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载谁堪伯仲间”——记陈毅外长的高风亮节

金桂华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金桂华 


1988年任外交部发言人,1991年任中国驻文莱首任大使,并历任驻马来西亚大使、驻泰国大使和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亚太安全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会长等职。


音频



正文


“岁月人间促”,倏忽间已到了古稀之年。随着两鬓斑白,老之已至,在感叹“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之余,有时也不免追忆一些往事。笔者一生从事外交,对往事的回忆自然难离外交之门,而此时映入笔者脑海的正是陈毅元帅。

陈毅元帅


陈毅元帅是新中国的第二任外交部长,也是笔者心目中最为敬佩的伟人之一。陈毅元帅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伟大革命者的一生。

他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始,即从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他历经百战,涉过千险,戎马一生,战功无数。本文只是略陈他任外长时的几许事,借以向后人喻示何为新中国外长的高风亮节。

陈毅与毛主席


尽管英雄事迹不胜枚举,陈毅元帅仍是虚怀若谷,自谦得很。记得当年中央决定陈毅协助周恩来总理抓外事,出任副总理兼外长时,他就曾惴惴不安。他说:“我这个人干外交恐怕不行。”毛泽东主席听后却不以为然,并认为陈毅“临事而惧”,这正是优点。

其实,陈毅元帅在建国前也曾有过从事外交的经历。1944年底,他曾受毛主席的委托,就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调解国共矛盾问题研究对策。陈毅主张不接受美蒋条件,采取既不妥协也不破裂的政策,以待时机。这一建议即被毛主席所采纳。

赫尔利和毛泽东、蒋介石


陈毅是世上唯一的既拥元帅军衔又戴诗人桂冠的外长。他任外长时,笔者还年轻。他会见外宾时,有时笔者也在场,但更多的是从旁一睹他的倾人风采。笔者对陈毅外长的了解,主要是从外交部的“老老”同志们(之所以称之为“老老”同志,乃因笔者如今也已成为老同志了)的乐道和回忆中获得的。

陈毅接任外长后,所做的首要事情之一是向周恩来总理移樽就教。周总理赠他八个大字——外交工作,授权有限。陈毅事后说,这是他的座右铭,使他终生受益匪浅。

陈毅与周恩来


陈毅元帅的外交是魅力自在、风格独特。他胸怀坦荡,堂堂正正,嫉恶如仇,无私无畏。他崇尚自尊之风,怒斥媚外之气。在霸者面前,他始终是针锋相对,凛然不可侵犯。

陈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如果世界上有一个美国不好惹,那么在世界上还有一个中国更不好惹。”

陈毅外长在记者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言


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个外国记者问道:“贵国最近打下了美国制造的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陈毅先生,你们用的是什么武器?是导弹吗?”陈毅面露微笑,俏皮地答道:“记者先生,美国飞机经不起导弹打,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这样一段佳话至今还在传颂。

在出席第二次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代表哈里曼对陈毅说:“我对你的讲话稿的头两页是同意的,但不同意第三页。”陈毅听后,风趣地回应道:“看来你的水平还不如我,我还讲了两页你喜欢的,可是你所讲的,我一页也不喜欢。”

1961年,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对外交,笔者一直有这样一个认识:这是一门“斗争的哲学”。认为“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才是外交,实为一个误区。道理也简单,当今的世界尚非“大同世界”,外交实践中自然也有和谐以对的一面,但勿忘斗争却是至关紧要的。

陈毅即是一位极富斗争精神的外长。他对美国如此,对苏联也复如此。有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插曲:

毛泽东主席前往机场迎接赫鲁晓夫

1958年10月2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应邀来我国参加国庆盛典。在会谈中,赫鲁晓夫竟放肆地指责我炮轰金门、马祖是什么“冒险”、“好战”、“对亚洲和平不负责”等。赫的这派胡言激怒了陈毅,陈当即反驳说:“炮轰金门,这是我们内部的事情,那是中国的领土,你难道还要替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指责我们吗?”

赫听后,几乎是咆哮了起来,他冲着陈毅高声喊道:“怎么,比军衔,你是元帅,我是个中将,军事上我得服从你,但现在在党内我是第一书记,你只是政治局委员,你应当听我的!”陈毅鄙视赫鲁晓夫的这番咆哮,沉静地回应道:“什么第一书记,你讲得不对,我们就不听你的,这是两个党在谈问题嘛!”


作为外长,他的言行举止要体现民族精神,而在诸多的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是民族自信、民族自尊和民族自强。陈毅外长正是此种民族精神的代表。陈毅曾这样自豪地说过:“巴黎和会上克里蒙梭逼着顾维钧签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两霸咄咄逼人,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此,中国政府不能示弱,必须作出回应。

于是,就在1965年9月29日中国国庆节的前夕,陈毅外长举行了一次有多达三四百人出席的大型中外记者招待会。这是一次堪称震惊世界的记者招待会。在会上,陈毅外长发表了一篇大气磅礴的讲话。他说:

“美帝国主义穷凶极恶,欺人太甚。”

“美帝国主义总想挑起战争。”

“如果他们决心要把侵略战争强加于我们,那就让他们早点来,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了。”

“老子已等了16年了,老子的头发都等白了。”

“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陈毅的话音一落,在场的中国人立即报以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

当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听了陈毅的答记者问的录音后,高兴地称赞道:“讲得好!陈老总这个外交部长是个真正的外交部长。”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想起宋朝大诗人陆游的名诗《书愤》中的一句话:“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恩来总理说过,外交是一门艺术。陈毅元帅无疑是一位深谙外交艺术真谛的外长。陈毅曾对外交部干部这样说:“外交这碗饭是不好吃的,因为外交问题不能完全靠我们,人家不干,你就没有办法。”

陈毅外长会见外宾


正因如此,陈毅在开展外交时,十分注意在坚持原则的同时,策略也要灵活。他倡导正式谈判和私下交往相结合,强调要沟通思想和方式适当,以此来解决外交难题。

陈毅任外长时,中日关系仍处冷战时期。为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陈外长对日开展了“围棋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是中国对美开展“乒乓外交”前的另一重大外交行动。

陈毅外长开辟了“围棋外交”,以围棋为切入点,逐步扩大双方交流,打破了中日僵局,为日后中日关系破冰建立基础。


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事例。上个世纪60年代,在举行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地点问题上出现了僵局。相当一部分中非国家主张:既然第一次亚非会议已在亚洲的印尼召开,第二次会议就应在非洲某国举行为宜,但印尼总统苏加诺却坚持仍在印尼召开。

为说服苏加诺收回成命,陈毅专程出访印尼。会谈中,陈毅说:“总统先生,为了亚洲的团结,还是在非洲开吧。”但苏加诺仍说:“不行。”无奈之下,陈毅便和颜悦色地说了下面这番最终打动苏加诺的话。

陈毅说:“阁下是总统,总统就是统帅,而我只不过是元帅,元帅当然要听统帅的话喽!统帅下命令,我元帅就要执行。但是元帅也有义务给统帅提建议。如果统帅老是不接受元帅的建议,元帅我只好辞职不干了。”

听完陈毅这番柔中有刚的话后,苏加诺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缓缓地来回走了几步,然后又坐了下来,说:“元帅阁下,你真厉害,我接受你的意见,就在非洲开吧。”

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与印尼总统苏加诺


外长难当,这个“难”字中,就包含他需面对一些最难对付的人群和应对一些最难回答的问题。这就需要急智,需要幽默。陈毅即是一位既具急智,又富幽默的外长。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被赶下台,就在同一天,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为此,法国的《快报》记者专门就此采访了陈毅外长。10天后,该报专载了陈毅对该记者的谈话,标题是《原子弹没有什么了不起》。

陈外长是这样说的:

\ | /

第一,中国是根据7亿人民希望和平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来决定自己的对外政策,而不是根据有没有核武器。

\ | /

第二,核武器是人制造的,不是核武器制造了人。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因此人类最终将消灭核武器。

\ | /

第三,中国研制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垄断,以便最后销毁这些武器。我们将保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对中国已拥有核武器,国际社会十分关注。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日本记者别有用心地问陈毅,中国何时将爆炸第三颗原子弹。

陈毅幽默地回答道:“中国已爆炸了两颗原子弹,这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炸。何时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陈毅这个回答博得了满堂的喝彩声。

1966年起始的“文化大革命”风暴也严重地冲击了陈毅外长,他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力。但他在面对外交部红卫兵的压力时,仍慷慨陈词、无畏答辩。特别是尽管他已不在其位,他在1969年仍继续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196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被称为“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珍宝岛事件后,毛泽东主席委托陈毅主持召开四元帅(陈毅、叶剑英、徐向前和聂荣臻)国际形势座谈会,从战略角度来审视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对外政策。为此,四老帅在7个多月内共召开了24次会议。

会上,四老帅认为,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又大于中苏矛盾。陈毅首先提出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建议,还主张“使用非常规的手段”来打破中美关系的坚冰。

1971年春天,毛主席果真采取了“非常规的手段”,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启动了中美“乒乓外交”,从而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

1971年,中方同意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图为两国乒乓球运动员握手。


陈毅外长还是一位造诣很深的诗人,据不完全统计,他这一生共书写了三百余篇诗词,他的著名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早已驰名遐迩。

陈毅元帅创作的短诗——《青松》


“诗言志”,陈毅正是一位严格自律、极富人格魅力的外长。在“文化大革命”的前夕,国务院外办召开会议,陈毅不期而至。他在会上作了一个很能反映他个性的发言:“不应该伸手。谁伸手,就把它斩断。”

1972年1月6日,陈毅外长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他弥留之际所发出的最后声音是:“一直向前……战胜敌人……”

因病卧床的毛泽东主席出席了陈毅外长的追悼会。会上,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一直搀扶着病弱的毛主席。毛主席对张茜同志说:“陈毅是个好同志,他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所作的贡献是已经下了结论的。”

毛泽东主席出席陈毅外长的追悼会


凡事都须历史地看待,这是不易之理。陈毅所处的岁月是“战争与革命”年代和“冷战时期”,而如今则已是沧海桑田,当今世界已处于“和平与发展”年代和“后冷战时期”。在这全新的时代潮流的国际形势下,外长所面对的矛盾与问题以及其处理之道自然是大不同于以往。

然而,尽管如此,陈毅外长身上所洋溢的榜样作用是伟大的、永恒的。记得中国一位大诗人写过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陈毅元帅即是一位仍然活在人们心中的外长。


— END —


选自 | 《雪化青松真高洁——陈毅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   作者 | 金桂华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咖啡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卡斯特罗的中国情结

艰难时世的社会文明

外交官生涯的另一个侧面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千载谁堪伯仲间”——记陈毅外长的高风亮节

金桂华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