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外交部副部长傅莹:一旦中美闹翻,有没有国家会站在中国一边

【少儿禁】马建《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成都mc是什么】成都mc浴室小黑屋见闻(史诗级巨瓜)

身价破亿,局长爷爷,中国最大受益者为何铁杆反华?

全球化丧钟,不仅为张一鸣而鸣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自由微信安卓APP发布,立即下载! | 提交文章网址
查看原文

《琵琶行》课前讲解与课后练习

高考精品讲义集


《论语》阅读题之君子之风专题练习

《红楼梦》章节阅读题

《乡土中国》扩展阅读(一)

《乡土中国》扩展阅读(二)

九月的丰收与失散(讲义)

《芣苢》课前讲解与课后练习

《短歌行》课前讲解与课后练习

《插秧歌》课前讲解与课后练习

《登高》课前讲解与课后练习

考场诗词散文里的重阳节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上册《劝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上册《赤壁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五石之瓠》《兼爱》原文译文及习题


琵琶行并序 课前

 课文拓展                                     

                                 新乐府运动

  这是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发起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来的。

  新乐府的特点有三:

  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从音乐角度来看,是徒有乐府之名;但从文学上来说,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   

  新乐府运动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整套理论,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使这一伟大的文学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

                                歌行体

  歌行体,又称乐府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体裁之一,由南朝宋的鲍照所创。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做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是旧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如《长恨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如《长歌行》。“歌”“行”都属于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但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上采用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篇幅可长可短,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1 .给加点字注音:
虾________蟆陵        红绡________        钿________头
银篦________         阑________干        呕哑________
嘲哳________

【答案】há   xiāo   diàn   bì   lán   ōuyā   zhāozhā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虾:há。绡:xiāo。钿:diàn。篦:bì。阑:lán。呕哑:ōuyā。嘲哳:zhāozhā。

2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失向来之烟霞
古义:       今义:
(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今义:
(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       今义:
(4)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       今义:
(5)又闻此语重唧唧
古义:       今义:

【答案】(1)原来/从来,一向(2)第二年/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3)于是创作/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4)整理/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5)叹息/拟声词,形容虫叫声等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意思的能力。
“失向来之烟霞”意思是“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向来”古义是指原来,先前,而今天是指从来;“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意思是“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明年”古义是指第二年,今天是指今年的下一年;“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意思是“于是写了(这首)(七言)诗,作歌用来赠给她(琵琶女)”,“因为”古义是两个词,于是创作,今天是表因果的关联词;“整顿衣裳起敛容”意思是“整理一下衣服起身站立,收敛(深思时悲愤幽怨的)面部表情”,“整顿”古义是整理,今天是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又闻此语重唧唧”意思是“听了这番话更加叹息”,“唧唧”古义是叹息,今天是描摹虫叫声。

3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琵琶行并序》
(1)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副词,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为长句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骑突出                  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顿衣裳起敛容            整顿:____________________
(5)暮去朝来颜色故            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前   于是创作   突然冲出   整理   容貌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向前:副词,以前,句子翻译为:凄凄切切不再像以前那种声音。
(2)因为:于是创作,句子翻译为:于是创作了长句。
(3)突出:突然冲出,句子翻译为:铁甲骑兵突然冲出。
(4)整顿:整理,句子翻译为:整理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5)颜色:容貌,句子翻译为: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容貌衰老。
【点睛】
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4 .重要词语。
《琵琶行并序》
?明年秋,送客盆浦口        明年: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快弹数曲                快: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 思:名词,___________
?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二年   畅快   声音低沉   深长的情思   随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本句意为“第二年秋天,在盆浦口送别客人”,“明年”在古代含义一般为“第二年”;
?本句意为“让她畅快地弹奏几支曲子”,“快”不应理解为“快速”,因为乐曲自有其节奏旋律,要解释为“畅快”;
?本句意为“弦弦声音低沉,凄楚悲切,隐含着深长的情思”,“掩抑”指声音低沉,“思”读作“sì”,指情思,情绪;
?本句意为“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其中“信”可联系成语“信手拈来”来理解,指“随意”。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5 .解释加点的词语:
《琵琶行并序》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间关: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去来江口守空船            来: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副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形容鸟鸣婉转   平常,随随便便   语气助词,不译。   忽然,一下子   退回   

【解析】
【详解】
本题是对实词和虚词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别要注意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活用的现象。
间关:形容鸟鸣婉转。句意:一会儿像黄鹂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
等闲:平常,随随便便。句意: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来:语气助词。句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
暂:忽然,一下子。句意:像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
却:退回。句意: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点睛】
考查重点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实词的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一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项,语意为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潦倒,在这里意思是衰颓,失意;
B项,语意为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老大,在这里意思是年纪大了;
C项,语意为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解释正确。
D项,语意为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掩泣,在这里意思掩面哭泣。
故选C。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铮铮然有京都声 声:声音

B.醉不成欢惨将别 惨:悲伤

C.钿头银篦击节碎 节:节拍

D.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忽然,一下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这就要求考生除了积累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在具体语境中准确把握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即采用“积累+技巧”的备考策略,以求事半功倍。本题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A项中“声”,结合语境“铮铮然有京都声”可以推断此处指乐曲声调。故选A。

8 .下列各句中对省略成分的补充,错误的一项是(   )

A.送客(于)湓浦口

B.使(之)快弹数曲

C.沉吟放拨(于)插弦中

D.本(是)长安倡女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句式中省略句的掌握能力,主要有省略主语“之”、“其”,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等,判断省略了哪些成分,都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C项,应为“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于”是介词,在的意思,句意为:“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
故选C。
【点睛】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省略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翻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9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感斯人言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转徙于江湖间

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辨别能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学生要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以及判断技巧,通过关键词,句法关系准确地判断。
A项,被动句,正确语序为“(于)斯人言感” 即“被这个人的话感动”;
B项,被动句,“为所”表示被动,句意为:“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 
C项,介词结构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 即“在江湖之间辗转迁移”;
D项,被动句,“迁谪”指被降职,句意为“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
故选C。
【点睛】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用“见”、“于”、“见于”表被动;“为所”表被动,用“被”表被动;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本题的D项,“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10 .《琵琶行》序言主要交代了什么。

【答案】序言: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写诗的动机。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通过自己对古文知识的积累,理解文段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
“元和十年,明年秋,送客湓浦口”交代了时间和地点;“闻舟中夜弹琵琶者,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交代了人物;“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交代了写作动机。

11 .阅读(端正好),将《琵琶行》(第一节)仿写成(端正好)。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琵琶行》(第一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答案】(1)秋风起,夜无边,江浸月,枫荻乱飞。带不走离别滋味,让我一夜醉。(2)秋瑟瑟,夜沉沉,月茫茫,马蹄乱狂。劝君举杯洗愁肠,满壶是离伤。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要求将《琵琶行》(第一节)仿写成【端正好】。【端正好】是一种曲牌名,仿写时形式上注意采用【端正好】的句式、句数,每句的字数,要符合曲牌的特点;内容上注意体会《琵琶行》的意境,要保持意境的完整以一致性;还要注意这是一种渲染离别场景的描写,考生要写出画面感,加上适当的想象。

12 .根据所给上联,从《登高》与《琵琶行》中选择一首对出下联。要求:符合所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对联基本格式。
上联:独立橘洲,毛泽东抒发凌云壮志
下联:

【答案】①面对秋景,杜工部感慨老病孤独②聆听琵琶,白居易咏唱迁谪感伤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对联的能力。对对联应该注意三点:第一,字数相等,指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第二,内容相关,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第三,词性相当,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字、词的词性应属于同一类别;第四,平仄相谐,是指声调相互协调,以便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
根据要求,要从《登高》与《琵琶行》中选择一首诗对出下联.从上联看,所写内容要突出所选诗中的一个意象,从下联看,写出作者,然后指出作者所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另外,需要注意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一、二声调。如,聆听琵琶,白居易咏唱迁谪感伤。

13 .发挥联想与想象,根据《琵琶行》中的句子“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进行拓展,描写一个场景。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至少使用两种修辞,不低于80个字。

【答案】夜深人静,跳动的音符刚刚停止,如莺啼般的曲子刚弹奏完毕,富家子弟争先恐后送上万千锦帛,此景何等壮观。但这一切已经过去,如今孤独一人,每每想起怎能不让人泪流满面。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扩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题干“发挥联想与想象,根据《琵琶行》中的句子‘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进行拓展,描写一个场景”,这里要注意“描写一个场景”;要求里面要注意“至少使用两种修辞”“不低于80个字”。考生可以依据“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意思,联想与想象一个“少年事”的场景进行扩展,也可以围绕“妆泪红阑干”,通过联想与想象一个琵琶女孤独落泪的场面。只要是围绕“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而展开的场面描写都是合适的。扩展时要注意修辞的使用和字数的要求。

14 .“通感”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官的体验挪移转换,以丰富人的体验,增加审美情趣。请分析下面两个句子的通感转换。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答案】(1)此句写荷香由嗅觉向听觉的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都是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沁人心脾的,以一种感觉写另一种感觉,两种感觉叠加,荷香更为清淡飘渺。(2)此句写琵琶声由听觉向视觉的转移。粗粗细细的琵琶声与大珠小珠滚落玉盘的形象都是参差错落的,以一种感觉写另一种感觉,两种感觉叠加,琵琶声更为圆润动听。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1)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2)“嘈嘈切切”的琵琶声是听觉,“大珠小珠落玉盘”有视觉上的参差错落感,把声音以视觉画面传出,形象生动,突出琵琶声清脆、轻重交织的特点。

15 .请根据《琵琶行》内容,在下面一段新课导入语中续写一句话。要求:续写句子与画线的句子大体相似。
两千多年前,一个是文人雅士,一个是山野樵夫,是音乐使他们共同演奏了一曲永世流传的高山流水。在那个偶然的黄昏,鹦鹉洲的萋萋芳草,郁郁葱林,共同见证了一段知音相惜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遇琵琶女而写出的新乐府诗《琵琶行》。

【答案】一个是文人骚客,一个是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根据《琵琶行》内容,在下面一段新课导入语中续写一句话”,这是变相地考查语言运用中的仿写句子。仿写句子一般要找出模仿母句,然后分析母句结构,确定保留骨骼,最后明确填充内容,寻找搭配语词。本题要模仿的句子是“一个是文人雅士,一个是山野樵夫,是音乐使他们共同演奏了一曲永世流传的高山流水。在那个偶然的黄昏,鹦鹉洲的萋萋芳草,郁郁葱林”,母句结构是“一个是……,一个是……,是……,在那个……,……,……”,注意词语搭配。续写内容为《琵琶行》中的内容,人物只能选取白居易和琵琶女,根据母句结构,搭配词语即可。

 



《琵琶行》课后练习

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难求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暮去朝来颜色D.凄凄不似向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降职)    年长衰(姿色)

B.出官二年(从家里出来做官)    转徙于江湖间(辗转迁移)

C.弦弦掩抑声声(悲伤,哀愁)    如听仙乐耳明(忽然,一下子)

D.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四弦声如裂帛(同时)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闻舟中夜弹琵琶            马之千里

B.铮铮有京都声              沛公其计,从之

C.今漂沦憔悴,转徙江湖间    得复见将军

D.长句,歌以赠之          两小儿笑曰:“孰汝多知乎?”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青冥浩荡不见底    浩荡:形容广大、广阔

B.使弹数曲       快:赶快        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随随便便

C.凡六百一十六   言:字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烟涛微茫难求   信:确实,实在  惟时之枕席      觉:睡觉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夕始觉有迁谪意B.江州司马青衫湿

C.使快弹数曲D.妆成每被秋娘妒

6.所用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B.终岁不闻丝竹声

C.秦时明月汉时关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交代地点、时间和这一段的中心事件,环境描写烘托出离别时悲凉的气氛。

B.三四两句写诗人骑马送别船上即将远行的朋友,要为朋友饯行,却连音乐也没有。

C.五六两句写饯别时诗人与朋友的内心都十分悲痛,茫茫的江面上映着月影,更增添了悲凉之感。

D.从七八两句琵琶声使人产生的情绪变化可知:前面的“无管弦”、“惨将别”等起了反衬的作用。

8.对第二段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不愿见官员,她虽曾为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

B.“拢”、“捻”、“抹”、“挑”是弹奏的手法,而这些繁复的手法在一个句子中写出,又是“信手”弹来,足见技巧的娴熟。

C.“间关”形容鸟叫声,与《诗经》中“关关雎鸠”的“关关”相同;“滑”形容乐曲的婉转流畅,与“冷涩”的“涩”相对。

D.由“冷涩”到“凝绝”描绘了声音由迟缓轻细、越来越细,到逐渐消失的过程,“此时无声胜有声”胜在情思缅邈,意味无穷。

9.下列句子中对诗句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请你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可真难,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这段时间,我们一起流汗,一起流泪,“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10.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等闲”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不可等闲视之。

1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情景。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12《琵琶行 并序》中有些环境描写的诗句很好地烘托了气氛。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烘托出一种苍劲悲壮的气氛。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乐声动人、听者全神贯注的气氛。

C“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烘托了孤独寂寞的气氛。

D“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与朋友饯别的凄凉情景。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琵琶行

戴复古

浔阳江头秋月明,黄芦叶底秋风声。

银龙行酒送归客,丈夫不为儿女情。

隔船琵琶自愁思,何预江州司马事。

为渠感激作歌行,一写六百六十字。

白乐天,白乐天,

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

弗堪谪宦便归去,庐山政接柴桑路。

不寻黄菊伴渊明,忍泣青衫对商妇。

13.下列诗句中的“渠”与“为渠感激作歌行”中的“渠”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B.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C.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李贺《三月过行宫》)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4.戴复古对白居易写作持怎样的态度?他有什么见解?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汇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5.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颖师弹琴》起调轻柔细碎,音调缠绵婉转,用一对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做比,让人联想到他们在切切私语、谈笑、倾诉。

B.“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写声音舒缓、悠扬,好像那白云悠然于碧空,也像那柳絮随风癫狂、飘荡,使人也为之神游四方。

C.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时,诗人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

D.李诗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故而使人难以把握诗中描写的音乐美。

16.试比较《琵琶行并序》《听颖师弹琴》两首诗与《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一)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二)

琵琶行(节选)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7.下列对《夜筝》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表现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有很强的画面感。

B.首句写明月,借月点明时间的同时,也渲染了环境的明净美好,衬托了弹筝女子的形象。

C.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表现了弹筝女子孤芳自赏的心性。

D.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

18.请比较两首诗,分析二者在描写内容上的异与同。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夜闻歌者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注)①诗人当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景色,用秋江月夜的环境来烘托故事的悲凉气氛。

B.三至十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了歌女悲哀的神情。她的歌唱和哭立令人伤感难受,她年轻美丽,又是那样悲哀,靠着帆樯站立,眼泪直往下掉。

C.最后四句,诗人想去探寻歌女悲哀的原因,可是这位年轻的歌女却守口如瓶,一言不发,让人猜疑,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

D.这首诗用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位楚楚动人的歌女形象。诗人是冷静、纯客观地记叙,语言中没有融进多少个人的感情。

20.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相比,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①蟠木:弯曲的树。

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B.“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C.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当时生活极度贫穷困窘。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

2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琵琶行》

唐 白居易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二)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 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①张伯淳,由宋入元的士子,早年科举仕进;宋亡后,出任元朝杭州儒学教授之职。此词写于元初。②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③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④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3.下面是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实为琵琶女借乐曲抒发思想情感的过程,“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便可看出。

B.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音渐歇的过程,“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声音激越雄壮达到高潮。收拨一划,声音婉转悠长,清脆悦耳。

C.作者对“关塞风寒,浔阳月色”的曲调特别敏感;即使在“天气暖犹轻”的“落红”季节,孤冷心绪也被“旧谱与新声”挑拨得愈发凄楚。

D.《琵琶行》整首诗和《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都赞叹琵琶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同时也通过音乐传达“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慨。

24.《琵琶行》选文和《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下片中都有琵琶演奏的描写,请分析二者在描写手法上的差异。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江神子·癸亥陈和叔会于赏心亭

张舜民

七朝文物旧江山。水如天。莫凭阑。千古斜阳,无处问长安。更隔秦淮闻旧曲,秋已半,夜将阑。

争教潘鬓不生斑?敛芳颜。抹幺弦。须记琵琶,子细说因缘。待得鸾胶肠已断,重别日,是何年?

(注)①此词为词人南贬途中与友人会于金陵赏心亭时所作。②鸾胶:据《武帝外传》中“西海献鸾胶,武帝弦断,以胶续之,弦两头遂相著,终日射不断,武帝大悦,名续弦胶”。

25.“无处问长安”中的“长安”代指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感情。

26.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双调)蟾宫曲

卢 挚

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淹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27.以下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双调”是本曲的宫调。宫调可以表明音乐的各种调式,其作用相当于词中的词牌,比如《窦娥冤》中的“仙吕”“点绛唇”,“仙吕”即为宫调名。

B.本曲内容极富乡村气息。例如一句“两腿青泥”,给读者扑面吹来了一股泥土气息,刚捞完虾,又热又渴,于是坐在杨柳荫下磕破西瓜而食,场景极有乡村特点。

C.小二哥吃不到西瓜“昔涎刺塔”的样子,富于农村少年的特征,很有滑稽感戏剧性。作者抓住瞬间神态,使人物显得栩栩如生。

D.本曲的环境描写有着烘托人物的作用,例如“荞麦开花,绿豆生芽”两句,不但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也丰富了画面的色彩,使人物活动的环境更加典型。

28.本曲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9.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内容和手法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昭君村在荆门,诗人在夔州白帝城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B.颔联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用了对比的手法。

C.颈联写汉元帝从图画里认识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昭君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D.尾联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30.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细捻轻拢”句,由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化出,赞美弹奏琵琶的技艺。

3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听宋宗儒擿阮歌(节选)

黄庭坚

手挥琵琶送飞鸿,促弦聆醉惊客起

寒虫催织月笼秋,独雁叫群天拍水

楚国羁臣放十年,汉宫佳人嫁千里。

深闺洞房语恩怨,紫燕黄鹂韵桃李。

楚狂行歌惊市人,渔父挐舟在葭苇。

问君枯木著朱绳,何能道人意中事?

(注)①阮:即阮咸,一种形似琵琶的乐器,相传为西晋音乐家、文学家阮咸所创制。擿():弹奏。②催织:即促织。③楚国羁臣:指屈原。④汉宫佳人:指王昭君,据说她出塞时曾携带琵琶,马上弹奏。⑤挐(ráo):通“挠”。本指船桨,这里是以桨划船。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宋宗儒弹奏阮咸,让人如临其境,聆听到动人音乐,感受到演奏者高超的技艺。

B.“手挥”写宋宗儒弹奏动作,“送飞鸿”暗含弹琴者的思想感情,引出具体的音乐场面描写。

C.“深闺洞房语恩怨”写音乐的凄凉伤感;“紫燕黄鹏韵桃李”表现的是音乐的悦耳宜人。

D.“枯木著朱绳”是抑,写阮咸的貌不惊人;“道人意中事”是扬,写宋宗儒用它弹奏佳曲。

34.这首诗描写音乐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锦堂春·锦堂春慢

[宋]司马光

红日迟迟,虚廊转影,槐阴迤逦西斜。彩笔工夫,难状晚景烟霞。蝶尚不知春去,漫绕幽砌寻花。奈猛风过后,纵有残红,飞向谁家。

始知青鬓无价,叹飘零宦路,荏苒年华。今日笙歌丛里,特地咨嗟。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怎不教人易老,多少离愁,散在天涯。

(注)此词为宋神宗变法后,司马光退居洛阳时所作。

35.从格式看,这首词的词牌是(   )。

A.苏幕遮B.水龙吟C.雨霖铃D.锦堂春

36.对上片景物描写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刻画庭院中光影变化,体物入微。

B.以工笔细腻描绘烟霭,色彩鲜明。

C.虚写蝴蝶绕阶寻花,衬托春色之美。

D.实写残红风中飘舞,笔调婉约动人。

37.画线部分运用典故深化了情感,请结合上下文加以赏析。

 

 

三、语言表达

38.下面两副对联都是有关《琵琶行》和白居易的,顺序已被打乱,请重新组成对联。(只写序号)

①枫叶四弦秋  ②浔阳千尺水  ③勾留江上别离情  ④怅触天涯迁谪恨

(1)上联: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

①堤建西湖  ②心在苍生  ③千秋永祀老诗翁

④神归东洛  ⑤笔诤时政  ⑥万户争传新乐府

(2)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

39.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

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叫“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公元815--818)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酒赋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

40.右面这幅图片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插图,请你发挥想象,描写图片中的情景。要求:语言鲜明、生动,50字左右。

 

41.语言综合运用。

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琵琶音乐的千古绝唱,更是“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的真实写照。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之“良久立”,不啻又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请围绕“良久立”及其前后细节,写一段琵琶女内心倒海翻江、情感变化复杂难陈的文字。

要求:(1)从琵琶女的角度,以第一人称来写;(2)运用比喻、排比修辞手法,有心理和动作描写,富于感染力;(3)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信”,古义:实在;今义:诚实、书信。

B.“冷落”,不热闹。古今意义相同。

C.“颜色”,古义:人的脸色;今义:色彩。

D.“向前”,古义:以前、刚才;今义:朝着前方(面)。

故选B

2.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出官”:意思应是“(京官)外调”。

故选B

【点睛】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推断方法:一、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二、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语的意义可以通过字形特征进行推断。三、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可以利用相邻字的这种意义“相同”“相反”的关系,推断实词的意义。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6yuan获取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