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

2021年上海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论述、游记、书序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论述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1上海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__________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1·上海市黄浦区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川端康成

①近四五年来,野田三吉总是在元旦傍晚至初三清晨,独自一人躲在东京高台的饭店里度过,这已形成了习惯。饭店本来已有一个漂亮的名称,可是三吉还是将它叫作“梦幻饭店”。

②“家父到梦幻饭店去了。”

③儿女们对前来三吉家拜年的客人也是习惯这么称呼的,客人们把三吉隐匿行踪,理解为这是一种雅趣。

④“这是在美妙的地方过个好年啊。”有人也这么说道。

⑤但是,三吉的家属是不知道三吉在梦幻饭店里遨游幻境的。

⑥饭店的住房,每年都是固定的。就是住在“雪间”。其实只是把饭店的第几号房叫作“雪间”而已。这是三吉自己起的名字。

⑦三吉一到达饭店,立即把室内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而后躺在床上,合上双眼。这样安静地歇上两三个小时,这种姿态,仿佛是从一年到头紧张忙碌积淀的劳顿和烦躁中求得了歇息,烦躁平静下来了,劳顿却反而越发传遍了整个躯体。这一点,三吉是知道的。毋宁说,他正在等待走到疲劳的尽头。一旦被拽进疲惫的深渊,头脑就会完全麻木,梦幻将开始浮现出来。

⑧在双目紧闭的黑暗中,栗粒般大的光点开始翩跹起舞。一颗颗光点呈淡金色,晶莹而多芒。随着那金色渐渐冷却,变成白色的微光,颗粒群的移动方向和速度一致起来,就成为小雪。看上去像是远方的飘忽着的细雪。

⑨“今年新年也下雪了。”

⑩三吉这么想道。雪已经是属于三吉的,将按照三吉的愿望飘落。

⑪细雪飘近三吉的眼睑,越下越大,变成了鹅毛大雪。大片的雪花飘落得更加缓慢。三吉闭锁在无声的静静的鹅毛大雪中。

⑫就是睁开眼晴也可以了。

⑬三吉一睁眼,只见室内的墙上呈现一派雪景。眼帘里的雪仅仅是飘落的雪片;而墙上所看到的却是一片下雪的景致。

⑭鹅毛大雪,飘落在寥寥耸立着五六棵光秃秃树木的广袤旷野上。雪越积越多。没有土,也没有草。没有房子,也没有人。满目一派荒凉的景色。可是三吉躺在室内二十三四度的暖融融的床上,感觉不到雪原的寒冷。室内有的只有雪的景色,三吉自己消失了。

⑮“上哪儿去呢?要把什么样的人叫来呢?”心里这么寻思,但这不是自己,而是任雪摆布。除了下雪以外,原野上没有任何活动的东西。不久,原野自然流逝,幻化成峡谷的景色。峡谷高山雄峙,溪水沿山麓涓涓细流。涓涓的溪流看似在雪地上止住不动,其实是没有泛起涟漪地在流淌着。这标志是:从岸上落下一团雪,在水上漂流着。这团雪被从岸边伸出的岩石吸进去,止住不动。一忽儿完全消融在水里了。

⑯这是一块巨大的紫色水晶岩。

⑰三吉的父亲在水晶岩上出现了,父亲抱着三四岁的年幼的三吉站在岩石上。

⑱“爸爸,危险呀!站在这种锯齿般突兀的岩石上……脚板很痛吧?”五十四岁的三吉从床上对着雪景中的父亲说。

⑲岩石顶端是不计其数的扎人脚板的水晶尖齿。三吉这么一说,父亲挪动了一下脚,试图站稳脚跟,岩石上的雪扇塌落在溪流里了。父亲可能是害怕了,紧紧地抱住了三吉。

⑳“这样的大雪也没能把涓涓的溪流埋没啊。真不可思议。”父亲说。

㉑父亲的肩上,头上,还有抱着三吉的那双胳膊上,都落了积雪。

㉒墙上的雪景在移动,沿着小溪逆流而上,湖水的景致很是开阔。尽管这是深山中的一泓小湖,不过作为涓涓溪流的源头还是很大的。素白的鹅毛大雪从此岸逐渐飘落远方,恍如涂上了一抹灰色。厚厚的云层密布。对岸的山峦,隐约可见。

㉓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飘落在水面上又消逝了。三古凝望着这景色,一忽儿看见对岸的山上有东西在活动,掠过灰色的天空向这边飞来。原来是成群的飞鸟。它们展开雪白的翅膀。雪仿佛也变成了翅膀即使在三吉的眼前翩然飞舞,也不会听见派翅的声音。莫非是悠然地展翅而不高飞?莫非是纷飞的白雪驾着飞鸟翱翔?

㉔三吉想数数鸟数,是七只,是十一只,数迷糊了,倒是一种乐趣。

㉕“什么鸟?……究竟几只?”

㉖“不是鸟啊,你没有看见架在翅膀上的东而吗?”雪鸟回答道。

㉗“啊,明白了。”三吉说。

㉘原来曾经爱过三言的姑娘们驾着雪中之鸟飞来了,究竟是哪个姑娘先启齿的呢?

㉙三吉在梦幻的雪中,能够自由地呼唤出过去曾经爱过自己的人们——从元旦傍晚至初三清晨,三吉在梦幻饭店的“雪间”里,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膳食也让人送到房间里,他始终躺在床上,原来同这些人幽会啊!

——《微型小说选刊》2018第11期

1.分析第⑧段在词语运用上的表现力。

2.作品通过不同的雪景来推进叙述层次,对此作简析。

3.小说家福斯特曾说:“引入小说中的梦都另有目的,此目的并非用于展现人物整个一生,而只为了他醒时的那部分生活。”从这个角度分析三吉梦的内涵。

 

(2021·上海浦东新区高二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②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

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④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⑤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卡秋莎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⑥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作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卡秋莎虽然熟悉这条路,但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万向。卡秋莎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不知在笑什么。卡秋莎一认出他就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卡秋莎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

⑦火车加快了速度。卡秋莎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卡秋莎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阿姨!卡秋莎阿姨!玛莎喊着,好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

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玛丝洛娃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

⑩玛莎害怕了,搂住她湿淋淋的衣服,阿姨,我们回家去。

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 卡秋莎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

⑫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发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闷,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

(节选自《复活》,有删改)

4.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5.结合第⑥⑦段中的画线句,分析描写秋夜风雨的用意。

6.分析玛丝洛娃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

7.以下是从所学课文中节选的对话片段:

聂赫留朵夫:请你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玛丝洛娃: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突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试推断玛丝洛娃说话的言外之意。

 

(2020·上海市松江二中)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最后一个目标

周国华

电话钤声响起,霍克医生拿起话筒接听,目光钉子般钉在桌上的笔记本上。

挂了电话后,医生左手握了握拳,右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了“293”三个数字,眯起眼看了很久,才点了点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

过道里,医生皮鞋声“咔咔”作响,富有节奏。

手术室内,护士们忙碌地准备着。医生修了指甲,消了毒,把大家叫到一起,鞠了个躬:今天的手术对我很重要,拜托各位了。众人愣了愣后,齐声道:一定。

十多分钟后,遇车祸的年轻人被送了进来。大家看了看,都低下了头。

——瞳孔放大,呼吸停止……很明显,病人已经死亡!手术室内的温度好似刹那间降到冰点,人们泄气了。

有人想为年轻人盖上白布,霍克医生摆摆手,手持两块电极板,为他做电击除颤,几次下来,毫无起色。助手劝道:没用了。霍克医生一瞪眼:谁说的?!

助手一惊。印象中,医生话不多,尽管刻板了点,但从不冲人发火。

医生放下工具,用双手为病人胸外按压。十几分钟过去,医生额头的汗水被擦拭了好几次,可年轻人依然没有血压。

看着老人手术帽外露出的白发,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医生在小镇的这家医院工作几十年了,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他没去,说等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后再说。至于是什么心愿,他从未对人提起过。

助手抢过医生手里的活,大家轮流为年轻人除颤按压。半个多小时后,医生无奈地摆摆手:都尽力了,谢谢。

医生解下口罩,面色就似眼前的白布一般,眼眸中满是无奈和哀伤。

上帝啊,医生明天就要退休,为什么要对他如此残酷?众人默默叹息。

医生走出手术室,步履沉重而迟缓,双腿仿佛绑上了沙袋。回到办公室,他取出笔记本,沉思良久,找来红笔将刚才写的那三个数字圈住,随后缓缓写下几个字。

窗外,一只苍鹰无精打采地飞向不远处的丛林,头也不回。

那片丛林,医生再熟悉不过。那儿,埋葬着小镇的英雄弗兰克上校。

战争刚开始时,弗兰克的未婚妻死于入侵者的炮弹下。弗兰克医生放下手术刀,扛起了钢枪。历经数百场大小战役后,他成了令敌军胆寒的将领。侵略者一宣布投降,上校就捧着鲜花去告慰心上人,却被敌军卑鄙的狙击手夺走了生命。

弗兰克情侣安葬在小溪边,溪水清澈,长流不息。医生很喜欢去那边散散步,拔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上一会儿,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退休后的第三年,医生躺在养老院里,再也无法下地。得知消息后,小镇几乎所有的人都赶来探望他,并劝他用药。医生淡淡地说:我的病,自己清楚,没必要浪费,这是上帝的安排。

医生的固执惊动了镇长。镇长亲自上门了解情况。在战后缺医少药的年代,医生主动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几十年来,医治病人就好像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可当小镇想回报他时,他却拒绝了。人们突然间想起,甚至于他来自何方,也没一个人知道。

我已经决定了,请别让我带着遗憾去见上帝。医生对镇长说了很多,语调平静。走时,镇长心事重重。

没过几天,医生去世了。

医生的墓地选在一片树林里,和弗兰克情侣相距三百余米。在他标记的地方,人们挖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狙击枪。镇长派人把枪送到弗兰克上校纪念馆里。

医生的胸前,放着一张发黄的旧报纸,还有一本笔记本。旧报纸上,详细记述了弗兰克上校的牺牲经过。笔记本上,则记录着一长串数字和名字,那些都是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重病患者,总共有292个。而第293个,竟赫然写着一个人的名字——哈斯勒!当年打冷枪的,正是敌军王牌狙击手、号称“丛林之鹰”的哈斯勒!战争中,有293人死在他枪下,其中大多数是指挥官、反坦克手和机枪手。

这“幽灵”谁也没见过,也没有他的照片,战后不知所踪。

墓碑上,刻着“霍克医生之墓”几个大字,这是全镇人的意见。唯有这一点,他们没有遵从医生的遗愿。

人们说,在天堂,没有人需要知道战争何时结束,因为那儿,永远不会有战争。

(《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霍克医生在笔记本上写下“293”三个数字,这既设置了悬念,同时也为后面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B.“窗外,一只苍鹰无精打采地飞向不远处的丛林,头也不回”这一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出了在宣布年轻人死亡后,霍克医生内心的悲痛与无奈。

C.霍克医生喜欢去安葬弗兰克上校的小溪边散散步,拔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一会儿,这些都表现出了霍克医生对小镇英雄的敬仰之情。

D.小说结尾“因为那儿,永远不会有战争”,突出了战争带给人心灵的伤害,以及人们对和平宁静生活的期待,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9.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的霍克医生形象。

10.小说以“最后一个目标”为标题,有什么含意?结合全文分析。

 

(2021·上海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荷塘月色

朱自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乌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⑧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⑨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⑩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B.xièC.wēngD.

12.请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3.第⑤段描写月光的动词极具表现力,对此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泻”字指“很快地流”,虽紧扣“月光如流水”此喻,但与“静静地”有矛盾。

B.“浮”字写出水雾自下而上扩散,月光自上而下弥漫,主要目的是用月光凸显水雾的轻薄缥缈。

C.“洗”字与“在牛乳中”搭配,表现月下荷塘的纯净,突出花叶特有的奶白色调和实感。

D.“笼着轻纱的梦”形象写出月光下荷花的朦胧,传达出作者此时淡淡的喜悦。

14.从全文来看,第⑧段的《采莲赋》有何作用?

 

(2021·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篱笆墙

周仁聪

(1)三婆娘家姓刘,婆家姓王,嫁到王家后唤王刘氏。三公死得早,三婆守寡守了二十多年,是远近皆知的最守妇道的人。对儿女要求也严,要他们规规矩矩做人,常说娃儿们要争气点儿,也不枉你娘为你们守一辈子寡。

(2)三婆平常就背个背篓四处拾柴禾。这天,她走得好远好远,在一片围着竹篱笆墙的橘子林外,三婆拾得了满满一篓柴。

(3)“刘姑娘,你是刘姑娘吗?”

(4)三婆一惊,几十年前曾听过的称呼又在耳边响起,她仿佛又回到了少女时代,那时村人和家人就这么叫她。多么亲切!她甚至怀疑是否在叫自己,但篱笆墙内那个佝偻着腰身、掉了满口牙的老头确实正笑呵呵地望着自己。

(5)“刘姑娘,不认得我了吗?我是你屋男人的大老表嘛。”

(6)三婆突然忆起,她和三公拜堂时,还是大老表点燃的鞭炮呢,闹房时他口口声声喊刘姑娘。

(7)三婆满是皱纹的脸忽地红了,她望着挂满枝头的橘子:“大老表,你还多康健喽。”

(8)“哎,人老了没事做,就出来帮儿女们守守这柑橘。你那当家的也死了好些年了吧……”

(9)“二十几年了……”

(10)“你也过得不容易呀!”

(11)三婆沉默不语,这么多年来,她一个妇道人家为拉扯儿女,多少辛劳奔波多少辛酸坎坷,却没有一个人说过一句同情的话。三婆心里忽地一沉,眼泪盈满了浑浊的老眼。

(12)“进来坐会儿吧。”大老表站在篱笆墙里喊。

(13)“啊,不啦不啦。”三婆慌忙背起一背柴禾走了。

(14)“刘姑娘,你慢走……”大老表在身后喊。

(15)这一夜,三婆失眠了。那一声声“刘姑娘”喊得她好欢喜。她知道自己老了,孙子都比自己高出了一头,但她好喜欢再听听那声声叫唤。

(16)第二天,三婆又去那里拾柴,隔着竹篱笆墙,三婆对大老表说:“你的橘子开始红了。”

(17)大老表说是开始红了,他又邀三婆进去坐,三婆慌忙背起半背篓柴禾走了。大老表又在后边喊:“刘姑娘你慢走哇!”

(18)第三天三婆又去了,依然隔了竹篱笆墙大老表说:“你的橘子该卖好多钱哦。”

(19)大老表就咧开一口无牙的嘴笑,然后再请三婆里面坐,三婆又慌里慌张起来,背着还是空的背篓走了。

(20)“刘姑娘你慢走哦。”三婆知道大老表依然要喊。

(21)以后的日子里,三婆天天去拾柴禾,几乎天天都愿意走得那么远,天天站在竹篱笆墙外和大老表说上几句话。

(22)“你的橘子红了。”三婆说。

(23)“红了,下完枝就不再守了。”大老表说。

(24)三婆有几分怅然,但却不知为哪般。

(25)“吃几个橘子吧。”大老表伸手去摘,三婆从怅然中回过神,慌忙背上空背篓走了,这次大老表却没有喊她慢走。

(26)三婆整整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她没有再去拾柴。

(27)她已好多天没有去那片柑橘林了。

(28)这天她终于忍不住,又背了背篓去那片橘林,林子里空空的,橘子已摘完。

(29)风飒飒地吹,三婆想哭。

(30)三婆望着那堵整齐严实的篱笆墙,心里蓦地升起一阵怒火,她发疯似的将那一根根竹片拔起背回家,放在灶内,望着那燃旺的火渐渐变成瓦色的灰团。

15.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婆婚后就被人唤作王刘氏,这个称呼带有夫权意味;而大老表叫她刘姑娘,唤醒了蛰伏于她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

B.大老表对三婆是有好感的,但因为三婆毫无反应,便逐渐放弃了,这可以从他是否喊她慢走中看出。

C.大老表的桔子从开始变红,到红,写出了时间的演进:“下完枝就不再守了”的话语,隐含了大老表的态度。

D.小说语言含蓄内敛,人物描写生动细腻,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细节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16.第11自然段划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7.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平铺直叙缺少波澜,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请对此加以评析。

18.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标题“篱笆墙”的含义。

 

(2021·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村边的野地

张蛰

①我喜欢泡在村东的野地里,有时一群人,有时就我一个。野地很大,杂草、灌木丛生,那些粗细高矮歪直不同的杂树聚在一起,气象万千。在它的西南方向,废黄河一股水流蜿蜒而来,又在它东边很远的地方轻轻滑过朝东北方向平缓流去,河面时宽时窄,水量丰沛,水草丰满。那里有视野更为开阔的田地,村庄都被零星甩在某个角落里,我们叫它漫河滩。

②野地里,小路纵横交错,说明很多人来过且又走路的习惯不同,但真正泡在这里,一天到晚又见不到一个人影。除了人,村里的狗也来,我在野地里碰到狗的时候比人多,狗来这里东嗅西嗅,有时会对一只野鸡狂追,但从来不会成功,对一闪而过的野兔子,狗却只当没看见。狗跑野地里来干什么?

③其实人来似乎也没什么目的性,我们一群孩子泡在野地里,除了玩爬树捉迷藏,有时会了结一些江湖恩怨,有时会商量到哪块大田地偷生产队的东西,有时会满地里寻找兔子窝和老鼠洞。这些事,在其他地方一样可做,但我们却莫名其妙地跑到野地里来了。了结江湖恩怨,被揍得鼻青脸肿的倒霉蛋,出了野地会自觉说成是自己爬树掉下来磕的,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半点同情,还会被他们咬牙切齿地痛骂:咋不摔死你哩,你就野吧!上野地来,就是为了给挨揍找个好借口吗?在野地里商量偷生产队的东西,偷来再跑到野地里分赃,在哪里不能商量不能分呢?我们习惯性地选择了野地。还有秋天,我们在野地里从老鼠洞中挖出的黄豆,每个人脱下裤子装都装不完,但在大田里同样如此,我们为何喜欢来到野地里找?为什么?

④更多时候,我们在野地里无事可干,像狗一样到处闻闻嗅嗅,无目的地到处走动,或是忽然卧倒在杂草丛里看一尘不染的蓝天。不知是谁最先想起来的爬树,先是爬到树上捉迷藏,后来我们爬到树上去发呆,每个人都茫然地抱着树干坐在树杈上,猴子一样东张西望或什么也不望。有一回田鸭子兴奋地发现远处走来的是自己的爹,立时扯起肚皮拚命嚎叫,但很快发现努力没有意义,嚎叫声刚出嘴就被风收拾了。后来我们越爬越高,但能爬到树梢的只有宁五,他能爬到十几米高的地方,把自己挂在树枝上被风摆来荡去地像个驴屎蛋。

⑤感觉自己长大后,我更喜欢一个人呆在野地里,一个人呆着,能听到树上的鸟叫,再多的鸟同时叫也能听得出不同。我能听出哪只鸟的叫充满饥渴,哪只鸟的叫充满快乐。我还能听得出鸟对话与鸟自言自语的不同,清晨鸟叫得清脆,黄昏鸟叫得兴奋。有时候,一朵云都从视野里消失了,一只鸟的叫声却没停息。我一个人爬到树上眺望的时候,总觉得东边的漫河滩虽然看起来阔大,但实际上很小。漫河滩的尽头是什么呢?我会问自己。我爬树,爬得越高,觉得天空越远。一个人既远离了地面又远离着天空时是惶急的,有无法自信的恐惧。

⑥受了委屈,不高兴,觉得无聊,不知道到哪儿去,我溜溜达达就到了野地里。我喜欢一个人跑到野地里听动静,露水的叭嗒声,野鸡踩在草丛和落叶上的脚步声,兔子啃啮青草的窸窸窣窣声,鸟起飞时拍打翅膀的呼喇声,都能让我平复不安。许多少年才有的烦恼,都是野地里的风抹平的。我用一根青草去抽打另一丛青草时,痛苦就消失了。我夸张地躺在草丛里,正莫名苦恼地睁大眼睛,一群人字形的大雁忽然此起彼伏地叫着从野地上方飞过,立马一身轻松。

⑦我们的少年时代就像被大人遗忘了一样,除了一口吃喝和衣不遮体的穿戴,其他的一切交给了我们自己。我们满世界游荡,见风而长。宁五学会了生吞鸟蛋,拴柱学会了剥刺猬,我学会了抓兔子……我们大呼小叫地在野地里跑过,在树上闲荡或是发呆,时光从琐碎的落叶、干草尖慢慢流走后,我们的小胳膊小腿也在鸟鸣与露水里悄然拔节。这个过程里所有来自内心的悸动,最终帮助我们解决的,都是村边的野地。野地收容了我们所有的秘密,安抚了我们最初对世界的恐惧,它用自己的有声世界和无声言语悄悄地照亮了一群少年幽暗的心门。不然,何以解释我们在那个年代的天真烂漫,何以解释我们对人世葆有的这份善良?

⑧野地是伟大的。

⑨野地的伟大我在多年后认识的更仔细,它天然具有的安抚和疗伤功能,它天生就有的启迪和疗伤功能,对我的少年时代是多么重要。我在自己的少年时代虽然缺吃少穿,却有幸拥有一片荒芜的野地,在无意间接受了它最完美的自然启蒙教育,这是今天生活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孩子再也难以享受到的自然待遇。今天,还有多少少年能在自家门外拥有一片自在的野地呢?

⑩因为工作关的关系,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远离自然的少年是多么脆弱,这些缺失了身处自然中成长机会的儿童,体格与性格中普遍缺乏一种东西,例如很少父母意识到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症结与孩子难以接触真正的自然有关。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很少关注这个问题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11)在这个冬日,在灯下,我似乎又听到冬天的风从野地里呼啸而过的声音。雪厚厚地覆盖了整个漫河滩,河水停止流动,野地一片寂静,那些巨大的无叶树冠在风里晃动,正有雪被风雾一样地扬起,鸟都躲在了村庄里,兔子都在了雪下的干草窝里。我驻足而立,小手冻得老高,脸蛋赤红发黑,正看一群同伴在风里向野地里跑过去。野地更野。

19.赏析第①段的景物描写。

20.第⑦段画线句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21.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22.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2021·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点赞

吕岩林

小刘是晒娃狂魔,有事没事喜欢往微信朋友圈里发两岁儿子的照片。尽管点赞评论者寥寥,小刘却乐此不疲。

这天一大早,小刘打开微信,赫然见一个鲜红圆圈的1出现。点开看,竟然是杨局长点赞。

这太不寻常了!杨局长可是单位一把手,平时朋友圈里从不给别人点赞。大boss给自己点赞,这无异于是对自己工作、生活乃至修养等方方面面的高度认可啊!小刘喜不自胜。

同时注意到这个点赞不寻常的,还有小刘的顶头上司李科长。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昨天自己刚把小刘批评完,今天一把手就给小刘点了个赞,这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想不出个所以然来,连忙给自己的同乡老哥负责局里组织干部工作的宋主任打电话汇报。

宋主任迷迷瞪瞪打开微信,仔细一看,脑子一下子醒了许多。办公室见!

信息爆炸时代,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点赞,瞬间就让朋友圈里的所有人都看得见。一时间,杨局长给小刘点赞仿佛成了同事们见面时的接头暗号小刘和局长是什么关系也成了大家咬耳嚼舌的焦点话题。

深谙官场游戏规则的宋主任眉头紧皱,盯着这个看了老半天,指缝间夹的烟都换了好几根。最后总结出一句话:这是一个政治性点赞。

怎么讲?李科长一脸懵懂。

局里马上就要搞民主推荐后备干部了,小刘也是备选之一。在这个节骨眼上,从来不给人点赞的杨局长独独给小刘点了一个赞,这说明什么?领导是在给咱们指明方向啊!

李科长表示怀疑:有这么玄?

这就是你政治敏感性不强了,宋主任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说是民主推荐,可最后还不得看杨局长什么态度吗?

李科长还是不甘心:但据我观察,平时也没看小刘和杨局长有什么过多的来往,怎么就能断定杨局长看好小刘呢?

宋主任见李科长还是不开窍,有点急了,狠狠在烟灰缸里摁灭烟头:这就是领导的高明之处啊!这个赞就是局长的态度啊!即使他俩以前没有在外人面前表露什么,这个赞就表明现在他们之间有了不一般的关系,至少也是一个赞的关系!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在小刘朋友圈里发的儿子照片底下,紧挨在杨局长点赞的头像后面,又多了赵副局长的头像。

赵副局长也给小刘点赞!这又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宋主任叹口气:还是赵副局长精明啊,懂得紧跟局长步伐!杨局长还有两年就退休了,赵副局长要想扶正,还不得杨局长说话?两位局领导都给小刘点了赞,这形势还不显而易见吗?

主任,那咱们……可不能站错队啊!

两人同时拿出了手机……

于是,赵副局长头像后面,又出现了宋主任的头像,紧接着,是李科长的头像。没多久,后面又出现了一连串单位同事的头像,从领导到普通职员,按照编制序列依次排列,竟然出奇地整齐。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对小刘的态度似乎在悄悄发生着十分微妙的变化。连小刘自己也觉得有了这个赞好像就有了靠山似的,腰杆也挺起来了,说话底气也足了,走起路来都变得意气风发,工作开展起来也比以前顺利了许多,整个局面都倾向了对自己有利的一边。

很快,小刘通过民主推荐顺利成了后备干部,不久便被安排去干部学校深造。

临走之前,小刘来到杨局长办公室道别,提到了点赞的事。

杨局长愣了许久,突然摸着脑袋哈哈大笑道:你说那事儿啊!嗐!我这老花眼根本玩不了什么朋友圈,你那个赞,是我大孙子胡乱给点的!

(有删改)

23.赏析文中画线句“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的表达效果。

2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小刘是晒娃狂魔而点赞者却寥寥无几,这就使得杨局长的点赞格外令人关注,从而推动小说情节自然发展。

B.文中李科长和宋主任两个形象同中有异,李科长谨慎懵懂,宋主任老谋深算,是社会惟上是从者的代表人物。

C.小刘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是作者着意讴歌的对象,与那些一味揣摩领导意图、善于谄媚逢迎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作者在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也使主题更加深刻,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5.小说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李科长、宋主任、小刘等。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加以赏析。

26.简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2021·上海市致远中学)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白鹭于飞

汤世杰

①白鹭终于飞了起来——身影如燕山之雪,飘飞,俯仰,迂回,穿行在碧蓝如水的天空,在湿地那幅翠绿与苍黄间杂、色彩浓郁的油画里。

②“草长平湖白鹭飞。”我已在那里恭候多时。每次开头都要等,都要凝望。那时你根本不知它藏在哪里。待你稍一走神,突然,一只或几只白鹭便刷地飞了起来——太远,我听不到声音,“刷地”只是我的感觉。这里不是燕山,而是边城普洱——我的目光任那些雪花牵引着,顿时超越了俗世,去到了某个纯净自在的世界。我注重自在。万物既有它自在的缘由,也有它自在的时刻。飞行时的白鹭是自在的。自在,是生命最为生动的姿态。其时,想起《诗经》的“凤凰于飞,翙翙其羽”。

③最早见湿地里有白鹭飞过,还是刚来边城不久。开头我以为那是哈尼族长诗里常常出现的白鸟,友人说不是,是白鹭。那会儿的白鹭好像也就一两只。有时路过那片水域,我会静静地注视它们一会儿。那时它们还小,加之边城的秋天来得既晚亦短,周遭水草丰盛花木繁茂,本就不大的水域让苇丛隔成了几片,小白鹭刚一起飞,就像支持不住,立马藏进了另一处苇丛。几次想用手机拍下它们,都没成功。然而在远处看它们的起飞与栖止,也成了一件乐事。渐渐地,它们飞得高了些远了些,但是它们的起飞与回旋似都无定规,想要拍下其翩翩姿影谈何容易。只要看到边城深秋、初冬时分翠绿与苍黄夹杂的背景上,那飞动回旋着的白色精灵,心就有了一种无名的安顿与愉悦。从它们面前,当然也是从我面前掠过的,既是深紫秋红也是碧绿幽蓝,小小湖面波光粼粼,星辉成串,着白色舞裙的白鹭雀跃着,无论低空飞翔,还是脚尖触水的刹那,都会让人的心湖随之荡漾。

④很难想象,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普洱,与我们的台湾和遥远的古巴,竟在同一纬度线上。往西南方向百多公里,就是西双版纳,边城冬天比昆明暖,夏天比景洪凉。这是座温暖亦温和的城,不惟天气,还有人心、人情。温和是一种品行一种气质。白鹭喜欢这里,缘由就不言自明了。

⑤大多时候,白鹭是歇着的,那是另一种自在。飞行不是目的。再华丽的飞行,最终都会归于一次寻常的歇落,择良枝而栖方是终生的日常。那时,它们一溜地临水而立,像是约好了一起晒太阳。太阳真好。阳光下的白鹭,像都披上了金色大氅。四野悄寂,似能听见它们说,别以为我们已收敛了翅膀,我们从不属于尘埃,即便哪天再也回不到空中,也会悄悄练习飞翔。偶尔,能看到它们在苇丛间游动,其姿娴雅从容。

⑥有一次,几只白鹭正相跟着游向一团艳红的花丛,我以为那只是花的倒影——水域四周,冬樱花正开得灿如云霞。我盯着那丛花、那些白羽,一时,仿佛晴空中起了海风海浪,许久才回过神来。白鹭乃中国文化的经典意象。“振鹭于飞,于彼西雍”,《诗经·振鹭》以白鹭起兴,鼓吹吟诵以迎嘉宾,还有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杜甫的“一行白鹭上青天”,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白鹭一直飞翔在诗词的格律与音韵之中。这个小小的名词唤起的,从来都是喜庆、高洁、典雅与清明。

⑦如此说来,我是有多幸运呢?始于19世纪初,中外曾有无数人出没于这座边城,几人有过这样的幸运?为弄清能否打通一条从云南到湄公河入海口的蒸汽船贸易航路,1867年10月,随着著名的法国湄公河考察队进入这座边城,写下过《加内报告》的加内先生,在进入当年的思茅、如今的普洱时曾说:“天空湛蓝,万里无云,连绵起伏的山丘上有一点晒得干枯的植被。红墙或白墙旁会有几棵树,很吸引人的目光。我们恍惚到了普罗旺斯。”然而他肯定没有看到过这里的白鹭。那之后,1895年随另一支法国湄公河考察队进入这座边城,写下《从东京湾到印度》一书的亨利·奥尔良,尽管“围绕着澜沧江这片叶子的主干,行走在那些更加细小的叶脉里”,大约也没看到过这种景象。他们都心不在焉,觊觎的只是这片大地及其物产。而上世纪40年代到过边城,著有《滇南散记》一书的左翼作家马子华先生忙于禁烟,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先生则急着为人写墓志铭,体悯的都是人间甘苦,料想都无暇顾及几只白鹭,去深味生命的自在。

⑧自在,是生命万物毕生的追求。白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没人去打搅它们。它们的儿女都长大了吧?过年了,它们要回家吗?等春天到了,它们还会在这里飞翔或栖息吗?

⑨离开那片湿地时回头一望,随着一阵花枝颤动,碧蓝如水的天上,白鹭又飞了起来……

(文章有删改)

27.有人认为,若删去第④段,行文更加紧凑,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28.第⑥段中加点的“飞翔”一词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9.结合全文,从素材选用的角度评析第⑦段。

30.本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二、现代文阅读


参考答案

 

1.用“栗粒”形容黑暗中的光点(或比喻),不但让读者感受到形状,还传达出立体感和质感;“翩跹”与“起舞”搭配,用拟人手法写出轻快、跳跃的律动感;用“金色”和“白色”来描绘雪花颜色的变化过程,画面感强;用“冷却”来刻画“金色”到“白色”的转换,用词新颖,十分准确地写出三吉从闭上眼时纷乱无序的画面慢慢转向他特定的“雪”世界过程。

2.三吉紧闭双眼召唤来雪,雪先是从“远方飘忽的细雪”渐变成“鹅毛大雪”,将三吉包裹,带入梦境;接着墙上出现雪景,只有厚雪没有其他景物,荒凉冷寂,暗示三吉内心的孤寂;随着梦境深入,景物随之丰富生动,水流融化了雪,将三吉引入记忆深处,看见他的父亲和曾经爱他的姑娘们;最后雪仿佛变成鸟的翅膀,画面变得轻快灵动,三吉在梦幻中实现自由。

3.答案示例一:三吉通过梦幻方式与过去的人幽会,在三吉梦中出现了抱着他的父亲和曾经爱过她的姑娘们;“抱”是一个很亲密的动作,而出现的姑娘,也是“爱过三吉的”而非“三吉爱过的”,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三吉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爱和关怀。

答案示例二:小说开头暗示三吉去梦幻饭店做梦这件事已经持续了四五年,而他的儿女们和朋友们并不真正理解他去饭店的目的,可见三吉与他亲朋之间的疏离感;另一方面,小说也提到三吉躺在床上是为了求得休息,并暗示一年的紧张与劳顿让三吉疲惫不堪,可见现实生活于他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⑧段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栗粒”“翩跹”“飘忽”“细雪”等,突出了雪的外形大小、行为动态等特点。还融入了一些修辞,比如“双目紧闭”拟人修辞,赋予黑暗人的特色,突出了夜色的浓重;“栗粒使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花的视觉观感。“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原本是人的行为动作,赋予自然物,充分展示了雪花飘飞时的美丽动人样子。抓住了色彩形成对照,“淡金色”,“晶莹而多芒”“金色”“白色”的“微光”,极具画面感。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行文脉络及人物心理变化层次的能力。

第⑧段“在双目紧闭的黑暗中,栗粒般大的光点开始翩跹起舞。一颗颗光点呈淡金色,晶莹而多芒。随着那金色渐渐冷却,变成白色的微光,颗粒群的移动方向和速度一致起来,就成为小雪。看上去像是远方的飘忽着的细雪”,第⑪段“细雪飘近三吉的眼睑,越下越大,变成了鹅毛大雪。大片的雪花飘落得更加缓慢。三吉闭锁在无声的静静的鹅毛大雪中”等处,可见三吉渴望雪的到来,雪在想象间越来越大将三吉带入梦境、

第⑬段“三吉一睁眼,只见室内的墙上呈现一派雪景。眼帘里的雪仅仅是飘落的雪片;而墙上所看到的却是一片下雪的景致”,第⑭段“鹅毛大雪,飘落在寥寥耸立着五六棵光秃秃树木的广袤旷野上。雪越积越多。……满目一派荒凉的景色”,可见接着墙上出现雪景,只有厚雪没有其他景物,荒凉冷寂,暗示三吉内心的孤寂。

“可是三吉躺在室内二十三四度的暖融融的床上,感觉不到雪原的寒冷。室内有的只有雪的景色,三吉自己消失了”,第⑮段“从岸上落下一团雪,在水上漂流着。这团雪被从岸边伸出的岩石吸进去,止住不动。一忽儿完全消融在水里了”“三吉的父亲在水晶岩上出现了,父亲抱着三四岁的年幼的三吉站在岩石上”,第㉓段“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飘落在水面上又消逝了。三古凝望着这景色,一忽儿看见对岸的山上有东西在活动,掠过灰色的天空向这边飞来。原来是成群的飞鸟。它们展开雪白的翅膀。雪仿佛也变成了翅膀即使在三吉的眼前翩然飞舞,也不会听见派翅的声音。莫非是悠然地展翅而不高飞?莫非是纷飞的白雪驾着飞鸟翱翔?”随着梦境深入,景物随之丰富生动,水流融化了雪,将三吉引入记忆深处,看见他的父亲和曾经爱他的姑娘们。

第㉘段“原来曾经爱过三言的姑娘们驾着雪中之鸟飞来了,究竟是哪个姑娘先启齿的呢?”第㉙段“三吉在梦幻的雪中,能够自由地呼唤出过去曾经爱过自己的人们——从元旦傍晚至初三清晨,三吉在梦幻饭店的‘雪间’里,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膳食也让人送到房间里,他始终躺在床上,原来同这些人幽会啊!”最后雪仿佛变成鸟的翅膀,画面变得轻快灵动,三吉在梦幻中实现自由。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相关内容含义的能力。

每个读者都可以读出属于自己的“雪”。川端康成在这篇微型小说里,以生写死,以死写生,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解答本题抓住小说家福斯特名言中“而只为了他醒时的那部分生活”这一句,也就是说主人公三吉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可以通过梦境来实现,梦境虚无,但属于现实生活中的“欲望”,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第一段“近四五年来,野田三吉总是在元旦傍晚至初三清晨,独自一人躲在东京高台的饭店里度过,这已形成了习惯。饭店本来已有一个漂亮的名称,可是三吉还是将它叫作‘梦幻饭店’”,“独自一人”“习惯”可见客观上三吉在现实生活中是孤独寂寞的,通过“梦幻饭店”来满足内心的需要,“躲”字可见三吉主观上对现实生活也是不满足的。

第三段“儿女们对前来三吉家拜年的客人也是习惯这么称呼的,客人们把三吉隐匿行踪,理解为这是一种雅趣”,第五段“但是,三吉的家属是不知道三吉在梦幻饭店里遨游幻境的”,可见亲朋好友们并不理解他的内心感受。

第七段“三吉一到达饭店,立即把室内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而后躺在床上,合上双眼。这样安静地歇上两三个小时,这种姿态,仿佛是从一年到头紧张忙碌积淀的劳顿和烦躁中求得了歇息,烦躁平静下来了,劳顿却反而越发传遍了整个躯体。这一点,三吉是知道的。毋宁说,他正在等待走到疲劳的尽头。一旦被拽进疲惫的深渊,头脑就会完全麻木,梦幻将开始浮现出来”,可见三吉不喜欢现实生活,厌倦了追名逐利的俗世日子,渴望在梦幻中暂的得安宁和心灵的休憩。梦境中他可以逃避现实摆脱不愿见的,见到想要见的,比如父亲,比如姑娘,比如自由。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3元获取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论述类文本汇编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1上海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选择题汇编


上海市普陀区同济大学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嘉定区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松江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1学年第一学期浦东新区高中高三语文期中质量检测

2017届上海市虹口区鲁迅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上海市虹口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黄浦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黄浦区上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复旦大学附中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