不是如前所述那样没有得到应有的期望,著书立说大都趋于异端,投机取巧,图谋不轨,风气不正,事实不清,误导世人,不背叛的都很难。如果把这样的著书立说运用以求社会走向大治,这就近乎于南辕北辙了。

刘公的学说,阐明天地万物之道理,探究世故人情之变幻,阐明恰当,说理清晰,言简意赅,包罗万象,评论古今确实中肯,而不流于世俗,和圣贤之道正好相符,无一不可行的。近代没有超过《郁离子》一书的了。郁郁,是社会发展的状态;离,是文明的象征;郁离,就是指的社会发展抵达文明之治的意思。这并不是随口说的,如果后世能按书中所述灵活运用,那么必有益于社会。呜呼!这可不是我在说假话啊,我从小就拜读过刘公的文章,实在受益匪浅啊!感慨他所表达的喻意有趣精妙,曲折丰富,要么是引而不发,要么是以近喻远,确是高深莫测。阅读时间长了,才学会已掌握的规律推至同类的规律的方法,稍微才明白他的意义之深远。正如医生的巧施用药,一种药就能治好一种病一样,玉石、草木、禽兽之类平常物什都可以去除疾病或延年益寿,没有多余的东西。深明古代君子立官的要旨,所以能得到君王器重,而他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试问谁能出其左右?诚意伯刘伯温以天下为重,舍生取义,辅佐大明建国之功业为已任,功绩昭存于历史典籍中。

虽然御史中丞龙泉章已将他的书让学校传授,但却不能在天下所有人中流传。他的儿子仲璟和他的兄长的儿子一起重新刊刻出版,以便流传后世,让后世一睹为快!唉,这怎么敢自私地为一家所得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