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2021北京初中语文期中期末汇编:课外文言文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高考精品讲义集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2021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

2021北京高考真题语文(教师版)

八月的边塞与田园山水(讲义)

2021北京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及解析


北京101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0北京丰台区高二(上)期中语文


2019-2021北京初中语文期中期末汇编:课外文言文

一.综合读写(共1小题)

1.阅读【甲】【乙】两段短文,完成各题。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A]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

【乙】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B]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世说新语•言语》

       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C]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    

﹣﹣世说新语•方正》

【注释】满奋:字武秋,晋朝大臣。据说他很胖,有皮肤病,所以怕风。琉璃屏:指用琉璃做的窗扇。吴牛:江淮一带的牛。吴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便开始喘气。王子敬:王羲之之子王献之,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樗蒲(chūpú):古代一种类似下棋的游戏。南风不竞:《左传》记载,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晋国的乐师师旷说:我屡次唱北方的曲调,又唱南方的曲调,但南方的曲调柔弱,象征死亡的声音多,楚国一定不能建功。这里比喻坐在南边的要输。瞋(chēn)目:发怒时瞪大眼睛。荀奉倩、刘真长:都是曹魏名士,为人清高,不与俗人交往。

(1)根据文段的意思填空。

 

A.晓  形声字。形旁是“日”,表示日出天亮。声旁是“尧”,有高的意思,表示日出渐高。所以,“晓”本义是天亮,引申为与“明”相关的含义。义项为:天刚亮的时候,如拂晓,破晓;知道、懂得,如 知晓、晓得  告知,开导 ,如,因往之。

 

B.竞会意字。甲骨文“竞”字像两个头上有“辛”(刑刀)标志的奴隶在搏斗的情景。所以,“竞”本义是争逐、角逐、比赛,引申为:强劲;繁忙的;小心谨慎。上面乙文中的“南风不竞”的“竞”意为。(填写序号)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翻译: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理解:这位热心人对日月星辰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劝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B.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

翻译:北窗是琉璃窗,实际很严实,看起来却像透风似的,满奋露出为难的神色。

理解:满奋因琉璃屏透明而疑心它会透风,导致心里不安。

C.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翻译:这个小孩儿也就是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而已。

理解:此句在后世发展为成语“管中窥豹”。用在这里是夸奖子敬有非凡的见识。

(3)从【甲】文中总结出的一个成语是 杞人忧天 ,它与出自【乙】文中的成语“吴牛喘月”寓意的相同之处是 因不必要的担心(疑心)而害怕(恐慌) 

【分析】译文:

【甲】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乙】满奋怕风。在晋武帝旁侍坐,北窗是琉璃窗,实际很严实,看起来却像透风似的,满奋露出为难的神色。武帝笑他,满奋回答说:“我好比是吴地的牛,看见月亮就喘起来了。”

       王子敬只有几岁的时候,曾经观看一些门客赌博,看见他们要出现输赢的时候,便说:“南边的要输了。”门客们轻视他是小孩子,就说:“这个小孩儿也就是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而已。”子敬气得瞪大眼睛说:“比远的,我愧对荀奉倩;比近的,我愧对刘真长。”于是拂袖而去。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晓”字是个多义词:“拂晓、破晓”中的“晓”是天亮;“知晓、晓得”的“晓”是“知道、懂得”的意思。本文中的“因往晓之”中的“晓”则是“告知,开导”的意思。“南风不竞”的“竞”是“强劲”的意思,句意是南边的进攻不强劲,要输。所选.据此,可依据题目要求填写作答。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AB.正确;

C.有误,“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的意思是: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借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泛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用在这里是对子敬的看不起,不是对子敬的夸奖。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从[甲]文中总结出的一个成语是“杞人忧天”,其意思是:比喻不必要的担心和忧虑。[乙]文中的成语“吴牛喘月”比喻因疑似而惧怕。两个成语都在讲:不必要的担心和害怕。据此理解作答。

答案:

(1)A.知晓/晓得; 告知,开导。  B.

(2)C

(3)杞人忧天;   因不必要的担心(疑心)而害怕(恐慌)。

【点评】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二.文言文阅读(共16小题)

2.(2020秋•西城区校级期中)课外文言阅读。

与元微之书(节选)

白居易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第一,爱不能舍。

       ______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于舍下,飞泉落_______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_____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我万里,瞥然尘念,此暂生。

【注释】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贬为通州司马。殚:尽,全。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瞥然:形容时间短暂。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流水于舍下

周:环绕

B.胜第一

绝:消失

C.我万里

去:距离

D.此暂生

际:时刻

(2)下列句子都省略了一个虚词,请根据文意依次填入,正确的选项是C

__________置草堂

飞泉落__________檐间

封题__________时

A.之;

于;

B.于;

之;

C.因;

于;

(3)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白居易给好友写这封信是因为担心朋友长时间收不到信而为他忧心。

B.白居易因为喜欢庐山的风景在那里建了一间屋子,经常去那里住一段时间。

C.文章最后一句话表现了白居易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D.“山猿谷鸟,哀鸣啾啾”与我们学过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中“猿鸟乱啼”所选景物一致,表达情感也一致。

【分析】参考译文:

       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现因此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的辨析。解答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学习中要注意识记文言实词,还要注意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

ACD.正确;

B.有误,句意:(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绝:绝妙。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的辨析。解答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学习中要注意整理识记常见文言虚词,还要结合语境判断用法。第一段写到“爱不能舍”,“置草堂”是承前文的做法,“因”是“于是”的意思,表承接前文,所以第一个空应填“因”;“落”为动词,“檐间”是表位置的名词,“于”是“在(到)”的意思,符合语境,所以第二个空应填“于”;“封题……时”可解释为“好信封的时候”,“之”作结构助词,可解释为“的”,所以第三个空应填“之”。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选文中“山猿谷鸟,哀鸣啾啾”渲染凄清的氛围,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答谢中书书》一文中“猿鸟乱啼”写出清晨热闹景象,表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现作者的愉悦心情。“表达情感也一致”有误。

故选:D。

答案:

(1)B

(2)C

(3)D

【点评】翻译句子的原则是“信”“雅”“达”,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和特殊句式,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再次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解释;最后要注意语句的流畅。

3.(2019秋•西城区校级期中)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世说新语•夙惠》

注释:

诣:拜访。进火:烧火。箅:蒸食物用的竹屉。糜:粥。志:记住。

(1)请解释句中加点字词

而窃听 丢弃 尔颇有所识 同“否”

(2)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你们)像这样的话只吃粥就可以了,哪里还一定要吃饭呢? 

(3)思考:为什么两个孩子会将饭煮成了粥?(用原文回答)

【分析】译文:

  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箅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箅子,饭都成了粥了。“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能够这样,喝粥就行了,不必做饭了!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句意为:都停下来偷听。委:丢弃。

句意为: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不:同“否”。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字词:如此,既然这样;但,只;糜,吃粥。句意:(你们)像这样的话只吃粥就可以了,哪里还一定要吃饭呢?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乙文中的“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可作答。即:“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答案:

(1)丢弃;同“否”。

(2)(你们)像这样的话只吃粥就可以了,哪里还一定要吃饭呢?

(3)“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点评】文言实词“书”的用法: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

得鱼鳆中书(文字,字条)

一男附书至(书信)

军书十二卷(文件)

4.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选自《资治通鉴》)

【乙】

    班超为人素有大志,不修细节。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选自《后汉书•班超列传》,有删改)

 

【注释】班超:汉朝杰出将领。他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治理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担任校书郎的官职。傅介子、张骞:傅介子是西汉人,以计斩楼兰王而著名。张骞是西汉人,开拓了汉朝与西域交往的丝绸之路。封侯:封为列侯。古代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奉车都尉:官名。窦固,人名,汉明帝时拜奉车都尉。后文的“假司马”“从事”都是军中官职。郭恂是人名。伊吾是地名。蒲类海是湖泊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将:

 率领,带领 

常为官佣书供养

以:

 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

翻译:

 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经遭到残害,人人都想着奋发自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翻译:

 (班超)能言善辩,并且广泛地阅读典籍。 

(3)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值得注意。例如,“兵”在“起冶铸兵”中是“ 兵器、武器 ”的意思,在“将兵别击伊吾”中是“ 军队、士兵(士卒、兵士) ”的意思。

(4)祖逖和班超都是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分析】译文:

【甲】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谘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是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奋发杀敌,大王假如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乙】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其他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目光短浅的人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带兵去与匈奴作战,任命班超为假司马,让他率领一支军队去攻打伊吾,双方交战于蒲类海,班超杀死了很多敌人回来。窦固认为他很有才干,便派遣他随幕僚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句意: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耻:率领,带领;

句子翻译为: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以:来。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的词有:遗民,指沦陷区的人民;残贼,残害,伤害;自奋:自己奋起(反抗)。句子翻译为: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经遭到残害,人人想着奋发自励(或奋起反抗)。

句中重点的词有:口辩:能言善辩;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不深入钻研;书传:著作;典籍。句子翻译为:(班超)能言善辩,并且广泛地阅读典籍。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句意:修起冶铁炉,铸造兵器。兵:兵器、武器;

句意:让他率领一支军队去攻打伊吾。兵:军队、士兵(士卒、兵士)。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从文中“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可以看出祖逖有兴复中原的壮志,为了实现理想,文中第一段写祖逖闻鸡起舞,第二段请缨北伐,第三度写祖逖中流击楫。从文中“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可以看出班超的理想是封侯,为了实现壮志,从文中“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可以看出投笔从戎,他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治理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

(1)率领,带领。来。

(2)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经遭到残害,人人都想着奋发自励。

(班超)能言善辩,并且广泛地阅读典籍。

(3)兵器、武器。军队、士兵(士卒、兵士)。

(4)答案示例:祖逖的理想是“复中原”,为实现理想他闻鸡起舞、请缨北伐、中流击楫(祖逖被允许北伐后积极筹备的具体做法)。班超的理想是“取封侯”,为实现理想他投笔从戎,最终治理西域三十多年,为国家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点评】“诚”的解释:

1、帝感其诚(诚心)

2、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3、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4、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5.(2020春•通州区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上:唐太宗。封德彝(568﹣627):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材料二: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理:加工雕琢玉石。

(1)《马说》一文中食马者对千里马“天下无马”的论断,与材料一中“ 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填原文语句)的论断在本质上相同。

(2)我们从材料二与《马说》中读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进行简要陈述。

(3)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过分夸大了“伯乐”的作用,如果是“千里马”,即使没有“伯乐”,最终也会脱颖而出。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什么看法?

【分析】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现在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

材料二: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砍断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砍断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砍断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马说》中的“食马者”愚妄无知,面对着千里马却高喊“天下无马”,封德彝不识贤才,却妄言“今未有奇才”,可见,这些人都是有眼无珠的无知之徒。封德彝“但于今未有奇才耳”的论断和“天下无马”的论断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本题考查主旨理解。《马说》借物寓意,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材料二中卞和两次献和氏璧都被指斥为石头,也告诉我们,如果当权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那么就会使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

(3)本题考查观点评价。根据材料内容,结合实际,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只要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2)材料二中,卞和两次献和氏璧都被指斥为石头,而《马说》中,千里马被“食马者”埋没,告诉我们,如果当权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那么就会使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

(3)示例1:我同意这种说法。这里的“千里马”指人才,如果真的是一位有才干的人,应该积极进取,主动迎接挑战,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是金子总会发光,不需要消极等待“伯乐”赏识。

示例2: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在当今社会做许多事情都需要团队和资源,更需要机遇,有慧眼的伯乐发现千里马,委以重任,倾斜以资源,才能促进人才的发展,否则,人才难免被埋没。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6.(2019秋•延庆区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小圣施威降大圣

       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去,变作一只大鹚(cí)老,冲天而去。二郎见了,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作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嗛(qiè)。大圣又将身按下,入涧中,变作一个鱼儿,淬入水内。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果一变变作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yào),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guàn),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guì)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赶上来,刷的啄一嘴。那大圣就撺出水中,一变,变作一条水蛇,游近岸,钻入草中。

(选自《西游记》)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注释】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河,渭:黄河,渭水。大泽:大湖。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弃:遗弃。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

(1)《西游记》作者是 吴承恩 。请你写出一个《西游记》中含有数字的故事情节 三打白骨精 

(2)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阅读上面两段文字,说说在发挥想象方面你获得的启示。

【分析】译文:

夸父逐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抛弃他的手杖,化成桃林。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其中含有数字的故事情节有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等。

(2)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着“想象要大胆,要勇于创新,要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合情合理”来表述。

答案:

(1)吴承恩、三打白骨精。

(2)两个文本都有神话色彩,人物都有超能力;想象要大胆,敢于创新;想象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合情合理。

【点评】“之”的用法: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4)用作动词,到……去。

(5)用作代词。

(6)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7.(2019秋•西城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乙】

       (李)广与程不识俱以边太守将兵,有名当时。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九》,有删节)

【注】:[程不识]汉武帝时的大将,与李广齐名,生平未尝败绩,别称“不败将军”。[部伍]指军队的编制。行阵:行军的阵列。[就善水草舍止]选择水甜草肥的地方驻扎下来。[刁斗]铜制的军用锅,白天用它做饭,夜里敲它巡逻。[幕府]军队的司令部。[省约]简化。[远斥候]在远处布置侦察兵。[部曲]古代军队编制。[治军簿至明]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非常明白,毫不含糊。[卒]同“猝”,突然。

(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天子至/年九十

当时/有仙则

B.将军令/久大名

按辔行/清风

C.持揖/以边太守将

细柳军/李广

D.可袭而虏/汝心之

遇害/饱艰苦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翻译:军中官兵都身穿铠甲,刀出鞘,张开弓弩并且拉满。

理解:细柳营常备不懈,严阵以待,表现出周亚夫治军有方,恪尽职守。

B.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翻译: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随行的大臣们都十分惊诧。

理解:群臣的“惊”从侧面体现出周亚夫治军之严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

C.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翻译: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烦扰,但敌人也没有办法侵犯我。

理解:程不识把自己的军队和李广的军队进行了比较,肯定了自己的治军之道。

(3)甲】【乙】两文中 周亚夫 将军与 程不识 将军具有共同优点。两文都指明了军纪涣散将导致的后果是 军营被破,主将被俘 。(①②空填写人名)

【分析】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李广与程不识都都任边郡太守率领军队,在当时非常有名。李广行军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靠近水丰草茂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但他远远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过危险。程不识对队伍的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等要求很严格,夜里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要到天明,军队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他就无法阻挡了。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纷繁忙乱,但是敌人也不敢侵犯我。”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将要\将近;名声\闻名。

B.听说\听说;慢慢地\慢慢地。

C.兵器\军队;到\的。

D.本来\顽固;曾经\品尝。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AC.正确。

B.有误,“令人恐怖的地步”语气过于夸张了,应是军纪严明到了让人惊诧的地步。

故选:B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两文,甲文主要表现了周亚夫将军军纪严明,治军严整。乙文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程不识将军与李广将军治军理念的不同,体现了军纪严明的重要。根据甲文中的“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和乙文中的“然虏亦不得犯我”可知军纪涣散导致的手果。

答案:

(1)B

(2)B

(3)周亚夫程不识军营被破,主将被俘

【点评】“之”的用法: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4)用作动词,到……去。

(5)用作代词。

(6)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8.(2019春•朝阳区期末)文言文阅读

自怡园记(节选)

查慎行

       相国明公之园,在苑西二里……自癸酉夏末来谒公于郊园,则草之茁者丛,木之花者实,槐柳交于门,藤萝垂于屋。洲有葭菼,渚有蒲莲;凫雏雁子,鱼鲔鳞介之属,飞潜游泳,充牣耳目之前。窅然以深,若入岩谷;旷然以远,如临江湖,久与之居而不能舍以出也。

【注释】相国明公:即康熙朝重臣纳兰明珠。癸酉:干支之一,本文指1693年。谒:进见。葭菱(tǎn):芦获。诸:水中小块陆地。凫:野鸭。鱼鲔(wěi)鳞介:泛指鱼类及有鳞甲的水生动物。充牣:充满。窅然:深远貌。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

A.自癸酉夏来谒公于郊园

前行

B.鱼鲔鳞介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C.入岩谷

听茶声然

D.久与之

鲁直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窅然以深”中“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然开朗

B.悄怆幽

C.视端容

D.然以远

(3)这则短文多用对偶句式,上下句涉及的内容相对,句式基本一致,增强了表意效果。依据其句式特点,完成①②题。

用现代汉语补充下句翻译。

槐柳交于门,藤萝垂于屋

翻译:槐柳的枝条在门前交错, 藤萝在屋前悬垂 

我们所学的其他文言文中也有许多类似的对偶句,请写出任意一组句子。

(4)短文描绘了作者重游自怡园所见之景,并表达了自己游园的心情。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心情的词语是 久与之居而不能舍以出也 

【分析】译文:

相国明公的园子,在苑西的二里地……(我)在癸酉年夏末在郊园进见明公,(当时)草木葱盛,大树开花后结果,槐柳的枝条在门前交错,藤萝在屋前悬垂。小岛上长有芦荻。水中小块陆地上生有蒲莲,有小野鸭和大雁的后代,鱼类及有鳞甲等水生动物,尽情潜水游泳,耳朵听到的和眼睛看到的是满满的美景。水潭幽深,就像进入山谷之中;又开阔辽远,就像到了江湖。在这里居住久了,就舍不得离开。

【解答】(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A.又。意思相同;

B.类。意思相同;

C.好像。意思相同;

D.前者“居住”,后者“停留”。意思不相同。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语境及平时的积累进行分析。

例句:窅,深远

A.突然。

B.与题干句中的“窅”一样,都是“深远”的意思。

C.平静。

D.开阔。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句中重点词:交,交错;屋,屋前,屋檐;“藤萝垂于屋”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句意为:藤萝在屋前悬垂。

本题考查对偶修辞的掌握。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多接触古代文化,多学习文言文知识,特别是多背诵文言文中的对偶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注意“槐柳交于门,藤萝垂于屋”为状语后置句。所写对偶句最好符合这一要求。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可提取“久与之居而不能舍以出也”,表达作者对这里的喜爱。

答案:

(1)D

(2)B

(3)藤萝在屋前悬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久与之居而不能舍以出也。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9.(2019春•朝阳区期末)阅读《江湖不遇风之术》,完成下列各题。

江湖不遇风之术

       江湖间唯畏大风。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盛夏风起于顾盼间,往往罹难.曾闻江国贾人有一术,可免此患。大凡夏月风景,须作于午后。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即止。如此,无复与暴风遇矣。国子博士李元规云:“平生游江湖,未尝遇风,用此术。”

(选自《梦溪笔谈•杂志》)

【注】[风作有渐]风渐渐地刮起来。[罹(li)难]遇难。[江国贾人]来往于水上的商人。[风景]风暴。[五鼓]拂晓时分。[巳时]今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1)下面是“术”的四个解释,文章标题“江湖不遇风之术”的“术”的意思是

A.道路           B.方法            C.技艺            D.学说

(2)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请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江国贾人有一术 闻所未闻 

与暴风遇矣 周而复始 

(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只填序号) 【丙】 

【甲】在江湖间行船,夏天比冬天更危险。

【乙】想要行船赶路,五鼓时分就要抓紧时间出发。

【丙】如果星月皎洁,天空没有云雾,便可在巳时之前行船。

(4)本文内容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这样的生活智慧也大量存在于俗语中。下列俗语体现的生活智慧与本文不符的一项是D

A.口说如风吹,实践是真金。

B.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鸣。

C.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分析】译文:

在江湖上行船只害怕遇上大风。冬季的风是渐渐刮起来的,(所以) 行船可以预先防备;只有盛夏的大风瞬间就刮起,往往使人遇难。(我) 曾经听说长江沿岸地区的商人有一种办法,可以避免这种灾祸。大凡夏季的暴风,必起于午后。想要行船的人,五更就起来,看星星、月亮明亮皎洁,四周天际直到地面都没有云气,就可以出发,到了已时就停止前行。这样,就不会再和暴风相遇了。国子博士李元规说:“(我) 生平游历 江湖,(行船) 从没遇到大风,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

“江湖不遇风之术”译为:在江湖上行船不遇上大风的方法。所以,“术”的意思是:方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并找出与之意义相同的成语。

句意为:(我) 曾经听说长江沿岸地区的商人有一种办法。闻,听说。闻所未闻。

句意为:就不会再和暴风相遇了。复,再。成语:周而复始。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乙】正确;

【丙】有误,到了已时就停止前行,不是在巳时之前行船。

故选:【丙】

(4)本题考查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本文告诉我们智慧来自生活,我们要善于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

ABC.正确;

D.有误,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指时间可以检验一切。

答案:

(1)B

(2)闻所未闻;周而复始。

(3)【丙】

(4)D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0.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景春曰:“公孙行张仅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天汉元年,武帝遣武以中郎将持节使于匈奴……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宜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律曰:“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苏武传》有删改)

【注】:郎官名,皇帝的侍从。左伊秩訾:匈奴王号。受辞取口供。白:报告,陈述。旃:通“毡”,毛织物。节旄:节杖上装饰的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1)下列词语中的“居”与“天下之广居”一句中的加点的“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

B.面山而

C.无何

D.心叵测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志,与民由之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3)苏武可以称为“大丈夫”吗?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分析】【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

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例句中加点“居”的意思是:居住。

A.居:居所、住宅;

B.居:居住;

C.居:经过;

D.居:存。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得,实现。志,志向。由,遵循。句意: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重点词:虽,即使。何,什么。归,回去。句意: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解答。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苏武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

答案:

(1)B;

(2)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

(3)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乙文中的苏武不因苏武的胁迫而投降,牧羊、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文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1.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诫子书》,回答后面的问题。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柬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诫外甥书》)

【注释】存:怀有,怀着。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拘泥。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

向。揭然:高举的样子。恻然:恳切的样子。细碎:琐碎的杂念。嫌吝:怨恨耻辱。淹留:德才不

显于世。济:成功,实现。强毅:坚强果断。窜伏:逃避,藏匿。下流:比喻低下的地位

《诫子书》论述了修身和为学都要“ 静 ”的道理,只有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才能“ 致远 ”;《诫外甥书》则论述了“ 志当存高远 ”是一个人成功的先决条件。两篇文章都强调 志向 的重要性。(前三空用原文回答)

【分析】参考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支除猜疑和吝啬,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于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下流之辈。

【解答】本题考查理解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第一个空:结合《诫子书》内容,从“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中可知,修身和为学都要“静”;

第二个空:结合《诫子书》内容,从“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得出答案;

第三个空:结合本文内容,从“夫志当存高远”中得出答案;

第四个空:本题考查提炼信息的能力。结合两文内容,从“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夫志当存高远”中可知,两文都强调了志向的重要性。

答案:

静;致远;志当存高远;志向。

【点评】解答筛选信息时,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快速确立筛选信息的范围;第二步,比较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并准确整合信息。

12.阅读《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完成各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子可

去:

 离开 

班军而还

遂:

 于是,就 

(2)下列关于选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言谈逸事的志人小说集。

B.这篇文章采用了对话描写的方法来表现荀巨伯的义举,他宁代朋友去死,也不在危急时刻离城而去,此举感人至深。

C.做人要像荀巨伯那样讲义气,不背叛仁义与道德,方可获得他人的赏识与尊重。

D.荀巨伯的这一举动可用从《论语》演化并固定的成语“成人之美”来形容。

(3)荀巨伯最初目的就是“舍生救友人”,这一行动感动了胡贼、胡贼羞愧退兵,从而变成了“舍生救全城”。假设,打破时空的界限,现在各个媒体开始竞相采访“成就大义”的英雄荀巨伯,你作为记者,会设置什么问题?作为荀巨伯,你会怎样答记者问。

【分析】【参考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句子,在理解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句意:你赶紧离开。重点词:去:离开。

句意: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重点词:遂:于是,就;还:回去。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

ABC.正确;

B.有误,荀巨伯的这一举动可用孟子的“舍生取义”概括,不能用从《论语》演化并固定的成语“成人之美”来形容。

故选:D。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解答此类问题,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来分析,合理即可。荀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撤兵而去,他的义举使得全郡得以保全。本文赞扬了荀巨伯重视友情、先人后己、舍身取义的高尚品质,告诉我们做人要像荀巨伯那样讲义气、不背叛仁义与道德,方可获得他人的赏识与尊重。在设计问题和作答时可以围绕荀巨伯的义举进行,比如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对友谊的认识,对“义”的看法等。

答案:

(1)离开于是,就;

(2)D;

(3)答案示例一(记者提问):问题一:在生死关头,您为什么能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的动力?问题二:您是如何理解“义”的?答案示例二:答案一: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自己的朋友,因为我们之间是君子之交,我们的友谊是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答案二:我觉得义气是为了正当的事情,而主动愿意替别人承担危险,甚至不惜舍弃自我,成全他人的气度,不会因富贵贫贱或生死祸福而改变立场与做法。

【点评】“去”的用法:

一狼径去(去:走开,离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距离)

1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乙】

越王苦会稽之耻,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克吴师,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

(选自《吕氏春秋》)

【注】甘:吃、尝。靡曼:指细理弱肌的美色女子。干肺:肺气枯竭,比喻力气用尽。 袭:衣外加衣。渍病:传染病。徼(jiǎo):在此读yāo,求、求取。偾(fèn):僵死。 戮:侮辱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忠之

于是诸大夫而告之

B.登轼而望

越王苦会稽

C.何

来其心

D.不能察必以情

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2)对以下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信任神灵。

理解:这句话表明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希望于神灵。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翻译:曹刿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了。”

理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善于把握反攻的时机。

C.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

翻译:饮食不要求珍奇,衣服不穿两层,不用二色作为装饰。

理解:从这些表现可以看出越王为了雪会稽之耻,衣食非常俭朴。

(3)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庄公和越王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分析】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越王为会稽山战败的耻辱而痛苦,想要深得民心以求得和吴国死战,就身体不安于枕席,吃饭不尝丰盛的美味,眼睛不看美色,耳朵不听钟鼓音乐。三年里,煎熬身体,耗费精力,唇焦肺干。在内亲近群臣,在下供养百姓,用以招徕他们的心。如果有甜美的食物,不够分的话,自己就不敢吃;如果有酒,把它倒进江里,和人民共同享用它。自身亲自种来吃,妻子亲自织来穿。吃的禁止珍异,穿的禁止过分,色彩禁止使用两种以上。时常外出,跟着车子,载着食物,去看望孤寡老弱当中染病的、困难的、脸色忧愁憔悴的、缺吃少喝的人,一定亲自喂他们。于是聚集各位大夫,告诉他们说:“我宁愿与吴国一决谁应得到上天的宠爱。如果吴越两国彼此一同破灭,士大夫踩着肝肺同一天死去,我和吴王接颈交臂而死,这是我的最大愿望。如果这样做不行,从国内估量我国不足以伤害吴国,对外联络诸侯不能损害它,那么我就将放弃国家、离开群臣,带着剑,拿着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草着簸箕、扫帚去臣事他,以便有朝一日和吴王决一死。我虽然知道这样会腰身和脖竟颈不相连、头脚异处、四肢分裂,被天下人羞辱,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实现。”于是,他日果然和吴王在五湖决战,吴军大败。继而大举围攻吴王王宫,城门失守,擒获夫差,杀死吴相。消灭吴国二年以后就称霸了。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前句句意为: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属,类。后句句意为:于是聚集各位大夫,告诉他们。属,告诉。

B.不同,前句句意为: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之,指齐国军队的队形。后句句意为:越王为会稽山战败的耻辱而痛苦。之,的。

C.不同,前句句意为:您凭借什么作战?以,凭借。后句句意为:用以招徕他们的心。以,用。

D.相同,前句句意为: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虽,即使。后句句意为: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虽,即使。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A.翻译错误,正确的是: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B.理解错误,表现曹刿善于把握反攻的时机句子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C.正确;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甲】文中鲁庄公采纳了平民百姓曹刿的建议,战前取信于民,战时善于抓住机遇,最终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乙】文中越王在内亲近群臣,在下供养百姓,与百姓分享食物,严格自律,胸怀大志,让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他们的共同点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答案:

(1)D

(2)C

(3)【甲】文中鲁庄公采纳了曹刿的建议,战前取信于民,战时抓住机遇,最终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乙】文中越王在内亲近群臣,在下供养百姓,让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他们的共同点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意思接近即可)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含义,还要多读、多背。掌握课内文言文常见词语的含义,遇到课外文言文的时候,就回想课内学过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14.阅读《祖逖》,完成下列各题。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甲】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乙】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丙】“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D

A.有大志/积成多

淮阴/大泽乡

B.命将出/良益友 

北伐之/专心致

C.使自召募/使人问之

其部曲/计就计

D.人思奋/咎由

而誓/樯倾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丙 

【甲】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翻译:半夜时听到鸡鸣声,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于是起床舞剑。

理解:成语“闻鸡起舞”就出自这里。后用来指志士及时奋发。

【乙】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翻译: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有听到消息就起兵响应的人。

理解:这句话交代了出师北伐是顺应民心、符合民意的。

【丙】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翻译: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

理解:祖逖认为此次北伐凶多吉少,会像大江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3)少有大志,并践行自己报国情怀的人,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概括说明祖逖和《白马篇》中的少年是如何践行自己的报国情怀的。(100字左右)

【链接材料】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注】:[幽并]两州名,今河北省、山西省和陕西省的一部分地方,是古来出勇侠人物较多的区域。[扬声]即“扬名”。垂即“陲”,边远的地区。[楛]木名,茎可以做箭杆。[月支]射帖(箭靶之类)的名称,又名素支。[猱]动物名,猿类,体矮小,尾作金色,攀缘树木极其轻捷,上下如飞。[剽]轻快。[檄]用于征召的文书,写在一尺二寸长的木简上。上插羽毛表示紧急就叫作“羽檄”。

【分析】译文:

       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睡一处,半夜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与刘琨一起起床舞剑。

       等到渡江的时候,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事顾问。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于是让戎狄趁虚而入,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沦陷区的人民已遭到残害,人人想着奋起反抗,大王您如果能够任命将领,派出军队,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的人!”司马睿向来没有北伐的志向,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武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驱赶戎狄肃清中原而再渡江南,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驻扎在淮阴,起炉炼铁,铸造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少有大志”意思是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少,年轻,年少。“积少成多”意思是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少变多,少,数量小。“遂屯淮阴”意思是于是驻扎在淮阴,屯,驻扎。“屯大泽乡”

意思是驻扎在大泽乡,屯,驻扎。

B.不同,“命将出师”意思是任命将领,派出军队,师,军队。“良师益友”意思是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师,老师。“北伐之志”意思是北伐的志向,志,志向。“专心致志”意思是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志,志向,志趣。

C.不同,“使自召募”意思是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使,让。“使人问之”意思是派人去问他,使,让,派。“将其部曲”意思是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将,带领。“将计就计”意思是表示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将,利用。

D.相同,“人思自奋”意思是人人想着奋起反抗,自,自己。“咎由自取”意思是所遭受的责备,惩处或祸害都是自己造成的,自,自己。“击楫而誓”意思是敲打着船桨发誓,楫,船桨。“樯倾楫摧”意思是指桅杆倒下、船桨断折。楫,船桨。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甲乙项正确;

丙项错误,祖逖说这话意思是如果不能不能收复复黄河以北的失地就绝不回头,再渡此河,表现了祖逖收复失地的决心。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祖逖向司马睿进谏,司马睿无北伐的志向,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武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渡过长江,击楫而誓,不收复失地就不再回来。《白马篇》中的边疆地区游侠少年苦练杀敌本领,驰马奔赴西北战场,捐躯赴难、奋不顾身,视死如归。

答案:

(1)D

(2)丙

(3)祖逖聚集骁勇壮士,向司马睿进谏失败后,自带私家军队渡过长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国土,招募士兵,起炉炼铁,铸造兵器,继续前进。《白马篇》中的少年英雄苦练杀敌本领,国家有难,义无反顾奔赴前线,不顾念小家,发誓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含义,还要多读、多背。掌握课内文言文常见词语的含义,遇到课外文言文的时候,就回想课内学过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1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乙】

       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其意气相期如此。在晋阳,尝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觑郗,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

(选自《晋书•刘琨传》)

【注释】:枭,这里指“消灭”。 著鞭:指的是“驱马加鞭”,指奋发向前。觑郗:觑,看;郗,地名。

(1)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与刘琨俱司州主簿

行拂乱其所

B.渡江

针石之所

C.睿无北伐之志

可以调琴,阅金经

D.为胡骑所围数重

贻余核舟一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

琨乃乘月登楼清啸

(3)祖逖、刘琨都是晋代名将,两篇文段同时记叙了二人少有大志、北伐抗敌的故事,流传下来的成语分别为闻鸡起舞和 枕戈待旦 。外敌入侵,二人积极抗敌,但记述的侧重点不同,【甲】文通过 请缨北伐  中流击楫 事件(每空限4字)表现了祖逖誓死北伐的志向和决心,【乙】文则通过 智退敌军 事件表现了刘琨面对强敌的智慧和胆识。

【分析】译文:

【甲】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睡一处,半夜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与刘琨一起起床舞剑。 等到渡江的时候,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事顾问。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于是让戎狄趁虚而入,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沦陷区的人民已遭到残害,人人想着奋起反抗,大王您如果能够任命将领,派出军队,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的人!”司马睿向来没有北伐的志向,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武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驱赶戎狄肃清中原而再渡江南,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驻扎在淮阴,起炉炼铁,铸造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乙】刘琨从小就怀大志,有纵横天下之才,善于结交才能比自己强的人,但喜欢说夸张的大话。他和范阳祖逖是朋友,听说祖逖被朝廷任用,在给亲友的书信上写道:“我每日枕戈待旦,立志剿灭逆贼,常常担心祖逖赶到了我前面。”其昂扬的意气和自信就是这样。在晋阳时,曾被胡人骑兵包围数重,城中无计可施,刘琨乘着月色登上城楼,舒声清啸,城下敌人听到后,都为他凄然长叹。半夜时又奏胡笳,敌人听到都嘘唏流泪,有思家之念。天亮时再次吹奏,敌军撤围而去。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

A.不同,前句意思是: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为,担任。后句意思是: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为,行动。

B.不同,前句意思是:等到渡江的时候。及,等到。后句意思是: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及,治好。

C.不同,前句意思是:司马睿向来没有北伐的志向。素,向来。后句意思是: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由金书写的佛经。素,不加装饰。

D.相同,前句意思是:曾被胡人骑兵包围数重。尝:曾经。后句意思是:曾经赠送给我一个桃核刻成的小船。尝,曾经。

故选:D

(2)本题考查翻译重要句子。

重要词语的翻译,遗民:沦陷区的人民;残贼:残害。句意为:现在晋朝沦陷区的人民已遭到残害,人人想着奋起反抗。

重要词语的翻译,乃:就;清啸:发出清亮的啸声。句意为:刘琨就在月夜登上城楼,发出阵阵清亮的啸声。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甲】文通过祖逖的向司马睿请缨北伐和中流击楫的故事,展示了他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表现了祖逖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及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精神。

【乙】文通过叙述刘琨枕戈待旦的故事,表现了刘琨面对强敌的智慧和胆识。

答案:

(1)D

(2)现在晋朝沦陷区的人民已遭到残害,人人想着奋起反抗。

刘琨在月夜登上城楼,发出阵阵清亮的啸声

(3)枕戈待旦   请缨北伐  中流击楫    智退敌军(吹笳退敌)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含义,还要多读、多背。掌握课内文言文常见词语的含义,遇到课外文言文的时候,就回想课内学过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16.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乙】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辨。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流俗权重,则天下之人归流俗;陛下权重,则天下之人归陛下。权者与物相为重经,虽千钧之,所加损不过铢两而移。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于是陛下与流俗之权适争轻重之时,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此所以纷纷也。”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注】:[辨博]这里指善于辩论、知识广博。辨,同“辩”。[上]指宋神宗。[经术]经学,指注解经书的学问。[答诏]这里是指司马光为皇帝起草回答臣下奏疏的诏书。[朋比]依附,互柜勾结。[重轻]较量轻重。[权]权力,权势。[权]秤锤,秤。[铢两]一铢一两,引申为极轻的分量。[视事]管事、任职。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邹忌八尺有余

栈道,暗度陈仓

B.忌不自

未孚

C.所加不过铢两而移

满招,谦受益

D.则用力至

谨小慎

(2)结合上下文,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透露出邹忌在询问自己和城北徐公谁更美时,得意又疑惑的复杂心理。这一问推动了事情的发展,由此引出妻、妾、客对邹忌的赞美。

B、“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表现了宋神宗急于了解王安石首先要采取什么措施,并流露出他知经术但不能施行于世务的不满。这一问引出王安石的回答和其后新法的颁行。

(3)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填空。

【甲】文中邹忌讽速成功,是因为他以 妻妾客谬赞自己的事 设喻,让齐威王认识到“”现象的存在:既而王纳谏,修明内改。【乙】文中王安石进言成功,是因为他针对“ 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 ”的现象,以 移动秤锤称量物体 设喻,让宋神宗认识到要加强自己的权力并坚定了对他的支持。(第①④空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②③空用原文回答)

(4)阅读【乙】文和《登飞来峰》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当时王安石三十岁。联系【乙】文的相关内容,说说你对诗中画线诗句的理解。

“诗,志也。”“诗”的本义有“言志”的意思。你积累的其他古代诗词中“以诗言志”的诗句有:“ 人生白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分析】译文

【甲】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乙】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司马光代皇上答复他的辞官诏书,上面写有“天下士人大夫群情汹涌,黎民百姓纷纷骚动”的话,王安石大怒,抗拒诏书自我申辩,皇帝谦恭的安慰辞谢他,命令吕惠卿颁布旨意,韩绛又劝皇上留下王安石。王安石入朝答谢,因此借机向皇上进言说朝中内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拉帮结党的状况,并且说:“皇上想要靠先王的正道来战胜天下流习恶俗;因此与天下恶俗做个轻重权衡,如果流俗恶习占上风,那天下人就都从流习了;如果陛下您的权力大,那天下人将都会归顺陛下左右的。权力与东西互相为轻重权衡,即使千钧重的东西,增加损失的不过是些钱财罢了。现在奸邪之人想败坏先王治世正道,来阻碍陛下的行动,于是皇上您与流俗恶习争权的时候,增加金钱开支,发挥的作用很小,而天下的权力将转移道流习恶俗一边了。这才是新法纷纷扰扰的原因。”皇上认为有道理。于是王安石急需负责政事。

【解答】(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A.不同,第一句意思为:邹忌身高八尺左右。修:身长。第二句意思为:本义是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修:修建。

B.不同,第一句意思为: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信:相信。第二句意思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信:信服。

C.不同,第一句意思为:增加损失的不过是些钱财罢了。损:损失。第二句意思为:自满招致损害,谦虚得到益处。损:损害。

D.相同,第一句意思为:发挥的作用很小。微:小。第二句意思为: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微:细小。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

A.错误,“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透露出邹忌在询问妻子自己和城北徐公谁更美时,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B.正确;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甲】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

【乙】文中王安石进言成功,司马光答复王安石的辞官诏书,上面写有“天下士人大夫群情汹涌,黎民百姓纷纷骚动”的话,王安石抗拒诏书自我申辩,借机向皇上进言说朝中内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拉帮结党的状况,以移动秤锤称量物体设喻,让宋神宗认识到要加强自己的权力并坚定了对他的支持。

(4)本题考查对名句的赏析。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本题考查古诗词名句的默写。

古代诗词中“以诗言志”的诗很多,如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白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

(1)D

(2)B

(3)妻妾客谬赞自己的事王之蔽甚矣(或:蔽甚矣)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移动秤锤称量物体

(4)示例:在乙文中王安石不惧质疑,敢于反驳和为自己辩护,体现了画线诗句所表达的王安石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示例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例2:人生白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示例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示例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含义,还要多读、多背。掌握课内文言文常见词语的含义,遇到课外文言文的时候,就回想课内学过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17.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甲】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母仪传》)

 

【注】嬉:游戏。贾人:商人。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乙】

    铨九龄,母授以《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痊。

(选自蒋士铨《忠雅堂集•鸣机夜课图记》)

【注】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争药鼎沸:(读书声)与罐里煎药的滚沸声争响。鼎,古代的一种炊具。差:同“瘥”,病愈,病好了。

(1)《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遂”字有若干义项,其一:终于,竟;其二:就,于是。“尝”字也有若干义项,其一:辨别滋味,品尝;其二:曾经。请依据以上内容,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居之

遂:

 就,于是 

问曰

尝:

 曾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然则何以解忧?

翻译: 既然这样,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帮您消除忧虑呢? 

(3)孩子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结合【甲】【乙】两文的相关内容,说一说孟母和蒋母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分析】参考译文:

甲文:(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带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

乙文:

    蒋士铨九岁时,母亲教他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蒋士铨朗诵古诗。母亲和蒋士铨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蒋士铨生病时,母亲就抱了蒋士铨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蒋士铨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他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蒋士铨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蒋士铨,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蒋士铨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蒋士铨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既然这样,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帮您消除忧虑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蒋士铨就背书,琅琅的书声,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母亲微笑着说:“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蒋士铨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她总能很快的好。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句意为: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遂:就,于是;

句意为:曾经问她说。尝:曾经。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有: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以,凭借,用;句子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帮您消除忧虑呢?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看清二者为了孩子的学习而采取的方法。甲文主要写孟母为了孟子的成长而不断的搬迁,注重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而乙文中的蒋母将背书作为游戏,作为解除病疼的方法,并将诗文置于墙上,可以看出二人都注重孩子的学习,并看到了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答案:

(1)就,于是      曾经

(2分,每题1分)

(2)答案示例:既然这样,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帮您消除忧虑呢?(2分)

(3)答案示例一:孟母三迁改变孩子生活环境,蒋母善用墙壁上的诗歌教导孩子,她们都重视环境对孩子成长的熏陶影响。

答案示例二:孟母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蒋母教孩子念诵诗歌作为游戏,并以背书解忧引导学习,她们都重视孩子的学习,都讲求教育方法。(4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综合阅读的能力。在平时学习中,需要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用法;还要用现代汉语准确的翻译语句和课文;还能对内容准确理解。长期这样做的话,就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