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高考精品讲义集

2021年上海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各区古诗阅读汇编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2)老子认为,百姓只要做到“___________,则无败事”。(《老子》四章)

(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屈原文章文平意深、言近旨远的特点。

 

二、选择题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且得体的一句是(   )

A.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惠存着。

B.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稿子上有几处不大通畅的语句,我大胆加以斧正了。

C.拙作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其中定有许多不妥之处,现寄给您,请不吝赐教

D.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明白,特来信垂询

3.调整下面一段文字的句序,使句子连贯,以下正确的一项是(   )

①咖啡的老家是非洲。

②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编年史上已经提到这种常绿植物了。

③“可可”这个词,原文就是印第安人创造的。

④苏联书籍曾经称赞中国茶是“埃及金字塔的同年者”。

⑤可可的故乡在美洲。

⑥亚洲的中国是茶的老家。

⑦这三种饮料原产地分布于三个大洲。

⑧世界三大饮料,是茶、咖啡和可可。

A.⑧⑦⑥③⑤①④②B.①⑤③②⑥④⑧⑦

C.⑥①⑤⑧⑦③④②D.⑧⑦⑥②④①⑤③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导演的限制与自由

①导演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近代戏剧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主流派认为,剧本是舞台艺术的基础,导演则是剧本的诠释者和体现者。导演创作,可以发展或充实剧本, 但却不能违背原作的立意与风格。从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美国的贝拉斯科、中国的焦菊隐等,都持这种观点。

②也有人认为,导演是现代戏剧的核心,他可以随意篡改或解构剧本,甚至干脆不要剧本,正如他有权设计布景,有权摆布演员,有权使用音响灯光一样.一些先锋派导演或理论家多持这种观点。如果把这种“导演中心”论限制在演出的范围内,还是有道理的,作为某种创新实验,更是无可厚非,但要推行于全部戏剧活动,恐怕就行不通了。

③导演的职责是排戏。作为整个创作群体的一员,导演的基本职责是把剧本搬到舞台上去,使文学形象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的舞台形象。而剧本,特别是那些久经考验的经典剧目,往往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容,所以一个导演必须具备广博的社会、历史、人文知识,方能深入发掘原作的思想内涵,充分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其次,导演是演出的组织者。为了把各种艺术成分组织起来,融为一体,创造出和谐、统一的舞台形象,导演必须熟悉舞台艺术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第三,导演还承担着培养演员的责任。演员是舞台艺术的中心,当然也是导演的主要表现手段。选好演员,往往戏就成功了一半,好的导演,在排戏当中,能以各种方式启发演员,激起演员的创作欲望,从而大大提高演员的艺术表现能力。现代剧坛上的许多优秀演员,都是在一些著名导演的培养下,迅速成长起来的。

导演与剧组关系图

 

④导演艺术是以剧本为基础,以完整和谐的舞台艺术为表现形式的二度创作。导演创作不仅受到剧本的制约,而且必须在舞台艺术和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范围内进行。可以说,导演是戏剧艺术里限制最多,也最富挑战性的工作,是名副其实的戴着脚镣跳舞。所以,《艺术形态学》的作者莫.卡冈说,“导演是最少独立性的艺术,因为它是其他所有艺术的上层建筑,而它控制其他这些艺术,使它们互相‘迁就’,最终创造出以它们的综合为基础的新的艺术。”

⑤有时候,因为演员、舞台或社会环境的限制,即使是名家执导,也会把一些优秀剧作给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欧阳予倩先生曾先后三次执导曹禺的《日出》,每次都不一样。第一次(1937年2月)是个业余剧团,因为找不到扮演翠喜的演员和做效果的人,不得不删去整个第三幕,结果让专程赴上海观摩演出的曹禺很不高兴,认为它没有体现出原作的立意来。4个月后,欧阳予倩为中国旅行剧团导演《日出》,就保留了第三幕。为什么呢?因为该团是中国第一个职业话剧团,聚焦了不少人才,可供导演支使,为其二度划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演出大获成功。特别是扮演翠喜的青年演员王荔,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欧阳山尊总管舞美灯光效果,做得也很有层次情调,台口处那面背对观众的空架衣镜和全剧繁复的音响效果,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禺看后非常满意。演员、布景、效果等舞台艺术条件对导演的制约,由此可见一斑。

⑥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导演又是戏剧艺术里表现手段最多,自由度最大的工作.对剧本,他有选择和修改的权力,对演员,他有遴选和调教的职责,对舞台艺术的方方面面,他有根据整体构思和排演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整的自由。限制与自由都是相对的,譬如有些剧本,本身平平,乏善可陈,但是到了优秀导演手里,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排出令观众耳目一新的好戏来。郭沫若的 《蔡文姬》(1959),又是写自己,又是替曹操翻案,主题分裂,台词啰嗦,就连作家本人都说它“很不成熟”。但幸运的是遇到了焦菊隐这样的好导演,焦弱化了作者对曹操文治武功的阿谀奉承,突出了蔡文姬的人生悲剧,刻意追求舞台艺术的民族化,使之成为那个朝代最富创意,也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⑦剧本是演出的基础,但不等于演出,演员、舞美、灯光、音响都很重要,但分开了就难以为戏,把他们组合在一起的是导演,导演才是舞台演出的真正作者。

(选自《戏剧艺术十五讲》,有删改)

4.第④段中的“戴着脚镣跳舞”形象地描述了导演在戏剧艺术中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状态。

5.下列对本文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剧本是“一剧之本”,剧本的诠释者和体现者是导演.

B.作者反对“剧本中心”论,而主张“导演中心”论。

C.导演在戏剧艺术中受限于剧本、舞台艺术和技术条件。

D.焦菊隐成功改编《蔡文姬》,说明剧本对导演限制很小。

6.下列对文中“导演与剧组关系图”各种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导演是戏剧演出的组织者,直接管控监制。

B.舞美包括布景、道具、灯光和效果四要素,

C.舞美的质量由技术指导负责,与导演无关。

D.舞蹈是由导演做领舞和舞蹈演员共同完成。

7.第③段提到“剧本,特别是那些久经考验的经典剧目,往往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容”,请以高中教材中学过的剧目为例进行分析。

8.第⑤段论证了演员、布景、效果等舞台艺术条件对导演的制约作用,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西方的光 东方的影

①来到爱荷华城后,每天都震撼于此处日落的美。我很难找到确切的词汇来形容眼前日落的盛况,因为猛然发现自己的中国经验完全无法适用。

②在国内,日落也是美的,你会看到一枚咸鸭蛋般的夕阳缓缓落下,落下后,天边飘荡着绛紫色的襟带。爱荷华的日落很晚。夏天,夕阳要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依依不舍地退场。并且,日落最初昭示她的存在并非以溏心蛋那样的形状,她早已落到地平线以下,你看到的是整片天空的万道光芒,所有的云朵都是大块大块的金色,奔腾、立体、连绵不绝、充满力量,叫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镀金浮雕。

③我总觉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夕阳美景在东西方文化中激起的回响也完全不同。在东方文化中,日落总使人遗憾。然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却完全不一样。小时候读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一直有个困惑:斯嘉丽在失去女儿邦尼,丈夫瑞德也离开自己之后,究竟是哪来的勇气,独自站上荒原面对夕阳,说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

④偶然的一趟路程让我似乎寻到了问题的答案。那天,我在克林顿街等校车等了近半个小时,眼见着晕染整片天空的耀人金色渐渐被殷红取代。然而,当我坐校车再耗费半小时光景回到位于西校区的宿舍时,刚下车的我竟然发现:即使黑夜已降临,那地平线仍是一道炫目的金光。此刻,我深切地体会到日落释放的信号,是温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

⑤光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其英译就是点亮。光与黑暗的分界也就是文明与愚昧的划分,甚至可以说,光早已决定了西方人眼中的美学标准。

⑥西方人理想的家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让阳光能够完完全全照进来;客厅里设有壁炉,不仅是为了冬日取暖,也是漫漫长夜光芒的所在。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公园里是成片的草地,你会看到人们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野餐,尽情享受阳光的滋养。

⑦常常在这种时候,我会感慨,东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国人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多发明,然而玻璃这东西恰恰不是我们发明的,甚至也不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占据什么重要的位置。或者可以这么说,玻璃这东西应该是被我们的美学排斥的——太通透,让所有东西一览无余,还有什么意思呢?确实,在传统的东方,纸才是符合我们生活趣味的发明,它让明烈的阳光减去锐利的锋芒,又让门窗上精心设计的寿字阑干以一种柔和的形态投影在地上。如果说西方人爱的是光,那我们东方人确实更爱阴翳。

⑧如果你醉心于中国的园林,那你恐怕要觉得西方的公园多少是缺乏诗意的。我们的美源于一个字,芳草古木要用小桥流水或亭台楼阁掩去一部分,若隐若现,如此,才有了移步换景,才有了曲径通幽。

⑨不仅如此,文艺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美的感知,西方和东方也迥然相异。

⑩无论是文艺复兴的画作,还是之后的印象派,西方人眼中女性的美很大程度上由光展现,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德加画中的芭蕾女孩,画家都用心将光引到画上,照亮女性。

⑪同样是女性的美,在东方的文艺作品中则更多借助被遮掩的部分来显现,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女性角色手中的扇子,偶尔甩起的长长的水袖,常常会遮去容貌的一部分。这被遮掩的一部分便脱离了现实的桎梏,任凭各人天马行空的揣想。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中,岛村初次见到叶子的描写就洋溢着一种东方的情致。

⑫川端呈现的是阴翳中似幻似真的少女叶子的面庞,正因为模糊不清,才成为想象的对象,成为情感的对象。最后真作假时假亦真,表面上窗玻璃映出的叶子的脸庞是虚像,但这一刻却是唯独属于岛村的对叶子的看见,没有别人可以拥有这样一个叶子。

⑬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对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欢东方人和阴翳玩的游戏,东方强于感官,而西方胜于逻辑,各有所长,但我们似乎不认为强于感官是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而今的我们还剩下多少阴翳可言呢?我们的公寓、大厦也都安上了玻璃,厕所铺上白色的瓷砖,宛然脱胎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我们也都熟练掌握了西方的礼仪,说话时要和对方保持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连对方的脸上有几颗雀斑也能清晰数出的时候,留给美的空间,是否还存在呢?

(有删改)

9.概括第①段画线句中作者“震撼”的具体原因。

10.分析第③段写作者小时候读《飘》的困惑,用意是什么?

11.赏析标题“西方的光,东方的影”。

12.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语出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香炉峰》中“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

13.下列可以收入本作品的诗歌集是(   )

A.《诗余选集》B.《乐府诗选》C.《律诗集萃》D.《古诗菁华》

14.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   )

A.清新流畅B.含蓄委婉C.刚劲凝练D.凄清悲凉

15.结合全诗,赏析画线句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①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②久之,拜为谏大夫,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②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

③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两龚,在沛郡厚两唐。及为公卿,荐之朝廷。此人显于世者,何侯③力也,世以此多焉。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注〕①啬夫求商:啬夫,官吏名,职掌收取赋税;求商,人名。②廉:考察,查访。③何侯:指何武。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显怒,欲以吏事商      ____________。   

(2)世以此焉     ____________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圣惧,自

A.赦免。B.逃脱。C.解职。D.谢罪。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庐江

A.扰乱。B.拘禁。C.归属。D.牵连。

19.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B.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C.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D.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20.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21.根据第①段,州人敬服何武的直接原因是

A.何武让弟弟及时补交了欠税。B.何武禀告太守召求商为卒吏。

C.何武巧妙平息了弟弟的愤怒。D.何武公开称赞求商奉公执法。

22.第②段表现了何武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钱伯庸文序

曹学佺

今之作文者,如人相见,作揖曲躬之际,阔别致谢,寒温都尽。及其执茶对坐,别无可说,不过再理前词,往往重复。

又如俗人唱曲,以一句为数句,以一字为数字,不死不活,希图延场;及其当唱之处,则又草草读过而已。

噫!此所谓“时套”也。

今之作揖不如是,则人必怪之;唱曲不如是,则无人击节赏音。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其病在于无师友传授,而少浸润之于义理,徒逞其私臆,求作新奇,不知反落套矣。

钱生伯庸,其家师于岳水部之初,以之初书谒见于予。予观其人,不为时俗所染,岂非欲随地求师而汲汲于义理者?予愧浅率,不足以答伯庸。伯庸归,试以其文质之尔师之初。之初之作人,无时套者也,其论文亦如之。

23.下列与本文体裁不相同的一项是

A.《送东阳马生序》B.《<指南录>后序》

C.《白莽作<孩儿塔>序》D.《伶官传序》

24.赏析画直线句的表达效果。

25.对“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文的风格走向时髦,也是因为人们相见或听曲时的行为方式引起的。

B.写作文的人追求时髦,也是因为受到社会上待人接物风气的不良影响。

C.写作文讲究虚浮时髦,也是由于人们肤浅不正确的评价所逐步导致的。

D.作文的风格时髦虚浮,也是由于人们只重形式不讲内在主题淡漠所致。

26.从文中看,造成文章落入时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27.简析曹学佺对钱伯庸和《师说》中韩愈对李蟠欣赏点的异同。

 

 

七、材料作文

28.作文

有人说,人终其一生的追求是“被看见”,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参考答案

1.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    慎终如始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注意关键字词的正确书写:潮、生、虚、慎、指、迩、见。

2.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惠存:敬辞,表达请对方保存自己的赠品之意。此处是自己保存别人的东西,谦敬不当,可直接写“保存”。

B.斧正:敬辞,表达请求对方指正自己的作品。此处是自己修改别人的作品,谦敬不当,可直接写“修改”。

C.不吝赐教:敬辞,希望对方指教自己。此处请“您”指教,使用正确。

D.垂询:敬辞,尊称别人来询问自己。此处是自己询问别人,应使用谦辞,使用不当。

故选C

3.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排序的能力。

通读语段,可看出语段是介绍世界三大饮料的,故⑧作为总起介绍三大饮料是什么的句子,放于句首,排除BC

接着,根据“茶、咖啡和可可”的对应,可知先介绍“茶”,再介绍“咖啡”,最后介绍“可可”。故先是⑥茶产自中国,其后还有一句关于“茶”的介绍②句中中国产茶的历史,应紧跟其后;而A中③句的“可可”直接放在⑥句的“茶”后,不符合对应关系,排除A

故选D

 

4.    限制(制约)    自由    

5.C

6.B

7.答案示例:《窦娥冤》,叙写了善良孝顺的窦娥蒙冤致死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草菅人命、是非颠倒的黑暗现实,寄托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美好愿望。

8.答案示例一:论证并不充分。欧阳予倩第二次导演《日出》的事例只论证了演员对导演制约,而没有明确论证布景、效果等舞台艺术条件对导演的制约作用。

答案示例二:论证充分。重点通过欧阳予倩两次指导《日出》的事例,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阐释演员对导演创作的制约,也兼论了舞美条件对导演效果的影响。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选对本文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

A项,“剧本是‘一剧之本’,剧本的诠释者和体现者是导演”错,原文是“主流派认为,剧本是舞台艺术的基础,导演则是剧本的洽释者和体现者”,选项缺少“主流派认为”,属于以偏概全。

B项,“作者……主张‘导演中心’论”错,原文是“也有人认为,导演是现代戏剧的核心,他可以随意篡改或解构剧本,甚至干脆不要剧本,正如他有权设计布景,有权摆布演员,有权使用音响灯光一样,一些先锋派导演或理论家多持这种观点。如果把这种‘导演中心’论限制在演出的范围内,还是有道理的,作为某种创新实验,更是无可厚非,但要推行于全部戏剧活动,恐怕就行不通了”,可见“导演中心论”是有些人的观点。

D项,“说明剧本对导演限制很小”错,原文是“限制与自由都是相对的,譬如有些剧本,本身平平,乏善可陈,但是到了优秀导演手里,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排出令观众耳目一新的好戏来”,焦菊隐成功改编《蔡文姬》的例子说明优秀导演可以在剧本限制之下发挥自己的水平,创作出好的作品。论证的是导演的自由度,不是说“剧本对导演限制很小”。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问对文中“导演与剧组关系图”各种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项,“直接管控监制”中的“直接”错误,根据图表,布景、道具、灯光、效果等归技术指导管,导演并不直接管理。

B.项,舞美包括布景、道具、灯光和效果四要素,根据图表,信息正确。

C项,“与导演无关”错误,根据图表,导演负责整个演出,虽然不直接管理舞美,但是也要对其负责。

D项,“由导演做领舞”错,“舞蹈”是由“领舞”和“舞蹈演员”共同完成的。

 

9.①爱荷华的日落很晚;②落日的景象极为壮丽多姿,充满力量。

10.丧女和丈夫离开应是斯嘉丽人生中的极大不幸,但她依然对人生与未来满怀信心。这与作者传统的中国式情感体验完全相反。照应上文议论“在西方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完全不一样”,为下文作者在美国实际观赏日落时感受到的“温暖、希望、光芒”的全新体验作铺垫。

11.内容上:以“光”与“影”分别代指西方与东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观与审美观,将抽象的理论借助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表达出来,便于读者理解,使文章富于感染力。

形式上:以两个结构一致的短语为题,整饬简洁,高度凝练。②“光”与“影”是文章的线索,将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

12.答案示例:作者认为东西方的审美观念迥异,东方强于感官,西方胜于逻辑,原本各有所长。但是,如果我们一味接受西方的审美观念,而丢弃东方审美观念中的独特价值,则是不足取的。这种思考对当下人有警醒的作用。在文化观念碰撞日趋频繁的当下,我们不仅要充分看到东西方文化各自的美,更需要深入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发现其价值,不要陷入文化虚无的泥淖之中。

 

13.C

14.B

15.尾联直抒胸臆,诗人表示将追随王昌龄而去,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或者表达了对王昌龄原先归隐的追慕,深情地呼唤王昌龄和自己一起归隐)。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知识的把握能力。

这是一首唐诗,从诗歌的形式来看,四联八句,二、四、六、八句押韵,中间两联使用对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言律诗。

A.“诗余”是指词,排除。

B.“乐府诗”属于古体诗,排除。

C.“律诗”符合。

D.“古诗”有两个含义,一是古体诗,二泛指古代诗歌,范畴太大,排除。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从诗中来看,诗人在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语言刚劲凝练,“刚劲”指(姿态、风格等)挺拔有力,“凝练”指(文字)紧凑简练。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画线句的意思。“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意思是“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然后分析表达情感的方式。“余亦谢时去”直接表示自己要追随王昌龄隐居而去,这是直接抒发情感,抒发了自己归隐的志向,再结合诗题“宿王昌龄隐居”以及前面所写的内容可以看出,也表达了对王昌龄原先归隐的追慕,希望王昌龄能和自己一起归隐。

 

16.    中伤      称赞    

17.C

18.B

19.D

20.(何武)想要提拔官吏,先制定条例来防止托关系。他在任时也没有显赫的名声,离开后常常被人们思念。

21.B

22.面对大儒戴圣,何武不惧威势,揭露其罪行;尽管戴圣曾在朝廷诋毁自己,但何武不扬其恶;判决戴圣儿子时,何武秉公执法。这些事情表现了何武方正、大度的品质。

【解析】

16.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1)“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意思是“何显发怒,想要用官吏职事中伤求商”,“中”是“中伤”的意思;(2)“世以此多焉”意思是“世人因此称赞他”,“多”是“称赞”的意思。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

17.试题分析:“免”是一个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①脱下,如《国语·周语中》有“左右免胄而下”;②赦免,释放,如《柳毅传》因而获免”;③免除,如《狱中杂记》即免死”;④罢黜,解职,如《汉书·文帝纪》遂免丞相勃”;⑤不允许,如“闲人免进”。本题中“圣惧,自免”的意思是戴圣害怕,自己解职。

18.试题分析:“系”在文言文中多作动词,常用义项有①拴;系结,如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忽风云腾涌,急系缆”;②约束;羁绊,如贾谊《鹏鸟赋》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③拘囚,囚系,如关汉卿《裴度还带》累及好人,无故系狱”;④牵涉;关连,如白居易《谕友》穷通各问命,不系才不才”;⑤留意,挂念,如“心系天下”。本题中“系庐江”的意思是“拘禁在庐江”,故答案应为B项。

文言文参考译文 

何武字君公,是蜀郡郫县人。何武兄弟五人都是郡官吏,郡县官吏敬畏他们。何武的弟弟何显家有商人的户籍,赋税常不缴纳,县屡次欠应征收的赋税。市场掌管赋税的啬夫求商逮捕羞辱了何显家人。何显发怒,想要用官吏职事中伤求商。何武说:“因为我们家在租赋徭役方面没有作为众人的表率,奉公行事的官吏不也应该这样吗!”何武终于告诉了太守,征召求商当了卒吏,州郡乡里听到此事都敬服何武。

过了很久,被封为谏大夫,升官为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是《礼经》方面号称“小戴”的人,实行政事多不守法,前任刺史认为他是大学者,宽容他。等到何武作刺史,巡行辖区审查记录囚犯罪状,有检举的犯罪行为就把他们委托给郡官府。戴圣说:“后辈年青人懂什么,竟要扰乱别人治理政事!”他全没有判决。何武派从事考察得到他的罪过,戴圣害怕了,自己请求免官。后来他作了博士,在朝廷诽谤何武。何武听到这些,始终不宣扬他的不良行为。后来戴圣儿子的门客聚合做强盗,被捉到,拘囚在庐江,戴圣自以为儿子一定会死,何武内心公正判决此案,戴圣的儿子最后得以不死。从此以后,戴圣惭愧、佩服。

何武为人仁义厚道,喜好进荐人才,勉励赞许别人的长处。作楚内史时看重龚胜、龚舍,在沛郡看重唐林、唐尊,等他作了公卿,(就)向朝廷推荐他们。这个人显赫于世,是何侯的力量啊,世人因此称赞他。然而他憎恶结党营私,考察文职官吏一定向学者了解情况,考察学者一定向文职官吏了解情况,来相互参考检验。要任命官吏,先订立规则条例来防止因私请求托付。他任官时也没有显赫的名声,不任官后常被人们思念。 

 

23.A

24.运用了比喻(类比)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当时人们作文空洞无物,套话连篇,前后重复,毫无新意,平庸无奇的流弊。

25.C

26.没有师友传授,在道义理学上缺少熏陶,只是卖弄个人想象,谋求新奇,不知反而落入流行的模式之中。

27.同:钱伯庸和李蟠两人都不为世俗所影响,拜师学习,虚心请教。异;李蟠六艺经传普遍地学习(求广度),而钱伯庸学习文章的写作讲究内容思想(求深度)。

【解析】

2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具体考查文学体裁知识。标题涉及对“序言”的分类知识。“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分为自序、他序,多为叙述著作作者的意趣、写作缘由、目的等;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分析可知,《送东阳马生序》是赠序。本文体裁与其它三篇的体裁都是书的序言,本文是一篇他序。故选A

2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语言表达,写作手法,内容情感等,还要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可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线句意思是,又像是俗人唱曲,把可以一句唱完的唱成了几句,可以用一个字来唱的用几个字来唱,不死不活地,希望延长演出时间;等到他应该着重唱的地方,却又像读书一样草草带过。讽刺的是所谓“时套”,把写文章比作俗人唱曲,生动形象。

25.本题考查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此题关键在“如是”的解释,根据前面“人必怪之”“无人击节赏音”可知,是人们肤浅不正确的评价所致。故选C

2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根据文意,“其病在于……”这段话即是答案,意思是,这其中的病因在于没有师友传授,在道义理学上缺少熏陶,只是卖弄个人想象,谋求新奇,不知反而落入流行的模式之中。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那翻译出来即可。

27.本题考查对文言语段的理解以及阅读迁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本题要联系《师说》求同存异。分析可知,《师说》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意思是,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本文有“予观其人,不为时俗所染,岂非欲随地求师而汲汲于义理者?予愧浅率,不足以答伯庸。伯庸归,试以其文质之尔师之初。”意思是,我看他这个人,没有被当下的俗套沾染,他难道不是想在这里找到老师,急切地学到理学的人吗?我有愧于自己的浅薄粗俗,回答伯庸的问题不足以使他满意。伯庸回去以后,试着把自己的文章拿去询问自己的老师之初。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如今的人写文章,好像与人相见。作揖鞠躬之际,道阔别,致谢意,问寒问暖之类的话都了个遍,等到端起茶杯对面向坐时,却又无话可说了,要说的话,不过反反复复是把前面说过的话再说一遍。

又像是俗人唱曲,把可以一句唱完的唱成了几句,可以用一个字来唱的用几个字来唱,不死不活地,希望延长演出时间;等到他应该着重唱的地方,却又像读书一样草草带过。

!这就是所谓的“流行的模式”。

如今,作揖不这样,人们就一定感到奇怪;唱曲不这样,就没有人拍手赞赏的声音。写文章追求时尚,也是这样。这其中的病因在于没有师友传授,在道义理学上缺少熏陶,只是卖弄个人想象,谋求新奇,不知反而落入流行的模式之中。

钱伯庸在家时,师从水部官员岳之初。钱到金陵,拿着岳之初的推荐信来拜见我。我看他这个人,没有被当下的俗套沾染,他难道不是想在这里找到老师,急切地学到理学的人吗?我有愧于自己的浅薄粗俗,回答伯庸的问题不足以使他满意。伯庸回去以后,试着把自己的文章拿去询问自己的老师之初。之初的为人,没有流行的那一套,他讨论文章也是如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