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搜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资料

吴春德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春德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35年2月生于上海,原籍江苏武进。1957年毕业于外交学院,从此开始了外事生涯,长期做文化外事工作。

鉴于中法两国都是文明古国,且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所以盼望着到法国工作一段时间,这个愿望终于在本世纪末之前实现了。为了推动两国文化关系的发展,我在对外交往中广泛接触、注意观察,并从实际出发,着意耕耘,以期收获。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反映了我在法国生活和工作中的某些感受和思考,谨以此向从事文化交流工作的同行和广大读者汇报和讨教。


音频



正文


1996年仲夏,文化处接到文化部通知,说中国革命博物馆为筹备“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展览”,将派代表团访法,要文化处协助搜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留法勤工俭学的实物。

我们平时没有注意这项业务,手头缺乏材料,为完成国内交办的任务,需要从头做起,需要了解、学习有关史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有上千名中国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其中,有的回国了,有的仍留在法国。

1924年7月,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区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在法国巴黎合影。前排左四为周恩来,左六为李富春,左一为聂荣臻,后排右三为邓小平。


在回国人员中,有一部分人成为中国革命队伍的重要领导人,并在新中国建立后担任党政要职,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李富春、李维汉、聂荣臻、李立三、徐特立、何长工、欧阳钦、蔡畅、傅钟、刘清扬等。

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在回国人员中,有些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已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蔡和森、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刘伯坚、陈乔年、罗学瓒、郭隆真和任光等。

他们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岁月不长,但却是他们走向革命道路的起点。中法两国人民在回顾两国关系史时,都会想到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历史和新中国的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等人。

解放后,我国出版部门出版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史料,刊登了许多回忆文章。国内有关学者和勤工俭学学生的子女曾到法国搜集资料、编写书刊,因此,国内读者对这件事并不陌生。

中国革命博物馆掌握了很多资料和珍贵的革命文物,如能从法国补充一些实物,这个展览就会更生动、更有教育意义。

时隔70多年,法国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法方的当事人都不在了,那时使用的物品已失散。但是,我们急国内之所急,立即拟定工作计划,安排人力,进行对外联系,赴实地了解情况、疏通关节。

法国外交部档案资料司司长接到我的信后,在第四天就复信表示,将派一位负责人协助中国代表团搜集1920年至1930年留法勤工俭学生的有关资料。法国国家图书馆复信同意协助中方人员查找并复印有关资料。

2014年的蒙达尔纪火车站,火车站前广场被命名为“邓小平广场”。


巴黎以南100多公里的蒙塔吉市,有铁路直通巴黎,那里还有若干工厂,是20年代中国学生较集中的城市之一。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蔡畅等曾在该市学习和劳动。我们前往蒙塔吉市并会见了市长。他对华友好,非常热心。他说,蒙塔吉市民对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青年时代在该市生活学习感到自豪。

蒙达尔纪男子公学,现为市政厅。昔日中国青年在此就读。


现市政府是当时的男子中学,楼上的市政会议室是原来的学生食堂。现在的女子中学乃是原来的女中,蔡畅等人曾在该校学习。可惜,旧时学生用的东西已没有了。邓小平劳动过的哈金森橡胶厂还保留一栋旧厂房。李富春和蔡畅举行婚礼的咖啡店还存在。据说,邓小平参加了婚礼,那时中国学生很简朴,大家喝杯啤酒以示祝贺。

1996年7月,国内代表团到巴黎。他们的工作日程很紧张,由于我们事前已做了准备,所以工作进展较顺利。在蒙塔吉市搜集到两张课桌、一把椅子、一些20年代学生用的文具,又从哈金森厂找到了中国学生用过的搅拌橡胶的木棍和其它工具。实物不多,但见物如见人,参观者可以看到中国勤工俭学学生的学习、劳动条件是多么艰苦。

1997年4月,“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展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了。据说,有几位勤工俭学者的子女看到我们送回的实物和资料后,心情激动,再次勾起他们对父辈的回忆。

留法勤工俭学时的邓小平


通过这项工作,我感到我们搜集实物的工作进行得晚了,如巴黎的周恩来故居,在1987年拆除前,未能留下某些实物;又如邓小平刻印刊物所使用的工具器材等尚无下落。看来,要寻找旧时的纪念性实物难度很大,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经过多方努力,再找回一些有价值的实物是可能的。

我们接触此项工作的时间不长,参与了一些事,犹如蜻蜓点水,十分肤浅,但我们从中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我们有机会在驻法使馆工作,是很幸运的。我们要向革命先辈学习,忠于职守,完成使命。

第一批勤工俭学生乘坐的“因幡丸”轮船


中法建交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几千名中国青年到法留学。他们中有国家公派的,大多数为自费生,边打工边上学。在法谋生不易,但比70年前的条件好多了。他们当中,学成回国的人数逐年增加。

我认为,在现今留学生中,适当进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教育,将有助于培养留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有助于激励留学生奋发学习,努力掌握先进科技知识,报效祖国。




- END -

文字 | 《塞纳河畔的遐思》    作者 | 吴春德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咖啡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戴高乐生前未能实现访华愿望

周恩来总理蜡像到巴黎

尼赫鲁家族后继有人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搜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资料

吴春德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