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身感受非洲的民风淳朴、对华友善

黄桂芳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黄桂芳


外交学院毕业,1964年入外交部;曾任驻乌干达使馆随员、三秘,外交部新闻司副处长,办公厅一秘、参赞,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驻菲律宾、新西兰兼库克群岛、津巴布韦大使,2000年、2006年任中非合作论坛中国礼仪大使。


音频



正文


上个世纪70、90年代,我先后常驻东非的乌干达和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长达10年之久。当年,被誉为“东非高原水乡”的乌干达在伊迪·阿明的独裁统治下军变和战乱仍频,造成社会不稳、民不聊生,给我们使馆、援乌基奔巴农场、制冰组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也带来诸多不便。

坐落在南部非洲高原上的津巴布韦,深受欧美的制裁之苦,经济社会均深受影响,社会治安也被波及。然而,我们中国人在这两国却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和尊重,这主要是他们知道我国曾为他们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提供大力、无私的援助,也一直为他们独立后的建设继续伸出援手。

这种真诚的中非友好情谊深入人心,也为我们使馆开展工作提供方便。我常驻期间感受到非洲民风淳朴、对华友善,包括中小学生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我仅讲讲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我爸不让我拿别人的东西!”

1974年年底某一天傍晚,我驻卢旺达使馆两位同志开车来我们使馆送电影片。到首都坎帕拉大街上迷路了,急得到处打听科洛洛山,许多人都说不上。

中国驻卢旺达使馆


这时,他们向一位放学的小学生打听,他马上回答:“我知道,我带你们去。”他一上车就指挥东拐西转,好不容易才找到位于山坡上的使馆大门。我正在值班,开门欢迎来馆同志的同时,请那位带路的小朋友到传达室。

卢旺达的孩子们


从交谈中,我得知他10岁,上小学三年级。我问他:“你给陌生人带路害怕吗?”他说:“他们是中国叔叔,要去中国大使馆。我很高兴!”我看此时不早了,想请他吃过晚饭再回去。他说:“不行,我爸妈等着我放学回家呐!”我从口袋里摸出10先令,让他下山乘车回去。他不接钱,说:“我爸不让我拿别人的东西!”

见此情景,我从书架上拿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等几本小儿书递给他,他翻看着自言自语:“好看,真好看!”然后说:“待我和同学们传看后再送还,行吗?”我马上说:“这几本书是送给你的,不必送回。”他把书小心地装进书包后说:“那好,我收下了。谢谢中国叔叔!”我开了大门为他送别时,提醒他下山一路注意安全。

“这些香蕉就送给中国兄弟”

1976年5月,我从基奔巴水稻农场看望来自浙江省的专家、技术人员后要经金贾市回使馆途中,在靠近基奔巴的路边摊买香蕉,挑了两串新鲜、黄嫩的香蕉,问价格准备付款。

那位40多岁的摊主问我:“你从哪里来?”我说:“基奔巴。”他说:“知道。我是问,你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我答:“中国人!”然后,我从提包中抽出一张50先令的纸币给他。

乌干达基奔巴水稻农场项目是我国70年代援建的一个以生产水稻为主,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国营企业。1976年建成投产,曾为乌干达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他说:“两串香蕉只要10先令。”因为他刚离家摆摊,没有零钱找。接着,他对我说:“多亏中国派出农业专家到基奔巴将沼泽地改建成水稻农场,我的弟弟有了就业机会,还从中国朋友那里学到播、种、收的本领。中国专家们跟他们一起下稻田,不顾风吹雨打,几乎每个人都打摆子(疟疾),病稍好后又接着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摊上的香蕉都是我家自己种的,这些香蕉就送给中国朋友了,你收下吧!”

他的盛情难却,我从车内取出一对“中国结”回赠给他。他高兴地接过去说:“这比10个先令还宝贵!”

“请中国同志们注意防范”

1979年农历除夕,我在使馆传达室值班。有位自称在乌干达财政部工作的穆旺加来访。他说:“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特地上山来给中国同志拜年。”我请他坐下,边喝中国茉莉花茶边聊天。

他自我介绍说:“我毕业于麦克里里大学,后去北京的中国语言大学留学。”他专心学业,从中国老师和同学们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他还有机会去一些单位实习,亲身感到中国同志们以勤劳的双手在创造财富、建设国家。他深信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会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前进,取得巨大的成就!

乌干达独裁者伊迪·阿明


接着,他说回国后他对比乌干达却感到前途渺茫。阿明独裁统治,祸国殃民,他坦言已加入反阿明地下组织。“今天来使馆是想要提醒中国同志们注意安全防范!”他接着说:“中国使馆背后隔街就是总统府,是反政府武装袭击、炮轰的重要目标。”

因而,他上山来告诉中国同志们:大战临近,切不可大意,建议我馆人员尽可能少外出,加强门卫巡逻值班,在院内构建地下隐蔽室。

我感谢他盛情好意的提醒。他从书架上要了几期英文《中国建设》杂志就告辞。我将他的“建议”报告使馆领导。我馆着手从各方面做了应付战时的准备,直至当年4月阿明政权垮台,我馆院内虽落下炮弹,但所幸无人伤亡,大家都安然无恙。

“我要以使馆为家”

1998年至2000年,我常驻津巴布韦期间,该国外受欧美国家制裁,内因政府施政失误,经济社会遇到独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停水停电是常有的事儿。

我的当地司机琼博由官邸驱车送我到使馆本部上下班和参加外事活动。他工作认真负责,几乎每天一大早就出去排队为座车加油,把车子擦得锃亮。馆内许多活儿他都主动干,深得我馆人员的信任。我馆一些海运箱拆下的木板、纸板都送给他。他做饭的主食“莎扎”(玉米糊糊)的糖、盐也由我们赠送,我们不时还送给他些中国饭菜。

为便于我们夫妇外出,特许他住在官邸的平房里。他深受感动,表示“我要以使馆作为我的家”。他小学毕业后就到处寻找就业机会,因此十分珍惜到我馆工作。

笔者驻津巴布韦时,在官邸围墙处的留影。


除做好本职工作外,他还经常为官邸的建设和安全设施提出建议,如围墙应加高、安上电栏、买狗帮看家护院、把两个游泳池中的一个拿出来储存汽油、购买柴油发电机以防断电等等,许多合情合理的建议得到我馆办公室采纳。院内树叶掉落,他主动打扫,保持洁净的环境。

我在任期间官邸平安无事,不时邀请并接待津高官和驻津使节夫妇也很方便。这位普通的司机之所以如此对待工作,是因为他说:“中国朋友真诚地把我们当成自己人。”



— END —


作者 | 黄桂芳    转自 | 外交官说事儿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咖啡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国王的飞行之家

病房里的元首会见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拉贝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亲身感受非洲的民风淳朴、对华友善

黄桂芳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