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龙八部》中的人物个性与武功本领,有很多夸张或事实上不可能的地方,如“六脉神剑”“火焰刀”“北冥神功”“无崖子传功”“童姥返老还童”等。如同现代派绘画中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的画风,一幅画中一个女人有朝左朝右两个头之类。在艺术上,脱离现实的表现方式是容许的。
迄今尚无一位中外物理学家_______(指责//指摘))《庄子•逍遥游》不科学。庄子说大鹏南徙,“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但根据地球物理学,距离地面十七公里以上,叫做对流层顶,气温极低,再上去到同温层,温度增高,由于物理作用,空气只方便横向运动,要纵向再升高就极困难,因为高温空气上升后,下面低温空气升不上来补充,中间脱节。这一层的上限离地面约五十公里。连空气都不易升到五十公里以上,庄子这头大鹏要上升到九万里(四万五千公里),只怕有点困难了。相信植物学家也不会责怪庄子说“上古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这样长寿的植物世上恐怕没有吧。中国有自然科学家们硬要研究“六脉神剑”是否可能,不知外国的昆虫学家有没有研究卡夫卡小说中有人忽然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在人体生理学或昆虫学上是否可能。
有些文艺批评家要求任何小说均须遵守现实主义原则。自古以来,我国文艺创作,即重驰骋想象,今人拘于现实,未免__________(迂/愚)矣。从前有人评李白诗“白发三千丈”未免太长;“朝如青丝暮成雪”头发白得太快;“桃花潭水深千尺”太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白帝城到江陵,万重山太多,千重百重则差不多。武侠小说自身有种种习惯性的通用虚构,犹如今天大画家画华山,极力夸张其雄奇险峻,往往悬崖峭壁,无路可上。实则华山每日上山者往往数百人。绘画之夸张虽离事实,然画为好画,亦无人否定之也。当年苏东坡曾以朱笔绘竹,风神潇洒,有人说:“世上岂有红色竹子?”苏反问:“然则有墨竹乎?”盖世人多以墨笔绘竹,习见之即不以为异。笔者并不敢自认本书可与上述艺术品相提并论,但知艺术不必一定与真实相符,优劣皆然。
(取材于金庸《〈天龙八部〉新修版后记》)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武侠小说中很多夸张或与事实不符的内容,是运用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手法。
B.昆虫学家研究卡夫卡小说人物变成大甲虫,是人体生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C.有文艺批评家主张现代任何文艺创作都需要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古人例外。
D.作者认为文艺创作可驰骋想象,不必拘于现实,武侠小说有习惯性的通用虚构。
2.材料一中横线处填写的词语,与前后语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指责 迂B.指责 愚C.指摘 迂D.指摘 愚
3.下列诗句符合文中所谓“现实主义原则”的一项是( )
A.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B.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D.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材料二
武侠小说的特点是知识面越广越好。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也。我今天只讲书本上的知识。
一、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对联。我最初写武侠小说时用回目,用诗词作开篇,就是抓住南来香港人的怀念旧小说的特点,让他们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
二、地理:武侠小说内容涉及的地域较广。写爱情小说,从头到尾可以在一个地方进行,例如曹禺的《雷雨》,就基本是二十四小时里在周家发生的。但是武侠小说不可能这样。因为侠士们到处游历,“闯荡江湖”。所以我们必须知道地理知识。
三、历史:至于历史知识,也跟地理一样。写别的小说,可能不需要知道历史,只发生在某段时空就可以了,但武侠小说最好结合历史,似假还真,更加吸引人。尤其是典型的武侠小说,因为写的是古代人物。所以最好能结合历史。我在《七剑下天山》里面就加上一些历史人物,但是也不能像历史教科书那样写。历史元素也有两种,一种是历史的真实,是历史上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件,一些重大的事件,不可凭空自造。例如《萍踪侠影录》里的“土木堡之变”,历史事件不可以改变。另一种是历史上没有的,但很可能发生,就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写上去,称为“艺术的真实”。我的武侠小说的主角一定是虚构的,我将江湖融入朝廷,但以不歪曲史实为原则。小说不是历史教科书,我认为有些艺术塑造是可以的。
四、宗教:写武侠小说常常涉及宗教,尤其佛教,也需要懂些。武侠小说里十本有八本是写到和尚的,假如你写的和尚只懂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那么你的这个和尚未免太没味道了。所以至少要知道一些佛学,才能有深刻的描写。
五、心理学:小说里有很多心理描写。譬如写到一些性格异常,行为怪异的人,就最好懂一点心理学。《七剑下天山》里有个桂仲明,他怀疑自己杀了父亲,他做了个梦,我就是用潜意识来解释的。我写小说时中国很流行讲潜意识,人的潜意识像冰山一样,十分之九是潜在水底的。潜意识就是连做梦也不敢想的东西。梦的化装就是潜意识。佛洛伊德的《梦的解释》就很详细说明潜意识。在写人物心理时,最好也懂得一点心理学。
六、化学:说到我所学过的化学,和写小说有没有关系呢?我只读了一年化学就转到经济系了,因为我不懂做实验,一到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一定失败了。但是我的小说就运用了一点化学知识。《云海玉弓缘》提到蛇岛火山爆发一段,金世遗利用石棉逃过大难。石棉是一种天然纤维状的硅质矿物的泛称,细长弯曲,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建材防火板的硅酸盐类矿物纤维,也是唯一的天然矿物纤维,它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良好的隔热性与防腐蚀性,不易燃烧,故被广泛应用。这也是把一点化学知识写进小说,既有趣味,又不失真实。
(取材于梁羽生《武侠小说与通识教育》)
4.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爱情小说不同于武侠小说,作者不必懂地理知识。B.懂得一些宗教知识也是武侠小说作者必备的要素。
C.武侠小说不是历史教科书,可以根据想象去创作。D.运用一些化学知识,使小说有趣味,又不失真实。
5.在中国传统戏剧舞台上,诸葛亮属于老生行当,周瑜是小生行当,而事实却是周瑜比孔明年纪大。请用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解释文艺创作上这种现象。
材料三
新派武侠从金庸开始,少说也有几十年历史,其间名家名作辈出。这么多年沉淀下来,武侠小说已然形成了一个庞杂、热闹又不失精彩的江湖格局,这个武林世界有自己的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有自己的一套传统和风俗,甚至有自己的一套社会体系。这套体系是如此精彩,以至于读者往往忘记了它的虚构性,把它当作现实社会的一个延伸——正如《三国演义》的读者往往把演义当作正史去相信一样。
然而时至今日,武侠和中国大部分传统文化——不包括麻将——一样,已然逐渐式微,不复当年之盛况。究其原因,以个人蠡测,一来是金、古诸位大师珠玉在前,如泰山北斗,难以逾越,后进作者就如终南山上的麻雀,再如何腾挪移转,也逃不出小龙女的天罗地网;二来是社会资讯多元化,好玩的东西俯首皆是,选择极多,武侠这种植根传统文化的文学形式很难得到主流青睐;三来江湖世界格局已定,一提少林必定一派老僧白须飘飘,一提武当必定青袍道长仙风道骨,苗疆出泼辣毒女,西藏出密宗番僧,海南剑派偏险奇诡,四川唐门暗器惊人,种种定式,不一而足。对读者来说,这些东西固然精彩,可每本书皆是如此,未免腻烦。
当代的武侠小说作者们,也都清楚其中关窍,无不苦苦探索,希望能够摆脱旧日大师们的阴影,推陈出新,拿武侠的旧瓶装一些新酒。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推理武侠、冒险武侠、言情武侠等一系列新生事物,从其中能够体察到作者们的用心良苦。
而这一本小说,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用的是新瓶,装的却是旧酒。说的是欧罗巴中世纪的故事,却仍旧是中式武侠的内核。说白了,写这个东西的初衷只是为了回答我读武侠时的一个疑问。
中国人是人类,西方人也是人类,人体构造都是一样,外国人也一样练得内功,修得武学嘛。黄药师一曲《碧海听潮声》技惊四座,格里高利的索尔特里琴为何不能弦动九天?石破天从李白《侠客行》里悟出内力,达•芬奇为何不能从耶稣《登山宝训》里学得神功?
这种创意,其实古已有之。金庸的开山之作《书剑恩仇录》里,就有西域大侠阿凡提,《倚天屠龙记》里明教的波斯使者更是武功惊人。只不过那些多是惊鸿一现,涉墨不多。在这本书里,我希望能够把中国武侠的氛围移植到欧洲中世纪,用欧洲文化加以替换。比如在书里,穴道被十二宫与星命点替换,内功被四液替换,等等,诸如此类。也算得上是另外一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我对这部小说没有野心,也不认为这种尝试能够开创一个新的流派——它其实还是传统武侠的格局,甚至在行文风格上我都尽量朝着金庸靠拢——如果它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就足够了。
(取材于马伯庸《欧罗巴英雄记•序言》)
6.根据材料三,对武侠小说衰落的原因,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江湖格局程式化,使读者感到审美上的疲劳。B.大师水平极高,如泰山北斗,高峰难以逾越。
C.社会信息多元化冲击,武侠文学日益边缘化。D.后继作家在创作上难以摆脱阴影、推陈出新。
7.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概括武侠小说的基本特征。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须臾,裁决俱尽 俱:全都。B.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 顾:回头。
C.以济明皇太平之政 济:救济。D.近者稍倦于勤 稍:渐渐。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自以才不及崇/皆以美于徐公
B.爱身保禄而从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上览其表,益加悼惜/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 委积:聚积,堆积。
B.夫不肖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
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 相与:互相,交相。
D.公当出入为藩辅 出入:指出将入相。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以卿坐镇雅俗耳。 (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B.崇曰:“然则竟如何?” 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
C.一遵其法,无所变更。 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
D.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 没有顾及到国家的安全和危险,的确是有罪的行为。
12.请把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13.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含有说他是“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请说出子乐的原因。
(2)“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这句话可能蕴含着哪些含义?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过辛稼轩神道①
(明)张以宁
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②气萧森。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岁晚《阴符》③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
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④树林。
(注)①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②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③《阴符》:兵书。④宰:坟墓。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
B.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
C.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和不甘。
D.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
16.下列诗句与“英雄已尽中原泪”所表达的情感,不相符的一项是
A.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D.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17.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四、情景默写
18.默写。
(1)《过秦论》贾谊认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才让秦国强大起来,逐渐往东扩张。秦国对外的改革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描绘曹操破荆州,顺流而东时,意气风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灭亡的原因。
(4)君子周而不比,《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和司马迁平日相好,而议事不合,王安石认为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5)《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来形容世人畏惧艰难、困难而不敢前行。
(6)李白梦游天姥山的时候,因迷恋山中的景色,天色暗下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其实也可以形容我们生活中被事物吸引,流连而蹉跎时间。
(7)叠词富于感染力,《声声慢》中李清照用叠词的句式表达了自己的孤寂、清冷的处境,其中描绘心境特别难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枪挑紫金冠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的能力。
首先分析用“想象”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需要概括描写的文段,可以得出“作者想象真实的花云一路赶来,用挑落紫金冠的方式教训这些对戏剧艺术不知畏惧的人”。
其次分析写这内容的用意,“穿越河山, 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刻画生动、形象、细致,能使读者感受到花云的果敢英武、威风凛凛、怒气冲冲,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从主旨意图上分析这样写的效果是:使作者对缺乏敬畏、胡乱改编者的愤怒之情表达得更加酣畅淋漓。
(取材于李修文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滴水不漏:形容技巧高超。B.粉墨登场:指化装登台演戏。
C.不可理喻:指不通情理。D.如火如荼:形容情感热烈。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中作者“羞愧地离席”,是因为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作品被如此改编的用意,惭愧于自己与新编作品间的隔膜。
B.文章中对白素贞与许仙相逢的描写,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中的含蓄细腻,能引人入戏,这样的表演令作者十分欣赏。
C.叙写《单刀会》时,作者特意交代这个寻常的戏班是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台,是想突出戏班面临的生存困境。
D.文章结尾处,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是在强调和肯定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别样的舞台效果。
21.文章写了作者看过的三出戏《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请分别概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22.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对该手法加以赏析。
六、名著阅读
23.《红楼梦》中有很多地方写到了色彩。这些色彩或由景而生,渲染环境气氛;或借衣饰居所,烘托人物形象;或见于诗词曲文,寄托思想情感……请从原著中举出两例,加以分析。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①从一名北京大学的保安,到面向农村孩子的民办中职学校校长,张俊成频上热搜。②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读书有用,人生不晚,还告诉我们,以北大为代表的中国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海纳百川的包容性。③北大不仅培养出好多个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也常常上演着保安“学霸天团”的传奇。④这些故事让高等教育的意义变得更加丰富起来。⑤正是有了北大保安成才又回乡教育下一代的故事,教育所蕴含的力量才更加完整——好的教育不仅让人实现个人价值,而是让人更有追求和社会责任感,是由一个人点亮一群人。
2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中的“一名”应移至“保安”前面。
B.②句中把“所具有的”中“所”字去掉即可。
C.③句中将“好多个”改为“为数众多的”更合适。
D.④句中应把“起来”删去。
25.⑤句中画线的关联词语搭配有误,请写出修改方法。
八、微写作
26.高中三年,我们常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之间循环往复,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看似单调寻常的生活中总会遇到别样的自然风景。请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你眼中的风景。要求:描写生动,感情真挚。150字左右。
27.最近,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如何管理好手机?请你以学生会的名义,写一份给同学们的倡议书。要求:理由充分,语言得体,有号召力,150字左右。
28.批注、梳理、比较……这些是常用的阅读方法。请结合下列名著中的任意一部,介绍你阅读该名著时所用的方法。不超过150字。
《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
九、命题作文
29.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思考人生,定位人生。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镜子和自画像”为题目,联系生活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符合逻辑。不少于700字。
30. 在文学名著的长廊里,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思想、精神或者人格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对他们或崇拜,或蔑视,或敬佩,或憎恶……
请以“偶遇”为题目,通过想象写一篇记叙文,描写一次与他(她)的偶然的相遇,展现他(她)的精神与人格。
要求:有想象,有情节,符合逻辑。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B
4.A
5.参考答案:①文艺作品可以加入作者的想象进行艺术塑造。②戏剧中将诸葛亮塑造成老生,可以突出他足智多谋沉着老练,把周瑜塑造成小生,突出他年轻气盛、气量狭小。意思对即可。
6.D
7.①武侠小说自身有种种习惯性的通用虚构,不必遵守现实主义原则。
②武侠小说不仅拥有一定的生活知识,更具有丰富的书本知识。
③武侠小说有自己的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传统、风俗、社会体系。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是运用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手法”错误,由原文“如同现代派绘画中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的画风”可知,不是现实主义,是超现实主义。
B.原文“中国有自然科学家们硬要研究‘六脉神剑’是否可能,不知外国的昆虫学家有没有研究卡夫卡小说中有人忽然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在人体生理学或昆虫学上是否可能”可知选项曲解文意,不是说真要研究,而是要理解文学的虚构;
C.“现代任何艺术创作”错误,原文为“任何小说”;由文中内容某些现代人对古人诗词作品的怀疑可知,“古人”也不例外。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指责”是指出错误并责备的意思,词义较重;“指摘”则是指出错误并加以批评的意思,词义较轻。在文中说《庄子•逍遥游》不科学,应选“指摘”。
迂:是迂腐的意思;愚:侧重愚蠢,由文意“今人拘于现实”谈不上是愚蠢,可知应选“迂”。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项的“万仞”,C项的“万条”,D项的“万壑”都是夸张的表现,是非现实的;
B项的春雨、断桥、人、小舟、柳荫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现实的。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曲解文意,文中观点是写武侠小说需要懂些地理知识,但是不能推出写爱情小说不需要懂地理知识。
故选A。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运用信息的能力。
本题考查文意创作与历史之间的关系,首先定位答案区间,在第四自然段。
由“但是也不能像历史教科书那样写。历史元素也有两种,一种是历史的真实,是历史上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件,一些重大的事件,不可凭空自造。历史事件不可以改变。另一种是历史上没有的,但很可能发生,就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写上去,称为‘艺术的真实’”可知,文艺作品可以加入作者的想象进行艺术塑造。
根据“但武侠小说最好结合历史,似假还真,更加吸引人。尤其是典型的武侠小说,因为写的是古代人物”可以理解为,艺术创作可以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特点,创造者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以突出人物形象。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一般动作性比较次要,动作幅度较小,态度比较安闲从容,唱的时候总是比较沉着安稳,戏剧中将诸葛亮塑造成老生,可以突出他足智多谋沉着老练的形象;而小生正相反,把周瑜塑造成小生,突出他年轻气盛、气量狭小。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由“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推理武侠、冒险武侠、言情武侠等一系列新生事物,从其中能够体察到作者们的用心良苦”可知难以“推陈出新”错。
8.C
9.B
10.C
11.D
12.(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作法。
13.①卢怀慎是大度让贤、德高望重的贤相。姚崇是一代贤相,才能出众,娴于政务。材料一中写卢怀慎“每事推之”,实际是避位让贤,充分调动贤明之士,这从材料二中卢怀慎举荐多人也可以看出来。正是这样卢怀慎才能与姚崇戮力同心,成就唐王朝的开元盛世。这些都是卢怀慎作为宰相胸怀大度、以国事为重的表现。
②卢怀慎是尸位素餐、有名无实的“伴食宰相”。材料一中写姚崇请假十余日,竟能导致政事堆积,作为朝廷宰相的卢怀慎竟然束手无策,其理政才能可见一斑,因此材料一中说其“每事推之”,实际上也就是指责他遇事无能,只能推诿。即便是在材料二中写到其为官清廉,荐人有功,仍然不能遮盖卢怀慎作为宰相的无能。
14.(1)子乐的原因是: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各自具有丰富的不同的情感和性格特征。作为老师内心自然感到喜悦和高兴。
(2)可能是对子路开的一句玩笑。
夫子对弟子的性格了如指掌,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言语中有深深的担忧和牵挂。孔子知人论世,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从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这是孔子对子路的告诫,希望他改掉自己性格中过于刚强的问题。
【解析】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推断能力。
C.“以济明皇太平之政”意思是:来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其中“济”应当是“成就”的意思,而非“救济”。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以”都是动词,认为。
B.前一个“而”,连词,表因果;后一个“而”,连词,表转折。
C.两个“焉”都是代词,他。
D.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他们的。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文言实词的能力。
C.“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的意思是: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去探望他。其中,“相与”不是“互相,交相”的意思,而是“一起”的意思。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D.“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应翻译为“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有罪的人”。其中“罪人”的意思为“有罪之人”,而非“有罪的行为”。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句中,“下”,居于……之下;“授以国政”,介词结构后置句,以国政授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美”,形容词作动词,赞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很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提并论?”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
臣司马光评论说: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因为了解后者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他们,这种做法受到了孔子的赞赏。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布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
材料二
唐朝的卢怀慎,清正廉洁,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身份高贵以后,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对待亲戚朋友,卢怀慎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后来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去探望他。卢怀慎一直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出将入相,作国家的藩篱、皇帝的辅臣,皇帝寻求天下大治的心思很急切,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近来对政务慢慢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在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就亲手写了一封奏章,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奏章,对他的离世越发惋惜。
15.A
16.D
17.示例:(1)诗人使用秋云、岁晚、夜寒、青山、春暮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2)表现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痛,再加之作者对诗人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全诗情怀悲壮感人。
【解析】
15.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本题要求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解答本题时应结合背景注释认真阅读全诗,逐项分析。本题
A项,“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表述错误,依据“太行天党气萧森”及注解②可知:“气萧森”是形容“太行天党”气势森然严肃之态:“长啸秋云白石阴”则是描绘稼轩墓地环境的苍凉的氛围,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的是森然严肃的气氛,说“阴郁”不妥。
故选A。
16.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考生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抓住诗句中关键词语(意象),逐项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题干中“英雄已尽中原泪”表达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伤感之情;
A项,“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B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的是壮志难酬的苦闷。
C项,“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想为朝廷出力的决心。
D项,“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表达作者在欣赏江山美景时的那份喜悦心情;明显与题干中情感不相符。
故选D。
1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告诉围绕“意境苍凉”和“情怀悲壮”两个方面来鉴赏,考生应抓住诗歌对意境构成要素的描述来分析,意象构成体现出“苍凉”;“情怀悲壮”则需从辛弃疾壮志难酬的伤感和作者对诗人辛弃疾所表达的感情两个角度组织答案。诗中选取的主要意象有“秋云”“岁晚”“夜寒”“春暮”“青山”等,营造了苍凉的意境;“英雄已尽中原泪” 表达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伤感之情;明代作者张以宁途径辛弃疾墓地,生发无限感慨,表现了对民族英雄辛弃疾的景仰和对南宋小朝廷昏君佞臣的谴责。全诗沉郁苍凉,情怀悲壮。
【点睛】
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
18.外连衡而斗诸侯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赂秦而力亏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畏途巉岩不可攀 迷花倚石忽已暝 凄凄惨惨戚戚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衡、侯、酾、槊、赂、巉、攀、暝、戚。
19.A
20.B
21.千百年来伶人地位卑微、命运悲惨,只能自己拯救自己。那些繁多的戒律是前人根据错误总结出来的,遵守戒律才可以避免错误,才能得到饭碗和些许尊严。
认识:①《罗成带箭》:戏剧艺术要遵守戒律。
②《白蛇传》:戏剧与人生一样漫长真实、内涵丰富。(借小青与法海的戏表达了“戏如人生”的道理;借白素贞与许仙的戏说明优秀的表演能引人入胜,让观众觉得戏剧与生活似乎没有分别。)
③《单刀会》:戏剧应记录复杂真实的人性。
匠心:作者以这三出戏与新编戏剧的胆大妄为与匮乏形成对比,表达了戏剧要遵守戒律、内涵丰富的观点,从而表达了对那些胡编乱造的新编戏的批判。
22.作者想象真实的花云一路赶来,用挑落紫金冠的方式教训这些对戏剧艺术不知畏惧的人。想象的内容生动、形象、细致,能使读者感受到花云的果敢英武、威风凛凛、怒气冲冲,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同时也使作者对缺乏敬畏、胡乱改编者的愤怒之情表达得更加酣畅淋漓。
【解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能力。
A.滴水不漏:一滴水也不外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不肯轻易出手。文中的意思是配合得非常完美,无懈可击,并非形容技艺高超。
故选A。
20.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为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作品被如此改编的用意,惭愧于自己与新编作品间的隔膜”错误。作者“羞愧地离席”,是为缺乏敬畏、胡乱改编新编戏的行为感到羞愧,选项原因分析错误。
C.“作者特意交代这个寻常的戏班是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台,是想突出戏班面临的生存困境”错误。由原文“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可知,这是强调戏班子寻常;由原文“但是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 可知,表达作者对戏班子的赞叹之情。
D.“是在强调和肯定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别样的舞台效果”错误。文章结尾处,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不是“在强调和肯定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别样的舞台效果”,而是对胡乱编造的新编戏的讽刺与批判。
24.B
25.把“而是”改成“而且”
【分析】
24.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不仅要删去“所”,还应删去“的”。“所……的”构成名词性短语,不能作“中国高等教育”的谓语,应删去这两个字,用“具有”作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