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重庆日报丨红色旅游如何点亮乡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
红色旅游是乡村产业的新业态之一。重庆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且这些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乡村,比如展现脱贫攻坚精神的巫山下庄“天路”,凝聚着三峡移民精神的奉节安坪镇三峡移民精神传承馆,能从中感悟长征精神的綦江区石壕镇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等。这些红色资源经过发掘、整理、修缮,打造成了红色旅游景点,既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又能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相融合,为乡村增添新活力。
如何进一步激活红色资源的价值?如何对本土红色资源进行系统挖掘整理,提高管理和运营水平?重庆日报记者近日对我市发展“红色+”旅游新业态进行调研。
旅游市场走“红”
红色文化成乡村旅游新亮点
“我都60多岁的人了,还能开起农家乐,全是因为下庄这几年的旅游发展起来了。”3月15日,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三合院”老板杨元顶快人快语。
下庄曾经是一个“天坑村”,进出村的道路无比艰险。杨元顶曾在村里种过庄稼,做过会计,都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他只好离开下庄外出谋生,在广东、成都等地的工厂当保安。
2017年,杨元顶回家探亲时发现,以前安静的村庄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尤其是在下庄人历时7年打通的“天路”上,熙熙攘攘的游客拿着手机拍照打卡。
“你们居然能在绝壁上凿出这样一条天路,可真了不起!”游客上前,提出想与他合影。
“下庄有这么多游客,开办农家乐,有搞头!”2018年,杨元顶与两个亲戚合办“三合院”农家乐,第一年就赚了7万多元。
“以前,下庄发展靠的是‘三色产业’: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纽荷尔),现在有了红色旅游,升级成为了‘四色经济’。”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毛相林说,村上的旅游接待已经排到了今年6月。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毛相林第一个上台,接受习近平总书记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奖章和证书。从这一天起,毛相林和下庄“天路”的事迹享誉全国,到下庄来参观、学习、旅游的人更多了。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下庄村顺势而为,新建了下庄人事迹陈列室、愚公讲堂等景点,去年5月巫山县委党校下庄校区挂牌成立。这些景点、学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下庄。去年,虽受疫情影响,下庄的游客接待量仍有4万多人。杨元顶的农家乐也“背靠大树好乘凉”,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去年,我们全村的旅游收入达到了1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有14万元,今年下庄天路还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毛相林说,发展红色旅游让下庄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利用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案例,在重庆并不鲜见。
铜梁少云镇邱少云烈士故居、潼南双江古镇杨闇公旧居、城口县双河乡城万红军指挥部旧址、黔江濯水古镇“红军渡”群体雕塑……我市不少乡镇正围绕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这一现象在业内已引起高度关注。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景观与绿色自然景观、革命传统教育、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型主题旅游形式,是传统教育理念与旅游产业理念的结合,既是理念的创新,也是产业的创新。”重庆新闻旅游集团总经理王先平说,正因为如此,他们十分看好乡村红色旅游的市场前景,目前已与石柱县中益乡在红色旅游产业、研学教育、党建培训等方面开展共建合作,下一步还将与其它区县开展合作,深挖当地红色旅游资源。
资源未能变现
红色资源有待充分挖掘、活化利用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我市红色资源丰富,但目前许多地方并没有将资源转化为产业。其中部分原因是没有系统挖掘整理红色资源导致起步较晚,同时缺乏相应的运营能力。
比如,拥有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红军烈士墓、红军桥、红军街等红色资源的綦江区石壕镇,直到前年才开始真正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煤炭是石壕镇的主导产业。”石壕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胜明解释,当时镇上有近30家煤矿,挖煤是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2018年,石壕镇决定舍弃“黑色经济”,逐步关停矿场,唤醒沉睡的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但由于缺少经验,没有对红色资源进行系统地挖掘整理,镇上又缺乏资金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全年仅有5000多人来旅游。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奉节县安坪镇。1992年,安坪镇被确定为首批三峡移民试点乡,该镇三沱村作为移民重点村在1997年实现整体搬迁。为了让三峡移民精神代代相传,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三峡移民精神传承馆去年在三沱村建成。传承馆共有两层,一层主要展示照片,记录三峡移民搬迁时的场景,二层以物件展示为主,用雕塑呈现三沱人从渔民到果农的生活变迁。
“但传承馆正式投用之初,没有正式的讲解员,只能由我‘顶班’。”三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明说,大多数时间他都在忙村上的事务,游客只能通过传承馆内的文字注释了解三峡移民的历史。此外,三沱村也没有规划相关的旅游路线,导致游客旅游体验不佳,去年三沱村红色旅游的游客接待量仅在1万人次左右。
“红色资源未能发展为成熟的旅游产业,其核心问题在于旅游产品的供给与游客的需求不匹配。从供给端来看,一些乡村没有把红色资源充分挖掘整理,开发的旅游产品形式单一、不成体系,仅仅以观光为主;而从需求端看,游客追寻的是沉浸式的红色旅游体验以及优质的旅游配套服务,这方面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市文化和旅游协会文旅教育分会秘书长张云耀表示。
赓续红色血脉——
挖掘整理红色故事,提升运营能力
红色资源无疑一笔宝贵财富。在许多地方,红色景点成为中老年人重温激情岁月、感怀时代变迁的体验地,成为年轻人聆听红色故事、致敬英雄模范的“打卡地”。
如何赓续红色血脉,利用好红色资源?各地在摸索中前行。
基础设施首当其冲。
2021年,綦江区政府组织重庆南州旅游开发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帮助石壕镇完成红军街立面改造、红军桥修缮、石壕红军烈士墓及纪念碑改造、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修缮等工程建设,完善了石壕游客接待中心、石壕广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此同时,石壕镇还对红色事迹进行挖掘整理,围绕五位无名红军战士为国捐躯的故事,在烈士墓中修筑了红军纪念碑,并在司令部旧址内打造烈士雕像,建立红色景点。
一系列动作后,效果立竿见影:石壕镇去年游客量达到13万人次。与此同时,游客的骤增,对仅有4家民宿和酒店的石壕镇,在住宿接待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运营管理紧随其后。
针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管理问题,三沱村选择培养村上的年轻人为三峡移民精神传承馆的讲解员,运营管理传承馆。
“我们还在村上规划出渔民艺术区、数字脐橙区、生态康养区、观光度假区,并将依托四大区域规划出红色旅游路线,为红色旅游增添相关的配套休闲项目。”黄明说。
“对于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不能仅停留在修缮和保护阶段,要创新探索‘红色+’旅游新业态,应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故事,通过包装营销形成传播点,以此吸引游客;而红色旅游也要求相应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仅仅是道路和住宿等,人居环境、高标准农田等都在这个范畴内,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副总编辑丁忠兵表示,一些大型旅游项目开发需要专业化的市场主体介入,与当地政府共同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