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北京高三上学期期中古诗、古文、散文、名著汇编
2020—2021学年海淀高三期中记叙文《与你重逢》范文解析
2020—2021北京高三上学期期中汇编
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2020·北京海淀·高三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人姓杜氏,父某,祖某,温州瑞安县人也。杜氏世为县吏,外王父(1)不愿为吏也,去之,居田间,有耕渔之乐。其后业衰。而夫人生十余年,则能当其门户劳辱之事矣。孝敬仁善,异于他女子。
始,叶氏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匮三世矣。当此时,夫人归叶氏也。夫人既归而岁大水,飘没数百里,室庐什器偕尽。自是连困厄,无常居,随僦(2)辄迁,凡迁二十一所。所至或出门无行路,或栋宇不完,夫人居之,未尝变色,曰:“此吾所以从其夫也”。于是家君聚数童子以自给,多不继。夫人无生事(3)可治,然犹营理其微细者,至乃拾滞麻遗纻缉之,仅成端匹(4)。人或笑夫人之如此。夫人曰:此吾职也,不可废,其所不得为者,命也。”穷居如是二十余年,皆人耳目所未尝见闻者。至如《国风》所称之妇人,不足道也。亲戚共劝夫人曰,“是不可忍矣,何不改业由他道,衣食幸易致。”夫人曰:“然。不可以羞吾舅姑(5)之世也。”夫人尝戒适等曰:“吾无师以教汝也,汝善为之,无累我也。”又曰:“废兴成败,天也,若义不能立,徒以积困之故受怜于人,此人为之缪耳。汝勉之,善不可失也。”故虽其穷如此,而犹得保为士人之家者,由夫人见之明而所守者笃也。
乾道八年,夫人生之四十七年也,始得疾甚异,上满下虚,每作,骛眩辄死。某等不知所为,但相聚环旁耳泣耳。夫人稍定曰:“汝勿恐,吾未死也。”又曰:“吾疾非旦暮愈也,而汝所谋以养者在千里之外。汝去矣,徒守我亡益也。”间独叹曰:“吾虽忍死,无以见门户之成立矣。”
淳熙五年春,夫人卧疾七年矣。一日,忽能自行履,洗面栉目,既而无苦如平人者。亲戚子侄交相庆,而某亦偶得进士第以归。人皆谓夫人及见某之有成而疾瘳,其可以偿畴昔(6)之不遇;而为某喜者,以为昔苦致养而不足,今庶几可以禄仕养也。居六月,疾复作,不可救。闰月二十三日,竟卒。天乎痛哉!
先葬,某号泣而请于家君曰:“极天下之物以为养而不足以言报者,人之亲也;极庶人之勤瘁以终其身,而不及于一日之乐以致其养者,夫人之为亲也。夫人之德,可以为妇,可以为母,而无其家业,德不克施,天地不可诉;夫人不得寿而抱永疾以死,使幸而有可以施其德之势而卒不克遂也。若此者,皆某之不孝且不肖也。尚何言哉!”
(取材于叶适《母杜氏墓志》)
注释:(1)外王父:外祖父。(2)僦:租赁。(3)生事:生计。(3)墙匹:端、匹皆为古代布帛计量单位。(5)舅姑:公婆。(6)畴昔:从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既归而岁大水 归:出嫁
B.凡迁二十一所 凡:总共
C.此人为之缪耳 缪:通“谬”,错误
D.人皆谓夫人及见某之有成而疾瘳 瘳:病重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此吾所以从其夫也 其皆出于此乎
B.人或笑夫人之如此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而犹得保为士人之家者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夫人之为亲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能当其门户劳辱之事矣
就能够承担自己家里辛苦的事情了
B.何不改业由他道,衣食幸易致
为什么不改做其他的事情,还容易获得一些衣食
C.由夫人见之明而所守者笃也
由于夫人明晓事理,而且对守护的儿女情感深厚
D.极庶人之勤瘁以终其身
尝遍了普通人的劳苦困病,直至逝去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以为昔苦致养而不足,今庶几可以禄仕养也
5.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感叹母亲早逝,“德不克施”。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杜氏之“德”的具体内涵。
(2020·北京四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而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
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窥。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夫事有起奸,势有召祸。老聃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语曰:‘焰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
昔者,卫侯朝于周,周行人[1]问其名,曰:“卫侯辟疆。”周行人还之,曰:“启疆、辟疆,天子之号也,诸侯弗得用。”卫侯更其名曰“煅”,然后受之。故善守上下之分者,虽空名弗使逾焉。
古者周礼,天子葬用隧,诸侯悬下。周襄王出逃伯斗,晋文公率师诛贼,定周国之乱,复襄王之位。于是襄王赏以南阳之地,文公辞南阳,请即死得以隧下。襄王弗听,曰:“周国虽微,未之或代也。天子用隧,伯父用隧,是二天子也。以地为少,余请益之。”文公乃退。
礼,天子之乐宫悬[2],诸侯之乐轩悬,大夫直悬,士有琴瑟。叔孙于奚者,卫之大夫也。轩悬者,卫君之乐体也。繁缨者,君之驾饰也。齐人攻卫,叔孙于奚率师逆之,大败齐师。卫于是赏以温。叔孙于奚辞温而请轩悬,繁缨以朝,卫君许之。孔子闻之,曰:“惜乎! 不如多与之邑。夫乐者,所以载国,国者,所以载君。彼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亡而君从之。惜乎!不如多与之邑。”
宓子治亶父[3]。于是齐人攻鲁,道亶父。始,父老请曰:“麦已熟矣,今迫齐寇。民人出,自刈负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三请,宓子弗听。俄而,麦毕资乎齐寇。季孙闻之怒,使人让宓子曰:“岂不可哀哉! 民乎,寒耕熟耘,曾弗得食也。弗知犹可,闻或以告,而夫子弗听!”宓子蹴然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得获,是乐有寇也。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
(取材于贾谊《新书·审微》)
[1]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的官。[2](宫、轩、直)悬:钟磬等乐器挂在架子上的形制。四面挂,如宫室,称“宫悬”;去其南面,挂三面,称“轩悬”;挂两面为“判悬”;挂一面为“直悬”。[3]亶父:地名。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故子民者谨焉 谨:小心
B.余请益之 益:增加
C.于是齐人攻鲁,道亶父 道:取道
D.麦毕资乎齐寇 毕:完成
7.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 以:认为
B.于是襄王赏以南阳之地 以:把
C.以地为少 以:因为
D.繁缨以朝 以:表修饰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焰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
小小的火苗不扑灭,到了熊熊烈火时就没办法了;萌芽时不砍除,等到长成后再砍伐将会折断斧柄
B.故善守上下之分者,虽空名弗使逾焉
因此善于恪守上下名分的人,即使是空名也不允许超越规定
C.周国虽微,未之或代也
周国虽然微小,未来或许是可以替代的
D.民人出,自刈负郭者归
百姓出城,自行把城郭附近的麦子收割回来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视事情的开端,忽视事物细节,会渐渐地形成大错。
B.登高则自然望远,临渊就向下看,这是人的天性使然。
C.起初卫侯僭越天子名号,因此周行人拒绝了他的朝见。
D.孔子认为如果礼乐崩坏就会导致国家灭亡、国君身死。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
11.第六段中季孙对宓子的态度先愤怒后惭愧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请分条作答。
(2020·北京丰台·高三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向,字子回,亡其世贯,或曰泾州人。少孤,托外祖母隐陆浑山。工草隶,能一笔环写百字,若萦发然,世号“连锦书”。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
玄宗开元十年,召入翰林,兼集贤院校理,侍太子及诸王为文章。时帝岁遣采择天下姝好,内之后宫,号“花鸟使”。向因奏《美人赋》以讽,帝善之,擢左拾遗。天子数猎渭川,向又献诗规讽,进左补阙。帝自为文,勒石西岳,诏向为镌勒使。
以起居舍人从帝东巡,帝引颉利发及蕃夷酋长入仗内,赐弓矢射禽。向上言:“鸱枭不鸣,未为瑞鸟;豺虎虽伏,弗曰仁兽。况突厥安忍残贼,莫顾君父。陛下震以武义,来以文德,势不得不廷,故稽颡称臣,奔命遗使。陛下引内从官,陪封禅盛礼,使飞镞于前,同获兽之所,是狎昵太过。或荆卿诡动,何罗①窃发,逼严跸,冒清尘,纵醢单于污穹庐,何以塞责?”帝顺纳,诏蕃夷出仗,久之,迁主客郎中,专侍皇太子,眷赉良异。
始,向之生,父岌客远方不适,少丧母,失墓所在,将葬,巫者求得之,不知父在亡,招魂合诸墓。后有传父犹在者,访索累年不获。它日自朝还,道见一老人,物色问之,果父也。下马抱父足号恸,行人为流涕。帝闻,咨叹,官岌朝散大夫,赐锦彩,给内教坊乐工,娱怿其心。卒,赠东平太守。
向终丧,再迁中书舍人,改工部侍郎。卒,赠华阴太守。尝以李善释《文选》为繁酿,与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等更为诂解,时号《五臣注》。
(取材于欧阳修宋礼等撰《新唐书》)
(注)①何罗,莽何罗,西汉人,曾谋刺武帝。
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托外祖母隐陆浑山 托:依靠
B.兼集贤院校理 兼:一并
C.陛下震以武义 震:震
D.访索累年不获 累:连续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或曰泾州人 或荆卿诡动
B.向因奏《美人赋》以讽 以起居舍人从帝东巡
C.强志于学 使飞镞于前
D.久之,迁主客郎中 始,向之生
1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一笔环写百字,若萦发然
吕向能用一支笔环绕着写完一百个字,就像萦绕着的头发一样
B.时帝岁遣使采择天下姝好,内之后宫
当时皇上每年派遣使者挑选全国的美女,纳入后宫
C.帝自为文,勒石西岳,诏向为镌勒使
皇帝亲自写文章,把它刻在西岳的石头上,下诏书任命吕向作镌勒使
D.同获兽之乐,是狎昵太过
一同享受打猎野兽的快乐,这亲昵太过分了
1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吕向经历坎坷,少孤,做过隐士,工书法,志于学,边卖药边读书,遂通晓古今。
B.吕向写了一篇《美人赋》讽谏玄宗,得到了玄宗的赞赏,然后被提拔为左拾遗。
C.吕向以“鸱枭”“豺虎”为喻,言突厥难改残忍本性,不能不防,否则,或可致患。
D.吕向出生后,父亲远游他乡,通过巫者寻找也未果,后在下朝路上父子相认。
16.《宋史·宋祁传》记载,宋祁给皇帝的奏书中说,“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说明宋祁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这也是宋祁为人物写传记时的基本原则,请结合全文,说说以身作则在吕向这个人物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2020·北京市朝阳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论上
苏洵
史何为而作乎?其有忧也。何忧乎?忧小人也。何由知之?以其名知之。楚之史曰《梼杌》。梼杌,四凶之一也。君子不待褒而劝,不待贬而惩;然则,史之所惩劝者,独小人耳。仲尼之志大,故其忧愈大;忧愈大,故其作愈大。是以因史修经,卒之论其效者,必曰“乱臣贼子惧”。由是知史与经皆忧小人而作,其义一也。
其义一,其体二,故曰史焉,曰经焉。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虽然,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经非一代之实录,史非万世之常法;体不相沿,而用实和资焉。
夫《易》《礼》《乐)《书》,言圣人之道与法详矣,然弗验之行事。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旌善而惩恶,此经之道也;犹惧后世以为己之臆断,故本《周礼》以为凡,此经之法也。至于事则举其略,词则务于简。吾故曰:经以道、法胜。史则不然,事既曲详,词亦夸耀,所谓褒贬,论赞之外无几。吾故日:史以事、词胜。
使后人不知史而观经,则所褒莫见其善状,所贬弗闻其恶实。吾故曰: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使后人不通经而专史,则称谓不知所法,惩劝不知所祖。吾故曰: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
经或从伪讣而书,或隐讳而不书,若此者从,皆适于教而已。吾故曰:经非一代之实录。史之一纪、一世家、一传,其间美恶得失固不可以一二数,则其论赞数十百言之中,安能事为之褒贬,使天下之人动有所法如《春秋》哉?吾故曰:史非万世之常法。
夫规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然而不得器,则规无所效其圆,矩无所用其方,准无所施其平,绳无所措其直。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吾故曰: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
噫!一规,一矩,一准,一绳,足以制万器。后之人其务希迁、固,实录可也!慎无若王通、陆长源辈,嚣嚣然冗且僭,则善矣。
(有修改)
1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卒之论其效 卒:最终
B.而用实相资焉 资:帮助
C.旌善而惩恶习 旌:表彰
D.故本《周礼》以为凡 凡:平凡
18.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史何为而作乎 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
B.以其名知之 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秋》
C.然弗验之行事 后之人其务希迁、固
D.则其论赞数十百言之中 则规无所效其圆
1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不待褒而劝
君子不用获得褒奖来进行劝诫
B.经或从伪讣而书
经书有的是依据虚假讣告写的
C.安能事为之褒贬
怎能对事事都进行褒贬
D.嚣嚣然冗且僭
扬扬自得冗长而且不知高低
2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孔子志向远大故而忧患深广,忧患深广故而著述伟大。
B.作者认为经书只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却是万古不变的常法。
C.作者认为《春秋》能够让天下人的一举一动有可以遵循的准则。
D.作者以规矩准绳与器的相互作用类比,表明经与史之间的关系。
21.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
22.根据文意,概括“经”与“史”的异同。
(2020·北京顺义·牛栏山一中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①
①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②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②,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③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④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③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④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⑤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夫趋俗之士师师⑤,持正之士谔谔。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⑥,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
(注释)①本文写于吴纯甫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部”指即将赴京会试。②施设:施展才能的机会。③褐:粗布衣衫。④锡:同“赐”。⑤师师:庄严恭敬的样子。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⑥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2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邃于文 邃:精深
B.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 向方:遵循正道
C.群疑豁如 豁如:晓悟,明白
D.而比年以来 比:等到
2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悦而忘其归也 而又惜其晚也
B.当道者往往叹息 故与先生游者
C.士之有志者 用之者何如
D.士风渐以不振 因书以为别
2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之后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将近三十年。
B.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礼法制度的不止一例。
C.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然而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
D.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按照他先前所说的那样去做。
2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纯甫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
B.作者认为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当以报效国家为乐。
C.文章批评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D.吴纯甫关于天下事的见解,常常令作者震惊,并且深有感触。
27.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根据第二段,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从不同角度概括吴纯甫的形象特点。
②作者认为,吴纯甫在44岁时参加会试不算晚,是“真遇”。请根据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二、名著阅读
28.(2020·北京海淀·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②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③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仁》)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回答孔子对于“言”有哪些认识,并就其中一点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29.(2020·北京四中)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进》)
根据记载,温厚的孔子也有发怒的时候。请结合上面三章《论语》, 分别分析孔子发怒的具体原因,以及“孔子之怒”中所体现出的思想。
30.(2020·北京丰台·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如:
①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②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③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
④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用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值》)
请你从中任选两则,说说各自体现了孔子怎样的“羞耻观”?结合内容说明。
31.(2020·北京朝阳·高三期中)下面《论语》中,孔子对“食”的态度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请简要概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齐(1)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乡党》)
注释:(1)齐,同“斋”,斋戒。
32.(2020·北京顺义·牛栏山一中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论语》四则,完成下列小题。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③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④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以上四则内容都谈到了古代君子应具备的品格,请以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君子形象为例,谈谈对这四则材料中任意一则的理解。
33.(2020·北京海淀·高三期中)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有学者评价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亦石亦玉”。“说他只是石头吧,他又有玉的灵性之美;说他纯是美玉吧,他有时又像石头一样顽劣粗蠢”。
请结合小说的相关情节。读读你对贾宝玉形象中“玉性”与“石性”的理解。
34.(2020·北京四中)《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评价贾探春是“才自精明志自高”,评价王熙凤是“都知爱慕此生才”。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概括其理家之才的两个特点,并请结合原著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35.(2020·北京丰台·高三期中)《红楼梦》第49回中,史湘云自称“真名士自风流”,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的两个情节,解说史湘云“真名士自风流”的特点。
36.(2020·北京朝阳·高三期中)从以下《红楼梦》的回目中,任选一条,依据划线内容,简述情节,概括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第三十回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馀香
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37.(2020·北京顺义·牛栏山一中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红楼梦》中不同人物对王熙凤的评价,回答问题。
冷子兴: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
秦可卿: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
兴儿: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1)请选择其中一种评价,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2)根据你对原著中王熙凤这一人物的理解,谈谈你对她的评价,并请说明理由。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0·北京海淀·高三期中)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登桐君山观富春江月下东流
①我以为访一处佳胜山水,无须提前做功课。做过功课,到那里你不知先看哪样后看哪样。如果你要去的地方是桐庐,做功课,更容易发生选择性困难。我把这种选择性困难说给水华,他说,要看桐庐,先看桐君山好了。
②次日晨,我和水华到了桐君山下。我说这山不算高啊,水华说,若游玩,山不需要太高。好山高矮适宜,有花有草,设亭列椅,人和山才融为一体。世人都说“峨眉天下秀”,梁启超称桐君山为“峨眉一角”,康有为则认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好山啊,不光山本身的形态要好,山上提供的视角也要好,登上去能看到更好的风光。
③往山上走,清风拂面。枝叶牵衣。台阶登几级,便有缓步之地,便于抬起头观望,这是当年修山路者为后人提供的人文关怀。水华说,清代高鹏年在《桐君山记》里写“扁舟渡横港,登岸,徒步而上。历三百余级,盘旋曲折,达于巅”。徒步而上,三百余级台阶的高度刚刚好,太高了,李白、韦庄、白居易、苏轼、李清照上不去的。高鹏年又说,上桐君山“一路松风成林,苔藓铺地,鸣禽上下,如奏笙簧,有石坊曰古小金山,即桐君山也”。桐君山上草木葱茏,差不多一棵树边上,长着另一品种的树,高矮参差,各呈姿态。鸟儿在不高的树上跃上跃下,细密鸣叫,更长音的乌鸣从树叶茂密的高树里传出,如长啸一般。此山不过于嶙峋,也不过于平缓。亭阁花草,树石雾岚均各有位置。未破坏野逸气象。
④登山顶,视野顿开。江水阔大奔流,对岸建筑的远与小,衬出我们所站的山头很高。水华手指山下说,这一条是富春江,那一条是分水江,桐君山是两江汇合处。作家柯灵写过一篇《桐庐行》,“船转到山脚,天目溪从斜刺里迎面而来,富春江是一片绀赭,而它却是溶溶的碧流,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在这里分成两半,形成稀有的奇景”,天目溪就是分水江。我们脚下站的这个地方是产生过好多诗的。我看了看脚下,只有石头和寻常花草。水华说,唐朝诗人章八元就站在这里作诗:“三月暖时花竞发,两溪分处水争流。”有两首清代诗人写桐庐的诗也蛮有意思,袁牧的《桐江作》和纪晓岚的《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都写到了山、水、绿、船,这是桐庐风光的四大家族。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也写到桐君山,他说桐君山“地处在桐溪东岸,正当桐溪和富春江合流之所,依依一水,西岸便瞰视着桐庐县市的人家烟树,南面对江,便是十里长洲;唐诗人方干的故居,就在这十里桐洲九里花的花田深处。向西越过桐户县城,更遥遥对着一排高低不定的青峦,这就是富春山的山子山孙了。东北面山下,是一片桑麻沃地,有一条长蛇似的官道,随而复现,出没盘曲在桃花杨柳洋槐榆树的中间;绕过一支小岭,便是富阳县的境界”。
⑤说着话来到桐君祠。桐庐县志载,桐君祠最初建于北宋元丰年间,祠内桐君老人端坐中间,神态蔼然。两侧分立扁鹊、张仲景、华佗、葛洪、孙思邈、黄唯一、李时珍、王清任的塑像。相传,桐君是黄帝时人,在此山结庐而居,研医采药,治病救人。他的医药经验被后人汇编为《桐君采药录》,影响深远。
⑥我跟你讲,水华说,桐君这个人,《浙江通志》记载, “桐君住在县东山隈桐树下,其地枝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人问其姓名,则以桐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为纪念这位中医药鼻祖,后人把他采药求道的这方土地命名为桐庐,江为桐江,溪为桐溪,岭为桐岭,洲为桐洲。采药求道山为桐君山,山上修桐君祠祭祀。
⑦月光下的桐庐县城清逸大方,现代化的脚步与山水清音在这里相遇而不抵触,故此桐庐享有“中国最美县城”之誉。我们沿着江边走,准备再度到桐君山看山上月色。水华说,这个地方叫重梁渡头,郁达夫当年走到这里, “先在离轮埠不远的渡口停立了几分钟,后来向一位来渡口洗夜饭米的年轻少妇,弓身请问一回,才得到了渡江的秘诀。她说,‘你只需高喊两三声,船自会来的。’先谢了她教我的好意,然后以双手围成播音的喇叭,纵声一喊,‘喂,喂,渡船请摇过来!’果然在半江的黑影当中,船身摇动了,渐摇渐近,五分钟后,我在渡口,终于听出了咿呀柔橹的声音。时间似乎已经入了酉时的下刻,小市里的群动,这时候都已经静息。”
⑧到山顶,月下的富春江静静流过,丰腴白净,水面筛动着对岸高楼的灯影。我看到岸边十几条渔船停驻,灯火里人影忙碌。水华说,这是船民,很辛苦的。我们桐庐的船民过年要在船上贴红纸,上面写“大将军八面威风”,船上放一捆青柴,叫“青龙吉祥”。
⑨山上,我们再拜桐君老人,感谢他的恩德,踏着月光白霜的石阶下了山。
⑩水华姓郭不姓桐,桐庐县合村乡麻境村人,军旅诗人,博闻强记,过目成诵。我与水华相识廿载,他比我小十岁,为吾友人。
(取材于鲍尔吉∙原野的同名散文)
3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梁启超和康有为都用峨眉山与桐君山作比较,但侧重点不同,他们分别强调桐君山的秀和奇。
B.第③段写桐君山高矮适宜,草木葱茏,苔藓铺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吸引过许多文人墨客登临览胜。
C.第④段中,作者对在桐君山顶所见的山、水、绿、船进行了详尽而直接的描写,生动展现了桐君山的明丽。
D.第⑦段中,作者借助了郁达夫在鱼梁渡头向一位年轻少妇问渡的经历,让读者感受到桐庐当地的质朴民风。
39.本文用语精当,富有美感,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到山顶,月下的富春江静静流过。丰腴白净,水面筛动着对岸高接的灯影。
40.第①段说”要看桐庐,先看桐庐君山好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先看桐君山的理由。
41.“水华”这一人物在本篇游记中十分突出,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020·北京四中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故事
半个多世纪前,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写过一篇题名为《说故事的人》的文章,开头就感叹:“(说故事的人)离我们愈来愈远了……说故事的艺术就要终结了。我们愈来愈难遇到可以好好说个故事的人。”
本雅明的感叹,半个多世纪后在台湾有许多回响。很多人抱怨电视连续剧不好看,小说不好看,抱怨这些做连续剧、写小说的人,“都不会讲故事了!”也抱怨:“现在都没有人会讲故事了!”
是这样吗?是,也不是。的确,故事正从我们生活中消失;的确,愈来愈难被好的故事感动、影响了。不过,故事与讲故事的人,难道真的都不见了吗?
我就认识一个天生的讲故事好手——黄春明先生。他随时随地能讲、爱讲好听的故事。他曾经到电台上我主持的节目。节目开始前,我跟黄春明闲聊,说我最喜欢宜兰双连埤,尤其黄昏景致令人流连。进了一段现场访谈,广告时间到了,黄春明突然对我说:“你知不知道双连埤有一只三脚猪?”
这只三脚山猪小时候被猎人陷阱夹到,因为它长得太瘦小了,所以陷阱没有夹住它,却夹断了它的腿,所以让它逃走了。不知为何,原本瘦小的山猪后来长得又大又壮,开始下山报仇了。不只报自己的断腿之仇,还要为更多被人类捕杀的同伴报仇。三脚猪又壮又快又精,猎人们都被它整得天翻地覆。
黄春明突然又说:“你知道三脚猪的结局是怎样吗?都没有人知道它怎么消失的。”原来是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三脚猪在山崖上遇到了一个恐怖黑影矗立眼前,它使出最大力气朝那黑影撞去,那黑影竟然丝毫不动,三脚猪拼出全力绝不退让,三只脚拼命撑在地上使力,雨打下来,雨水混着它头上猛撞流出的血滴下来,它不服输,再一用力,那黑影竟然被它推动了,一分、一寸……
讲到这里,广告时间结束,我们又进现场访谈了。真是惊人的说故事本能,在短短两三分钟内,黄春明就即兴、认真且精彩地讲了一个故事,至少是四分之三个故事吧!
怎么会没有故事,没有讲故事的人呢?故事之所以逐渐离我们远去,问题恐怕不只出在“生产者”,更该负责的也许是“消费者”吧!
回到本雅明的那篇文章,他清楚明白点出了过去“说故事的人”最重要的特质:他们都来自远方,带着一身与我们熟知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经验。故事之所以迷人,因为故事诉说的,是某种对我们如此陌生的事物,我们不该相信,却透过说故事者的权威,使我们不得不信。
故事与说故事者的黄金年代,应该是大航海发现期吧!每一个海港只要有远航的船只归来,家家户户就扶老携幼赶到码头上,兴奋热切地等着听故事。船上下来的人,一定有一个被推为代表,他可能是水手,可能是传教士,也可能是随船去调查远方动植物或土俗人种的学者,就在带有咸味的海风中,说故事的人开口说:“我们离开里斯本出航的第八十三天,左船舷突然浮现了物体的阴影,巨大如陆地,然而却又快速移动朝我们而来……”所有人屏息听着,他们心底无意识早已准备好了:这将是个荒诞奇异的故事,然而他们愿意相信。那是人对于世界还充满无知与好奇的时代,那也是人还没那么自信自我的时代。每个人内心保留着很大一块没有把握的空间,暧昧的空间,准备如实地接近在看不见的远方,的确会发生些我们不了解、我们不能想象的事。
例如在世道轮回里,会有一条报恩的蛇,化做人形与其恩人结为夫妻,却阴差阳错被她的恩人给害了。例如说和我们一般世俗生活,平行存在着另一个武侠、江湖的世界,那世界里的人或者可以飞檐走壁,或者可以吐剑光夺人首级于百步之外,他们各有师父、各有帮派,也就各有复杂的恩仇。就在我们看不到或者看不出来的那块空间里。
现在的人不再觉得有什么样的经验,是我们不知道的,整个世界都不神秘了,每个可能藏着秘密的角落都被探索过了,于是我们收拾起好奇的心,从听故事者的角色,彻底改换成评论者的角色。
真正消逝了的,是听故事的人。没人再要认真听故事,进入故事的异质世界。故事还没开始之前,我们已经先准备好要评论了。
“这怎么可能?”“这只猪应该要会飞才好吧?”“那条蛇干吗得是女的呢?它不能变成男的跟许仙当朋友吗?”……
评论一开始,故事就完蛋了。因为评论者就把自己摆放得比故事地位高,他们没打算要和故事平起平坐,更没打算要张着合不拢的嘴,单纯地接受故事、享受故事。
现在的人们,不再从听故事、相信故事里得到乐趣,最大的乐趣变成了发表对故事评头论足的种种意见。于是反过来,这种态度也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事会引起这个社会兴趣,什么不会。
别人真正奇特异质的经验,这个社会没有兴趣。虽然那些远洋船只上的水手们,可能还是有一大堆稀奇古怪的航海经验,然而谁会再跑到码头上去听他们诉说呢?白蛇青蛇水淹金山寺,或者屈原投江的故事,每年端午节行礼如仪讲一讲,可是人们也不会真的有兴趣了,因为那和他们“无关”,他们没办法用自己狭窄的人生去评论白蛇青蛇,或三闾大夫。
那什么才会引起兴趣呢?名人的八卦、绯闻,这些,会引起兴趣。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觉得自己有资格、有能力评论他们的行为、他们之间的纠结,这种新闻,不只满足了社会上的偷窥癖,还满足了众说纷纭的“评论癖”。
太多人靠评论别人来解决自己生活上的单调与无聊,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本来最能排遣单调与无聊的故事,因而就被冷落在一旁了。如果打一开始,你就不相信双连埤真的有一只三脚山猪,那你也就不会好奇:风雨夜,三脚猪到底遇上了什么样的鬼怪强敌,三脚猪的结局又到底如何?
(选自杨照《故事照亮未来》,有删节)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故事的人”最重要的特质 特质:独特的特点
B.每个人内心保留着暧昧的空间 暧昧:不光明的
C.进入故事的异质世界 异质:不一样的
D.满足了社会上的偷窥癖 偷窥:暗中探查他人隐私
4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切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故事逐渐离我们远去,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要负同样大的责任。
B.大航海时代的人们无知又不自信,才会对远航归来的人所讲的故事深信不疑。
C.故事消失是因为人们的经验不断丰富,秘密的领域都被探索,世界不再神秘。
D.作者对人们热衷评论名人八卦绯闻以解决自己单调与无聊的现象,语含微讽。
44.作者为什么说“真正消逝了的,是听故事的人”?
45.文章中间回顾了黄春明先生即兴讲出的“三脚猪”的故事,又戛然而止。试结合全文,说说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2020·北京丰台·高三期中)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南门坛上
①一条蜿蜒曲折的青石铺就的街道,在叙述着她往日的辉煌,临水而筑,白墙黛瓦的古屋鳞次栉比,仿佛一条条小船,只要一伸手,你就能触摸到那碧波荡漾的河水;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布局,让身处闹市的你,顿时有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净与舒畅,她就是常熟人的记忆——南门坛上。
②“南门坛上”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因此处建有城隍庙祭坛而得名,她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沧田。
③“南门坛上”是旧时常熟南门的重要水道,南来北往的各类载货船只,云集于此,铸就了其商业的辉煌,四丈湾,上塘街、总马桥,平桥街、君子弄、进河桥弄、东仓街,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就像一根根柔丝带,把往昔的梦,从记忆的洞穴里一点点地掏出。巷口冒着热气的豆浆油条,花式各样的本地糕点,还有醇香甘甜的糯米酒,无不勾起你早已乏味的食欲。
④我不是常熟人,却与坛上有着不解情缘,坛上曾留给了我抹不去的童年回忆。我的姑父家就在坛上的君子弄,弄内曾有明代清官吴寅的宅第,吴寅有功不言功,亦不争功,有“君子"之称。小时候,过年总会去姑父家住上几天,在摇曳的煤油灯下,倚在姑父怀里,听他说坛上的故事,是我最享受的时光。姑父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坛上,坛上的故事对他来说如数家珍,姑父说,坛上以前可热闹呢!青石板路溜光发亮,两旁店面林立,茶馆、饭馆,腊肉店、浴室一应俱全。这南门坛上为什么这么旺呢?据说,朱元璋得了天下,想为自己父母建皇陵,可惜啊,当年自己穷困潦倒,父母死掉,胡乱埋了,如今天下大定,父母的坟头早已不知所踪。这位朱皇帝啊,孝心还是可嘉的——为他父母造了好多的衣冠冢,好让他父母的亡灵安息,常熟的衣冠冢就在南门坛上,所以啊,坛上才如此兴旺!当然,后来我知道,坛上如此兴旺,绝不仅仅是沾了“皇气”。卖菜的、卖粮的、织毛衣的、带小孩儿的,所有这些密密麻麻编织着自己的生活的寻常百姓才真正造就了坛上的兴旺。
⑤耳濡目染之下,关于旧时的坛上,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这样一幅动态的水墨画。春日清晨,瑰丽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坛上,青石板上的露水,在朝阳的折射下仿佛晶莹剔透闪着红光的珍珠,转眼又实成了一面面墨绿底子的镜子,异彩纷呈,码头边,船工们蹙着眉,抽着烟,在拥挤的河道中,为寻一靠岸处发着愁,茶馆里的谈笑声,卖菜的吆喝声,孩子们的嬉笑声,船工们上货时的号子声,犹似一曲浑然天成的民间交响乐,响彻于坛上的天空,让烦躁的您,有种迷醉的快感。
⑥“南门坛上”与很多文人雅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出名的,莫过于“得意楼”了。得意楼为砖混结构的茶楼,在其它古建筑的掩映下甚是显眼,镂空绘饰的朱漆门窗,雕刻精美的木制转角楼梯,古色古香的桌凳,样式古拙的茶具,让你有种似曾相识的归属感,古时,“得意楼”是常数城里最高的建筑,楼分三层:最上面一层是专门给商会的会长及某些有身份的贵人设置的,第二层是接待谈生意的商人的雅座,底层是脚夫喝茶听书的地方,坐在楼上靠窗处,沏一壶新茶,邀一缕清风,约一二好友,不远处虞山尽收眼底,在“山气日少佳、飞鸟相与还”的美景中侃侃畅谈,岂不是人生得意之乐事。金尊招牌上“得意楼”三字是两朝帝师翁同龢亲书。变法失败后,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翁老先生被罢官,回到了常熟老家,过着半隐的闲云野鹤生活,坛上自然是其闲暇之时必去之地,他也自然成了这座古老茶楼的常客,看着“得意楼”三个遒劲大字,我很难想象他书写此三字时,内心真的“得意”,却仿佛看到了夕阳中一位苍髯老者,朝着帝京的方向凭栏北眺的身影。“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一首临终绝笔诗道尽了悲凉。
⑦除了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南门坛上”还是常熟特产博物馆。蕈油面、酒酿饼,盘香饼,叫化鸡、走油肉……随便一样就能让你垂涎三尺,小时候,徜徉在坛上的街道,总会觉得大人给的零花钱太少,在众多地方特色浓郁的美味中,我最钟爱的要属走油肉。走油肉是将上好的五花肉切成规则的大方块,然后焯水,冲冷,晾干,再放入油温适合的油锅里小火慢炸,待肉表面金黄起泡,方大功告成,过年时把它切成薄薄的大片,让它与鲍鱼,白菜,蛋饺、鸭蛋一起在蒸汽的作用下,相互渗透,裹挟,十几分钟后,一盆香气四溢的蒸菜,便在我们的口中肆意了。
⑧然而,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由于商圈的变迁,坛上渐渐失去了往昔的热闹。年轻人外迁打工,只余老人寂寞地留守在青石街上。老屋年久失修,巷弄乏人管理,小商小贩占道经营,“脏乱差”几乎成了坛上的代名词,让很多依恋她的人,不由得扼腕叹息。
⑨2018年10月1日,“南门坛上”经过整修,重新开街,千年熙攘又徐徐展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场景又出现在了坛上的巷陌间,得意楼化身“得意楼茶艺蒸菜馆”,以蒸菜为主,辅以茶艺,评弹的经营模式在常熟日益兴盛的餐饮界抢占了一席之地,五芳斋、状元楼等老字号也重焕青春,与时尚的咖啡馆,西餐厅交相辉映,人来人往,车履不停,后轮压过前轮的印记,后人踏上前人的脚步,老去的在这里安详老去,年轻的生命在这里蓬勃生长,“历史”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提醒我们不断向前。
⑩在一个夏日傍晚,我又一次来到了“南门坛上”,一抹殷红的晚霞横斜于西山,湛蓝的天空中浮动着的大块云朵在夕阳的辉映下如火焰一般,映红了河面,“东里”、“西里”相对而立,细腻的小青砖,穹形的门洞,整整齐齐地镌刻了近百年的光阴,历史不过一瞬,人间己是辗转几重岁月,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十年,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看着那恢弘典雅,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迷人的新“得意楼”,我仿佛又看到了翁同龢老先生凭栏远眺的身影。
(取材于徐志俊散文)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她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比喻常熟变化根大
B.坛上的故事对他来说如数家珍 如数家珍:对所讲故事很熟悉
C.编织着自己的生活 编织:指人们规划,经营自己的生活
D.镌刻了近百年的光阴 镌刻:用刀雕刻
4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追忆童年往事,描写风物特产,叙述街区变迁……饱含热爱之情,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
B.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清新幽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展现了热闹淳朴的市井生活。
C.历史掌故、传说和古诗词信手拈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D.第⑦段详述走油肉的制作方法和过程,目的在于说明坛上人生活富裕,也表达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48.第⑩段写道:“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十年,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结合语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9.文章在第⑥段和第⑩段两次写到,仿佛看到了翁同龢先生凭栏眺望“身影”,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两处“身影”的含义,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2020·北京朝阳·高三期中)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愿借丹青写风神
①人生飞逝如电,倏忽已七十有余,古稀已过而耄耋之年将至。在此番年纪,往往心境古井不波,少有事物能够让人感到出乎意料;然而年前,出版社致电于我,言及筹划再版《常书鸿传》,这桩突如其来的“意外”,送了我一份非同寻常的惊喜。
②搁下电话,脑海中首先回忆起来的,是三十七年前(1983年6月)与常书鸿先生在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时初次相遇的情形:一早起来我在香山饭店花园溜达,不料迎头碰到一往霜鬓鹤发的老人,精神矍铄,略有老态但不龙钟,手拄一支红木手杖,若有所思地在庭院中踱步。从胸前名牌上,我得知面前这位老者便是景仰已久的常书鸿先生——早在1962年,我在《人民文学》上看到徐迟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常老的大名就长驻我的内心深处。
③作为“小字辈”的我,怯生生地向常老致意道:“常老,您好!“常老停下脚步,看了一眼我的名牌:“你好……你也是文艺组的啊?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常老一口“杭州官话",换了别人,可能还真不太好懂,偏巧同为浙江老乡的我,理解上没有半点障碍。我回答说:“我是一名作家。常老似乎马上来了兴致:“你是作家啊?——那你有没有去过敦煌?”我回答说还没有机会去过。“那你一定要去一趟,去看一看敦煌!"常老干脆利落地说道。这就是常老“言必称敦煌”的谈话风格。
④每一次小组会,常老不发言则已,一旦开了口就滔滔不绝,所言所说自然除了敦煌还是敦煌……常书鸿一直有他“特立独行”的风格,那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掩饰其对敦煌的拳拳热爱,坚持不懈为敦煌大声疾呼。
⑤翌年夏天,我沿青藏线,一路采访到三危山下,在莫高窟前,我又一次巧遇回敦煌“探亲”的常书鸿夫妇。那天,虽然只是匆匆一览,被敦煌深深震撼、被莫高窟的光芒照花了眼睛的我,难以形容心中万千感受。我说不尽它那无与伦比的辉煌,怎么也忘不了皇庆寺中那一铺又硬又冷的土炕、那一架老式得不能再老式的望远镜、那一只龟裂的边边角角全磨白了的黑皮公文包和那一盏挑在窗台的小小的煤油灯……常书鸿与敦煌,又一次深深嵌入我的心中。而我对他的敬重,则是仰之弥高。
⑥有关敦煌和常书鸿的写作,使我有机会再次学习和了解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敦煌,走近用毕生心血守护敦煌艺术的常书鸿,了解与常先生一道工作过的众多文化工作者。是他们崇高的精神和富有魅力的文化品格,极大地感染并鼓舞了我,他们忘我而出色的工作,使我在深入采访时,就像始终被敦煌烈焰炙烤一样,燃烧着欲罢不能的创作热情。
⑦于是,我在酷暑中二次踏上西行路,在滚滚沙尘中再度来到莫高窟、榆林、西千佛洞……从兰州到敦煌直到党河边,我访问了一群前赴后继的文保工作者,一群和常书鸿具品格的知识分子。对他们的访谈记录,是我行囊中渐积渐满的宝贵财富。仲秋时节,我徜徉于巴黎和里昂的博物馆,亲见了馆藏的常书鸿精品画作……在那些紧张忙碌的白天和黑夜,我一次次经历着感动和震惊,在面对这些感动和震惊时,我的精神和灵魂也经受着煎熬和升华
⑧我不止一次地想起这句话:在面对敦煌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两千座彩塑、四万五千平方米壁画时,你无法不感受心灵的震颜。在深入地了解了这位“敦煌守护者"的九十春秋后,你也没法不为他的一生所歌哭所涕泣。于是,一切推诿和迟慢都属怠惰,我的心终于在“火也,盛也"的敦煌烈焰中重燃;于是,所有的辛劳都化作了欣慰。
⑨“大也,盛也”的敦煌,与敦煌共命运的“守护者”,使我借力无穷。深入采访,反复研读有关资料,几经修改,我终于在两年后完成初稿。我终于将一件珍贵沉重的负荷物背上敦煌这座文化大“山”:我所面对和跋涉的,的确是一座了不得的“山”——无与伦比的敦煌艺术,是中国文化璀璨而厚重的大山。如果将以常书鸿为代表的一群民族文化工作者纵横捭阖地写下来,那是写上几十万、上百万字都难以尽意的。
⑩这本书的写作,使我再次感悟了一个作家的天职和社会使命,再次体会了艺术创造的艰辛,而礼赞爱国艺术家的辉煌人生,为他们的成就铸一块丰碑,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常书先生曾说:“如果真的再一次托生为人,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还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做完的工作。若有来生,我还是要守护敦煌。“常书鸿的一生,从在巴黎见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起,便与敦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且再未分离过。曾经有人说过:没有任何一个人在看了敦煌后,会无动于衷。而我在写完此书和这篇序文时的第一个念头和最后一个念头,始终都是:但愿没有一个人看了此书后,会对常书鸿无动于衷!
(取材于叶文玲的同名散文)
50.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往心境古井不波古井不波:比喻心境平静
B.其对敦煌的拳拳热爱拳拳:形容感情深厚
C.则是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D.纵横捭阖地写下来纵横捭阖:严谨,周密,细致
5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③段中写到作者“怯生生地向常老致意”,是因为她性格腼腆,又对常老满心敬仰。
B.常书鸿先生形成了他“特立独行”的个人风格,不发言则已,一发言就总是提到敦煌。
C.第⑤段运用细节描写,交代了常书鸿先生艰苦的工作环境,生动细腻,令读者印象深刻。
D.第⑨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敦煌比作文化大“山”,写出了敦煌艺术的璀璨与厚重。
52.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明,第⑦段中划线句的内涵。
在面对这些感动和震惊时,我的精神和灵魂也经受着煎熬和升华。
53.结尾段作者说,“常书鸿的一生,从在巴黎见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起,便与敦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且再未分离过”。一个优秀的文化工作者或艺术家,常常终其一生,只追求做好一件事。请举例说明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与思考。
(2020·北京顺义·牛栏山一中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门前流过的溪
①溪在门前小桥下穿过,瘦得像根弯曲的高粱秆。
②鹊雀窝沟里的这条溪没有名字,它瘦弱、普通。瘦弱得孩子踩一脚就把它踩断了,普通得山里到处都有,随便在哪里迈一步,都会踩着。所以,这样的溪,连起个名字的必要都没有。它在门前流了很多年,也确实一直没有一个名字。
③虽如此,它也由来已久了。久到哪朝哪代,我不知道。爷小的时候就有,爷的爷小的时候也有。溪水虽小,却真是很久远了。想想,我们居住的山沟,就是被溪水像刀锋一样在大地上一点点划开的一道伤痕。这溪,也许原来的水量很大,时间太久,它才老成这样。
④如此,这条老溪诞生于哪一天,我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唐宋,也许是秦汉,还可能是上古,或者更早。那时候这里也许还是一片平原或者丘陵,柴草茂盛,荒无人烟,河水两岸,我想象着只有一些野狼或(a)风情万种的狐狸。
⑤溪水虽瘦,却也(b)源远流长。一条山溪,会有许多源头,像一只手臂伸出的手指,山就这样被它抓住了。或者更像一棵树,向大地深处伸出许多根子,水就被它吸出来了。门前这条溪,我看见它的许多源头,有的在地头的墙窟里,有的在山上的石头缝中,还有的就在一蓬柴草的根部。清凉的泉水,从不同的地方汩汩地流出来,向低洼处流下去,两条碰在一起,就合二为一,分不清彼此了。之后又有更多的细流加入进来,混合成山里的溪。
⑥汇流到门前的溪,有一股是从东山流下来的,流到门前,有一道几米高的瀑布,平时淅淅沥沥的,或流或断,雨季里水多了,就成了一条白练,日日夜夜哗哗作响,间或遇到暴雨,那里就呈现出一道(c)奇伟壮阔的土黄色瀑布,倾泻而下,隆隆有声。
⑦还有一股是从东山与北山之间的山沟里流出来的,从东北角跌宕而下,平时羸弱,遇雨丰盈。我常在这股溪水里戏耍,甚至粘着满脚的泥,就踩到水里,可是那溪不在乎,翻几个带着泥土的滚儿,顾自流去。没多远,被我踩脏的水就干净了,直到流远,没了踪影。
⑧我的脚下,还是那溪。
⑨也有时候,觉得这溪水太细,水量太少,就搬来石头,捧起泥沙,筑一道水坝,将溪水霸道地拦住,让先到的水等着后来的水。那些水聚集在一起,越聚越多,一片丰盈的水面,就显得很壮观,然后再猛然扒开水坝,看着那些水像羊群拥出圈门一样,争先恐后地逃走。我追着水头一起跑,那水头在窄窄的河沟里横冲直撞。看自己创造的奇观,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可是没跑出多远,我就追不上它了。我创造的那一股大水,也很快就消失了。溪流依然像平常一样,不急不缓,汩汩低语,不在乎我的捣蛋。对溪水没了兴趣,我就做别的更捣蛋的事情去了。
⑩那溪水能流得很远很远,远到鹊雀窝沟的许多人,都没去过那么远的地方。这是后来我才知道的。因为后来我也是随着那溪水的走向走出去的。
⑪在鹊雀窝沟,水走的路也是人走的路,人走的路就是水走的路,溪水七拐八拐的,人走的路也是七拐八拐的,人路和水路交叉的时候,水少人就一步迈过去,水多就在水中扔几块垫脚的石头,人踩着那石头跳过去。水再大的时候,就脱了鞋,光脚丫子蹬过去,不过这样的时候很少。冬天水变成冰,满河沟银白,水占了人的路,人就在旁边的山坡上铲几锹沙土,垫到冰面上,继续走出人的路。
⑫门前的溪,流出鹊雀窝沟,就融入到一条河里去了。那河流过二里之处的傅杖子,继续向山口外流去。傅杖子是一个大一些的村庄。大队部在这里,就像县衙在这里一样。傅杖子有供销社的代销点儿,那是附近唯一的商业场所,人们在这里打酒买醋,卖鸡蛋买咸盐。这里有学校,也是我上过小学、中学的地方。
⑬许多条溪汇集到一起,溪就变成了河。当溪融入到河中,溪就不存在了。
⑭河水继续流淌,在十里之外,又与另一条河水融合在一起,那条河已经是一条很像样子的河了,因为它有了自己的名字。就像有出息的人,才配正儿八经地叫出一个大名一样。它叫星干河。
⑮星干河是两条河流汇合到一起的,一条来自三星口,一条来自干沟,各取一字,(d)不偏不倚。星干河汇流的地方叫木头凳,这是公社所在地,这里是一个镇子,有公路,有集市,还有医院。第一次来这里是我七岁的时候陪奶到医院看眼睛,只是住了几天院回家后,奶已经失明的眼睛还是什么也没看见。我在这里上过一年中学,之后就远走他乡了。
⑯星干河在木头凳继续向西流过几十里,汇入青龙河,星干河就不存在了。
⑰青龙河是一条很大的河,曾经水量充沛,能行大船,考古发掘,两岸多商代遗
址,这个县也因此河得名。我曾在县城工作十八年,并且娶妻生子。我在县城过起了完全不同于鹊雀窝沟的日子,但是我的父母兄弟还在鹊雀窝沟。
⑱青龙河向南流淌,经百里入海。至海边,河流就不见了。而我也随着河流来到海边这座城市,融入城市的人群,居住、生活。
⑲我与门前的溪,沿着同样的路,走出了鹊雀窝沟。
⑳就像在青龙河里找不到鹊雀窝沟的溪,在海里找不到青龙河一样,在海边这座城市里,也同样找不到鹊雀窝沟的我。
(取材于海津的同名散文)
54.文中(a)(b)(c)(d)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B.(b)C.(c)D.(d)
5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将抒情寓于叙述、描写之中,蕴藉含蓄,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相通,通过对溪的描写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B.鹊雀窝沟的溪虽瘦却源远流长。它要翻越高山,跨越沟坎,才能成就有名字的河。
C.结尾处抒发出了鹊雀窝沟的溪消失在青龙河里的遗憾,也表达了“我”在海边的城市里改变了最初模样的深深的怅惘。
D.文章筑坝拦溪这段文字,表现了孩童对溪的好奇,增添了情趣,也巧妙表达出溪会冲破任何束缚流向远方的内涵。
56.理解下列句子含义。
①我在县城过起了完全不同于鹊雀窝沟的日子,但是我的父母兄弟还在鹊雀窝沟。
②我与门前的溪,沿着同样的路,走出了鹊雀窝沟。
57.作者着力描写“鹊雀窝沟”这条没有名字的溪,却不以“星干河或青龙河”这样有名字的河为写作的主要对象,请谈谈你的理解。
四、古代诗歌阅读
(2020·北京海淀·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诗五首(其三)
王粲(1)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方舟(2)顺广川,薄暮未安坻(3)。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
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注释:(1)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曾从曹操南征孙权,此诗为征战途中所作。(2)方舟:两船相并。(3)坻:指江岸。
58.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舟顺广川”是说战船相并,顺江而下,军队征战气势非凡。
B.“薄暮未安坻”与首句的“征遐路”呼应,强调征战路途遥远。
C.“下船登高防”两句,写出了草深露重时登高望远的复杂心绪。
D.“即戎有授命”两句,诗人慨叹作战自有军命法则,不可违背。
5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叙事开篇,简洁地交代了征战的目的。
B.诗歌融情于景,奠定了悲壮豪迈的基调。
C.诗歌语言有表现力,几笔便勾画出征夫形象。
D.诗歌情感真挚动人,抒情中不乏理性思考。
60.诗歌情感跌岩起伏,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
(2020·北京四中)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1]
苏轼
其一
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
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
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
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
惨澹云水昏,晶荧沙砾碎。
弋人[2]怅何慕,一举渺江海。
其二
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
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节。
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
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3]
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
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
注释:[1]这两首诗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之后,题咏的是同一幅野雁图。[2]弋(yì)人:猎鸟人。[3] 苕霅(tiáo zhà):水名,在今浙江境内。
6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此画抓住了野雁欲飞未飞的瞬间,从静止中画出动来,再现出野雁的精神状态。
B.第一首“北风”以下四句,描写了苕霅冬日黄昏的风光,渲染出悲壮的气氛,也衬托了野雁的形象。
C.第二首三、四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徐行”“俯仰"写野雁的动作,“意自得”“若有节”写野雁的神情。
D.第二首五、六句,诗人吐露了仕途遭受打击后的不平心绪,同时寄寓着不甘与小人为伍的磊落情怀。
6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下列诗句没有体现画面外意趣的一项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B.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黄庭坚《题竹石牧牛》)
C.春风语燕泼堤翻,晚笛归牛稳背眠。( 徐渭《题风鸢图》)
D.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蔡肇《题李世南画扇》)
63.这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020·北京丰台·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红楼梦》中史湘云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和韵(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①。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②,几案婷婷点缀出。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注)①倩女离魂,旧指少女为爱情而死,出自《离魂记》。②俦,同伴。
64.下列对《咏白海棠和韵(其一)》的分析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突兀而来,说神仙降都门,种得蓝田玉,把初见海棠的惊喜之情和盘托出。
B.颔联用神话传奇来表现白海棠,“自是”“非关”一正一反,凸显了白海棠的神韵。
C.颈联采用了拟人手法,“捧出何方雪”“添来隔宿痕”写出了雪后白海棠的姿态,
D.尾联既表现了诗人对白海棠的喜爱之情,也表达出唯恐其孤独寂寞的关切之情。
65.下列对《供菊》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弹琴饮酒,更喜同菊花为友:菊花立在案桌之上,点缀清幽。
B.颔联:隔着座位闻到菊花散发的清幽香气:抛开书本观赏着菊花的美丽。
C.颈联:菊花为诗人带来新的梦境:回忆起“圃冷斜阳”中的赏菊情景。
D.尾联:诗人与菊花情趣相投,傲世独立:桃李不抵风霜,驻足于春风中。
66.《咏白海棠》中“倩女离魂”《供菊》中“三径”都运用了典故。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已先斑(陆游《书愤》)
D.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曹雪芹《红楼梦》)
(2020·北京朝阳·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高阳台·寄越中诸友
周密(1)
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客浅入蒹葭。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
注释:(1)周密,宋代词人。宋亡后,周密拒仕新朝,寄居杭州,本词是结写给同样拒仕新朝,寄居在越州的邓牧、谢翱等友人的。
67.下列对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起首三句描写作者所居之地清新明媚的初春景象。
B.“雪霁”两句是说雪过天晴,燕子回巢,春意盎然。
C.“笑倦游”一句表明词人畅游天涯海角,十分疲惫。
D.最后一句作者以梅花喻指拒仕新朝的自己和友人。
6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夜汐”两句写词人想趁着月色明亮、潮水东还之际,返回家乡。
B.“认云中烟树”一句,一个“认”字,写得形象生动,笔力深透。
C.“东风”一词一语双关,借自然之风,喻指新朝的招抚笼络。
D.这首词抒写深情,寄寓感概,具有深婉动人的艺术效果。
69.这首词蕴含的情感深沉复杂,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0·北京顺义·牛栏山一中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诗十一首(其四)
韩愈
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1)。上无枝上蜩,下无盘中蝇。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憎。清
晓卷书坐,南山见高棱。其下澄湫水(2),有蛟寒可罾(3)。惜哉不得往,岂谓吾无能。
注释:(1)凌凌:清澈明净貌。(2)湫水:潭水。(3)罾:渔网,此用作动词“网起”之意。
7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起首两句,分别用“恻恻”“凌凌”描写对“秋气”日益凄寒萧瑟、“秋空”日益清澈明净的感受,感觉和视觉相结合。
B.接下来四句,作者将蝇营狗苟的小人比作“蜩”“蝇”,突出了对它们的憎恶和无法将之扫除的遗憾。
C.作者秋晓卷书独坐,望见南山高峰棱角分明,不知不觉间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
D.诗人空具网起蛟龙的气概和才能,虽有振兴国家的宏愿,却怀报国无门的牢骚。
71.诗歌中借“蜩”“蝇”来喻人。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A.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B.寒渚一归雁,夕阳千万山。(刘长卿《秋杪江亭有作》)
C.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刘禹锡《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D.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温庭筠《碧涧驿晓思》)
72.明人陆时雍《唐诗镜》评论本诗的艺术特色说:“气格峻嶒(本义指山高耸突兀)。”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参考答案
1.D项,瘳:痊愈。句意:人们都说夫人看到我事业有成时疾病就痊愈了。
2.A(A项,其:代词,指自己;副词,表推测,大概。B项,或:代词,有的、有的人。C项,而:连词,表转折,但是。D项,之:助词,取独,不译。)
3.C项,“对守护的儿女情感深厚”理解错误,“所守者”指的是所坚守的节操,“笃”意思是坚定。正确的理解是:正是由于夫人见识通达、持节坚定。
4.认为我从前苦于对母亲奉养不足,而今差不多可以凭借俸禄来供养她了。
5.①安贫守常:面对夫家的极端贫苦,夫人始终淡然处之,坚持不改祖业。
②勤勉持家:用心经营细微琐事以缓解家庭之困,乃至捡拾麻纻纺线织布。
③教子以德:教育子女树立德义,好好做人,不失善良本性。
④教子有志或见识明达:重病缠身时仍激励子女胸怀志向、外出奋斗。
参考译文:
夫人姓杜,父亲杜某,祖某,是温州瑞安县人。杜家世代为县吏,外祖父不愿继续做官,于是辞去,居住在乡间,安享耕作捕鱼的乐趣。从那以后家道衰微。此时夫人才十几岁,就能够承担家里辛劳的事情了。夫人孝顺父母,尊敬亲长,仁爱善良,与别的女子不同。
当初,叶家从处州龙泉搬迁到瑞安县时,已经贫困三代了。就在这个时候,夫人嫁到了叶家。嫁过来不久,就赶上了那年的水灾,洪水将物品漂没了数百里,房舍及各种器具全被毁坏了。从此,叶家连年处于艰难窘迫之中,没有固定居所,经常搬家,总共变更了二十一处。所住的地方,有的门前没有可走的路,有的破败不完整。夫人住在那里,从未表现出不悦,她说:“这正是我跟从我丈夫的本分。”这个时候,家父召集了几个学生,希望通过教书来维持生活,但多数时候仍然无以为继。夫人没有维持生计的事情可做,即便这样,依然尽心经营、料理那些细微琐事,甚至到了去捡拾麻纻来纺线织布的程度,但也只能织成几匹。有人讥笑夫人做这样的事情。夫人说:“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不能旷废懈怠,那些我不能做的事情,是命中注定的。” 就这样贫困地生活了二十多年,都是人们没听过、见过的。即便《国风》中所称道的贤妇人,与夫人的美德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亲朋好友都来劝夫人说:“这些都是不可忍受的,为什么不改做其他的事情,还容易获得一些衣食。”夫人说:“的确如此。但是我不能让公婆家世代以儒学为业的家风蒙羞。”夫人曾经告诫我们兄弟几个说:“我无法请老师来教导你们,你们要好好做人,不要让我操劳担心。”夫人又说:“盛衰成败,都是天意,但如果不能树立德义,只因长期贫困而受人同情,却是人力所为的错误。你们一定要努力,良善的本性不可失去。”因此叶家虽然困顿到如此程度,但是依然保持了读书人家的风范,正是由于夫人见识通达、持节坚定。
乾道八年,就是夫人四十七岁的时候,她开始得了一种特别怪异的疾病,上胀满、下气虚,每次发作,晕眩近死。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一起围在她床边哭泣。夫人在病情稍微稳定后,安慰我们说:“你们不要担心害怕,我还没有死。”但又叮嘱我们:“我的病不是短时间就能痊愈的,你们谋划的用以养家的事情远在千里之外。你们都赶紧离开吧,白白地守着我也没有什么帮助。”私下里又独自感叹:“我即使忍着不死,也没机会看到孩子们取得成就了。”
淳熙五年的春天,夫人已卧病七年了。有一天,忽然能够自己下地行走,洗脸梳头,很快没有了曾被疾患缠身的病态,如同平常人。亲朋好友、子侄晚辈一同欢庆,我也恰好进士及第,荣归故里。人们都说夫人看到我事业有成时疾病就痊愈了,这可以补偿我们过去遭遇的不幸了;为我感到高兴的,认为我从前苦于对母亲奉养不足,而今差不多可以凭借俸禄来供养她了。过了六个月,夫人的疾病再次发作,不能医治。到了闰月二十三日,夫人最终去世。天啊,实在是太悲痛了!
下葬之前,我嚎啕大哭,向家父请求说:“穷尽天下万物来奉养而又不足以报答的,是人的父母双亲;尝遍了普通人的劳苦困病直至逝去,没有过上一天子女奉养的好日子,是夫人这样的母亲。夫人贤德,可以是一位好妻子,可以是一位好母亲,但是因为没有家业,夫人有德而不能得到施报,天地再大,也没有能够倾诉的地方;夫人不能长寿,因长期抱病而死,这让她侥幸有了被推广德行的机会却最终不能达成。这样的情况,都是因为我不孝和不才啊。还能说什么呢!”
29.(1)原因:季氏祭祀时僭越使用天子规格的八佾舞蹈队,思想:孔子认为礼法非常重要,应该严格遵守。(2)原因:宰予在白天睡觉,(言行不一)。 思想:孔子认为做人应该行动在言语前而不应该说的好听,行动却跟不上或与语言完全相反.(3)原因:冉有帮助季氏在百姓身上敛财。思想:孔子仁爱的思想。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中某一问题的探究的能力。
(1)该句的译文 “在议论季氏时说:‘在他的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对这样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去做呢!’”“八佾舞于庭”,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因此,孔子生气的原因是季氏在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使用了他不该使用的礼法,体现了礼法的重要性。
(2)该句的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土坯经不起风雨的侵蚀!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如今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由此可见,孔子是因为宰予大白天睡觉而生气。体现的是孔子希望做人应该要言行一致。
(3)该句的译文“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人民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冉求不是我们这类人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说明孔子生气是因为冉求帮季氏搜刮人民的钱财,体现了孔子爱民,仁爱的思想。
需要全部答案与解析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10元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