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老的城市和古老的使馆

冀朝铸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冀朝铸


著名外交家,被誉为“中国红墙第一翻译”;历任中国驻斐济群岛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兼驻基巴斯共和国和瓦努阿图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兰联合王国特命全权大使、联合国副秘书长、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2020年4月29日下午于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音频



正文


1987年8月27日,我们乘坐的飞机降落在英国首都伦敦的盖特威克机场。

航拍英国伦敦盖特威克机场


从机舱窗口向外看时,一眼就看到我们大使馆的黑色汽车停在飞机旁,上面插着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使馆临时代办、政务参赞乐俊清和全体高级外交官都在那里迎接,英国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马田先生也在机场迎接。

我下飞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签署到任照会,并请马田副司长把国书的副本转交给英国外交大臣。

此时,马田向我说明英国在递交国书的做法上与许多国家不同。因为女王和代行女王职务的王储经常在国外出访,所以新到任的大使往往要等半年以上才能正式呈递国书。但为了不妨碍大使及时行使他们的职权,英国政府规定:一旦新任大使到达伦敦,并把国书副本交给英国外交部,他就可以立即行使特命全权大使的例行职权,所以他说:“阁下从今天开始就是正式到任。”

临时代办乐俊清提出要我立即直接去大使馆同使馆人员见面,说大家都在那里等着见大使,但是香港《文汇报》记者要求立即采访,我表示同意。

我对记者首先谈到中英关系,我说:

目前的中英关系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双方在各个领域都积极开展友好合作。这样不但对中英双方有利,而且对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都有好处。我非常高兴能够担任这样一个重要职务,我认为作为驻英大使,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地发展中英友好合作关系。

记者还要我谈一下对香港主权回归祖国和香港政制改革的意见。我说:

自从中英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以来,双方一直经由中英联合联络小组进行友好磋商,我相信这将会顺利地进行下去。对香港政制改革的问题,我没有新的意见,我相信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会继续对此进行工作。

针对旅英侨胞,我说:

我是在美国长大的,我9岁就随同全家去了纽约,在那里念了小学、中学和大学,1950年返回祖国。炎黄子孙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对自己的祖国有深厚的感情,我对此有很深的体会。我认为,驻英大使馆的官员有责任在英国的法律范围内尽量协助自己的侨胞。我还感谢侨胞们对自己祖国的深情厚谊以及自发地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出的贡献。

1976年英国伦敦国王大道繁华的商业街


记者采访完毕后,我们就驱车前往大使馆。伦敦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市内很多街道还都保留着古城的面貌,使人想起只有马车的年代。

英国是极少数坚持靠左行驶的国家。他们的理由就是从前人们都是骑马而没有汽车,因此靠左行走比较方便,如果遇到情况,可以左手持缰绳拿盾牌,右手拔刀搏斗。英国人比较保守,他们坚持认为靠左行驶是正确的,靠右行驶是不正确的。由于街道狭窄,所以单行道很多,车辆极为拥挤。后来我们发现,在伦敦一般的活动如果迟到一个小时那是正常的。

中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馆,简称“中国驻英国大使馆”。


我第一次看见中国使馆,就对它的外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使馆的前身是清代公使馆。因为其他国家的使馆都曾经搬过家,只有中国的使馆一直留在原处未动,所以就成为各国使馆中最古老的。它位于伦敦西一区,是一个高级地区。根据英国当局的规定,使馆内部建筑尽可以千变万化,但外观必须保持原来的样子,所以使馆虽然曾翻修过,但外观仍然是清朝时期公使馆的样子。

就在这座建筑物里,约100年前曾发生过一段同中国革命有关的事。那是在1896年,为了推翻清朝政府,孙中山先生四处奔走,他来伦敦后住在离使馆不远的旅馆里。清公使奉命暗中逮捕他,他们设法诱使孙中山进入公使馆后,就把他关在一间临街的小房间里达两个星期,准备把他装在一个木笼子里用船运回中国。

就在他们为这个阴谋做准备时,孙中山先生设法把他被捕的消息送到他的英国老师康特利(Cantilley)医生那里。康特利医生知道后立即采取行动,将孙中山先生被清公使秘密关起来的事告知英国当局,英国当局向清公使交涉,才把孙中山先生救出来。

伦敦的“孙中山先生蒙难纪念室”。房间正中是孙中山的半身铜像,另一侧的雕像是孙中山在香港学医时的英国籍老师康特利。 


本来使馆还保存着一些当时的文物,可惜“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一些破坏。使馆建筑在前几年重新翻修时,其他地方有所改动,唯有那个小房间仍保持100年前的原样。人们现在去参观,还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被关的小房间以及“文化大革命”后残留的文物,其中有孙中山和康特利医生的头像。1988年2月29日,康特利医生的儿子请我们到他家做客,还特别给我们看他家保存的一封孙中山给他父亲的亲笔信。

我到任时,使馆刚重新翻修后不久,进门的大厅地上和楼梯全部是大理石。据说,大厅刚建成时,没有铺地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同她先生一起来使馆赴宴,出来时撒切尔先生走在大理石的地上不小心滑了一跤,幸好没有受伤。撒切尔夫妇很体谅人,开玩笑说他茅台酒喝多了。自此之后,使馆赶快铺上地毯。

作者(左)在唐宁街10号门前。


我们在使馆停留片刻,同大家见面后就乘车去官邸。大使官邸附近多数居民是犹太人。官邸本身是一座三层小楼,建造于19世纪,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根据客厅墙壁顶上的图案,可推测建造此房的主人应是苏格兰人。

据附近邻居说,住在这里的原是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德国退伍军人,他同本地的一位姑娘结婚后在此定居。他们夫妻二人在这座房子里生活了数十年,直到妻子去世,后来老人就把房子出售,回德国去了。后来中国银行买下这座小楼,作为中国银行伦敦分行行长的住宅。

使馆门厅


1972年,中英两国外交关系升为大使级,中国银行将此楼房交给中国大使馆使用,作为大使官邸。房子虽老,但内部早已现代化,有暖气和卫生设备。房子后面是一个花园,每年四五月份,园内各种颜色的杜鹃花盛开,绿草如茵,还有两棵苹果树,每年树上都结满苹果,可惜那些苹果都是做果酱的酸苹果,不能生吃。

花园后面有一个暖房,花工在里面培育了好多优良品种的花草,等到官邸招待贵宾时,花工就要在客厅和餐厅里摆上好多盆极为美丽的花,供大家观赏。春暖花开后,我们在官邸招待客人,并且邀请他们到花园里欣赏四周的美丽景色。




- END -

文章来源 | 《从红墙翻译到外交官》

转自 | 外交官说事儿    作者 | 冀朝铸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咖啡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戴高乐生前未能实现访华愿望

一名日本记者心目中的周恩来

革命前辈的足迹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古老的城市和古老的使馆

冀朝铸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