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历与见证——战后中国首任驻伊拉克大使杨洪林手记 (连载五)

杨洪林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杨洪林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中国前驻巴林、伊拉克、沙特大使。1974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进入外交部,当年到埃及开罗大学留学两年。在38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在中东地区工作,先后在驻苏丹、科威特、埃及、伊拉克(2次)、巴林、沙特大使馆和外交部亚非司、政策规划司工作。

2004年出任伊拉克战后中国首任驻伊大使,成为首位有中国武警护卫的驻外大使。2005年,冒险营救8名被劫持的中国公民,外交部授予驻伊拉克使馆集体一等功。2007年11月至2011年10月出使沙特期间,沙特向四川地震灾区提供一亿美元援助,其中现汇5000万美元。2010年沙特积极参加上海世博会,出资1.5亿美元建展馆,并将展馆捐给中方,外交部授予驻沙特使馆集体一等功。2011年离任时荣获沙特国王阿卜杜拉授予的开国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一级勋章。

现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中国外交史学会成员,外交部老干部笔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出版《亲历与见证》《从伊拉克战火中走来》《沙特情怀》,经常接受国内电视台、电台、报刋、杂志采访。



音频



正文


各方努力 出现转机

1月21日,挟持中国公民的组织公布第二盘录像带,要求中国政府禁止中国公民来伊拉克,要求在伊拉克的中国人离开伊拉克。

我立即以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名义再次通过阿拉伯电视台和当地电视台发表声明,强调:

中国政府和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已经多次提醒中国公民目前不要来伊拉克。八名被挟持者都是普通的中国公民,是自行来伊拉克谋生的。他们在纳杰夫一家服装厂工作,是在工作合同结束后租车离开伊拉克的,他们想在中国的春节之前赶回家乡过年,与家人团聚。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家庭团聚的重要节日,就像穆斯林的宰牲节一样。

我再次重申了中方希望尽快释放我人员的要求。

在各方不懈努力之下,营救工作出现了重要转机。21日晚上,我的一个伊拉克铁哥们打电话告诉我,挟持组织已经看到了我的两次电视讲话,使馆的营救声明打消了他们的疑虑,考虑到伊中友好关系,他们准备放人,并告诉我,放人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会有人与使馆联系。

22日早上,路透社驻伊拉克分社的朋友告诉陈珍美,当天中午以前会有释放人质的消息,请注意收看阿拉伯电视新闻。

阿拉伯电视台播放挟持者与中国人质

握手告别的画面。

中午12点,阿拉伯电视台播放了中国人质获释的消息和录像。挟持组织发表声明说:中国政府作出了善意的表示,包括禁止中国公民进入伊拉克,他们决定释放这八名人质。同时强调,人质在被扣押期间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他们也没有索取赎金。

但录像没有提到到什么地方去接被释放的人质。我们仍然焦急不安,时刻守着电话,等待对方通知我们接人的消息。

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司长翟隽率领的三人特别工作小组于22日抵达约旦首都安曼,参与营救工作。23日一大早,我就率使馆部分同志和武警去机场迎接工作小组。使馆继续与伊拉克朋友保持联系。

当地时间9点50分,伊拉克朋友受挟持组织委托,打电话告诉使馆,让我们于当天下午1点钟在距巴格达150多公里的一个地方接人,但没有说细节,只讲保持联系,估计是担心挟持组织的安全,也可能担心把八名中国人移交后会落入美军或其他武装人员的手中。

听到接人的消息,大家感到十分兴奋,刚回到使馆的我和翟隽司长没有顾得上喘口气就研究如何去接人。

与美军作对的伊拉克抵抗组织

伊拉克朋友说的那个接人地点非常危险,是反美武装活动异常活跃、频繁的地区,也是劫持人质较多的地方,必经之路经常发生爆炸、袭击、枪战和绑架事件。

出发之前,对方为了自身安全,只是告诉了大概的地方,而我们又人地两生,为了慎重起见,我委托我的一位伊拉克好友设法帮助我实地核实一下接人的地点是否属实。

那位好友说那个地方非常危险,安全失控,连一个伊拉克警察都没有。他劝我千万不要去,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如果我非坚持去,必须通知伊拉克外交部,请伊拉克内政部派警察部队保护才行。

我非常感谢好友的好意。在我一再坚持下,那位好友最后同意委托他住在那儿的一个亲戚,冒险帮助去核实一下接人地点,如果属实,我再去也不晚。

好友的善意令我非常感动,但时间紧迫,救人要紧,我顾不了许多,就在请伊拉克好友帮助核实地点和情况的同时,我和翟隽司长研究了各方面反馈的信息,认为所得到的信息还是可靠的。

接人的地点离巴格达百余公里,把人送到巴格达要通过美军的重重岗哨,挟持组织和我八名人员的安全都无法保证,所以他们要我们去接人。实践证明我们的判断还是正确的。

在大使馆内有一把轻型机枪是为杨洪林专门配备的,为了能顺利救出人质,杨洪林带上了这一把从未使用过的机枪。

我们决定带几名工作人员去接人。为了解救八名同胞,值得去冒一次险,我带三秘孟锐和四名警卫,武警全副武装,甚至带上了从未用过的班用轻机枪,翟隽带王镝处长。这时已是11点40分,我们顾不上吃饭,穿好防弹背心,戴好头盔,分别坐上两辆GMC吉普车,就悄悄地出发了。

出发前我们做了最坏的打算,我把全馆同志召集在走廊里宣布,我不在使馆期间由陈珍美参赞负责使馆工作,留在使馆的人员等消息,并安排八名人质的食宿、回国机票等事宜。同时告诉使馆人员不得向任何人透露我们营救小组的行踪。

离别之时大家的心情非常悲壮,因为谁都无法预料结果会是怎样。车快要出巴格达时,我接到了伊拉克好友的电话,他告诉我,接人地点已核,属实,但还没有看到人。这时我悬着的一颗心好像踏实了一点儿。

美国巡逻车队

沿途不断经过美军检查站,我们从容对待。美军装甲车不时从我们车旁驶过,远处不断传来枪声。出了巴格达市区不远,手机信号全被屏蔽,我们便与使馆失去了联系。

沿路满目疮痍


沿路满目疮痍,弹痕累累。12点50分,我们抵达接人地点,给使馆打电话的伊拉克朋友和另一位中间人接待了我们,但当时我们还没有看到要接回的八名同胞,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不安。

为了加强沟通、消除误解,我和中间人友好地交谈了近两个小时,我详细介绍了中国对伊拉克问题的原则立场、中伊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希望友好的伊拉克人民早日过上和平、有尊严的生活。

我还介绍了八名同胞的情况和来伊拉克的目的,强调他们是零散务工者,与任何外国公司无关系,希望他们能尽快获释,平安回国与家人团聚。翟隽司长也不时插话,谈话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当地武装人员

在我们对话期间,数批当地武装人员进进出出,看来他们在观察我和使馆人员及武警的动静。我们沉着镇静地应对变化。

15点15分,他们终于用一辆蓝色的小客车把八名同胞送来,交给了我和翟隽司长。

八名同胞见到我们非常激动,热泪盈眶,紧紧握着我和翟隽司长的手,并与我们拥抱,他们连声感谢使馆的救命之恩。我们说,应该感谢党中央和外交部。

接八名被挟持人员返回使馆

15点30分,我们带着八名同胞和他们的部分行李,分乘使馆的两辆吉普车,快速离开接人地点,返回使馆。

接人过程中还有一个波折,由于伊拉克无线通信的信号不好,我们有5个小时和使馆与国内失去了联系。5个小时过去了,还没有接人的消息,使馆和国内有关方面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快到巴格达郊区了,使馆电话也终于接通了。一名小组成员只说了一句:“货已经装上,正在回家的路上。”这是前后方事先约定的暗号,主要是担心无线通话被监听,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途中,我们把人已接回的消息报告了外交部部长助理吕国增。外交部新闻司立即把这个消息向国人宣布了,国内外媒体马上对此进行了报道。当地和外国驻伊媒体闻讯后,立即派人带着照相器材到曼苏尔饭店大堂里坐等。

为了减少危险和不必要的干扰,使八名同胞平安回国,在我们还没有返回使馆前,负责后台指挥的陈珍美就派蔡东海同志将在大堂里坐等的伊拉克记者和外国驻伊拉克记者引到饭店的大门口等候,使馆办公室主任孙富与饭店联系打开后门。

经过1个多小时的行程,17点25分,我们终于安全抵达使馆。当时天下着小雨。按照陈珍美的安排,我们悄悄地绕开饭店大门,走后门,沿着旁边隐蔽而狭小的楼梯安全回到使馆。

“终于到家了!”所有参与营救的中方人员总算松了一口气。这时,接人小组和留守人员由于一天没有吃饭,才感到了饥肠辘辘。

杨洪林大使和翟隽司长向八名被营救人员转达了中央领导人和外交部领导的亲切问候。

当晚,我和翟隽司长向八名被营救人员转达了中央领导人和外交部领导对他们的慰问,他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使馆早就给八名同胞准备好了一切。他们舒舒服服地洗了热水澡,然后全身干干净净、饱饱地吃了一顿香喷喷的晚饭,每人又给国内的亲人打了电话报平安,最后美美地睡了一觉,鼾声如雷。

为了确保安全,使馆人员、武警和饭店保安彻夜未眠,在门外为他们站岗守卫着。

39岁的林斌回忆说,被关押期间,他们度日如年,每天只能席地而睡,夜里经常被惊醒。

35岁的林雄说,每天都担惊受怕,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祖国是坚强的后盾”。他感慨地说:“只要一想到我们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我们就觉得得救是有希望的。”

八名工人说,在使馆吃的那顿饭是他们在伊拉克吃到的最香的饭菜,那一觉也是多少天来第一次睡得那么沉。而他们哪里知道,多少天来几乎没有合眼的使馆工作人员坐在沙发上就睡着了!

接下来的工作是如何安全地将获救的八名人员送回国,与家人团聚。这项工作一点儿也不比营救工作容易,因为当时伊拉克独立以来的首次多党议会选举临近,各种暴力事件频发,不少外国人和伊拉克人都想方设法离开。

而临时政府宣布陆路口岸全部关闭,只有约旦和伊拉克航空公司的航班能够进出巴格达,机票非常紧张。当时正值宰牲节放假期间,使馆想找关系都很困难。

另外,1月28日至30日,巴格达机场也要关闭。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在28日前将获救同胞安全送出伊拉克。

四闯“死亡之路”

经过多方努力,使馆办公室主任孙富终于订到1月24日下午3点15分飞往约旦的飞机票。24日,大家提前吃过午饭,下午1点乘两辆车悄悄动身前往巴格达机场。

2004年12月1日,美军在机场公路上清除被反美武装炸毁的SUV车。

从巴格达市中心向西只有一条通往巴格达国际机场的高速公路,这条路长25公里,被称为“死亡之路”,因为这一段路经常发生爆炸、袭击事件,成为美军重兵把守之地。

意大利遇难意特工——卡利帕里

司机驾车在这条路上行驶必须注意美军巡逻队和检查站发出的警示,任何不听指挥的人都会遭到美军的枪击。意大利特工曾在巴格达机场路上被美军枪杀。

巴格达机场路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巴格达各方关注的焦点。这条路被高高的水泥防爆墙和水泥墩分成好几段,每隔一段就有一个检查站。由于车多拥挤,我们的车队只能走走停停,行进得非常缓慢。

在巴格达机场,飞机未到不办登机手续,其实办了手续也是白办,因为机场方面不能保证飞机准时安全着陆,放进去也没用,机场方面也不能保证乘客准时登机,这种情况还真的让我们遇上了。飞机在巴格达上空两次试图着陆,但都没有成功,盘旋几圈后,又折返约旦,航班最后被取消。因为机场周围发生了激烈枪战,机场关闭,我们只好打道回府。

送八名被挟持人员回国

1月25日一大早,我们一班人再闯这条“死亡之路”。这一次,因为走得早,路上人少车稀,我们8点钟就到了机场。

在武警保护下离开的八名中国公民

由于这八个人当时进入伊拉克是非法入境,在伊拉克滞留期间又没有办理任何手续,属非法居留,因而出境手续很麻烦。使馆为此提前和外交部打了招呼,又给机场边检出了照会,所以机场各部门一路绿灯,很快就办完海关和边检手续,10点30分飞机起飞。到此大家悬着的心才算落下。

来回4次冒着危险,往返机场“死亡之路”,终于安全地将获救同胞和外交部工作组送上飞机。

25日晚,一个多星期没有好好休息吃饭的使馆全体人员终于凑在一起吃了顿晚饭。为了庆祝一下,我开了一瓶酒,让大家开了酒戒。饭后,我“命令”大家,除了值班人员,一律回去补觉,因为一个星期下来,大家最缺的就是睡眠。我也因为过度劳累而昏睡了一天一夜。


- END -


文字 |《亲历与见证》      图片 | 网络 杨洪林

作者 | 杨洪林      编辑 | 走近外交 鹏鹏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1

前言:和平岁月里,那些充满硝烟的日子

2

第一章:临危受命 / 国内待命 / 踏上征途

3

第一章:故地重游

4

第二章:神秘的绿区 / 进入绿区 / 亚瓦尔总统

5

第三章:争分夺秒 紧急营救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亲历与见证——战后中国首任驻伊拉克大使杨洪林手记 (连载五)

杨洪林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