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北京市交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1北京高中语文期中汇编:诗歌语言
1.(2019秋•丰台区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①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砧声:浆洗衣服后为穿着舒适把衣服捣柔软些的声音。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中“游子”泛指出外远游的人,即作者李颀。“离歌”即离别之歌。
B.第四句写出了对于游子而言,云山带来的是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之感。
C.第六句写的是秋深了,天凉了,人们在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
D.全诗善于炼句,为后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
(2)尾联表达的思想内容与下列哪一个选项的意思接近?
A.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B.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C.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D.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3)品析颈联中“催”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3.(2020秋•顺义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小题。
秋怀诗十一首(其四)
韩愈
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1】。
无枝上蜩,下无盘中蝇。
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憎。
清晓卷书坐,南山见高棱。
其下澄湫水【2】,有蛟寒可罾【3】。
惜哉不得往,岂谓吾无能。
【注释】:【1】凌凌:清澈明净貌。【2】湫水:潭水。【3】罾:渔网,此用作动词“网起”之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起首两句,分别用“恻恻”“凌凌”描写对“秋气”日益凄寒萧瑟、“秋空”日益清澈明净的感受,感觉和视觉相结合。
B.接下来四句,作者将蝇营狗苟的小人比作“蜩”“蝇”,突出了对它们的憎恶和无法将之扫除的遗憾。
C.作者秋晓卷书独坐,望见南山高峰棱角分明,不知不觉间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
D.诗人空具网起蛟龙的气概和才能,虽有振兴国家的宏愿,却怀报国无门的牢骚。
(2)诗歌中借“蜩”“蝇”来喻人,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B.寒渚一归雁,夕阳千万山。(刘长卿《秋杪江亭有作》)
C.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刘禹锡《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D.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温庭筠《碧涧驿晓思》)
(3)明人陆时雍《唐诗镜》评论本诗的艺术特色说:“气格峻嶒(本义指山高耸突兀)。”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4.(2020秋•海淀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下列各题。
贺新郎•赋琵琶①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②、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③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④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⑤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谪居江西上饶时所作。②出塞,指昭君出塞。③辽阳征戍之地。④贺老,指开元、天宝年间善弹琵琶的艺人贺怀智。⑤沉香亭,用沉香建成的亭子,唐玄宗曾在此赏花。李白奉命作《清平调》三首。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杨贵妃抱过的名贵琵琶开篇,目的是批评玄宗沉湎于酒色。
B.“潯阳江头”句以白居易秋夜闻琵琶事自比,表达谪居之苦。
C.“贺老定场无消息”写出作者为朝中无人、国势衰微而担忧。
D.“想沉香亭北”化用李白之典,写出盛时己去的无限悲慨。
(2)清人陈廷焯评本词“无一字不呜咽”。请结合具体词句,至少选择三处,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5.(2020春•朝阳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鲁山山行①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②,千山高复低。妙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③,云外一声鸡。
【注】①鲁山:县名,今属河南,境内有同名的山。②惬:恰当,相合。③何许:何处。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野情”,是指诗人面对自然山野独有会心而产生的情趣。
B.诗人对鲁山山中的气候物种、幽居人家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C.诗人笔下的鲁山,山势高低起伏,错综变化,颇有曲径通幽的妙处。
D.本诗融情于景,在充满情趣的描写中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2)本诗第四联以“云外一声鸡”越发衬托出山野的宁静。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种“以动衬静”的写法一项是
A.青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杜甫《题张氏幽居》)
B.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
C.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白居易《晚秋夜》)
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
(3)元代诗评家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谈到这首诗时说:“……‘熊’‘鹿’一联,人皆称其工,然前联尤幽而有味。”在方回看来,第二联比第三联写得有味道。你更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6.(2019秋•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各题。
玉楼春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hú)皱:有皱褶的纱。
(1)本词上片写景,下片言情。下片所言何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历来为人激赏,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2019-2021北京高中语文期中汇编:诗歌语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2019秋•丰台区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①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砧声:浆洗衣服后为穿着舒适把衣服捣柔软些的声音。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诗的首句中“游子”泛指出外远游的人,即作者李颀。“离歌”即离别之歌。
B.第四句写出了对于游子而言,云山带来的是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之感。
C.第六句写的是秋深了,天凉了,人们在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
D.全诗善于炼句,为后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
(2)尾联表达的思想内容与下列哪一个选项的意思接近?C
A.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B.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C.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D.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3)品析颈联中“催”字的妙处。
【分析】(1)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考查理解诗句含义,要广泛阅读积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结合排除法。
(3)考查炼字的赏析,首先要结合诗句理解词语含义,然后分析该手法的表达效果。
【解答】(1)A.泛指出游的人,是作者的朋友魏万,不是指李颀。
(2)“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C.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3)是拟人手法,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写出了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抒发离愁营造了适当的氛围,表达诗人送别的悲伤情绪。
答案:(1)A
(2)C
(3)“催”为”催促”之意,运用了拟人手法,潼关树叶的枯黄催促寒气日重一日,深秋为添置衣服,京城捣衣声到晚上更多。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点评】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D项是对抒情手法的考查。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词意境,及针对诗词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结合想象内容进行赏析,回答问题。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题型为“炼字”题的“诗眼”题。解答此类题目一般选择动词或形容词,或能概括全诗主旨的词。①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③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解答】(1)B.“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从“酿酒迎新社”“何处饷田归”等句可见,这是清明前后,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的时节,而春社就预示着农忙时节的到来,农民们整日在地里忙碌,甚至无暇回家吃饭,才有“饷田”的行为。
(2)这句话是说村民们早已酿好了酒等着迎接春社祭祀,远处传来几声砧声,暮色霞光渐渐暗淡。前一句写村民们酿酒迎春社祭祀土地神的热闹场景,后一句写出春社祭祀完毕,村民们忙于农活,而只有远处几声砧声传来,诗人院落笼罩在宁静的余晖之中,前句的热闹与后句的宁静形成对比反差,既反映出农民渴望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的心境,更以诗人“村居”的宁静祥和来反衬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
(3)本题开放式作答,先确定自己观点,再进行分析;如认为原诗“数声”好,可认为牧笛声声有动静结合之效,能写出牧童在乡村自由自在地吹笛的情景,同时也写出农人们迎“新社”、牧童“饷田”,充满对一年丰收的期盼之情,渲染乡村热闹轻松的愉悦氛围;如认为“一声”好,可结合前文“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可见环境幽雅,“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可见诗人的闲适,“遥砧送暮晖”可见诗人所居之处的宁静;“一声”则能以声衬静,契合诗歌幽静安闲的意境。
答案:
(1)B。
(2)为准备祭祀、乞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3)示例一: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了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示例二: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点评】炼字
1.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写活画面。
2.形容词﹣﹣形象特点,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3.数词﹣﹣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②夸张渲染。
4.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3.(2020秋•顺义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小题。
秋怀诗十一首(其四)
韩愈
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1】。
无枝上蜩,下无盘中蝇。
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憎。
清晓卷书坐,南山见高棱。
其下澄湫水【2】,有蛟寒可罾【3】。
惜哉不得往,岂谓吾无能。
【注释】:【1】凌凌:清澈明净貌。【2】湫水:潭水。【3】罾:渔网,此用作动词“网起”之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起首两句,分别用“恻恻”“凌凌”描写对“秋气”日益凄寒萧瑟、“秋空”日益清澈明净的感受,感觉和视觉相结合。
B.接下来四句,作者将蝇营狗苟的小人比作“蜩”“蝇”,突出了对它们的憎恶和无法将之扫除的遗憾。
C.作者秋晓卷书独坐,望见南山高峰棱角分明,不知不觉间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
D.诗人空具网起蛟龙的气概和才能,虽有振兴国家的宏愿,却怀报国无门的牢骚。
(2)诗歌中借“蜩”“蝇”来喻人,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B.寒渚一归雁,夕阳千万山。(刘长卿《秋杪江亭有作》)
C.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刘禹锡《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D.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温庭筠《碧涧驿晓思》)
(3)明人陆时雍《唐诗镜》评论本诗的艺术特色说:“气格峻嶒(本义指山高耸突兀)。”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这是一道考核诗歌表达技巧的题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把握能力,要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解答】(1)B.“无法将之扫除的遗憾”错误应该是将之扫除之后的喜悦。
(2)B.“归雁”是诗人的象征,诗人将之比喻为一孤独的归雁。
(3)完成此题首先要理解“气格崚嶒”的含义,“崚嶒”本义是陡峭不平貌,结合到诗歌语言,应该突出其语言风格的不同寻常。然后结合每一联选择的意象如“秋气”“秋空”“高棱”“澄湫水”“蛟”等分析其与众不同的刚健之气。
答案:
(1)B
(2)B
(3)“气格崚嶒”指诗歌选取意象的独特、神韵的悠远、情感的刚健。①诗人选取了“秋日”“秋空”,秋天没有了鸣蝉的聒噪和苍蝇的纷飞,使人神清气爽,以此表达对小人的憎恶及扫除小人之后的喜悦。②诗人在秋晓独望南山,从南山棱角分明、嶙峋突兀的山影中发现了自己的精神、性格,南山正是作者刚耿性格的外化,颇具远神远韵。③诗人又将湫中潜龙比喻为祸害国家的势力,表明自己虽有网蛟的壮志,却报国无门,展现了傲岸的个性和刚健的情感。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4.(2020秋•海淀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下列各题。
贺新郎•赋琵琶①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②、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③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④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⑤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谪居江西上饶时所作。②出塞,指昭君出塞。③辽阳征戍之地。④贺老,指开元、天宝年间善弹琵琶的艺人贺怀智。⑤沉香亭,用沉香建成的亭子,唐玄宗曾在此赏花。李白奉命作《清平调》三首。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以杨贵妃抱过的名贵琵琶开篇,目的是批评玄宗沉湎于酒色。
B.“潯阳江头”句以白居易秋夜闻琵琶事自比,表达谪居之苦。
C.“贺老定场无消息”写出作者为朝中无人、国势衰微而担忧。
D.“想沉香亭北”化用李白之典,写出盛时己去的无限悲慨。
(2)清人陈廷焯评本词“无一字不呜咽”。请结合具体词句,至少选择三处,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题思考方向:①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②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
【解答】(1)A.“目的是批评玄宗沉湎于酒色”错,杨贵妃怀抱过的琵琶,标志着一个“黄金时代”。作者在此,暗指北宋初期歌舞繁华的盛世。目的是借唐说宋。
故选A。
(2)这首词借唐玄宗年间有关琵琶和音乐的典故,抒写北宋沦亡之悲,讥讽南宋小朝廷耽于安乐。全词以弹琵琶为喻,事实上“弹”(谈)的是国家兴亡之曲。“最苦浔阳江头客”以白居易秋夜闻琵琶事自比,表达谪居之苦;“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描写回头眺望昭阳的宫殿,只见孤雁在天边出没,表达天涯沦落之悲;“望昭阳宫殿孤鸿没”我回头眺望昭阳的宫殿,只见孤雁在天边出没,表达了国破之痛;“辽阳驿使音尘绝”征人去辽阳已经多年,如今什么音信都没有,表达了征戍之苦;“贺老定场无消息”作者为朝中无人、国势衰微而担忧;“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化用李白之典,写出盛时己去的无限悲慨。
答案:
(1)A
(2)征人之悲,贬谪之痛,国破之恨,朝廷之哀。(结合具体诗句解读出即可。)
译文:
凤尾琴板刻着凤尾,龙香柏木制成弹拨。盛唐开元间霓裳羽衣的乐曲曾经何等辉煌,但一切都成过眼云烟。最不幸的是浔阳江头的诗客,亭亭画船等待着出发,忽听音乐声悲悲切切。记得王昭君出塞之时,当时黄云弥漫看去像茫茫白雪。当我离开故乡三千余里时,乐曲声声述说着无限的哀怨。我回头眺望昭阳的宫殿,只见孤雁在天边出没。琴弦懂得人间的情意,多少幽恨无法向人述说。
征人去辽阳已经多年,如今什么音信都没有。佳人正在慢拨慢弹着琴,表达着心中的郁结,她的伤心泪沾湿了那美丽的长睫,她技艺超群,将《梁州》曲演奏得哀彻云霄。千古事,如一场云飞烟灭。贺老再也没有消息,沉香亭北的繁华也从此风光不再。当音乐弹到这里,真让人伤心欲绝。
赏析:
同一题材,在不同的作家笔底,表现各异;试听“琵琶”,一到作者手里,即翻作新声,不同凡响。这首词借唐玄宗年间有关琵琶和音乐的典故,抒写北宋沦亡之悲,讥讽南宋小朝廷耽于安乐。全词以弹琵琶为喻,事实上“弹”(谈)的是国家兴亡之曲。
此琵琶,乃檀木所制,尾刻双凤,龙香板为拨,何其精美名贵!“凤尾龙香拨”。这杨贵妃怀抱过的琵琶,它标志着一个“黄金时代”。作者在此,暗指北宋初期歌舞繁华的盛世。而“霓裳曲罢”则标志着国运衰微与动乱开始。借唐说宋,发端即点到主题而又不露痕迹,可谓引人入胜之笔。
“浔阳江头”二句,一转,用白居易《琵琶行》所叙事。源自“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白氏在江边关客“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序云“是夕始有迁谪意”,是听了琵琶曲与弹奏女子自述身世之后的所感。词以“最苦”二字概括,表明作者也有同感。“画舸”句用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句意。作者以白居易的情事自比,并切琵琶,其“天涯沦落”之感亦可知矣。
“记出塞”接连数句又一转,从个人遭遇写到国家恨事。“望昭阳宫殿”等句分明是写一种特殊感情,与当日昭君出塞时去国怀乡之痛不完全是一回事。这里恐怕是在暗喻“二帝蒙尘”的靖康之变。这种写法在南宋词家中也不乏其人。姜夔《疏影》词中亦有“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之句,郑文焯亦云“伤二帝蒙尘,诸后妃相从北辕,沦落胡地,故以昭君托喻”。
“辽阳驿使”数句转到眼前的现实。词人怀念北方故土,联想琐窗深处,当寒气袭人时,闺中少妇正在怀念远戍辽阳而杳无音信的征人。她想藉琵琶解闷,结果愈弹愈是伤心。“推手”等句,指弹琵琶,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欧阳修《明妃曲》本此而有“推手为琵却手琶”之句;所弹之曲为《梁州》。《梁州》即《凉州》,唐西凉府所进边地乐曲,梁、凉二字唐人已混用。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谓贞元初康昆仑翻入琵琶。白居易诗:“《霓裳》奏罢唱《梁州》,红袖斜翻翠黛愁。”可见其声哀怨。“哀彻”两字加深了悲凉的意绪。“云飞烟灭”已将上文一齐结束,“贺老”句便是尾声。
这尾声与发端遥相呼应,再次强调盛时已成过去,已成为历史。贺老即贺怀智,开元、天宝间琵琶高手,他一弹则全场寂静无声。元稹《连昌宫词》云:“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贺老定场”即无消息,则“沉香亭北倚栏干”(李白《清平调》)的贵妃面影当然也不可见,这“凤尾龙香拨”的琵琶亦无主矣。故作者云“弹到此”即“呜咽”不止,写悲慨无穷的国难家愁。
此篇手法新颖,从章法上看与《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可并为姊妹篇,都列举了许多有关的典故,而其中皆有一线相连。即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仍觉圆转流丽。由此可联想到唐时李商隐的《泪》(永巷长年怨绮罗)一诗,也是列举古来各种挥泪之事,最后归结为一事。辛词章法可能学自李诗,而又有出蓝之妙。再上溯可找到江淹的《恨赋》、《别赋》,李白《拟恨赋》等类篇章,作者用之以为词,可谓创新。
此词除使用典故多能流转自如外,还显示了辛词的另一特色,即豪放而兼俊美,所谓“肝肠似火,面目如花”者。词中如“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句,不独用昭君出塞之典故,且含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的诗意,形象很美,韵味亦深长。又“轻拢慢捻”四字,不独是用白居易诗点出弹琵琶,而好在将闺人愁闷无意绪、心情懒慢的神态也随之描画出来了。“泪珠盈睫”,令人想见那长睫毛闪动的晶莹珠泪,非而见美,更渲染了哀怨气氛,烘托了主题。
前人评辛词曰“大气包举”,所谓“大气”,就是指贯穿在词中那种浓烈的爱国之情,沉郁而激昂。而他的词风却不见粗犷,反倒是思理细腻绵密,语言华丽高雅,虽“用事多”,不嫌板滞。“情”在其中,密处见疏,实中有虚,令人读后有荡气回肠之感。
【点评】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2020春•朝阳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鲁山山行①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②,千山高复低。妙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③,云外一声鸡。
【注】①鲁山:县名,今属河南,境内有同名的山。②惬:恰当,相合。③何许:何处。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野情”,是指诗人面对自然山野独有会心而产生的情趣。
B.诗人对鲁山山中的气候物种、幽居人家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C.诗人笔下的鲁山,山势高低起伏,错综变化,颇有曲径通幽的妙处。
D.本诗融情于景,在充满情趣的描写中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2)本诗第四联以“云外一声鸡”越发衬托出山野的宁静。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种“以动衬静”的写法一项是C
A.青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杜甫《题张氏幽居》)
B.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
C.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白居易《晚秋夜》)
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
(3)元代诗评家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谈到这首诗时说:“……‘熊’‘鹿’一联,人皆称其工,然前联尤幽而有味。”在方回看来,第二联比第三联写得有味道。你更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3)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B.“细致入微的描写”错误,诗人没有对鲁山山中的气候物种、幽居人家做细致入微的描写。
故选B。
(2)A.“青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选自杜甫《题张氏幽居》,意思是“春日的山中独处无伴,因而特意把您访求,丁丁的伐木声使山谷更显清幽”。其中,“伐木丁丁山更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丁丁的伐木声衬托幽静的山,显得山越发幽静了。
B.“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选自苏舜钦《夏意》,意思是“中午时分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午睡醒来,耳边传来一阵阵黄莺的啼叫声”,这两句诗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不时传来的断续莺声来反衬梦醒后宁谧恬静的环境。
C.“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选自白居易《晚秋夜》,意思是“塞外飞鸿感到晚秋已尽,急速的由北向南飞去;邻居的鸡啼推迟因为它知道昼短夜长”,这两句诗用“塞鸿”和“邻鸡”的变化侧面表现晚秋深夜的寒冷,把诗情深化到一个更新的境界。
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选自赵嘏《长安秋望》,意思是“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其中,“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这两句诗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动态的景物衬托“人倚楼”的静态描写,颇见匠心。
故选C。
(3)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比如更喜欢第二联,第二联写山峰景色各异多变,让人有兴趣去探寻其美,山路幽深,蜿蜒向前,在路上行走有一种探寻未知世界的乐趣,极富独行之乐趣。也可更认可第三联,第三联主要写的是山中动物的嬉戏。写到霜雪融落,有笨拙的熊在缓慢地爬树,树林幽静,有成群的鹿儿正在小溪边悠闲地饮水。另外这两句也较为符合事理,富有情趣,展现了山林中的幽静,写动物的活动写得自由而安详。
答案:
(1)B
(2)C
(3)更喜欢第二联。“妙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写山峰奇异,各不相同;山路幽深,令人迷失。这两句诗表现出山中景物多变的特点,给人以梦幻之感。面对此景,“独行”的快感便油然而生,正符合诗人偏好“野情”的心理与趣味。
更喜欢第三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写山中兽类戏耍、饮食。“霜落”才见“熊升树”,“林空”才得“鹿饮溪”,这两句诗不仅符合事理,而且将山中生物的活动表现得自由、安详,令人陶醉。
译文:
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
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赏析: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仿佛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
山路崎呕,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此诗一开头就将这一类情况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恰恰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对此作了说明:“千山高复低。”按时间顺序,两句为倒装。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复低”,这当然是“山行”所见。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适与野情惬”,则是“山行”所感。首联只点“山”而“行”在其中。
颔联进一步写“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复低”;“好峰”之“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又与“适与野情惬”契合。说“好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千山”中继续行走,也继续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单是点题。“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不仅传“幽”、“独”之神,而且以小景见大景,进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复低”的境界。山径幽深,容易“迷”;独行无伴,容易“迷”;“千山高复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
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时,又写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会“升树”,林中之“鹿”也要“饮溪”;但树叶茂密,遮断视线,“山行”者很难看见“熊升树”与“鹿饮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树”、“鹿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饱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很是闲适,野趣盎然。
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诗云:“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枯木形,人禽两自在!…”梅尧臣从林外“幽径”看林中,见“熊升树”、“鹿饮溪”,那正是苏轼所说的“无人态”,因而就显得“自在”。熊“自在”,鹿“自在”,看“熊升树”、“鹿饮溪”的人也“自在”。
此联就可以说是“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而且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熊升树”、“鹿饮溪”而未受到任何惊扰,见得除“幽径”的“独行”者而外,四野无人,一片幽寂;而“独行”者看了。“熊升树”,又看“鹿饮溪”,其心情之闲静愉悦,也见于言外。从章法上看,这一联不仅紧承上句的“幽”、“独”而来,而且对首句“适与野情惬”作了更充分的表现。
全诗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收尾,余味无穷。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看见了人家。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是看不见人家,才询问樵夫。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呢?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哩,快来休息吧!”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都跃然可见、宛然可想。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6.(2019秋•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各题。
玉楼春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hú)皱:有皱褶的纱。
(1)本词上片写景,下片言情。下片所言何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历来为人激赏,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的时候具体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解答的时候具体分析即可。
【解答】(1)扣住关键词句。“长恨”的遗憾之情;“留”,的留恋之意。
(2)首先指出“闹”的含义,“热闹、春意盎然”的意思。然后指出手法,把红杏写活了,最后点出情感﹣﹣欢乐。
答案:
(1)①对无常、短促之生命的遗憾。②对欢愉、美好之春光的留恋。
(2)指出“闹”字用得绝妙。对词句阐述以拟人(或通感)手法,灵动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饱含了作者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译文】
东城外面的景色,越来越美。湖面上棉纱一样的波浪,负载着游船,承载着游客的欢乐。绿杨翠柳,茂密如烟,春深了,只有早上,尚余轻寒。红杏枝头,蜂飞蝶舞,春意盎然。
人生的欢乐是多么少啊!愿拿千金换一笑。他端起斟满的酒杯,邀请夕阳,劝夕阳同干一杯。希望金色的晚照,能够在美丽的花丛中多停留一会儿!
【赏析】
本词歌咏春天,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上片写初春的风景。起句“东城渐觉风光好”,以叙述的语气缓缓写来,表面上似不经意,但“好”字已压抑不住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以下三句就是“风光好”的具体发挥与形象写照。首先是“縠皱波纹迎客棹”,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盈盈春水,那一条条漾动着水的波纹,仿佛是在向客人招手表示欢迎。然后又要人们随着他去观赏“绿杨”,“绿杨”句点出“客棹”来临的时光与特色。“晓寒轻”写的是春意,也是作者心头的情意。“波纹”、“绿杨”都象征着春天。但是,更能象征春天的却是春花,在此前提下,上片最后一句终于咏出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绝唱。如果说这一句是画面上的点睛之笔,还不如说是词人心中绽开的感情花朵。“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下片再从词人主观情感上对春光美好做进一步的烘托。“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二句,是从功名利禄这两个方面来衬托春天的可爱与可贵。词人身居要职,官务缠身,很少有时间或机会从春天里寻取人生的乐趣,故引以为“浮生”之“长恨”。于是,就有了宁弃“千金”而不愿放过从春光中获取短暂“一笑”的感慨。既然春天如此可贵可爱,词人禁不住“为君持酒劝斜阳”,明确提出“且向花间留晚照”的强烈主观要求。这要求是“无理”的,因此也是不可能的,却能够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的珍视,对光阴的爱惜。这种对时光与生命的珍惜,与晏殊在富贵中所产生的“闲愁”同一根源,在宋祁其它词作中也时有流露,如《浪淘沙近》说:“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觉韶光换。至如今,始惜月满、花满、酒满。”
这首词最精彩之处,是第四句的“闹”字。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一个字,即传达出春日万物争喧的情景,这正是词人的高明之处。不过,也有人反对这个“闹”字。清代学者李渔曾写道:“闹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于诗词。”当然,这不过是他一己之见。对于春天,诸多诗家学者,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观照。宋代无名氏有诗写道:“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该诗从两个方面对春日春风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我们知道,一年分四季,自然界不会永远是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人生也何尝不是如此?人生的道路上也不会总是一马平川,风平浪静,不会总是月白风清,良辰美景,不会总是成功的欢乐、动人的微笑、甜蜜的絮语、悦耳的歌声。所以,当您的人生中遇到“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举步维艰的时候;当你的人生遇到“无边落木萧萧下”“黑云压城城欲摧”,困难重重的时候;当您的人生遇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天寒地冻的时候,请您不要气馁,不要退缩,不要一蹶不振,要相信当冬天到来的时候,春天还会远吗?最后,给朋友们送上两句话:一句是,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一句是,留得根蒂在,岁岁有春风。
【点评】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