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送别诗鉴赏40首 2

高考精品讲义集


考场中古诗的人物形象鉴赏百题汇编

古诗的景物形象鉴赏百题

古诗的事物形象鉴赏60题

古诗的内容与情感的概括百题(北京版)

咏物类古诗鉴赏40篇

不同主旨古诗鉴赏之用典

十一月的游玩与放逐(讲义版)

不同主旨古诗鉴赏的借景抒情

羁旅行役诗鉴赏40首

送别诗鉴赏40首


送别诗2

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文后的问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 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本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岐亭,在今湖北麻城西南,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往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诗人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柳树已是一片嫩绿。

B.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既拟写了溪流潺潺之声,又描写了小草新绿之色,写出了春的生机。

C.颈联是写送别的情形,作者用“留”“待”两字表达了朋友们为其饯行的深情厚谊。

D.尾联的“细雨梅花正断魂”,写出了去年的今日,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悲伤心情。

(2)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尾联貌似与送别没多大关系,实际扣送别很紧,请对尾联进行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厨传:古代供

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1)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    ;而《送柴侍御》突出    ,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注】把:握、执。岘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水《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输橦布:梓州汉水妇女织橦木花布纳税。讼芋田:梓州巴人常为争产芋的农田诉讼。文翁: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杨文翁,建造学宫使巴蜀开化。翻:翻然改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山万壑中古木参天,群峰叠翠里杜鹃啼叫,这鸟鸣声渲染了梓州山野的热闹。

B.一夜大雨后山中到处是飞瀑流泉,飞瀑流泉重重叠叠侧面表现了梓州山势险峻。

C.汉水一带盛产橦花布,巴人常为芋田争讼,这物产风俗叙描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D.此诗是一首送别诗,描写梓州山水大气磅礴,表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特点。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友人牧江州

杜荀鹤

本国兵戈后,难官在此时。

远分天子命,深要使君知。

但遂生灵愿,当应雨露随。

江山胜他郡,闲赋庾楼诗。

 

【注】杜荀鹤: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未授官,返乡闲居。兵戈:指唐末战乱。庾楼:在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末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纷扰,民不聊生,官场上也是好官难做。

B.友人受天子之命到偏远州郡做官,诗人希望他理解其中深意和责任。

C.末句用庾楼赋诗的典故,“闲赋”看似清闲,却包含了诗人的丰富意绪。

D.全诗笔触细腻,感情真挚,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读来更显含蓄蕴藉。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王适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点明了送别的时令、地点、天气以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B.颔联运用比喻,诗人认为友人虽然性格冷漠但文章却韵味深远。

C.颈联虚实结合,既实写与友人以酒别,又虚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情景。

D.由诗题及尾联的“杨柳春风”可以推知,尾联中的“榜”是春闱的杏榜。

(2)有人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请结合诗句分析。

1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注】:李珙:字开伯,吴郡人,历官御带国子司业(武臣的荣誉性官衔),是作者的友人。吴潜:南宋诗人,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佞,却受谗被贬。红玉阶:红色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代指宫殿朝堂。垂虹:指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为纪念晋代吴江人张翰而修的鲈乡亭,也叫垂虹亭。

(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玉阶前”的一“问”,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辞官的疑惑和关切。

B.“空自怨”的“空”,与“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空”意思相同。

C.“留君”又“送君”,表明作者内心欲留而又不敢留的胆怯心理。

D.“一笑问青天”,既有内心的不平,又有早知结果的自嘲与豁达。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与苏东坡《赤壁赋》的手法相同。

B.全词语句短促,节奏鲜明,与作者内心情绪上的激切与愤懑相应。

C.“世事悠悠”“年光冉冉”显示出作者对过去美好岁月的深切留恋。

D.全词处处洋溢着铿锵的报国之志,与岳飞的《满江红》格调相近。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以划线句的观点对“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一句加以赏析。

1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送侯中丞流康州

刘长卿

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

迁播共知臣道枉,猜谗却为主恩深。

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

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

 

【注】侯中丞,即侯令仪,浙西节度使。唐上元中刘展之乱江淮失守,江淮都统李峘归罪于侯令仪,令仪坐除名,长流岭南康州。写作本诗时刘长卿谪居江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抓住“长江”“枫林”“匹马”“孤云”等意象,渲染了送别时凄清孤寂的氛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怅惘。

B.颈联上句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期许。

C.颈联下句写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会随着他流放之路而到万里之外,“青山”“万里”使全诗情怀更加深远。

D.这首诗写景虚实相生,用典自然贴切,语言凝重有力,寄慨沉郁悲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

(2)诗的尾联提及屈原与湘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注]张舍人:李白的朋友,唐朝人。张翰:西晋文学家,《世说新语》载:“晋张翰在洛,见秋风起而思故乡纯鲈,因辞官归。”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表明行者的去向和时令,既以飒飒的秋风为送别渲染了清寒的氛围,又暗示张舍人辞官归隐之事,巧妙自然。

B.颔联两句紧承“秋风”,写景兼写人。秋高气爽,孤雁远飞;江海辽阔,片帆迟迟,表现出行者的孤单和依依惜别之情。

C.“孤帆”行于“沧波”之中,使人感到怀恋而又担忧,一个“杳难期”,字少情长,离愁别绪都于此三字传出,令人鼻酸。

D.这首诗章法严密,意旨婉切、意境哀怨,诗人借景抒情,用“雁”“孤帆”“月”等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了离愁别恨。

(2)这首诗是送别诗,请简要赏析此诗的尾联。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范山人归泰山

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生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运用铺叙手法描绘范山人抱白鹤回泰山的景致,不仅赞叹人鹤的形象之美,还寓有诗人求仙学道之意。

B.颔联写诗人看着范山人抱白鹤离去,与自己的距离由近在咫尺了然在目到渐行渐远,直至远远看到他行至崖间。

C.颈联紧承颔联写范山人虽越行越远,但诗人登上高处的天门攀上近处的日观峰,对范山人的身影依然目有所及。

D.尾联写人鹤皆去,伫立送行的诗人面对眼前一幅云朵遮白鹤、人影望不及的远景,不禁油然而生惆怅迷惘之情。

(2)整首诗以范山人的行踪为主线,涉及景致色彩鲜明,诗人以此刻画出范山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出兵的预兆。刁斗:古代行军用具。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巡更。井陉:古关名,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凤阙:汉代宫阙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此处指匈奴的首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天官”“将星”点明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紧承首联,把军中用具“刁斗”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出”写点明了行军的方向。

C.“凤阙”指宫廷,“龙庭”借指敌虏。颈联中两句互文,诗人以雄大笔力写赵都督出发后“一鼓作气,雄劲无前”。

D.尾联“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与诗人《山居秋暝》作品中淡远、自然、清新、脱俗的风格有很大不同。

(2)有人评此诗“意不止送别”,你在诗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杜顗赴润州幕

杜牧

少年才俊赴知音,丞相门栏不觉深。

直道事人男子业,异乡加饭弟兄心。

还须整理韦弦佩,莫独矜夸玳瑁簪

若去上元怀古去,谢安坟下与沉吟。

 

【注】杜顗(yǐ):杜牧之弟。大和八年,“李党”领袖李德裕罢相,出为镇海节度使(治所在润州),辟杜顗试协律郎,担任巡官。诗中“知音”“丞相”皆指李德裕。韦弦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玳瑁簪:以玳瑁甲制作的发簪。上元:县名,唐代隶属润州,在今南京市。谢安:东晋名相,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大军,建立了不朽功勋。谢安之坟在上元东南十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少年才俊”称赞自己的弟弟,为他能得到宰臣的赏识而深感欣慰。

B.颔联写临别之际,诗人殷勤嘱咐弟弟应以正道事人,在他乡务须保重身体。

C.颈联运用典故,诗人谆谆告诫弟弟修养性情,从容处世,不要以浮华为尚。

D.本诗语言质朴无华,风格沉郁顿挫,别情款款,兄弟的情谊溢于字里行间

(2)诗歌结尾为什么要提到“谢安坟”?试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却渡西陵别越中父老

李绅

海潮晩上江风急,津吏篙师语默齐。

倾于奉觞看故老,拥流争拜见孩提。

渐非杜母[注]临襄岘,自鄙朱翁别会稽。

渐举云帆烟水阔,杳然凫雁各东西。

[注]杜母:汉代杜诗,任南阳太守时有惠政,南阳入称颂他为“杜母”。后用“杜母”称扬父母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叙写津吏船夫静默无语,引出下文与越中父老告别的场景描写。

B.诗歌的首句写江风峻急,海潮涌起,极力渲染了激越、紧张的氛围。

C.故老倾觞、儿童争拜的场景突出了送行的隆重、恭敬而又依依不舍。

D.“惭非杜母”是诗人自谦之语,体现了诗人为官要造福百姓的愿望。

(2)诗歌的尾联意境广阔,请结合诗句中的表现手法对此进行简要赏析。

1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送窦七

王昌龄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窦七》中“江边明月为君留”,运用拟人,含蓄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B.《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一句,富有深意,暗含了与友人心心相通之意。

C.两首诗均借月寄寓诗人的深情,《送窦七》侧重借月抒怀,《送柴侍御》侧重借月说理。

D.两首诗在情感格调上截然不同,《送窦七》表现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令人伤感,而《送柴侍御》却表现的乐观豁达,可见王昌龄与窦七感情更深厚。

(2)《送柴侍御》的三、四两句在疫情期间被日本京都府舞鹤市用在驰援友好城市大连的物资上,打动了很多人,那你认为其妙在何处?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浑将军出塞(节选)

高适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动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旗夕刁斗。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注】绕朝策:据《左传•文公十三年》,晋大夫士会奔秦,晋恐士会为秦所用,就派人招他回国。士会离秦时,绕朝赠之以策。仲宣诗即王粲所作之《从军诗》,本为颂扬曹操西征张鲁的胜利,这里喻报捷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羽书”飞至,边境形势紧急,浑将军毅然出征,表现他忠勇义烈的英雄本色。

B.“宝刀昼夜鸣”与“画角三四声”对比,营造了塞外战场凄严肃穆的气氛。

C.诗中以黄云连绵、衰草遍地、旌旗朝飞、刁斗夜鸣等意象,展现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

D.诗歌多角度写人,如“甘”正面写心理,“一年”“万里”是从时空角度描写。

(2)同为送别友人,这首诗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念奴娇•送张明之赴京西幕

宋•刘仙伦

       艅艎东下,望西江千里,苍茫烟水。试问襄州何处是,雉堞连云天际。叔子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后来人物,如君瑰伟能几。

       其肯为我来耶,河阳下士,差足强人意。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眼底山河,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

【注】本词写于送友人赴襄任职之时,宋金两国正对峙于襄阳,暂时平静。叔子残碑:羊祜,字叔子。他曾出镇襄阳有惠政;死后百姓为之立碑,又称堕泪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艅艎”三句从送客之地落笔,描写临别时的环境氛围,景象苍茫寥廓,颇有气势。

B.“河阳下士,差足强人意”写京西南路安抚使礼贤下士的作风,能勉强使人振奋精神,增强意志。

C.“眼底山河”起三句,写眼下河山沦丧,城楼鼓角震天,这些都足以让有志之士为之痛苦流涕。

D.“功名机会”最后两句,再次勉励张明之抓住入幕时机,为国家建功。闲暇时不可麻痹,要常备不懈。

(2)本词虽为送别之词,却不做儿女之语,“慷慨激昂”,一派豪气。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辛弃疾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

麴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注释】一灯传:源于佛教以灯能照暗,以法传人,如同传灯。萤雪:车胤囊萤,孙康映雪。指学习刻苦。麴qū生:指酒。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两句,词人感慨光阴易逝,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表达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B.“一灯传”是说儒家精义薪火相传,体现了作者深谙文化传承精义,深通求学之道。

C.下阕“西窗约”运用典故,表达作者希望友人不畏仕途险恶,早日与其相聚的愿望。

D.下阕最后两句借用“沙岸”“片帆”“雁”等典型意象,点明送别之意,含蓄蕴藉。

(2)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认为君子应“德才兼备”,本词也有劝勉友人曹君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之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中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禹门,即龙门,相传龙门为大禹所凿。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即会试)。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之作,送门人范廓之参加科考。它不同于一般抒写离情别绪的送别作品,侧重于表现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以及词人因身在局外而来的轻松。

B.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C.此词大量用典,“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极好地贴合了被送别者是应考书生的身份。

D.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2)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请对上下阕在虚实上的各自特点做具体分析。

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奉送从兄宰晋陵

韦应物

东郊暮草歇,千里夏云生。

立马愁将夕,看山独送行。

依微吴苑树,迢递晋陵城。

慰此断行别,邑人多颂声。

[注]吴苑:吴国宫苑,晋陵为古吴国地,故云。断行:谓雁行截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从题材来看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交代事件:送别。并点明原因:堂兄即将到晋陵上任。

B.本诗开头两句写傍晚郊外的情景,“东郊”“千里”为送别展开了一幅旷阔深远的背景图。

C.诗的颈联运用典故,既表达出人事沧桑之感,又点出了堂兄此去路途遥远,尽显亲人关切。

D.末联前句用“断行”来喻兄弟别离,后句则以“多颂声”表达对从兄居官有为的深切期望。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赏析颔联中“愁”与“独”二字的妙处。

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辛弃疾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贏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注]对床风雨:唐人韦应物诗云:“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苏辙兄弟读此诗很有感触。他们憧憬风雨夜兄弟对床而眠的生活,相约早日退隐,共享闲居之乐。靴纹绉面: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曾对人说:“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一开头就自报家门,说辛家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烈日秋霜”,比喻风节刚直。烈日、严霜与“辛”之间的共通点触发下文。

B.在概括的基础上,作者又对“辛”字所包含的辛辣之意加以发挥:辛者,辣也,而有些人不堪其辛辣,就像吃到捣碎的胡椒肉桂,却欲呕吐。

C.“休忆对床风雨”,用“对床”之典一方面流露出依依惜别的兄弟情谊,另一方面以“休忆”正话反说,表达作者对退隐、闲居生活的向往。

D.作者辛弃疾才大气高、刚直不阿,容易与世龃龉,“辛辣”与其说是对辛氏家族成员个性的一般概括,不如说是词人的夫子自道。

(2)本词“戏赋”中横生“妙趣”,试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划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南徐:地名,今江苏镇江市。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然后写涨满的春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B.“弱柳”句中“柳”和“留”谐音,字而写柳树系不住船,实则写词人殷勤挽留朋友但是朋友还是要登船离去。

C.“为君”句写词人想象着朋友离去,一路陪伴他的只有划船摇橹的声音,心中不禁滋生出无限的愁绪。

D.下片前三句写朋友到了南徐渡口后还会走上曾经一起踏青走过的那条路,但已经是路依旧人不同了。

(2)结尾两句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在写景、抒情方而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分析。

2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江陵全少卿赴府任

独孤及

冢司方慎选,剧县得英髦。

固是攀云渐,何嗟趋府劳。

楚山迎驿路,汉水涨秋涛。

鶱翥方兹始,看君六翮高。

[注]剧县:政务繁重,不易治理的县。鶱翥(xiān zhù):高飞貌。亦用以比喻仕途腾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表示,全少卿是由丞相非常慎重地挑选出来的官员,“英髦”是对他的高度评价。

B.颔联是说,朋友此去赴任本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规劝朋友不必为政务辛劳而叹息。

C.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取得卓越政绩、仕途腾达的期许,首尾呼应,总括全诗。

D.这首送别诗把叙事、议论、写景有机地交融于一体,语言直白浅显,情感真挚动人。

(2)诗歌颈联想象了朋友赴任路上的景象,试分析它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

2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萧处士游黔南

白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老萧郎”照应诗题,再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的刻画人物,突出了萧处士的能文好饮、年事渐高、四处漂泊的形象。

B.颔联写萧处士抛去生计主业,喜诗写文;四海漂泊,思念家乡时,以酒寄情,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作铺垫。

C.颈联宕开一笔,虚实结合地描写了萧处士过巴峡时,作者刚写成送他的诗文;过巫峡时,听着猿声也会有断肠之思。

D.诗中写“巴峡”“猿”的意象,与郦道元《三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表达的感情基调相似。

(2)诗人对萧处士怀有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首句描写,而后诗首句记叙,起笔虽不同,但是均点题,且都营造出送别时的气氛。

B.前诗颔联“泪沾巾”的场景,正是典型的离别悲伤场面,这样的场景也出现在王维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

C.前诗重在写分别时的场景。抒发离情的同时又有着思乡之悲;后诗写了分别之时和分别之后的场景,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D.这两首送别诗虽然选材均一般,却能通过各具特色的写法,表达送别友人时的憫怅心情和悲伤之情。

(2)这两首送别诗在抒发送别之情时,均借助了景物,但具体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28.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小题。

送徐子与谳狱江南

杨继盛

寥落白云司半虚,看君此去更何如?

西曹月满幽人榻,南国星随使者车。

塞雁不堪行断夕,秋风况是叶飞初。

秣陵 故旧如相问,为道疏狂病未除。

注:谳狱,审判定案。徐子与奉旨将赴江南。杨继盛(1516~1555):长期做官南京,后至京师,因弹劾奸臣严嵩而人狱,本诗为其狱中所作。西曹句:西曹是刑部的别称。幽人,幽居之人,此处指囚徒。秣陵: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南京。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身陷囹圄,只能借天空之云看友人南行,虽不言愁,而离愁别绪已在其中。

B.诗人借月色和星光,描摹自己想象中友人星夜兼程,奉旨前往江南审案的画面。

C.“塞雁行断”表达深重的别愁,“况是”二字强调此别后心境将日益萧巷的悲情。

D.本诗既有送别友人的感伤,又有狱中明志的慷慨,柔情宛转而不乏遒劲与执著。

(2)本诗尾联与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 片冰心在玉壶”有同有异。请推出二者在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2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划地:依旧,还是。南徐:今江苏镇江。杨炎正,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杨万里之族弟。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直言“离恨”,点明词作主题。采用比喻手法,将春夜话别的无尽离愁比作绵绵春雨,化无形为有形。

B.“添得”二句承接前句,明写春雨使江水上涨东流,实写离愁的深彻,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东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

C.“弱柳”一句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写弱柳留不住离舟,尽管殷勤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离开,留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D.上阕借“春雨”“春江”“弱柳”营造了伤感的离别气氛,将惜春之情与惜别之情相融为一,情感表达细腻动人。

(2)本词下阕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下阕抒写离情运用的技巧有何异同?

30.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渔家傲•寄仲高

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碛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仲高:陆升之(1113﹣1174),字仲高,陆游的堂兄。山阴:今浙江省,陆游的家乡。

(1)以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诗本为送朋友入京,起笔却写自己从长安入安西,着墨不多而内涵丰富,很自然地引出二、三联对安西景色的具体描写。

B.陆词最后三句描述自己现状﹣﹣韶华已逝,浪迹天涯,夜不能寐,只有饮茶消忧。看似有些消沉,而实际是化愤激不平与热烈为闲适与凄婉。

C.两首诗歌都是借“家书”表达思乡怀人之情,但岑诗还表达了诗人不畏艰辛、远戍边疆的报国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愁绪,同时又暗含希望朋友多珍重之意。

D.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岑诗除最后一联叙眼前之状外,其余都是回忆,属虚写。而陆词上下片均有虚有实。

(2)这两首诗数量词的运用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3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韩将军还边

李 益

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

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

圣心戎寄重,未许让恩私。

 

【注】戎寄:指所交托的军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一反送别的伤感,既写出皇帝委以重任,也暗含羡慕与激励之意。

B.首联点明时间,照应标题,以简练之笔展现出羽林将士意气风发之姿。

C.颔联暗用典故,借李广率少量骑兵智退匈奴的典故来刻画韩将军形象。

D.“旌旗上垄迟”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还边军队人数之多和行军迟缓。

(2)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韩将军具备“将者”的哪几个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3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夕次蒲类津

骆宾王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璧,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注]此时契丹叛乱,梁王武三思赴边讨伐,崔融等随军出征。卢龙塞: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曹操北征乌桓时,田時献策使曾操获胜。后田時不接受封赏,说:“岂可卖卢龙塞以易赏哉!“麟阁:即麒麟阁,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名功臣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蒲类津:渡口名,今属新疆。燕颌:形容相貌威武,有封候之相。《后汉书•班超传》载,相士认为班超“燕颌虎颈”,有封候之相。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1)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两位作者各自对战争的态度。

(2)请赏析两首诗结尾两句表达效果的共同点。

3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这首诗作于公元 751 年旧历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因公从姑臧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作战,岑参作此诗送别。“火山”“赤亭”地名,位于内地通安西大都护的交通孔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化一般送别诗的惆怅与伤感为豪放、悲壮,体现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

B.三、四两句明写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

C.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不提依依不舍之情,而是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

D.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被称为送别诗的“另类佳作”。

(2)请简要概括首联在本诗中的作用。

(3)作为送别诗,本诗除了惜别之情,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34.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推有青青松树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不写山崔嵬而写“雪崔嵬”,强调不足山使雪厚而是雪使山高。

B.前四句动静结合。不但写出天山雪的静态庄严,且突出其动态威势。

C.五六句描写雪光比月光还亮,照亮银山又随风入关,兼具光华声色。

D.诗中塑造将军、都护形象的方式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异曲同工。

(2)李德林评价松树“岁寒无改色,年长有倒枝。……寄言谢霜雪,贞心志不移”,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中“松树枝”的作用。

3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答题。

送前卫县李宷少府

高适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1)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诗歌的后三联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3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时间词为标识,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B.颔联中写樱桃形体“万颗匀圆”,令人惊讶,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

C.颈联“沾”“擎”二字用得精妙,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形象生动。

D.这首咏物诗采用以昔衬今的手法,描写西蜀樱桃,体物精微,摹写工细,用语总体平易。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37.古代诗歌阅读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节选)

[唐]杜甫

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

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

阁道通丹地,江潭隐白蘋。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注释]严公:严武,杜甫朋友,曾以兵部侍郎任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镇中巴蜀。玉帐术:古代兵家一种安营的方法。丹地:朝廷。

(1)下列对这首诗歌解读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漏鼓”两句通过特定的景物,设想严武在夜里等待着上朝的情景,并点明严武入朝的季节。

B.第三句“玉帐术”写严武曾镇守巴蜀,第四句“杀”写出给巴蜀百姓带来灾难的是战乱屠杀。

C.五、六句对仗工整,“通丹地”写严武从蜀地入朝,“隐白蘋”暗写诗人境遇,从而引出下文。

D.本诗虽然是原诗的节选,但是层次清晰,结构相对完整,能够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2)本诗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赏析。

38.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别 鲁 颂

[唐]李白

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

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

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

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

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

[注释]鲁颂:李白的友人,生平不详。鲁连:鲁仲连,曾帮助赵国解除了邯郸之围,平原君赠千金,却而不受;后又帮助齐国收复了聊城,事后辞去爵位隐于海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就用两个设问句,通过衬托、对比有力地突出了鲁仲连的高大形象。

B.诗中用“下却”“摧却”两个动词来描述鲁仲连,突出重点又简洁有力。

C.“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是说鲁颂不同寻常,勤攻文学有鲁仲连的遗风。

D.诗人临别赠好友诗作和镂刻纹饰的宝刀,是希望他能斩断愁情,记住友情。

(2)“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这一句是何意?在诗中有何作用?

(3)诗人辞别的是友人鲁颂,为何诗中开篇却夸赞鲁连?请你进行简析。

3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杨先辈登第还家

欧阳修

解榻方欣待俊英,挂帆千里忽南征。

锦衣白日还家乐,鹤发高堂献寿荣。

残雪楚天寒料峭,春风淮水浪峥嵘。

知君归意先飞鸟,莫惜停舟酒屡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用典,表达出作者对杨君才华的欣赏。作者热情接待,而杨君却归家心切。

B.杨君及第,家中父母亦倍感荣幸。二者相互映衬,既写还乡之乐又写献寿之荣。

C.尾联写作者既理解杨君急切的归意,又劝杨君要不忘朋友情谊,莫惜停船倾酒。

D.全诗有不舍,有感伤,有欣赏,有羡慕,有理解,有劝留,多种情感真实交互。

(2)全诗以写惜别为主,而颈联却着意写景,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4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杜甫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

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

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

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

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

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

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

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

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

[注]反侧:不安分,不顺从。富春秋:岁还多,既年富力强。朱丝:染成朱红色的琴瑟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开门见山,交代时代背景,写出了国运的艰难,连年战争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

B.“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之心。“万方”写出范围之广,“十载”写出征敛时间之长。

C.“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批判官员的无道他们宰割、剥削百姓,导致民心不安,揭示出百姓疾苦的根源。

D.“贤者贵为德”承上启下,一方面与前文的“庶官务割剥”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为后文诗人抒发情感做铺垫。

(2)诗歌的最后十二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送别诗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解答】(1)D.“写出了去年的今日,实际上,诗人奔赴黄州途中孤苦寂寥。

(2)“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通过对去年的回忆,这是一种虚写,且内心是孤独寂寞的,彰显出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答案:

(1)D

(2)尾联写送别很巧妙。运用虚写,即前一年苏轼赴黄州,只有梅花相伴,暗寓迁谪之感,即不只是回忆“去年今日”,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译文:

       初春的严寒里,不知道江边柳丝。渐渐听到山谷中流冰融化的声音,遮没了烧过野火的旧痕,半瓶浑浊的老酒等待友人来温,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15yuan获取





考场文言文之《吕氏春秋》《列子》《韩非子》选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下)

书信类文言文

文言文之书序类

十月的寒冷与温暖(讲义版)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隋唐五代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魏晋南北朝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下)

政论类文言文之《淮南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管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晏子春秋》汇编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下)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3

清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考场中的归有光文言文汇编


韩愈文言文汇编

考场柳宗元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的曾巩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欧阳修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苏洵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王安石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苏辙文言文汇编

唐宋八大家之考场中苏轼文言文汇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