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月考语文(A)卷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2021北京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__________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1·北京东城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大地血脉
① 汽车飞驶于湘南山水间,望见大地被高速公路重新分割,山峦起伏,江河奔流,田畴葱绿,万物生机,仿佛开天辟地时神显奇迹那样。走在高速公路上,我往往醉心于两旁的绿树、 花圃和各色景观。刘鹗的《老残游记》,写老残去济南,“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 我读过这段便不能忘记,只因喜欢那路上的景致。似乎叫音乐家激情澎湃的并不是五线谱上的线条,而是线条间忽上忽下跳跃的音符。人们奔驰在坦途时总会不自觉地忘记道路,正像脚上最舒适的鞋也会叫人完全忘记。实则却是有了路,才有路边无穷变幻的景致;有了五线谱上的线条,音符才会各安其位澎湃激荡。
② 我多次去过湘南,都会去拜谒柳宗元和秦观遗迹。这回又去了。柳宗元贬谪永州是一千二百年前,他那首妇幼皆知的《江雪》便是在潇水边上写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这首诗的字缝里,后人读出它藏头四字:千万孤独。永州去京师长安,去故里山西,都太遥远了,岂能不孤独!但柳子是位哲人,独与天地共往来。他不但能把孤独生吞到肚子里去,诗文中还常见闲适与放达。柳子的《永州八记》是散淡优容的,他的诗作也不喜作悲苦之声。他在《溪居》中写道:“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诗人说自己久为朝廷官职所累,幸而被贬到南夷之地来了。永州人烟稀少,仰天放歌,多么惬意!我想柳宗元骨子里应是充满骚怨的,只是刻意叫自己忘情于山水罢了。
③ 柳宗元之后近三百年,秦观贬谪永州邻地郴州。秦观与柳宗元性情迥异,柳子偏于沉潜,秦氏则情形于言。秦观到了郴州,便悲叹“人共楚天俱远”,“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人到郴州,想“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都很难了。他的名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亦是愁肠万种。古人流寓客乡的孤独虽各有遭逢际遇,然山高路远会令孤独雪上加霜。辛弃疾站在赣州郁孤台上,一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只是说了遥远,孤独便油然而生。
④ 千百年来,先人们都梦想化天涯为咫尺。与日逐行的夸父走得最快,河渭之间在他脚下不过三两步。《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也颇能行走,虽豪迈不及夸父,也能日行八百里。 然而,这都只是千古沉梦。古人写快的诗句,想得起的真是寥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 飞”,所写飞马之快,只是文学夸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同样也是诗人的浪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与其说是旅程之快,毋宁说是思乡之切。
⑤ 慢而愈远,远而愈慢。古人对遥远的喟叹,却俯拾即是。晏殊有词说:“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固然离人无处寻觅,更奈何大地太辽阔了。张若虚想着北方到南国,远得叫人断肠:“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天高地远而行道迟迟,万端愁绪便随地而生。故而欧阳修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陆机说“悠悠行迈远,戚戚忧思深。”
⑥ 我有时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常常会想象先人的旅途之苦。当年柳宗元古道瘦马从京师赴永州,入湘后也许就是沿着今天高速公路的线路走的。我们车轮此刻辗过的地方,说不定印有柳宗元那匹瘦马的蹄痕。他在路上走了几近一年,风餐露宿,车马颠簸,困苦劳顿。想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突然感觉到某种荒诞。今日高速公路上的电光石火,当年柳宗元的车马辚辚,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时间体验。假若我以超光速飞奔在超车道,柳宗元慢吞吞走在行车道,我会因时间倒流而同他相遇。那一刹那,他还来不及瞥我一眼,我已像幻影般一闪而逝了。
⑦ 我这回往湘南去,随身背着一本《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书上开篇写盘古开天辟地, 天地间有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盘古倒下后身躯化为五方名山、四肢变成大地四极、肌肉变成肥沃的土地、经脉变成无数道路……而神的初民仍在路上不断求索。直到秦始皇时,五尺官道才逐渐遍布九州,同辙之车吱吱呀呀开辟了新的纪元。
⑧ 今天,人类又在开天辟地。人说,要有高速公路,就有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把东西南北贯通起来,天堑变成了通途。从地球的这端到那端,就像村东头到村西头。人称高速公路为动脉,大地便血脉充盈了。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孤独生吞到肚子里去 生吞:生硬地接受
B.想得起的真是寥寥 寥寥:指诗句很多
C.万端愁绪便随地而生 随地而生:随空间距离产生
D.高速公路上的电光石火 电光石火:形容车速度极快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将路比作“五线谱上的线条”,将路边的景致比作“音符”,意在说明高速公路也是风景的组成部分。
B.第②段和第③段比较柳宗元和秦观流寓客乡的经历,凸显“山高路远”带来的消解不去的巨大孤独。
C.第④段借神话传说、小说、诗歌中先人“化天涯为咫尺”的事实,表达作者对追逐梦想的肯定和赞美。
D.第⑤段引用大量古诗词,表现古人对距离遥远的喟叹是相似的,使文章的语言凝练雅致,富有诗意。
3.作者在结尾说:“今天,人类又在开天辟地。”请结合文意,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4.如何理解文章题目“大地血脉”的含义?
(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登泰山记
登泰山不难,不必有什么登山装备,最多在山门那里花几元钱买根手杖。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字汇》中记录:“泰,安。”庄子曾说:“宇泰定者,发乎天光。”此山如果不泰,而是奇险危绝,那么多数人会爬不上去。所以说,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之中。
泰山本来也是舒缓陡峻地势不同。登山的石阶一修,山势也就变成了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快多了。但许多路段很无趣,石阶一蹬接着一蹬,登山者喘气喘得像是在参加奥运会,年轻人还要比赛,最短时间抵达山顶成了登山唯一目的。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着山势往上,“仁者乐山”,乐的就是它是山。山有山的路,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它高你高,它矮你矮,它平你平,它陡你陡;它雾出高岫,你拨雾而深,它泉过低谷,你涉水而湿。要像水一样地顺着山之路,而不是一条强行霸占的直线。泰山没有这种直线,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
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泰山在孟子那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这就给我一种印象,泰山似乎是寸草不生,只有石刻、不朽的文字和神迹。我要为泰山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
当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时,发现它其实草木葱茏,流水潺潺,山谷苍翠,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齐鲁大地上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是一种准绳。道法自然不是乱法,法的是泰山。这就是泰。
如果把满山的苍松比作笔,把满山的巨石比作墨,那么登泰山就像是在文房四宝中行走,何况历代文人还在山石上刻了那么多字。在石头上刻字是大事,那石头本是黑暗之身,字一旦镌入石皮,石头就被文身了,文明了,被文照亮了。石头本来不朽,但现在升华到更高层次的不朽,在我们这些一代代生下来又死去的人群中不朽了。
每一代人都知道泰山石刻,登泰之路简直就是一部中国书法史。山脚是近代的,力道气息奄奄;到了山顶,写字的是秦朝的李斯,遒劲刚健。内容也不同,近代的文人,小聪明多,有个秀才题在岩石上的字是“虫二”。同行中有智者,猜出是“風月无边”。山顶李斯的字,意思看不明白了,只剩越发苍凉雄劲的一笔一画,似乎上天被这文字的神力感动,风吹雨刷,雷摹电刻,日日夜夜跟着描画。
一路上的文人刻字,大都在歌颂孔子。我以为山顶大约也是孔庙独尊,却不独有孔庙,还有佛寺、道观、土地庙、祭天台……并未独尊孔子,泰山依然诸神共处,这也是泰山一泰。香火最旺的是泰山奶奶庙,孔庙反倒冷清。另一个热闹处是皇帝祭天地,就是泰山海拔最高的几块石头,盖了庙围着。从前,天子在此设坛,跪在石头上,在泰山这离天最近的地点,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有限。现在的守庙人在石头周围围起一圈,供游客朝这些石头扔钱币,挂铜锁,意思是获得好运长久财源旺盛。黄澄澄的铜锁灿烂刺目,白花花的镍币堆成几座小丘,压住了泰山极顶。上山途中我曾想到四个字——登泰仰丘,却没料到此丘不是彼丘。
下山时瞥见路边有牌子指出通往经石峪的路,就离开直线拐进去了。这是古代的小路,顺着山势走。松老横,鸟霸道,雾厚,苔滑,没遇见什么人。谷底是一大片平坦的花岗岩 ,《金刚经》就刻在上面。这是山瀑流经之地,经文大多数时候藏在流水下面,只在枯水期才偶尔露出。经文清晰可见,雄劲飞扬,仿佛刚刚镌入。不知道是谁写的,书者已逝,继续将这些字往深里刻或者磨去它的,乃是泰山。
沉默良久,咏而归。
(取材自于坚同名散文,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现代人为节省时间,修建了直达泰山山顶的石阶,这使登山变得无趣。
B.久负盛名且数量众多的泰山石刻,从侧面呈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C.孔子登泰山后发出“小天下”的感慨,将泰山推到了文化圣地的高度。
D.由于泰山顶上孔庙冷清又败落,作者对自己此次的泰山之行极为失望。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登泰山就应该依山势而行,尽享攀登过程的乐趣,而不能只在意于是否以最短时间实现登顶。
B.受泰山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作者内心对泰山充满敬畏,这种沉重的压迫使他感觉自己无法面对泰山。
C.泰山的石刻作品在形成时间、内容风格等方面各不相同,对其中艺术变化的解释,折射出欣赏者的审美趣味。
D.文中写《金刚经》石刻的书写者已逝,然而经文仍清晰可见,流露出一种生命短暂而文化光芒永恒的思考。
7.文中说:“那石头本是黑暗之身,字一旦镌入石皮,石头就被文身了,文明了,被文照亮了。”如何理解文中这句话的含意?
8.在文中,“登泰山”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2021·北京朝阳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斜风细雨品枯荷
国人爱花由来久矣。在千百年的传统风俗中,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从文人雅士到俗子凡夫,人们对花草林木的喜爱,往往源于“婀娜别致处,清雅飘香来”,因此那些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花卉总会让人心向往之。然而对荷却是一个例外,众多的人,不单是爱它的娉娉婷婷,艳丽婀娜,同时也爱它秋冬之际的“形容枯槁”,翠减红衰。王维《山居即事》中“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尽显清新淡雅的君子之风。柳永在《甘草子》中曾写道:“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暮秋的荷塘,更有一番清冷落寞的景致。而李商隐的一首七绝《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堪称是一曲对枯荷的绝唱:“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即便是自称“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的林妹妹,对此也说出了“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了”,宝玉也赶忙随声附和道“果然好句”……
潇秋雨中,我和几位文友撑着花雨伞,去品味枯荷听雨的感觉。偌大的一片荷塘中,荷叶是枯的,莲蓬是枯的,湖水也显得干枯而暗淡。斜风夹带着错落的雨滴落在雨伞上,落在干枯的荷叶上,发出同样冷寂的清音。许多枯荷中的莲子还没有采摘,遗落在莲蓬里的莲子在斜风细雨之中,不停地晃动,发出银铃般的声响。那声响与风声、雨声交织到一起,温婉缠绵之极,这天籁之声在周遭回荡,让人心生怜爱。然而细看那一枝一枝枯干的蓬梗,却依然支撑着枯干的莲蓬,在瑟瑟寒风中挺立着笔直的腰身。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当华美的叶片都落尽时,生命的脉络才历历浮现。一株株颜色憔悴的枯荷让我深谙,夏日里曾经疏影横斜、花姿招展的红莲体内,竟有着一副苍劲的风骨。正是靠着这刚直不阿的风骨支撑,才使得荷得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善于丹青的大师正是以其独具的慧眼,将荷的花视为唯美的婉约派,而将荷的风骨视为深沉的豪放派,才创作出了一幅幅刚柔并济的经典画作。齐白石笔下的秋荷,荷叶、荷花、荷梗、莲蓬前后左右穿插茂密,设色浓淡相宜,动静相应。吴冠中的《残荷》,水面枯枝交错,残花、残叶与莲蓬蜷缩得难辨形体,似泼洒的黑块与黑线,借助水中倒影,分外动人。由此我还想到,当年吴昌硕画牡丹时,常常在盛开的牡丹花旁,配有一两根枯枝,枯枝与盛开的花形成鲜明的对比。花枝春满,花容月貌,而枯枝刚劲、倔强、巍然。这样的画风、画面,凸显吴昌硕本人尝尽世态炎凉、人间冷暖,虽功成名遂,却不忘初心的本色,彰显着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临近中午时,风停雨霁,阳光从淡淡的云层中倾泻下来,夹带着些微暖意。此时池塘中的一株株枯荷也披上了一层霞光碧彩,如同一尊尊雕塑,气宇轩昂,神采奕奕。远处的浓阴中传来鸟的欢唱,唱得那么从容,是抒情诗,抑或是甜甜的情语。此时我忽然想到几天前,一位赴新疆参加文化艺术交流的朋友返程,送给我一块从新疆带回来的胡杨木。看上去那是胡杨的一段虬枝,长不过二尺,粗不盈二寸,短短的枝杈上满是褶皱,而且扭曲成了一个月牙形。对于茫茫大漠之上“西风胡杨”的特质,我是略知一二的,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够得上是生物界的奇观了。由“西风胡杨”推及“枯荷听雨”,众多的先贤在葳蕤的草木面前,常常会生发出睿智,并流淌出心曲,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论述,“草木有本心”的抒写,等等。就生命存活的时间而言,荷与胡杨虽然不可比肩,但是秋冬之际,红藕香残,繁华落尽之时,一株株枯荷坚韧无畏挺立的身姿,那蔚为大观的壮美,也一如胡杨的品质,足以让人敬畏震撼了。
征得荷塘主人同意,我采下两株带梗的莲蓬,带回来插到办公室的花瓶里。读书写作的间隙,凝望枯荷,我思绪翩翩。它们花红叶茂扎根泥土之时,曾有过璀璨的辉煌,广袤的土地留下了它们的印痕。如今,在完成了自身一代的使命后,它们的倔强之躯仍令人敬仰。人生亦如荷,生于一个伟大的国度,欣逢百业兴旺、繁荣富强的新时代,吾辈虽年逾古稀,亦应老当益壮,以绵薄之力,跟上时代的脚步,期盼华夏大地日益花繁果硕,兴旺发达。
(取材于王本道的同名文章)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单是爱它的娉娉婷婷 娉娉婷婷:与“亭亭净植”意思不同
B.虽功成名遂 遂:成就
C.在葳蕤的草木面前 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
D.那蔚为大观的壮美 蔚:华丽、秀美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大多喜欢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花卉,但对荷的喜爱却不仅限于此。
B.吴昌硕的画作中常在盛开的花旁配以枯枝,这样的画面呈现刚柔并济的美。
C.作者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描写出了枯荷在阳光照耀下神采奕奕的姿态。
D.“人生亦如荷”,作者由枯荷联想到自我,希望自己也有枯荷一般的精神。
11.请结合文章第二段谈一谈枯荷有哪些可品之处。
12.文章第四段用大量笔墨写胡杨木有何用意?
13.文中说“众多的先贤在葳蕤的草木面前,常常会生发出睿智”,作者在秋雨中品枯荷,生发一番感慨。请谈谈你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由草木生发出睿智的体会。要求:写出一种草木(荷花、牡丹、胡杨除外),有具体的情境,并写出你获得的独特感悟。
(2021·北京海淀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唐诗来过
天姥山下,班竹村口,接过一杯木莲花豆腐,我问:
“大姐,你知道李白吗?”
“我不晓得李白的。木莲花加了蜂蜜,吃了好的。”
她专注地核实着手机里我们转的木莲花豆腐钱,大概以为我们在找一个叫“李白”的村里人。
木莲花豆腐果然好喝,被初秋的暖阳轻轻裹着走了一段山路,这一杯清凉正合心意。踏上谢公古道,一张黛绿色的浙东唐诗之路地图立在道旁,曾被历史短暂悬置的巨大空间,此刻清晰地、具象地铺陈在我们脚下。
一首首唐诗、一桩桩往事、一个个传说,任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脚底下的一片片光芒,细碎、璀璨、斑驳,如露如电,如梦如幻。从杭州至绍兴,自镜湖向南经曹娥江,入剡溪,经沃洲、天姥山,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一条长约200多公里,穿越方圆2万余平方公里的浙东唐诗之路,被千年时光冲刷得有点面目模糊,却依然古意悠悠。
1500多年前,谢灵运京城被贬后带领家仆几百人,从上虞南山一路披荆斩棘,伐木开径,自制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经新昌,过天台,至临海,打通了越州与台州、温州的通道。他未曾想到,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履印,将被阳光、落叶、积雪覆盖,将被纷至沓来的脚印覆盖。李白来了,孟浩然、杜甫来了,贺知章、刘禹锡、温庭筠来了,400多位唐代诗人荟萃沃洲,漾舟剡溪,穿越古道,驰骋会稽、四明、天台三山,击节高歌,留下了东海般恢弘壮丽的1500多首唐诗,也留下了一条逶迤绝美的唐诗之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李白),“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杜甫),“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朱放),“苔涧春泉满,萝轩夜月闲”(孟浩然)……在那段梦境般的时光里,浙东古道见证着人与自然的一见钟情、深情相拥,见证着每一位诗人的狂喜、痛哭、低吟、长啸。
为什么有这么多唐代诗人在浙东游弋讴歌,并将唐诗之路的内涵扩及到书画、音乐、哲学、伦理、民俗、经济、宗教、建筑等各个领域?它的魅力当然不只在山水。
这里是史前传说中“仙人所居”的蓬菜,更有秦汉文化与魏晋遗风的深厚积淀,流传着无数美妙的神话和传说。因此,诗人们不仅醉心于这片山水,更痴迷于寻访古人踪迹,效仿古人雅事。李白“入剡寻王许”,杜甫叹“王谢风流远”,王勃效王羲之行修楔事……
唐诗之路,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遥相呼应,千古遗韵在后人们的舌尖上、耳蜗里、笔底下、灵魂深处日夜回响。
班竹村深处的尽头,是一条通往天台山的必经之路。领我们走的村里人说,以前这个村叫斑竹村,村里人日子特别苦,觉得斑竹泪渍点点,寓意不好,后来改叫班竹村了。
有人说,还是斑竹好听。
有人说,总是日子好要紧。
昨日在下岩贝村路过一家客栈,见一把旧铜锁,拴着一枚铜钱和一个绣着莲花的蓝荷包,静静躺在客栈门廊的木台子上,像是被谁遗忘了。客栈敞着大门,楼上楼下没有一个人,仿佛一个摊着手脚躺在阳光里打盹的主人,静等着周末的又一波热闹,等城里人沿着古道上来,在此栖息一夜,看穿岩十九峰的平流雾,拍日出或日落。一把旧铜锁,一家小客栈,一碗热汤面,某个旅人面朝大山发着呆,突然再次相信美好,相信远方,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首珍贵的唐诗。
60多岁的菊莲邀我到她家坐一会儿,说要煮一锅红薯给我们吃,自己种的,刚挖,特别甜。她邀请的姿势是一边侧着身往家门口走,一边笑着伸出手像要牵过我的手。
毕竟曾是士族文化荟萃之地,一位普通的村妇,也温文尔雅,古道热肠。半小时后,红薯还未熟透,我往土灶里添了一把柴火,看火苗软软地舔着锅底,看菊莲揭开锅盖时,蒸腾的热气使她变成一个仙女。
拿着半块红薯走出她家,走在村子的幕色里,闻到了整个村庄弥漫着煮红薯、晒稻谷、晒小米、晒豆子的香气,听到了鸡鸣狗吠和很土的方言,还听到一些与唐诗格格不入的名词,比如“握手言和工作室”“微法庭”“民宿贷”“草莓贷”等等,与我们追寻的诗情画意相去甚远,却与菊莲们的日常息息相关。
村口空地上晒满了金黄的稻谷,几位闲坐着的老人脸上的褶皱里窝着一团一团金黄的阳光。忽然觉得,那些名词也有了某种诗意。比起奇山异水,这里的人间烟火是否曾给过“李白们”更多抚慰?
从班竹村的尽头往回走时,见一位白发老妪站在家门口含笑看着我们,身旁晒着两大竹筛红枣。
我问她:“老人家,您知道这里是唐诗之路吗?”
她笑了:“知道知道,你看墙上画了好多诗,可惜我不识字的。”
假如唐诗是一个人,他一定很高兴这些年自己的名字在此被频繁提起,在更远方被更多人惦记。我想,他一定也不介意自己的名字在此被乡野老人们忘记。
每个生命都独自奋力承载着自己的萌芽,挣扎,绽放,凋零,对于乡野平凡的人们,唐诗当然可以像卖木莲花豆腐的女子想的一样,只是一个认识或不认识的普通人而已。李白是谁?唐诗是谁?就是他们。要紧的,是将日子过成一首好诗。
(取材于苏沧桑的同名散文)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两次写到卖木莲花豆腐的女子,首尾呼应,结构圆融自然,凸显文章主旨。
B.众多诗人醉心于浙东,是因为它的魅力不只在山水,还在于其深厚的人文积淀。
C.“斑竹村”的改名,表现了比起村庄名字的诗意好听,人们更在意自己的生活。
D.“李白们”与“菊莲们”代表了难以相融的两个群体,象征浙东的历史和未来。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生动形象,请从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①客栈敞着大门,楼上楼下没有一个人,仿佛一个摊着手脚躺在阳光里打盹的主人,静等着周末的又一波热闹,等城里人沿着古道上来,在此栖息一夜,看穿岩十九峰的平流雾,拍日出或日落。
②村口空地上晒满了金黄的稻谷,几位闲坐着的老人脸上的褶皱里窝着一团一团金黄的阳光。
16.文中画线处描写了作者和白发老妪的问答,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①浙东古道为什么被称作“唐诗之路”?
②你觉得老妪的回答令作者失望了吗?为什么?
(2021·北京石景山高一期末)阅读《〈我与地坛〉(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pǐ)____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gèn)____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lǚ)____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yù)____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7.根据拼音,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写汉字。想一想21岁就被禁锢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他写下这些语句时的情绪状态。
①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pǐ)____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②太阳循着(gèn)____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③蚂蚁摇头晃脑(lǚ)____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④满园中播散着(yù)____帖而微苦的味道
18.文章中哪处句子最触动你,请工整抄写下来,并结合抄写的内容谈谈作者如何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思考。
19.选文中的三处景物描写对作者获得生命启迪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北京顺义高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①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②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①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③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乙)在场②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丙),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④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⑤大概我们所祈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个淡漠无味!
⑥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⑦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⑧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1923年8月31日作
注:①邪许(yé hǔ):象声词。②场(cháng):晒打粮食的平坦空地。
20.填写在文中(甲)(乙)(丙)三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安静 覆盖 练习B.安静 遮盖 练习
C.安闲 覆盖 训练D.安闲 遮盖 训练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通过所处环境入手,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转鹁鸪箱表达了自身情感。
B.第二段中“儿啼人闹弦歌杂作、轮震石响”等声音衬托出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喜爱。
C.第五段中作者认为生活中的苦味酸味比没有味道好,表达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D.本文秋虫为切入点,借物抒情,意蕴丰厚、味道隽永,读之耐人咀嚼,令人深思。
22.解释第④段中划线句子中“味道”的含义。
23.阅读全文,概括“没有秋虫的地方”和“有秋虫的地方”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参考答案
1.B
2.C
3.①结构上,与开头“大地被高速公路重新分割,仿佛开天辟地时神显奇迹那样”相呼应(或:与上文“随身背着一本《中国神话与民问传说》。书上开篇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内容呼应),深化主题,使含意深刻。②内容上,类比盘古开天辟地,通过写人类修建高速公路使天堑变通途、使世界成为“地球村”,赞美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4.①指古代的路。古代是山路、水路、土路,古人的路颠簸、遥远,阻碍了人与亲人、故土之间的情感联系。
②指如今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便于人们出行、观光旅游,拉近人们与故土的距离。高速公路贯通世界各个角落,让地球充满生机。
③通过“路”的变化,表现建设的神奇与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力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