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19-2021北京初中语文一模二模汇编:课外文言文
一.文言文阅读(共18小题)
1.(2021•房山区一模)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乙】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既加冠/怒发冲冠/勇冠三军
B.父命之/苟全性命/自命清高/惟命是从
C.居天下之广居/面山而居/聚族而居/深居简出
D.威武不能屈/不可屈伸/首屈一指/不屈不挠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理解:因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纵横家叱咤风云、威震一时,所以景春认为他们可以被称为大丈夫。
【乙】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理解:孟子认为,“妾妇之道”的本质是顺从,并以此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做法是没有原则的“事君之道”。
【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理解:孟子认为,大丈夫立身处世要懂得顺应潮流,学会随机应变。
(3)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大丈夫的选择一定是将国家兴衰安危铭记心头、把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请结合下面两则材料的内容,简要说明蔺相如能否算得上这样的大丈夫。
材料一
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群臣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赵王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①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②,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③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材料二
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位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引车避匿。于是舍人④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两则材料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减)
【注】①严:尊重,敬畏。②列观(guàn):一般的台观,指章台。不在朝堂接见,说明秦对赵使的不尊重。③急:逼迫。④舍人:指蔺相如的门客。
2.(2021•延庆区模拟)阅读【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子的观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其观点并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黔敖从而谢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④!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礼记•檀弓下》)
注:①黔敖:人名。②蒙袂辑屦: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③谢:道歉。④微与:小事情啊。
3.(2020•朝阳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选自《论语》)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丙】
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邵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①.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②,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③适交,参佐④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⑤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⑥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邵,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注】:①[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②[十二更下]十分之二的人换 防休息。③[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幡,同“施”,旌旗。④[参佐]部下,僚属。⑤[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⑥[住者]留下来的士兵。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三省吾身/发人深省 | 传不习乎/习以为常 |
B.与友期行/不期而遇 | 时年七岁/四时之景 |
C.相委而去/去国怀乡 | 日中不至/朝发夕至 |
D.下车引之/引经据典 | 入门不顾/三顾茅庐 |
(2)翻译语段中三处画线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为人谋而不忠乎?
翻译:你替别人谋划,是不是一种不忠诚?
【乙】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陈太丘丢下友人离开了,离开后他的友人才赶到。
【丙】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翻译:蜀军一战而大胜,是因为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啊。
(3)上面三个语段都讲到了“信”。请你结合语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曾子、元方和诸葛亮所说的“信”具体指的是什么。
4.(2020•丰台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必敬必戒 | 引以为戒 | 戒备森严 | 戒骄戒躁 |
B.以顺为正 | 天下顺之 | 逆来顺受 | 百依百顺 |
C.与民由之 | 由是感激 | 必由之路 | 咎由自取 |
D.独行其道 | 圣贤之道 | 道听途说 | 能说会道 |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理解:景春认为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纵横家,一举一动能左右天下的局势,是大丈夫;而孟子不以为然,认为他们“以顺为正”,算不得大丈夫。
[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理解: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重视“仁”“礼”“义”,在“富贵”“贫贱”“威武”面前能坚守做人的原则,得志时能“独善其身”,不得志时能“兼善天下”。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上文说说苏秦和于谦是否称得上“大丈夫”。
[链接材料一]
(苏秦)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①.苏秦曰:“嫂,何前倨②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③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④,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⑤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链接材料二]
(于谦)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辞曰:“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固辞,不允。乃取前后所赐玺书、袍、锭之属,悉加封识,岁时一省视而已。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谢]表达歉意。②[倨]倨傲,不敬。③[季子]即苏秦。④[不子]不把他当儿子。⑤[忽]不重视,忽略。
5.文言文阅读
阅读《僧怀素传》,完成下列各题。
僧怀素①传
陆羽
怀素疏放,不拘细行,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②不书之。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至再三,盘板皆穿。
怀素心悟曰:“夫学无师授,如不由而出。”乃师邬彤③,授其笔法。至中夕而谓怀素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④.’凡草圣尽于此。”怀素连叫数十声曰:“得之矣。”经岁余,辞之。
至晚岁,颜太师真卿问之曰:“夫草书于师授之外,须自#之。张长史⑤睹孤蓬、惊沙之外,见公孙大娘剑器舞,始得低昂回翔之状。师⑥亦有自得之乎?”素曰:“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遇壁坼⑦之路,一一自然。”颜公曰:“噫!草圣之渊妙,代不人,可谓闻所未闻之旨也。”
(有删改)
【注释】①[怀素]唐代书法家,善草书,与张旭齐名。②[靡]无。③[邬彤]唐代书法家,张旭的学生。④[奇怪]不寻常的事物。⑤[张长史]张旭,唐代书法家。⑥[师]学习。⑦[壁坼]墙壁裂开。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如不由户而出 | 月色入户 |
B.辞之去 | 乃记之而去 |
C.须自得之 | 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 |
D.代不绝人 | 绝巘多生怪柏 |
(2)依据上下文,对“书至再三,盘板皆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只填序号)
【甲】反复书写,连盘板都被写穿了。
【乙】把盘板穿在一起,再写三次。
(3)选文记述了怀素学习书法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关于学习的道理。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处,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4)如图是怀素的《自叙帖》(局部)。下列对作品欣赏正确的一项是
A.似蚕头,如燕尾,飘逸而不失端庄。
B.或如丝,或如发,风吹欲绝又不绝。
C.恰似强弓劲弩射千里,疾劲有力。
D.若辕门列兵,森然环卫,庄严肃穆。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①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②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③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④改之乎?不然,迨⑤(dài)年事蹉跎⑥,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⑦,以昭炯戒⑧。”
(选自《第八届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
【注释】①信:真的。②志:记。③冀:希望。④盍:何不。⑤迨:等到。⑥蹉跎:光阴消逝,事无进展。⑦请铭之坐右:请让我把你的话当做座右铭。坐,通“座”。⑧炯戒:明显的警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而君变色以去 | 去: | |
②虽欲改励 | 虽: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翻译:
②几欲拒人千里之外 翻译:
(3)下面词语或短句中的“故”与“李生故寻王生”一句中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温故知新 B.明知故问 C.桓侯故使人问之 D.沾亲带故
(4)结合选文中李生关于善学者的认识,评价你自己是否符合善学者的要求,并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7.(2018•房山区一模)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选自《资治通鉴》)
【乙】
班超①为人素有大志,不修细节。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②,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③立功异域,以取封侯④,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⑤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选自《后汉书•班超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班超:汉朝杰出将领。他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治理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②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担任校书郎的官职。③傅介子、张骞:傅介子是西汉人,以计斩楼兰王而著名。张骞是西汉人,开拓了汉朝与西域交往的丝绸之路。④封侯:封为列侯。古代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⑤奉车都尉:官名。窦固,人名,汉明帝时拜奉车都尉。后文的“假司马”“从事”都是军中官职。郭恂是人名。伊吾是地名。蒲类海是湖泊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 将: | |
②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 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 | 翻译: | |
②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 翻译: |
(3)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值得注意。例如,“兵”在“起冶铸兵”中是“① ”的意思,在“将兵别击伊吾”中是“② ”的意思。
(4)祖逖和班超都是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8.(2018•平谷区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归鉞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罪过鉞,父大怒逐之。鉞数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鉞依依②户外,俯首窃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鉞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后大饥③,母不能自活。鉞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从之。鉞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④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⑤,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节选自归有光《归氏二贤传》选文有改动)
[注]①[归鉞yuè]人名。②[依依]依恋的样子。③[饥]饥荒,年成不好。④[家乘]家谱。⑤[卓]高。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致”的义项有:①招引,引来;②尽,极;③到;④送达;⑤精密,细密;⑥意态,情趣。“问母饮食,致甘鲜焉”中的“致”,应选的一项是 (填序号)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比归,母又复杖之 |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
B.匍匐道中 | 得道者多助 |
C.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D.母内自惭,从之 | 隶而从者 |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俯首窃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翻译:
(4)下面语录是《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你认为“归鉞”符合孔子“孝”的标准吗?结合文章和语录的内容陈述理由。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9.(2017•朝阳区二模)阅读《越王句践世家》(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越王句践世家(节选)
司马迁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句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乃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越自度亦未能灭吴,乃与吴平①。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②弊,轻锐尽死于齐、晋。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句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今天以吴赐越,其越可逆天乎?且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句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③,使者去,不④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句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⑤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⑥,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注】①〔平〕讲和。②〔罢〕通“疲”。③〔执事〕范蠡自谓。④〔不〕通“否”。⑤〔君〕统治。⑥〔甬东〕地名。⑦〔君〕统治。⑧〔胙〕祭祀用的肉。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吴国精兵从王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B.越自度亦未能灭吴 | 度已失期 |
C.吴师败 | 齐师伐我 |
D.吴使者泣而去 | 去国怀乡 |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句践不忍,欲许之。
②范蠡乃鼓进兵
(3)请依据画线句的内容,用现代汉语写一组符合情境的勾践与吴王的对话。
勾践派人对吴王说:①
吴王回答说:②
(4)请简述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10.(2017•怀柔区二模)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揖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今遗民既遭残贼 残贼 :
②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相鱼肉。
②起冶铸兵。
(3)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祖逖为北伐做准备的经过。
11.(2017•丰台区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李头①之讨樊雅也,力战有勋。祖逖时获雅骏马,头甚欲之而不敢言,逖知其意,遂与之。头感逖恩遇,每叹曰:“若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陈川闻而怒,遂杀头。头亲党冯宠率其属四百人归于逖。川益怒,遣将魏硕掠豫州诸郡,大获子女车马。逖遣将军卫策邀击于谷水,尽获所掠者,皆令归本,军无私焉。川大惧,遂以众附石勒。
逖率众伐川,石季龙领兵五万救川,逖设奇以击之,季龙大败,收兵掠豫州,徙陈川还襄国,留桃豹等守川故城,住西台。逖遣将韩潜等镇东台。同一大城,贼从南门出入放牧,逖军开东门,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令数人担米,伪为疲极而息于道,贼果逐之,皆弃担而走。贼既获米,谓逖士众丰饱,而胡戍饥久,益惧,无复胆气。石勒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以馈桃豹,逖遣韩潜、冯铁等追击于汴水,尽获之。豹宵遁,退据东燕城,逖使潜进屯封丘以逼之。
时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②.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③,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取材于《晋书•祖逖》)
注:①[李头]人名,以下樊雅、陈川、冯宠、魏硕、卫策、石勒、韩潜、石季龙、桃豹、刘夜堂、冯铁、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都是人名。 ②[节度]管辖、管理。 ③[疏交贱隶]疏远的人、地位低下被奴役的人。
(1)下面是“恨”的四个解释,文中“吾死无恨”的“恨”的意思是
A. 仇恨 B. 遗憾 C. 怨恨 D. 痛恨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贼果逐之 逐:
②逖遣使和解之 和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头甚欲之而不敢言。 翻译:
②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翻译:
(4)请简要说说祖逖是如何迫使桃豹弃城而逃的。
12.(2017•顺义区二模)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一)祖逖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二)刘琨传(节选)
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①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②。”其意气相期如此。在晋阳,尝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觑郗③,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 (选自《晋书•刘琨传》)
【注释】:①枭,这里指“消灭”。 ②著鞭:指的是“驱马加鞭”,指奋发向前。③觑郗:觑,看;郗,地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②贼并弃围而走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睿素无北伐之志 吴广素爱人
C.以逖为奋威将军 尝为胡骑所围数重
D.琨乃乘月登楼清啸 常有高猿长啸
(3)翻译下面的语句。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翻译:
(4)结合两篇短文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 事件 | 共同特点 |
祖逖 | 闻鸡起舞
|
少有大志
|
刘琨 | 枕戈待旦
|
(5)根据两篇文章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闻鸡起舞,祖逖展报国大志
下联:
(6)老师要求大家们从下面的几幅书法作品中挑选一项进行临写,你想临写哪幅?请说说理由。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撰诗文,工草隶,闲①音律。岐王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曰:“子诗清越者,可谱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如其言。是日,维独奏,公主问何名,曰:“《郁轮袍》。”因出诗卷。公主曰:“皆我习讽②,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此子不登榜首,更待何人?”力荐之。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贼③陷两京,驾出幸④,维扈从⑤不及,为所擒,服药称喑⑥病。禄山爱其才,逼至洛阳供旧职,拘于普施寺。贼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维痛悼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闻行在⑦.贼平后,授伪官⑧者皆定罪,独维得免。仕至尚书右丞。
(选自《王维传》,有删改)
注:①闲:通“娴”,熟悉。②习讽:熟悉的、经常诵读的(诗作).③贼:指安禄山。④驾出幸:指唐玄宗出逃。⑤扈从:随从护驾。⑥喑:哑,不能说话。 ⑦行在:皇帝驻留的地方。⑧伪官:在叛军中任职。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同诣九公主第 诣:
②悉召梨园诸工合乐 悉: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翻译:
(3)请用自己的话简述王维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限60字以内)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授伪官者皆定罪,独维得免”。
14.(2017•石景山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其年九月,曹公①入荆州,吴将士闻之皆恐。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②劝追召瑜还,助画方略③.权④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⑤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权曰:“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遣诸葛亮诣权。亮备言利害,权大悦,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瑜命盖取艨艟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⑥,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⑦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选自陈寿《三国志》,有删改)
注:①曹公:指曹操。②肃:指鲁肃。③方略:策略,方法。④权:指孙权。⑤藁:多年生草本植物。
⑥牙旗:旗杆上饰有象牙的大旗。⑦豫备:同“预备”。
(1)下面是“延”字的四个解释,文中“权延见群下”“延颈观望”“悉延烧岸上营落”中的“延”字的意思依次是
①伸长 ②召见 ③迎接 ④蔓延
A.③①④B.②①④C.②④①D.③④①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亮备言利害 翻译:
(3)请用自己的话简述吴、蜀在赤壁之战中取胜的经过。(限60字以内)
(4)罗贯中在史书基础上,创作出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其中许多精彩情节是虚构的。请对比上文《三国志》中的记载,简述《三国演义》关于赤壁之战的一个虚构的故事。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列各题。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①而西矣。孙膑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②,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③利者蹶④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⑤逐之。
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⑥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⑦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既已过:已经越过齐国国境线。②三晋之兵:这里指魏国的士兵。③“趣,同“趋”,疾走,追逐。④蹶:受挫折。⑤倍日并行:两天的路程一天走到。⑥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⑦烛:照,照亮。
(1)下面是“亡”的四个解释,文中“士卒亡者过半矣”的“亡”的意思是
A.逃跑 B.失去 C.死亡 D.灭亡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韩告急于齐 于:
②读其书未毕 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素悍勇而轻齐
翻译:
②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翻译:
(4)请用现代汉语简述孙膑取胜的经过。(不超过100字)
16.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墨子言多不辨
《韩非子》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①也。其身体②则可,其言多而不辩③,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④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⑤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
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注]①显学:著名的学者。②身体:亲身体验。体,动词,实践。③不辩:不讲求辞令。④媵:指陪嫁的女子。⑤辑:通“缉”,连缀。
(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
①传先王之道:②怀其文忘其直:
(2)下列语句中的“而”与“言其多而不辩”一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夺而杀尉 | B.乃记之而去 |
C.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 | D.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②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
(4)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提炼出一个什么成语?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17.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下题。
【甲】祖逖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资治通鉴•晋纪十》)
【乙】枕戈待旦
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①逆虏②,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其意气相期如此。在晋阳,常③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④,贼又流涕歔欷⑤,有怀土之切。向晓⑥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
(《晋书•刘琨传》)
注释:①[枭]斩首示众,引申为消灭。②[逆虏]敌人。③[常]通“尝”,曾经。④[胡笳]管乐器名,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使用。⑤[歔欷]叹息,哽咽。⑥[向晓]拂晓,天快亮时。
(1)甲乙两文中有多处“为”字,意思不同。甲文中,“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一句中“为”的意思是 ① ;乙文中,“常为胡骑所围数重”一句中“为”的意思是② 。
(2)下列词语中,与“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中的“济”意思相同的是
A.同舟共济 B.无济于事 C.扶危济困 D.刚柔相济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屯淮阴,起冶铸兵。
翻译:
②贼并弃围而走。
翻译:
(4)某学校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活动,小明阅读了以上材料很受鼓舞,他要在活动中介绍两人的事迹。下面是他的发言提纲,请你帮他填一填。
人物 | 表现 | 共同点 | 获得的启示 |
祖逖 | 闻鸡起舞 请缨北伐 中流击楫 | ① ② | |
刘琨 | 枕戈待旦 智退敌军 |
18.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蹴琨觉 蹴:
②睿素无北伐之志 之:
③自相鱼肉 鱼肉:
④给千人廪 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起冶铸兵 翻译:
②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翻译:
(3)祖逖认为晋王朝战乱不断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回答)
2019-2021北京初中语文一模二模汇编:课外文言文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共18小题)
1.(2021•房山区一模)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乙】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C
A.丈夫之冠/既加冠/怒发冲冠/勇冠三军
B.父命之/苟全性命/自命清高/惟命是从
C.居天下之广居/面山而居/聚族而居/深居简出
D.威武不能屈/不可屈伸/首屈一指/不屈不挠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丙】
【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理解:因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纵横家叱咤风云、威震一时,所以景春认为他们可以被称为大丈夫。
【乙】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理解:孟子认为,“妾妇之道”的本质是顺从,并以此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做法是没有原则的“事君之道”。
【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理解:孟子认为,大丈夫立身处世要懂得顺应潮流,学会随机应变。
(3)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大丈夫的选择一定是将国家兴衰安危铭记心头、把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请结合下面两则材料的内容,简要说明蔺相如能否算得上这样的大丈夫。
材料一
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群臣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赵王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①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②,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③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材料二
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位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引车避匿。于是舍人④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两则材料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减)
【注】①严:尊重,敬畏。②列观(guàn):一般的台观,指章台。不在朝堂接见,说明秦对赵使的不尊重。③急:逼迫。④舍人:指蔺相如的门客。
【分析】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冠:加冠/帽子/帽子/位居第一;
B.命:训导/性命/认为/命令;
C.居:居住/居住/居住/居住;
D.屈:屈服/弯曲/弯曲/屈服。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和理解能力。注意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点内容。
【甲】【乙】.正确;
【丙】.有误,翻译为: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理解应为:孟子认为,大丈夫立身处世要坚持自己的正道。
故选:【丙】。
(3)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结合原文内容和理解作答。示例:蔺相如能算得上这样的大丈夫。为了维护国家利益,面对强秦,蔺相如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不仅痛斥了秦王的傲慢无礼,而且持璧倚柱表示秦王若逼迫,自己便与璧一起碰碎。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不计较个人的荣辱,不仅不与廉颇相争,反而选择了处处忍让,这也是为了国家利益。
答案:
(1)C
(2)【丙】
(3)材料一体现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死,材料二体现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荣辱,所以蔺相如能算得上这样的大丈夫。
【点评】文言文句子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2021•延庆区模拟)阅读【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子的观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其观点并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黔敖从而谢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④!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礼记•檀弓下》)
注:①黔敖:人名。②蒙袂辑屦: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③谢:道歉。④微与:小事情啊。
【分析】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小事情啊!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解答】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可知曾子的观点是: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对其观点是否同意,是开放性试题,同意不同意均可,说明理由即可。如:同意:因为黔敖已经改正了错误,我们应该给别人改错的机会,给自己生的希望。不同意:因为做人要有骨气,自尊,自爱,自重,自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答案;
曾子的观点是: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同意:因为黔敖已经改正了错误,我们应该给别人改错的机会,给自己生的希望。
不同意:因为做人要有骨气,自尊,自爱,自重,自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点评】开放性试题要链接生活,找到自己生活中与文章的切口。把自己最有感受,体会最深的一点,提炼出来。
3.(2020•朝阳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选自《论语》)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丙】
三国魏明帝自征蜀,遣司马懿督张邵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①.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②,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③适交,参佐④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⑤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住者⑥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邵,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注】:①[剑阁]关隘名。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②[十二更下]十分之二的人换 防休息。③[幡兵]指正在换防的部队。幡,同“施”,旌旗。④[参佐]部下,僚属。⑤[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切盼之意。⑥[住者]留下来的士兵。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C
A.三省吾身/发人深省 | 传不习乎/习以为常 |
B.与友期行/不期而遇 | 时年七岁/四时之景 |
C.相委而去/去国怀乡 | 日中不至/朝发夕至 |
D.下车引之/引经据典 | 入门不顾/三顾茅庐 |
(2)翻译语段中三处画线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
【甲】为人谋而不忠乎?
翻译:你替别人谋划,是不是一种不忠诚?
【乙】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陈太丘丢下友人离开了,离开后他的友人才赶到。
【丙】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翻译:蜀军一战而大胜,是因为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啊。
(3)上面三个语段都讲到了“信”。请你结合语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曾子、元方和诸葛亮所说的“信”具体指的是什么。
【分析】【参考译文】
【甲】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丙】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征讨蜀国,亲自从洛阳来到长安,派遣宣王司马懿督统左将军张郃所部及雍、凉二州等精兵三十万人,隐蔽进发,窥向蜀地剑阁。蜀国丞相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部队将有十分之二的人换防离去,留在战场的将士只有八万人。正当魏军开始布阵之时,恰值蜀军换防交接过程,诸葛亮的参谋人员都认为敌军强盛,没有足够的兵力是制胜不了对方的,因此纷纷建议把换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却说:“我统兵打仗,一向以信义为根本。现在,换防该去的士卒已经迅速打点好行装等待归期,他们的妻子则引领切盼而逐日计算着丈夫归来的时间。因此,目前我们虽然面临征战的困难,但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说完,便下令催促换防下来的士卒尽快启程返乡。于是,该走的都很高兴,愿意留下参加战斗;该留的则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他们互相勉励说:“诸葛丞相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即使拼上性命也报答不完!”到了交战那天,蜀军无不拔剑争先,冲锋陷阵,以一当十,击杀了魏将张郃,打退了主帅司马懿。蜀军一战而获大胜,这正是诸葛亮以信义为治军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省:反省/省:醒悟。 习:温习,复习/习:习惯;
B.期:约定/期:约定。时:当时/时:季节;
C.去:离开/去:离开。至:到/至:到;
D.引:拉/引:引用。顾:摆放/顾:回头看。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甲】有误,句意: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乙】【丙】正确。
故选:甲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从【甲】文中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以知道,曾子所说的“信”就是诚信待人。从【乙】文中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以知道,元方所说的“信”就是守时。从【丙】文中的“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可以知道,诸葛亮所说的“信”就是令出必行。
答案:
(1)C
(2)甲
(3)曾子:诚信待人。元方:守时。诸葛亮:令出必行。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2020•丰台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必敬必戒 | 引以为戒 | 戒备森严 | 戒骄戒躁 |
B.以顺为正 | 天下顺之 | 逆来顺受 | 百依百顺 |
C.与民由之 | 由是感激 | 必由之路 | 咎由自取 |
D.独行其道 | 圣贤之道 | 道听途说 | 能说会道 |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
[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理解:景春认为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纵横家,一举一动能左右天下的局势,是大丈夫;而孟子不以为然,认为他们“以顺为正”,算不得大丈夫。
[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理解: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重视“仁”“礼”“义”,在“富贵”“贫贱”“威武”面前能坚守做人的原则,得志时能“独善其身”,不得志时能“兼善天下”。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上文说说苏秦和于谦是否称得上“大丈夫”。
[链接材料一]
(苏秦)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①.苏秦曰:“嫂,何前倨②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③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④,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⑤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链接材料二]
(于谦)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辞曰:“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固辞,不允。乃取前后所赐玺书、袍、锭之属,悉加封识,岁时一省视而已。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谢]表达歉意。②[倨]倨傲,不敬。③[季子]即苏秦。④[不子]不把他当儿子。⑤[忽]不重视,忽略。
【分析】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谨慎/鉴戒/警戒/警惕,预防;
B.都是顺从的意思;
C.遵从,遵照/因此/经过/原由。
D.信念、主张/道理/路/说。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和理解。解答时需要结合文章大意来理解判断。
甲,理解正确。
乙,理解有误,得志时能“独善其身”,不得志时能“兼善天下”。与原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反。
故选:甲。
(3)本题考查对主题的理解。判断于谦和苏秦是否是大丈夫,先要明确什么是大丈夫。在文中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大丈夫。苏秦看重权势、富贵,没做到“富贵不能淫”。于谦以国家为重厉行节约,推辞封赏,做到了“富贵不能淫”。所以于谦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答案:
(1)B
(2)甲
(3)示例:苏秦不能说是大丈夫。得志后的苏秦把权势与富贵看得过重,在家人面前有傲慢之意,不符合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的主张。于谦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国家多难,于谦厉行节约,不为钱财动心,可谓“富贵不能淫”。
【点评】解答一词多义这种题目,要结合语境翻译词语,解题时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来解释词语。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多记多背,加强积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
5.文言文阅读
阅读《僧怀素传》,完成下列各题。
僧怀素①传
陆羽
怀素疏放,不拘细行,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②不书之。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至再三,盘板皆穿。
怀素心悟曰:“夫学无师授,如不由而出。”乃师邬彤③,授其笔法。至中夕而谓怀素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④.’凡草圣尽于此。”怀素连叫数十声曰:“得之矣。”经岁余,辞之。
至晚岁,颜太师真卿问之曰:“夫草书于师授之外,须自#之。张长史⑤睹孤蓬、惊沙之外,见公孙大娘剑器舞,始得低昂回翔之状。师⑥亦有自得之乎?”素曰:“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遇壁坼⑦之路,一一自然。”颜公曰:“噫!草圣之渊妙,代不人,可谓闻所未闻之旨也。”
(有删改)
【注释】①[怀素]唐代书法家,善草书,与张旭齐名。②[靡]无。③[邬彤]唐代书法家,张旭的学生。④[奇怪]不寻常的事物。⑤[张长史]张旭,唐代书法家。⑥[师]学习。⑦[壁坼]墙壁裂开。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
A.如不由户而出 | 月色入户 |
B.辞之去 | 乃记之而去 |
C.须自得之 | 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 |
D.代不绝人 | 绝巘多生怪柏 |
(2)依据上下文,对“书至再三,盘板皆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只填序号) 甲
【甲】反复书写,连盘板都被写穿了。
【乙】把盘板穿在一起,再写三次。
(3)选文记述了怀素学习书法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关于学习的道理。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处,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4)如图是怀素的《自叙帖》(局部)。下列对作品欣赏正确的一项是
A.似蚕头,如燕尾,飘逸而不失端庄。
B.或如丝,或如发,风吹欲绝又不绝。
C.恰似强弓劲弩射千里,疾劲有力。
D.若辕门列兵,森然环卫,庄严肃穆。
【分析】参考译文:
怀素性情放纵,不拘小节,喜欢饮酒来涵养天性,写草书来顺遂心志。有时酒喝得畅快,兴致上来,不管是寺院里的墙壁,还是眼前的衣服器具,没有不是拿过来就随手在上面书写的。因为贫困买不起纸来练笔,(他)曾经在家乡种植了上万棵芭蕉树,用(蕉叶)来写字。(这么多芭蕉树)还不够他尽情挥毫泼墨,于是找来一个圆盘涂上白漆在上面书写,又找来一块木板也涂上白漆,因为在上面书写的次数太多,圆盘和木板都被写穿了。
怀素后来领悟到:“学习书法如果没有老师指导,就好像不是从正门走出来的。”于是拜邬彤为师,学习他写草书的笔法。(邬彤)到了半夜告诉怀素说:“‘随风飘泊的蓬草自然振作,沙石因风而惊飞,我的老师(草圣张旭)从中获得书法的启发,终于获得了非凡的成就。’他被称为‘草圣’完全是因为这个。”怀素连叫几十声说:“我明白了。”过了一年多,告别了邬彤。
到了年老的时候,颜真卿问怀素说:“草书除了老师传授之外,还要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张旭除了观察飞蓬、惊沙,还通过观看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才形成了自己的书法低昂回翔的艺术风格。(你的)学习应该也有自己的收获吧?”怀素回答说:“我看到夏云随风变化而无常形,特意向它学习。夏云因风而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的姿态;墙壁裂开的纹路也是自然玄妙无拘无束。”颜公说:‘唉!草圣变化无穷的妙旨,代代流传,(您的领悟)可以称得上是独到而精妙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A.均为“门”;
B.均为“离开”;
C.均为“理解,获得”;
D.缺少/极高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词有:书,写;三,多次;穿,穿透。句子翻译为:因为在上面书写的次数太多,圆盘和木板都被写穿了。故选【甲】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解答时需要找出句子,并写出从句中体会到的感悟。从“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领悟到学习需要勤奋努力。从“乃师邬彤,授其笔法”领悟到要向名师求教,谦虚好学。从“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遇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领悟到要学会创新,有自己独到的风格。
(4)本题考查书法作品的欣赏能力。怀素的《自叙帖》是草书。
A.是评价隶书作品;
B.是评价草书作品;
C.是评价行书作品;
D.是评价楷书作品。
故选:B。
答案:
(1)D
(2)【甲】
(3)示例:从“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一句中我领悟到学习需要排除万难,勤奋努力。
(4)B
【点评】四种字体的特点:
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行书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写起来很轻松。
隶书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①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②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③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④改之乎?不然,迨⑤(dài)年事蹉跎⑥,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⑦,以昭炯戒⑧。”
(选自《第八届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
【注释】①信:真的。②志:记。③冀:希望。④盍:何不。⑤迨:等到。⑥蹉跎:光阴消逝,事无进展。⑦请铭之坐右:请让我把你的话当做座右铭。坐,通“座”。⑧炯戒:明显的警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而君变色以去 | 去: | 离开 |
②虽欲改励 | 虽: | 即使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翻译: 王生更恼怒,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②几欲拒人千里之外 翻译: 几乎想要把人拒绝在千里之外
(3)下面词语或短句中的“故”与“李生故寻王生”一句中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温故知新 B.明知故问 C.桓侯故使人问之 D.沾亲带故
(4)结合选文中李生关于善学者的认识,评价你自己是否符合善学者的要求,并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分析】参考译文:
王生好学,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事,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去:离开。
②句意为:即使想改过自勉。虽:即使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益:更加;愠:恼怒;句意为:王生更恼怒,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②中重点词语有几:几乎;欲:想;句意为:几乎想要把人拒绝在千里之外。
(3)本题考查了文言词语“故”用法。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李生故寻王生”一句中的“故”意思特意;
A.旧的知识;
B.故意;
C.特意;
D.故人,老友;
故选:C。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结合文中“学贵善思、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来回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
(1)①离开。②即使,纵然。
(2)①王生更恼怒,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②几乎想要把人拒绝在千里之外。
(3)C
(4)示例一:我不是一个善学者。我不能做到学思结合(善于思考)、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学而不厌。
示例二:我是一个善学者。我能做到学思结合(善于思考)、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学而不厌。
【点评】词类活用
耻:以…为耻
贵:以…为贵
通假字
说:(yuè)通“悦“,高兴。
罔:通“惘“,困惑。
7.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选自《资治通鉴》)
【乙】
班超①为人素有大志,不修细节。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②,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③立功异域,以取封侯④,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⑤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选自《后汉书•班超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班超:汉朝杰出将领。他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治理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②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担任校书郎的官职。③傅介子、张骞:傅介子是西汉人,以计斩楼兰王而著名。张骞是西汉人,开拓了汉朝与西域交往的丝绸之路。④封侯:封为列侯。古代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⑤奉车都尉:官名。窦固,人名,汉明帝时拜奉车都尉。后文的“假司马”“从事”都是军中官职。郭恂是人名。伊吾是地名。蒲类海是湖泊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 将: | 率领,带领 |
②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 以: | 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 | 翻译: | 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经遭到残害,人人都想着奋发自励。 |
②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 翻译: | (班超)能言善辩,并且广泛地阅读典籍。 |
(3)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值得注意。例如,“兵”在“起冶铸兵”中是“① 兵器、武器 ”的意思,在“将兵别击伊吾”中是“② 军队、士兵(士卒、兵士) ”的意思。
(4)祖逖和班超都是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分析】译文:
【甲】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谘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是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奋发杀敌,大王假如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乙】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其他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目光短浅的人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带兵去与匈奴作战,任命班超为假司马,让他率领一支军队去攻打伊吾,双方交战于蒲类海,班超杀死了很多敌人回来。窦固认为他很有才干,便派遣他随幕僚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耻:率领,带领;
②句子翻译为: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以:来。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的词有:遗民,指沦陷区的人民;残贼,残害,伤害;自奋:自己奋起(反抗)。句子翻译为: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经遭到残害,人人想着奋发自励(或奋起反抗)。
②句中重点的词有:口辩:能言善辩;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不深入钻研;书传:著作;典籍。句子翻译为:(班超)能言善辩,并且广泛地阅读典籍。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①句意:修起冶铁炉,铸造兵器。兵:兵器、武器;
②句意:让他率领一支军队去攻打伊吾。兵:军队、士兵(士卒、兵士)。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从文中“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可以看出祖逖有兴复中原的壮志,为了实现理想,文中第一段写祖逖闻鸡起舞,第二段请缨北伐,第三度写祖逖中流击楫。从文中“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③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可以看出班超的理想是封侯,为了实现壮志,从文中“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⑤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可以看出投笔从戎,他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治理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
(1)①率领,带领。②来。
(2)①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经遭到残害,人人都想着奋发自励。
②(班超)能言善辩,并且广泛地阅读典籍。
(3)①兵器、武器。②军队、士兵(士卒、兵士)。
(4)答案示例:祖逖的理想是“复中原”,为实现理想他闻鸡起舞、请缨北伐、中流击楫(祖逖被允许北伐后积极筹备的具体做法)。班超的理想是“取封侯”,为实现理想他投笔从戎,最终治理西域三十多年,为国家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点评】“诚”的解释:
1、帝感其诚(诚心)
2、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3、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4、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8.(2018•平谷区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归鉞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罪过鉞,父大怒逐之。鉞数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鉞依依②户外,俯首窃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鉞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后大饥③,母不能自活。鉞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从之。鉞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④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⑤,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节选自归有光《归氏二贤传》选文有改动)
[注]①[归鉞yuè]人名。②[依依]依恋的样子。③[饥]饥荒,年成不好。④[家乘]家谱。⑤[卓]高。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致”的义项有:①招引,引来;②尽,极;③到;④送达;⑤精密,细密;⑥意态,情趣。“问母饮食,致甘鲜焉”中的“致”,应选的一项是④(填序号)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比归,母又复杖之 |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
B.匍匐道中 | 得道者多助 |
C.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D.母内自惭,从之 | 隶而从者 |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俯首窃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翻译: 低着头偷偷地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
(4)下面语录是《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你认为“归鉞”符合孔子“孝”的标准吗?结合文章和语录的内容陈述理由。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分析】参考译文:
归钺,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个儿子,归钺从此失去父爱。后妻就没完没了说归钺的过错,父亲大怒,赶走他。归钺屡次遭到困扰,在路上爬行。等到回家,继母又用棍子打,屡次近于打死。归钺在门外留恋不舍,想进屋又不敢,低着头偷偷地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
父亲死去,后母只和他亲儿子居住,归钺就在集市上卖盐,时常偷偷地见他的弟弟,询问继母的饮食,送给他们甘甜鲜美的食物。后来发生严重饥荒,继母不能养活自己,孝子前去,流泪哭泣恭敬地接她。继母内心自感惭愧,终于跟随归钺去了。归钺有了食物先给继母弟弟,而自己有挨饿的脸色。他很高兴地侍奉继母一直到死。归钺一直到已老将死,始终不说后母的事。
归氏家族的孝子,我已经把他们写在家族史里了,因为他们的行为高尚而身份低贱,只有他们的亲族邻居知道他们的事迹,于是想扩大他们的名声。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致”的辨析。要求掌握文言词语“致”的各种用法,并能结合具体语境正确辨析即可。“问母饮食,致甘鲜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询问继母的饮食,送给他们甘甜鲜美的食物;因此“致”的意思是送达,故选④。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似都可以。结合自己对词语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A.两个“比”都是等到。
B.第一个“道”是指路上;第二个“道”是指正义。
C.两个“由是”都是因为这样,因此。
D.两个“从”都是跟从。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窃”,偷偷,私下。句意为:(归钺)低着头偷偷地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鉞往涕泣奉迎”“奉母终身怡然”等概括归鉞的孝行即可。
①关心后母送食物 ②灾荒年接后母 ③忍饿让食物给后母 ④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 ⑤从不说后母不好。
答案:
(1)④
(2)B
(3)示例:低着头偷偷地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
(4)归鉞符合孝的标准。孔子认为孝不但是遇到事为年长的效劳,有酒食先让长辈先用;更主要的是对待长辈要保持和悦的态度。归鉞在遇到饥年,母亲不能活的活的时候,接到自己家;有食物先让母亲吃,自己宁可挨饿;最主要的是,接母亲到自己家,心存恭敬的心理;且高兴地奉养母亲一直到去世。
【点评】市
东市买骏马(集市)
愿为市鞍马(买)
9.(2017•朝阳区二模)阅读《越王句践世家》(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越王句践世家(节选)
司马迁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句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乃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越自度亦未能灭吴,乃与吴平①。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②弊,轻锐尽死于齐、晋。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句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今天以吴赐越,其越可逆天乎?且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句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③,使者去,不④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句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⑤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⑥,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注】①〔平〕讲和。②〔罢〕通“疲”。③〔执事〕范蠡自谓。④〔不〕通“否”。⑤〔君〕统治。⑥〔甬东〕地名。⑦〔君〕统治。⑧〔胙〕祭祀用的肉。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A.吴国精兵从王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B.越自度亦未能灭吴 | 度已失期 |
C.吴师败 | 齐师伐我 |
D.吴使者泣而去 | 去国怀乡 |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句践不忍,欲许之。 答应
②范蠡乃鼓进兵 击鼓
(3)请依据画线句的内容,用现代汉语写一组符合情境的勾践与吴王的对话。
勾践派人对吴王说:① 我可以把你安排到甬东,让你统治一百家。
吴王回答说:② 我已经老了,不能侍奉您了!
(4)请简述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分析】译文: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又问范蠡是否可以进攻吴国。范蠡说:“可以了”。于是派出熟悉水战的士兵两千人,训练有素的士兵四万人,受过良好教育的地位较高的近卫军六千人,各类管理技术军官一千人,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吴国使者赶快向吴王告急,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越王估计自己也不能灭亡吴国,就与吴国讲和了。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因而包围吴都三年,吴军失败,越国就又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上。吴王派公孙雄脱去上衣露出胳膊跪着向前行,请求与越王讲和说:“孤立无助的臣子夫差冒昧地表露自己的心愿,从前我曾在会稽得罪您,我不敢违背您的命令,如能够与您讲和,就撤军回国了。今天您投玉足前来惩罚孤臣,我对您将唯命是听,但我私下的心意是希望象会稽山对您那样赦免我夫差的罪过吧!”勾践不忍心,想答应吴王。范蠡说:“会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了,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命吗?再说君王早上朝晚罢朝,不是因为吴国吗?谋划伐吴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弃,行吗?且上天赐予您却不要,那反而要受到处罚。‘用斧头砍伐木材做斧柄,斧柄的样子就在身边。’忘记会稽的苦难了吗?”勾践说:“我想听从您的建议,但我不忍心他的使者。”范蠡就鸣鼓进军,说:“君王已经把政务委托给我了,吴国使者赶快离去,否则将要对不起你了。”吴国使者伤心地哭着走了。勾践怜悯他,就派人对吴王说:“我安置您到甬东!统治一百家。”吴王推辞说:“我已经老了,不能侍奉您了!”说完便自杀身亡。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A.兵:士兵,军队;/兵:兵器,武器;
B.度:考虑;/度:考虑;
C.师:军队;/师:军队;
D.去:离开;/去:离开;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如“许”是“动词,答应”;“鼓”是“名词动用,击鼓”。
(3)本题考查依情境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的话语要符合情境。解答时要考虑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对象和上下文的内容。符合要求即可。
(4)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的能力。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筛选要点,归纳概括这一目的,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本题大致可概括为:第一次伐吴,吴败讲和,第二次伐吴,灭吴,最后称霸。
答案:
(1)A
(2)①答应。 ②击鼓。
(3)①我可以把你安排到甬东,让你统治一百家。②我已经老了,不能侍奉您了!
(4)①第一次伐吴,吴败讲和。②第二次伐吴,灭吴。③称霸。
【点评】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10.(2017•怀柔区二模)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揖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今遗民既遭残贼 残贼 : 残害
②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诚: 如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相鱼肉。
②起冶铸兵。
(3)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祖逖为北伐做准备的经过。
【分析】译文:
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等到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如果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残贼,残害。
②句意为:大王您如果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诚,如果。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相,互相。鱼肉,把对方当做鱼和肉来残杀。句意:自相残杀。
②重点词语:起,修筑。句意: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正确翻译后可分析后可知,祖逖先是对当时的左丞相提出北伐的请求,在获得的支持力度不大的情况下,自己招兵,并铸造兵器。据此分析可作答。
答案:
(1)①残害②如果
(2)①自相残杀。
②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
(3)首先召集作战勇猛之人一起向左丞相睿提出北伐收复中原的请求;获得力度不大的支持;渡江时发誓,表达收复中原的决心;兵员装备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克服困难,自己铸造兵器;自己招募士兵。
【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11.(2017•丰台区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李头①之讨樊雅也,力战有勋。祖逖时获雅骏马,头甚欲之而不敢言,逖知其意,遂与之。头感逖恩遇,每叹曰:“若得此人为主,吾死无恨。”陈川闻而怒,遂杀头。头亲党冯宠率其属四百人归于逖。川益怒,遣将魏硕掠豫州诸郡,大获子女车马。逖遣将军卫策邀击于谷水,尽获所掠者,皆令归本,军无私焉。川大惧,遂以众附石勒。
逖率众伐川,石季龙领兵五万救川,逖设奇以击之,季龙大败,收兵掠豫州,徙陈川还襄国,留桃豹等守川故城,住西台。逖遣将韩潜等镇东台。同一大城,贼从南门出入放牧,逖军开东门,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令数人担米,伪为疲极而息于道,贼果逐之,皆弃担而走。贼既获米,谓逖士众丰饱,而胡戍饥久,益惧,无复胆气。石勒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以馈桃豹,逖遣韩潜、冯铁等追击于汴水,尽获之。豹宵遁,退据东燕城,逖使潜进屯封丘以逼之。
时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②.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③,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取材于《晋书•祖逖》)
注:①[李头]人名,以下樊雅、陈川、冯宠、魏硕、卫策、石勒、韩潜、石季龙、桃豹、刘夜堂、冯铁、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都是人名。 ②[节度]管辖、管理。 ③[疏交贱隶]疏远的人、地位低下被奴役的人。
(1)下面是“恨”的四个解释,文中“吾死无恨”的“恨”的意思是
A. 仇恨 B. 遗憾 C. 怨恨 D. 痛恨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贼果逐之 逐: 追赶
②逖遣使和解之 和解: 使…和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头甚欲之而不敢言。 翻译: 李头非常想得到骏马却又不敢向祖逖明说。
②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翻译: 这样一来黄河以南的土地都成为了晋的国土。
(4)请简要说说祖逖是如何迫使桃豹弃城而逃的。
【分析】参考译文:陈川的部将李头在讨伐樊雅的战斗中,奋力作战立有功勋。祖逖当时缴获了樊雅的骏马,李头非常喜欢这匹骏马,但不敢对祖逖说,祖逖知道了李头的心愿,就把这匹马送给了他。李头很感激祖逖的恩遇,常常感叹地说:“要是能够得这样的人为主,我就是死也无遗憾。”陈川听说了非常愤怒,就把李头给杀了。李头的亲信党羽冯宠率领自己的部下四百人投奔了祖逖,陈川于是更加气愤,派遣部将魏硕在豫州诸郡大肆抢劫,掠获了大量的子女车马。祖逖派遣将军卫策在谷水伏击魏硕,截获了他们抢掠的人口车马和财物,让这些被抢的人各自回家,部队什么东西都不要。陈川心里非常害怕,于是率领部下投降了石勒。祖逖率领各部讨伐陈川,石季龙领兵五万前来援救陈川,祖逖设下埋伏以计取之,石季龙被打得大败,收兵在豫州抢劫了一番,将陈川迁移到襄国驻守,留下桃豹等人守陈川的故城,他们都驻扎在西台。祖逖派遣部将韩潜等驻兵东台。同在这一座城中,贼兵出入放牧皆走南门,祖逖的军队却从东门出入,双方相峙了四旬之久。祖逖用布袋装满土,好像是装粮的米袋一样,让一千多人搬运到台上,又安排一些人担米,假装很疲劳的样子在路上歇着,敌兵果然追赶上来,这些挑米的士兵都丢下担子逃走了。敌人夺到了这些米,以为祖逖的粮食很多,士兵都能吃饱,可他们自己吃不饱饭已经很久了,心中更加胆怯,已没有什么斗志了。石勒部将刘夜堂用上千头驴运粮给桃豹,祖逖派韩潜、冯铁等人追赶到汴水,把这些粮米都缴获了,桃豹连夜撤走,退到东燕城据守,祖逖派韩潜前进到封丘逼近他的营垒。冯铁占据东、西二台,祖逖坐镇雍丘,数次派兵击截石勒,石勒的防地日渐缩小。侦察人员经常捉到一些濮阳人,祖逖都以礼相待放他们回家,这些人感激祖逖的恩德,率领乡中五百多家投奔祖逖。石勒又遣精兵万人来进攻祖逖,也被祖逖打败,石勒控制下的部落归顺祖逖的很多。当时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等人各凭借略谋和军事实力相互攻击,祖逖派遣使者劝说,使各方和解,将战与和的祸福结局明白的告诉他们,于是他们都接受祖逖的节度调遣。祖逖爱惜人才礼贤下士,就是那些没有深交身份卑贱的人,也恩礼待之,这样一来黄河以南的土地又都归属于晋朝。
【解答】(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句意为:我死没有遗憾。恨:遗憾。故选:B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贼果然追赶他。逐,追赶。
②句意为:祖逖派遣使者和他们和解。和解,使…和解。
(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甚:很,非常;欲:想。句意为:李头非常想得到骏马却又不敢向祖逖明说。
②中重点词语有:由,由于,因此。 是,代词,这,这个,那,那个。可以代任何事物,可以上整个上文,可以是刚才说个的某人某事;尽:全。句意为:这样一来黄河以南的土地都成为了晋的国土。
(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筛选信息,找准原句回答。根据“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令数人担米,伪为疲极而息于道,贼果逐之,皆弃担而走。贼既获米,谓逖士众丰饱,而胡戍饥久,益惧,无复胆气。石勒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以馈桃豹,逖遣韩潜、冯铁等追击于汴水,尽获之。豹宵遁,退据东燕城,逖使潜进屯封丘以逼之。“可以概括出:先假装供给充足,让长久饥饿的敌军心生恐惧,失去战斗勇气;然后派军缴获敌军支援的军粮,断了敌军供给。
答案:
(1)B
(2)逐,追赶 和解,使…和解
(3)①李头非常想得到骏马却又不敢向祖逖明说。
②这样一来黄河以南的土地都成为了晋的国土。
(4)要点:先假装供给充足,让长久饥饿的敌军心生恐惧,失去战斗勇气;然后派军缴获敌军支援的军粮,断了敌军供给。
【点评】之的用法:(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4)用作动词,到…去。
(5)用作代词。
(6)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12.(2017•顺义区二模)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一)祖逖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二)刘琨传(节选)
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①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②。”其意气相期如此。在晋阳,尝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觑郗③,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 (选自《晋书•刘琨传》)
【注释】:①枭,这里指“消灭”。 ②著鞭:指的是“驱马加鞭”,指奋发向前。③觑郗:觑,看;郗,地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率领 ②贼并弃围而走 逃跑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C
A.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睿素无北伐之志 吴广素爱人
C.以逖为奋威将军 尝为胡骑所围数重
D.琨乃乘月登楼清啸 常有高猿长啸
(3)翻译下面的语句。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翻译: 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
(4)结合两篇短文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 事件 | 共同特点 |
祖逖 | 闻鸡起舞 请缨北伐 中流击楫 |
少有大志 杀敌报国
|
刘琨 | 枕戈待旦 智退敌军 |
(5)根据两篇文章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闻鸡起舞,祖逖展报国大志
下联: 枕戈待旦,刘琨建枭虏奇功
(6)老师要求大家们从下面的几幅书法作品中挑选一项进行临写,你想临写哪幅?请说说理由。
【分析】参考译文:
【一】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谘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是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奋发杀敌,大王假如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二】
刘琨年少而有志气,有纵横的才能,喜欢结交朋友,而颇浮夸。和范阳的祖逖是朋友,听到祖逖被任用,些信给亲人朋友说:“我(每天晚上)枕着刀剑等到天亮,志在剿灭叛逆的贼虏,常常害怕祖逖比我先用了他的鞭子。”他们的意气如此接近。在晋阳,常常被几重的胡骑(这里应该是指匈奴)围住,城里窘迫没有对策,刘琨乘着月色登到高楼上发出啸声,贼人听了,都神色凄然地长叹。到了半夜,又弹奏起胡笳,贼人听了又流泪唏嘘,深切的想念起家乡。到了快天亮的时候又吹,贼人就都放弃围城逃走了。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
①句意: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将,率领。
②句意:贼人就都放弃围城逃走了。走,逃跑。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A.用脚踢;B.平素,向来;C.做/被;D.叫。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济,渡过。清,肃清。句意: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联系实际进行解答。事件:祖逖(请缨北伐、中流击);刘琨(智退敌军)。
共同点:①少有大志;②杀敌报国(或“热爱祖国”)。
(5)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根据文章内容和对联的要求,“闻鸡起舞”对“枕戈待旦”;“祖逖展报国大志”对“刘琨建枭虏奇功”。下联为:枕戈待旦,刘琨建枭虏奇功。
(6)本题考查书法作品的临摹及鉴赏能力,明确A是楷书,B是隶书,C是行书,D是草书。能结合书体特点、说明喜欢的原因即可。
答案:
(1)①率领 ②逃跑
(2)C
(3)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
江河。
(4)①请缨北伐 ②中流击楫 ③智退敌军 ④杀敌报国(或“热爱祖国”)
评分:共(4分),每空(1分)
(5)示例:枕戈待旦,刘琨建枭虏奇功
志枭逆虏,刘琨建讨贼奇功
登楼长啸,刘琨建杀敌奇功
评分:本题共(2分),内容(1分),对仗(1分),
(6)能结合书体特点、说明喜欢的原因即可。
评分:本题共(2分)(只给理由评分,但内容要和前面的选择相关)
【点评】“诚”的解释:
1、帝感其诚(诚心)
2、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3、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4、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撰诗文,工草隶,闲①音律。岐王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曰:“子诗清越者,可谱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如其言。是日,维独奏,公主问何名,曰:“《郁轮袍》。”因出诗卷。公主曰:“皆我习讽②,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此子不登榜首,更待何人?”力荐之。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贼③陷两京,驾出幸④,维扈从⑤不及,为所擒,服药称喑⑥病。禄山爱其才,逼至洛阳供旧职,拘于普施寺。贼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维痛悼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闻行在⑦.贼平后,授伪官⑧者皆定罪,独维得免。仕至尚书右丞。
(选自《王维传》,有删改)
注:①闲:通“娴”,熟悉。②习讽:熟悉的、经常诵读的(诗作).③贼:指安禄山。④驾出幸:指唐玄宗出逃。⑤扈从:随从护驾。⑥喑:哑,不能说话。 ⑦行在:皇帝驻留的地方。⑧伪官:在叛军中任职。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同诣九公主第 诣: 拜见
②悉召梨园诸工合乐 悉: 全,都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翻译: (我)以为是古人之作,哪知道竟是你的佳作啊!
(3)请用自己的话简述王维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限60字以内)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授伪官者皆定罪,独维得免”。
【分析】参考译文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就能撰写诗文。尤其擅长草书隶书,娴熟音律。岐王非常看重他。王维将要参加科举考试; 岐王对他说:“你的诗清秀拔俗,可抄录几篇,配上琵琶新乐,能谱写一支曲子,我们一起到九公主府第。“王维按照岐王的话去做。这一天,几个怜人簇拥王维独奏新谱的曲子,九公主问是什么曲名,王维回答说:“这是《郁轮袍》.“王维于是拿出诗卷。九公主说:“这些都是我经常诵读的(诗作).我以为是古人之作,竟然是你的佳作啊!“于是请王维到上座说:“京城能得到这个读书人作解元,实在荣幸啊!”九公主因此全力推荐王维。开元十九年王维考取状元。叛军攻陷长安洛阳,皇帝出逃,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被叛军擒获。他服药假装不能说话,但安禄山爱惜他的才华,他仍被逼迫至两京之一的东都洛阳任原来的职务,并被拘禁在普施寺。叛军在凝碧池设宴,全部召见梨园乐工合奏各种器乐。王维痛悼赋诗:“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在皇帝驻留的地方传诵。叛乱平定以后,凡是在叛军中任伪职的,朝廷都定了罪,只因皇上知道了王维在凝碧池吟诗所表露出的心迹,他才得以幸免。王维后来又官至尚书右丞。
【解答】(1)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我们一起到九公主府第。 诣:拜见。
②句意为:全部召见梨园乐工合奏各种器乐。 悉:全,都。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子:你;句意为:(我)以为是古人之作,哪知道竟是你的佳作啊!。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王维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 ①王维被叛军擒获,②他服药装哑。③安禄山设宴,王维悲痛赋诗表达心迹。④平叛后被皇帝赦免。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句意,分析其含义即可。
答案:
(1)①拜见②全,都
(2)(我)以为是古人之作,哪知道竟是你的佳作啊!
(3)示例:
①王维被叛军擒获,②他服药装哑。③安禄山设宴,王维悲痛赋诗表达心迹。④平叛后被皇帝赦免。
(4)王维作诗,前三句逐层描写国破之哀,哀民生凋敝,天子蒙难,百官流离,宫室荒芜,第四句则笔触一转,写乱贼宴饮庆祝,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唐王朝的忠心。他因此得以免罪。
【点评】词义积累:
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4.(2017•石景山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其年九月,曹公①入荆州,吴将士闻之皆恐。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②劝追召瑜还,助画方略③.权④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⑤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权曰:“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遣诸葛亮诣权。亮备言利害,权大悦,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瑜命盖取艨艟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⑥,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⑦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选自陈寿《三国志》,有删改)
注:①曹公:指曹操。②肃:指鲁肃。③方略:策略,方法。④权:指孙权。⑤藁:多年生草本植物。
⑥牙旗:旗杆上饰有象牙的大旗。⑦豫备:同“预备”。
(1)下面是“延”字的四个解释,文中“权延见群下”“延颈观望”“悉延烧岸上营落”中的“延”字的意思依次是
①伸长 ②召见 ③迎接 ④蔓延
A.③①④B.②①④C.②④①D.③④①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亮备言利害 翻译: 诸葛亮全面地阐述了战与降的利害关系。
(3)请用自己的话简述吴、蜀在赤壁之战中取胜的经过。(限60字以内)
(4)罗贯中在史书基础上,创作出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其中许多精彩情节是虚构的。请对比上文《三国志》中的记载,简述《三国演义》关于赤壁之战的一个虚构的故事。
【分析】三国时期,曹操领兵攻打江东的孙权。孙权的一些臣子认为应该投降,但周瑜认为不可,并举出了四条原因。孙权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周瑜联合备,欲一起破曹。周瑜手下大将黄盖献计说可以用火攻。于是周瑜火烧赤壁,打败了曹军。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孙权召见群臣。延,召见。
伸长脖子看。延,伸长。
全部蔓延烧毁了岸上的军营。延,蔓延。
故选B。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备,全面,详细。言,表明,阐述。故译为:诸葛亮全面地阐述了战与降的利害关系。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本题,需要在正确理解文本意思的基础上,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即可。要注意题目中对于字数的要求。根据文本内容可概括为:孙权召回周瑜商量对策。周瑜力主迎战。刘备派遣诸葛亮说服孙权共同抗击曹军。周瑜采纳黄盖的“火攻”之计,大破曹军。
(4)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根据《三国演义》中对赤壁之战的描述可知,基本的故事情节与本文相同,但本文中并没有出现诸葛亮借东风一节,这一节是作者的虚构。据此分析可作答。
答案:
(1)B
(2)诸葛亮全面地阐述了战与降的利害关系。
(3)孙权召回周瑜商量对策。周瑜力主迎战。刘备派遣诸葛亮说服孙权共同抗击曹军。周瑜采纳黄盖的“火攻”之计,大破曹军。
(4)赤壁之战正值隆冬,但西北风不利于吴军实施火攻计划,周瑜因此患病。诸葛亮看出病因,于七星坛上作法借风,在隆冬之时引起东南风,借此风大破曹军。这就是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
(3分)
【点评】【而】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列各题。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①而西矣。孙膑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②,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③利者蹶④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⑤逐之。
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⑥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⑦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既已过:已经越过齐国国境线。②三晋之兵:这里指魏国的士兵。③“趣,同“趋”,疾走,追逐。④蹶:受挫折。⑤倍日并行:两天的路程一天走到。⑥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⑦烛:照,照亮。
(1)下面是“亡”的四个解释,文中“士卒亡者过半矣”的“亡”的意思是A
A.逃跑 B.失去 C.死亡 D.灭亡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韩告急于齐 于: 向
②读其书未毕 毕: 完毕,结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素悍勇而轻齐
翻译: (魏军)一向剽悍勇武而轻视齐国
②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翻译: 齐军于是乘胜追击,彻底击溃魏国的军队
(4)请用现代汉语简述孙膑取胜的经过。(不超过100字)
【分析】参考译文:
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带兵去援救韩国,直奔大梁。魏国大将庞涓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撤兵离开韩国回魏国。这时齐军已经越过了魏国国境而向西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国的军队向来强悍勇猛,轻视齐国,齐军被称为是胆小的军队善于用兵的人就可根据这一情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孙子兵法》说: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现在命令齐军在进入魏地的第一天 造十万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灶,第三天减为三万灶。”庞涓在齐军后面追了三天,非常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弱,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就超过半数了。”就丢下他的步兵,率领轻兵锐卒,日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估计魏军的行程,晚上应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而且两边的地形险要,可以埋伏军队。就砍下大树的外皮露出白木质并且在上面写着:“庞涓死在这裸树下!”接着命令齐军一万名擅长射箭的弓弩手,在马陵道两边埋伏,事先和那些弩手约好说:“晚上见到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庞涓果然夜晚到了被砍的大树下,见到树干白木上有宇,就取火把来照看。他还没有把上面的字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非常混乱,彼此失去了联系,庞涓自知智谋穷尽,军队已败,便用剑自刎。临死前说:“这样﹣来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了魏国的军队,俘虏魏太子申带回了齐国。孙膑因为这一仗在天下出了名,世代相传他的兵法。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士兵逃亡的就超过半数了。亡:逃跑。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韩国向齐国告急。于:向;
②他还没有把上面的字读完。毕:完毕,结束。
(3)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素:一向;轻:轻视。句子翻译为:(魏军)一向剽悍勇武而轻视齐国。
②因:乘;尽:彻底;破:击溃。句子翻译为:齐军于是乘胜追击,彻底击溃魏国的军队。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以及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答题时先要理解文章意思,然后概括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案:
(1)A
(2)①向 ②完毕,结束
(3)①(魏军)一向剽悍勇武而轻视齐国。
②齐军于是乘胜追击,彻底击溃魏国的军队。
(4)孙膑首先利用了魏军悍勇轻视齐军的弱点,用逐日减灶的计策,引诱敌军轻锐深入。接着,又选择了有利的地理环境进行伏击。同时,在树上刻字,诱使庞涓举火细看。最终,万箭齐发,使得魏军溃败。
【点评】谓
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
太守谓谁(是)
予谓莲(认为)
舍人相谓曰(商量)
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
太守自谓也(命名)
16.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墨子言多不辨
《韩非子》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①也。其身体②则可,其言多而不辩③,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④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⑤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
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注]①显学:著名的学者。②身体:亲身体验。体,动词,实践。③不辩:不讲求辞令。④媵:指陪嫁的女子。⑤辑:通“缉”,连缀。
(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
①传先王之道:②怀其文忘其直:
(2)下列语句中的“而”与“言其多而不辩”一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夺而杀尉 | B.乃记之而去 |
C.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 | D.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②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
(4)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提炼出一个什么成语?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分析】参考译文: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著名的学者。他亲身实践还可以,他讲的话很多,但不讲求辞令,这是为什么呢?“田鸠回答说:“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跟着陪嫁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八十人。来到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而轻视秦伯的女儿。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婢女,而不能说善于嫁女儿。楚国人中有一个在郑国卖珍珠的,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再用桂、椒等香料熏它,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着,用红色的宝珠装饰着,用青色的玉石环绕着。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还给他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啊。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的道理,论述圣人的话,来宣传众人;如果修饰他的言辞,就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若是真的)这样做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所以墨子的言论多,却不注重言辞的修饰。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传扬先王的道理。传:传扬。
②句意为:流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直:直率的道理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例句:他讲的话很多,但不讲求辞令。而:表示转折,但是。
A:夺过宝剑杀死了尉官。而:连词,表示顺承;
B:于是记述下来就离开了。而:连词,表示顺承;
C: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而:表示表示顺承;
D: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而:表示转折,但是。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妾:陪嫁的婢女;贱:轻视;公女,对春秋时代诸侯的女儿们的称呼,也称公子。解释公女。句意为: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而轻视秦伯的女儿
②句中重点词有:鬻:卖;类:一样。句意为:(若是真的)这样做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谈看法谈启示的题,注意一定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抓住要点加以发挥。成语:买椟还珠;启示:不要注重外在,要重视内在,重视实际效用。
答案:
(1)①传:传扬。 ②直:直率的道理
(2)D
(3)①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而轻视秦伯的女儿
②(若是真的)这样做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
(4)买椟还珠,启示:不要注重外在,要重视内在,重视实际效用
【点评】虚词“而”的用法: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6)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7)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17.(2015•丰台区一模)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下题。
【甲】祖逖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资治通鉴•晋纪十》)
【乙】枕戈待旦
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①逆虏②,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其意气相期如此。在晋阳,常③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④,贼又流涕歔欷⑤,有怀土之切。向晓⑥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
(《晋书•刘琨传》)
注释:①[枭]斩首示众,引申为消灭。②[逆虏]敌人。③[常]通“尝”,曾经。④[胡笳]管乐器名,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使用。⑤[歔欷]叹息,哽咽。⑥[向晓]拂晓,天快亮时。
(1)甲乙两文中有多处“为”字,意思不同。甲文中,“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一句中“为”的意思是 ① 做,担任 ;乙文中,“常为胡骑所围数重”一句中“为”的意思是② 被 。
(2)下列词语中,与“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中的“济”意思相同的是A
A.同舟共济 B.无济于事 C.扶危济困 D.刚柔相济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屯淮阴,起冶铸兵。
翻译:
②贼并弃围而走。
翻译:
(4)某学校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活动,小明阅读了以上材料很受鼓舞,他要在活动中介绍两人的事迹。下面是他的发言提纲,请你帮他填一填。
人物 | 表现 | 共同点 | 获得的启示 |
祖逖 | 闻鸡起舞 请缨北伐 中流击楫 | ① 少有大志 ② 杀敌报国(或“热爱祖国”) | |
刘琨 | 枕戈待旦 智退敌军 |
【分析】译文:
【甲】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谘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是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奋发杀敌,大王假如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乙】
刘琨年少而有志气,有纵横的才能,喜欢结交朋友,而颇浮夸。和范阳的祖逖是朋友,听到祖逖被任用,些信给亲人朋友说:“我(每天晚上)枕着刀剑等到天亮,志在剿灭叛逆的贼虏,常常害怕祖逖比我先用了他的鞭子。”他们的意气如此接近。在晋阳,常常被几重的胡骑(这里应该是指匈奴)围住,城里窘迫没有对策,刘琨乘着月色登到高楼上发出啸声,贼人听了,都神色凄然地长叹。到了半夜,又弹奏起胡笳,贼人听了又流泪唏嘘,深切的想念起家乡。到了快天亮的时候又吹,贼人就都放弃围城逃走了。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①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为:做,担任;
②在晋阳,常常被几重的胡骑(这里应该是指匈奴)围住。为:被。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例句: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济:渡。
A: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济:渡。
B: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济:补益,帮助。
C: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济:搭救,拯救。
D: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济:调剂,帮助。
故选:A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有:遂:于是;起:修起;冶:冶铁炉;铸兵:铸造兵器。句意为:(军队)于是在淮阴驻扎,修起冶铁炉,铸造兵器。
②句中重点词有:贼:敌兵;并:一起。句意为:敌兵一起放弃围城而撤离。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联系实际进行解答。共同点:①少有大志;②杀敌报国(或“热爱祖国”).启示:要树立远大理想,有志向,有抱负;爱国表现在以天下为己任,要为国事尽心尽力;退敌要有勇有谋,讲究策略才能做成大事。
答案:
(1)①做,担任 ②被
(2)A
(3)①(军队)于是在淮阴驻扎,修起冶铁炉,铸造兵器。②敌兵一起放弃围城而撤离。
(4)共同点:①少有大志;②杀敌报国(或“热爱祖国”)启示:要树立远大理想,有志向,有抱负;爱国表现在以天下为己任,要为国事尽心尽力;退敌要有勇有谋,讲究策略才能做成大事。
【点评】“诚”的解释:
1、帝感其诚(诚心)
2、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3、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4、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8.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蹴琨觉 蹴: 踢
②睿素无北伐之志 之: 的
③自相鱼肉 鱼肉: 残害
④给千人廪 廪: 军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起冶铸兵 翻译: 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
②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翻译: 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有听到消息就起兵响应的人
(3)祖逖认为晋王朝战乱不断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回答)
【分析】译文:
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等到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外族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如果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祖逖这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踢醒刘琨。蹴,踢。
②句意为:一向没有北伐的志向。之,的。
③句意为:自相残害。鱼肉,残害。
④句意为: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廪,米仓,这里指军饷。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起,修筑。兵,武器。句意: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
②重点词语:必,一定。风,消息。句意: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有听到消息就起兵响应的人。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细读文本,正确翻译后可提炼作答。根据第二段中的“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可提炼作答。
答案:
(1)①踢 ②的③比喻残害杀害 ④米仓,这里指军饷
(2)①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②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有听到消息就起兵响应的人。
(3)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