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侵华日军为什么想不开去找美帝了

二号头目 九边 2019-04-09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现代文官体制的文章莫名被封了一周号,吓得我最近这段时间再也不敢开评论了。这篇文章是封号期间小号发的,在大号上重发下,很多人没看到,毕竟小号上的人数不到大号的零头。如果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可以私信我,博主一般都会看。


这篇文章里有一小部分内容是之前文章中提到的,为了照顾没看过之前文章的小伙伴,所以那部分内容重新提了下。


1941年的日本很绝望,某种意义上讲,日本比困在重庆的蒋委员长都绝望。


蒋经历了1937年的大溃败,华北陷落,淞沪失守,南京被攻陷,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内心一度是很崩溃的。


不过我们前文讲过,日军是现代军队,打仗就是打后勤,每次大规模战役爆发前,总有漫长的准备时间,成千上万吨的弹药和物资从东北或者日本本土的军火库提出来,通过铁路运到离战场最近的车站,然后卸货,作战部队用骡子驮着这些物资开赴前线.


这种作战方式决定了日军不会离开车站太远,很好理解嘛,中国当时全是土路,陆上坑坑洼洼,日军在二战中本来就是机械化最落后的几个参战国之一,本来卡车就不多,从美国买了一些,不过根本扛不住那种破土路上颠来颠去,日军其实就是骡子军,今后大家注意下,日军照片里很少有卡车,有大量的驴和骡子,再去看美军和德军,基本每张照片里都有卡车。我看过不少日军回忆录,说是路有多烂呢?经常能把车大灯给颠下来。


在这个背景下,日军不会离开铁路三天的“骡子里程”,因为离得太远了,弹药耗尽补充不上来,一旦被围就完蛋了,这也是为啥整个抗日战争22次正面大会战全是发生在中国铁路附近200公里内,日军偶尔突出这个范围,很快就撤回去了,铁路是日军的生命线,铁路周围200公里是日军“舒适区”以及“占领区”,日军一般不会离开这个范围。下图就是日军的势力范围,就跟烤串似的,都在铁路周围。

所以开战前两年,日军一顿“猪突”(像野猪一样埋头往前冲),把能打下来的全打下来了,到了1939年,战争形势很快瞬间就稳定下来了,日本、国府、延安开始过日子了,我们看《亮剑》应该也注意到了,八路,晋军,国军中央军和日军玩的不亦乐乎,但是互相都吃不掉对方,一般大城市是日本人的地盘,乡镇是国军的地盘,村里是游击队的,日军偶尔出来扫荡扫荡,不过也没卵用,信息不对等,基本使不上劲,往往日军刚从县城一出来,游击队已经背着锅碗瓢盆进山了,能抓到游击队的概率跟抓到华南虎的概率差不多。很快形成了一个稳态,大家都在等着。等啥呢?


延安方面在等着游击队不断渗透,迟早有一天除了大城市,所有的城市以外的地区全是游击队的地盘,这些在修罗场中成长起来的游击队非常土,连个军服都没,但是素质却非常高,到了1945年完全达到了现代陆军的标准。


这一点不是博主在这里唱赞歌,大家想想就知道了,如果素质不高,怎么可能1945年还在打游击,到了1948年就开始玩现代化陆军才能玩的转的大兵团包抄合围运动战了,大兵团作战可不是开玩笑,我们刚才提到国军的22次大会战,没有一次能做到兵团协同包抄合围,但解放军自从形成大兵团就一直都会,中央军基本全是被围死的。后来在长津湖还围过美国陆战第一师,要不是日本三菱重工给修了空降大铁桥,美军从那座铁桥上逃脱,美国人可能就麻烦了。我们将来专门开个帖子写。


蒋委员长也在等,等着国际形势有变,蒋对形势判断很犀利,他知道列强不可能让日本独吞中国,所以他要撑住抗日的大旗,只要大旗在,国际援助就会源源不断进入中国,等着列强来修理日本,这也是在他之前一百年中国对付列强的重要手段,以夷制夷嘛。所有从这个逻辑上讲,大家也没必要高抬蒋委员长坚持不投降,首先汪精卫投降后他再投降就没他位置了,其次大家没明白一件事,抗战事中国人的事,不是蒋委员长的,就算蒋投降了,中国的抵抗不会停,会推出新的领袖,没了蒋光头,还有李宗仁嘛,没了李宗仁还有延安的大哥嘛,总有人会站出来,拿着国际物资带领人民抗战到底。


日本反而有点虚了,日本政府希望赶紧结束战争,是的,你没看错,日本的初心是东北,后来是华北,他希望赶紧结束战争,日本也不希望在中国陷着,所以中日谈判从来没停,一直在谈,只是谈不拢,日本要蒋同意东北分出去但蒋死活不同意,


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在1941年,革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怎么又回事呢?


1941年德国入侵了苏联,德国人赶紧向轴心国小伙伴日本打招呼,让日本去进攻西伯利亚,夹击苏联,攻陷乌拉尔工业区,帮助德军缓解下正面杠苏联的压力。

博主画红圈的地方,就是苏联西伯利亚乌拉尔工业区,苏联当时一半以上的武器和坦克以及后备兵员都在那个地方生产和训练,而且乌拉尔山的铁矿、石油、钨矿都是重要的战争资源,我们前文讲到的蒋委员长的儿子小蒋当初就在乌拉尔拖拉机厂做厂长。西伯利亚有大量的矿和石油,到现在为止,西伯利亚的石油储量都是世界排前三的。


但是日本一直犹犹豫豫,原因嘛,道理日本都懂,1939年的时候日本就发动过一次试探性进攻苏联,也就是诺门坎战役,结果非常不好,遭受到了社会主义铁拳的暴击,在那之前,日军从来没见过上万吨炮弹从天而降的场面,注意,是“吨”不是“枚”,三个多月的战争期间苏联向日军阵地倾泻了3万多吨炮弹,日军在华14年可能都没打掉那么多,这也是为啥诺门坎战役日军伤亡比苏军小,但是从那以后死活不再去找苏联麻烦了。


但是不去找苏联,日本国内的一个大问题解决不了了,啥问题?没铁没油没橡胶。


铁这玩意好理解,现代国家基本上哪都需要铁,打仗就是互相扔铁块。


油也好理解,不仅军舰坦克需要油,事实上农药,工业催化剂等也需要大量的油。


橡胶更是厉害了,中日都基本不生产,但是工业国完全离不开这玩意,没有橡胶轮胎,姑且不论汽车能不能跑,连火炮陷泥里都拖不出来。只要跟密封减震相关的,基本都有橡胶。


所以战前日本国内很多人反对跟中国开战,反战势力不愿意对华开战的几个原因就有“战略物资黑洞”,担心一旦打起来,天文数字般的物资消耗,让日本彻底丢失主动权。


事实上他们是对的。


在1930年,也就是抗战爆发前7年,日本把占领区的所有的石油都加起来,包括从台湾地区的,还有库页岛的,总共挤出来45.9万吨。


但是当年的日本总需求是多少呢?180万吨!注意啊大家,这是和平年代,也就是说日本仅能自给自足25%,剩下的75%是哪来的呢?


对,美国,美国卖给日本剩下的75%。


对华开战之后,这种依赖达到了新高度,到了1939年,也就是开战两年后,随着日本在中国占领范围变大,石油消耗也急剧增加,全年总需求量达到了445万吨,日本自己生产能力变化不大,对美国的依赖达到恐怖的90%!这还不包括橡胶、废铁和机床方面的从美国进口物资,现在大家知道为啥陶行知他们说日本侵华战争是美国一场支持的战争了吧?


当然了,我们这里不是要“揭穿美帝邪恶的真面目”,而是说,那时候的美国跟现在不一样,那时候并不讲什么“道义”,只关心能不能赚钱,不仅卖给日本,还卖给德国,德国进攻英国和苏联的很多物资也是从美国买的,不列颠空战爆发后,纳粹空军天天到伦敦上空轰炸,英国陆军找到一颗没爆炸的炸弹,拆了之后竟然在里边发现好几个部件上写着“made in US, 1940”,丘吉尔赶紧给美国侄子打电话,大骂卧槽,怎么这时候了还卖给德国人武器?


当然了,美国给日本石油,不是看日本长得帅,而是要钱的,美元结算,这种天量的消耗,导致日本的美元储备迅速见底,这也是到了1939年之后,日本在华攻势就停了下来,重点在华北搞治安战,啥事“治安战”,就是日军正规师团整编成警察部队在中国辽阔的国土上跟游击队互相伤害,没钱嘛,把仗打成了“经济适用战”。


所以在1940年,也就是开战三年后,近卫文磨政府组阁,当时外汇已经开始扛不住了,预计1941年耗尽,所以开始筹划万一枯竭了怎么办,去哪找石油和橡胶?当时日本视力范围内,只有东南亚和苏联的西伯利亚乌拉尔,但是不太敢惹苏联,于是制定了相关计划,准备南下太平洋,去抢英美荷的东南亚殖民地,当时海军已经开始在沙盘上推演进攻珍珠港作战计划。


到了1941年,德国驻日大使给本国发电报,说是日本外汇已经枯竭,石油随时断供,可能会退出战争。


日本是准备退出战争,它和蒋委员长的秘密谈判一直没停,只要蒋同意承认东北独立,放弃华北,日本就停战,蒋这边的意思是,东北独立这事想也别想,这是要“上书”的(“上书”就是进史书),在中国没有一个政府能冒这个险,华北就更别想了,只能接受“日本退回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东北你先占着,将来再谈,独立这事就别想了。这一点日本是没法接受的,所以一直在那里僵着。僵着就是互相伤害。


而且大家知道抗战时期我们非常苦,其实日本也没好哪里去,1940年的日本连火柴都有定量配给。现在没钱了,怎么办?去跟美国商量能不能租借物资给他,美国人说不是不可以,你退出中国战场,离东南亚远点,你现在刺刀都顶东南亚鼻尖上去了,东南亚是美国英国荷兰的传统地盘,我们哥几个看着比较虚。然后日本没招了,既然美国不赊账卖石油,它又不能退回卢沟桥事变之前的格局,所以日本准备在石油彻底见底之前冒一把险。


我以往看那些纪录片和书里,经常把珍珠港看成一个独立事件,各种猜测日本为什么进攻珍珠港然而不得要领,其实你要是知道就在发动珍珠港那一天,日本同时发动了“东南亚战役”,这样就好理解了,珍珠港不是关键,关键是东南亚,东南亚有石油橡胶以及各种矿,以及美英荷兰在那里经营了几百年的基础设施,当时荷属东印度,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一年石油年产量高达800万吨,是日本的20倍,日本人眼睛都快掉地上了:

而菲律宾盛产橡胶,澳大利亚铁矿充足,是的,日本的目的要整个东南亚,而菲律宾就是美国的地盘,你敢碰菲律宾,就等着美国neng你吧。

 

为啥打珍珠港呢?因为东南亚战役爆发后珍珠港里的美国太平洋舰队肯定会过来支援,不如突袭了珍珠港,先下手为强。


以往说罗斯福可能知道了珍珠港袭击的事,不过美国主流史学家倾向于认为他其实不知道要打珍珠港,因为珍珠港被袭击是小事,几艘军舰,没了可以再造,但是东南亚油田是大事,如果丢掉东南亚,日本就重新有了战争潜力,这就不是简单的损失几艘军舰的事了,到时候成千上万的人会死,事实上后来确实死了很多。以罗斯福的脑子,他肯定知道日本针对珍珠港到底想要啥。


所以就在珍珠港爆发当天,也就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战机在珍珠港投下第一枚炸弹时候,40多万日本人,台湾人,韩国人组成的“南方集团军”,从台湾,越南等地同时出击,杀向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此时麦克阿瑟就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眼瞅着日本人打过来了,近十万美军和菲律宾守军节节败退,退到一个叫“巴丹半岛”的地方去了,麦克阿瑟也有被抓风险,如果美军元帅被日本人抓了,那就太尴尬了,所以在几个士兵的又推又拉下,麦帅终于上了飞机跑掉了,当然了,场面一点都不尴尬,完全没有主帅丢下士兵独自逃跑的感觉,大家一定不要怀疑麦克阿瑟的演技,后来杜鲁门见到麦克阿瑟,非常感慨这个著名将军不去当演员可惜了。


美国和菲律宾联军在巴丹半岛上守了四个多月,这时候就看出来珍珠港被炸的好处了,这四个月里巴丹半岛的美菲联军基本没有得到任何支援,不过巴丹有个特点,到处是丛林,所以美军在丛林里跟日军死磕,日军进展缓慢,所以从台湾调来了丛林战专家,也就是台湾人组成的山地兵团,台湾山多嘛,那里的老百姓爬山特别厉害,善于打山地战和丛林站,在台湾兵的帮忙下,日军一点点攻陷了美军各个据点,最后美军弹尽粮绝,只好投降,近八万美菲联军被俘。


日本人赶着这八万人步行120公里去战俘营,沿途不给水和食物,看见水源谁要是敢上去喝水也会被射杀,而且菲律宾那地方,靠近赤道,非常热,痛苦程度可想而知,战俘们表现出任何不满就会被杀死甚至被日军吃掉,沿途到处都是倒毙的美军和菲律宾士兵尸体,为了防止装死,日军对所有倒毙战俘全部补刀,等到了战俘营,一清点,死了一万五,不过这还不是悲剧的结局,因为在战俘营里日军驱使着这些人修桥修路,很快又折腾死三万人,最终这近八万人活下来了万把来人,2015年安倍晋三访问美国,专门找一个教授吃饭,那个教授就是当初这些人里的一员,等放出来的时候几乎只剩下一把骨头了,竟然还活了下来。


关于台湾人,我再说几句,我之前看过一个台湾作家,写的文章里说他爹不能看猴子,对猴子过敏?当然不是,背景就是这次巴丹之战,在这次丛林战中,双方后勤补充不上来,几乎所有的水源附近都有死尸,水根本不能喝,喝了就拉肚子直到脱水而死。所以当时大家都喝猴子血,甚至吃人肉挺过了那场战役。巴丹之后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台湾人继续去丛林里和澳大利亚人死磕,整体差不多,惨烈极了。


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美国彻底被激怒了,加入了二战,日本人尽管拿下了东南亚油田,不过没玩多久,美军就已经在太平洋上扭转战局,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硫磺岛登陆等等,日本的末日也就快来了。

 

文章的最后,我们想说几句,因为有些人一直很糊涂。

 

其实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那场大战最能体现出国家和国家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比如当初日本人是支持孙大炮的,但是后来发现孙大炮不是真的要把东北给他们,立刻不支持了。

 

抗战爆发后中国唯一的外援是苏联,前后向中国提供了1285架战机,苏联空军飞行员亲自驾驶战机上天和日军战机狗斗,武汉会战期间已拉起防控警报,很多老百姓爬上房顶看国军战机跟日军空战,老百姓以为是国军战机,其实绝大部分就是苏联飞行员,前后两百多苏联飞行员战死在中国战场,但到了1945年,苏联已经在新X(这个“新X”代表特产哈密瓜那地方)策划暴动,要把新X分裂出去,国军的好几个高级军官就死在了苏联人手里。

 

抗战刚开始时美国就是日本的总后勤,日本绝大部分铁和油都是美国提供的,没美国人的话,日本人根本没法继续侵华。但是到了1944年,中美已经开始协同作战一起揍日本人了,比如常德保卫战,日军一架飞机都起飞不了,全被美国人给击落了,美国人甚至亲自抱着机枪跟国军一起冲锋陷阵。

 

包括改开后日本对华低息贷款,以及中国对非洲大规模援建,背后的逻辑都是一样的,大家帮你揍你都是利益,只是有时候利益不太明显,不是看你长的帅或者哪个国家宅心仁厚看不惯欺负弱小,更不关心乌克兰刁民和叙利亚骆驼们能不能享受到民主社会的温暖,国家之间打交道没那么多愁善感,基本都是利益导向,有利可图就开始搞,把事做完了,有的是文人和知识分子帮忙涂脂抹粉。好像大家都知道“没有永恒朋友,只有永恒利益”,但是这个逻辑一到美国和俄罗斯这里,脑子就开始不清楚了。

 

全文完。

 

这几天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开评论文章就会被删,应该是评论区太敏感,所以就不开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