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阿富汗国王一起礼拜
作者:马行汉
曾任驻阿富汗使馆临时代办。
音频
正文
我1950年进入外交部工作至1991年退休,五十年代中期去驻阿富汗使馆工作,前后十余年,经历了阿富汗王国时期较稳定、较繁荣的政经局势,也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渡过了炮火烽烟的岁月。现将回忆起来的几件事记述于后,以飨读者。
01
伊斯兰教在阿富汗
阿富汗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人口1400余万,9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在王国时期,阿的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全国的法律、规章制度均以伊斯兰教法为准则。妇女出门时均须戴大面罩,从头至脚盖得严严实实,只在眼睛处开一小窗,且织以小格细网。
喀布尔市内的小清真寺和蒙面的妇女市民。
从国王至一般庶民对伊斯兰教笃信虔诚,每天按时做五次礼拜,机关学校以主麻日(星期五)为公休日,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放假数日。
该国的阿訇数目多不胜数,乡村、城镇的清真寺数以千计,但大多数较简陋,以土坯垒墙,泥顶,石灰粉刷墙壁,上面书写“真主至大”及穆罕默德和古兰经的某些词句,远远望去倒也清亮、明洁。
较大的清真寺多集中在首都喀布尔、西部赫拉特省会和北方的马扎里设里夫省会等市,具有中东清真寺的风格。主建筑为高大圆顶,两旁竖立高塔(邦克楼),贴以彩色琉璃砖片,金碧辉煌,颇为壮观。
马扎里沙里夫清真寺,因其外观由蓝色瓷砖镀嵌呈蓝色,又称为蓝色清真寺,为阿富汗最大清真寺。
该国清真寺不设盥洗室,居民或在家中小净、大净,或在清真寺附近的河沟中、水渠旁小净。每年斋月(日出前和日落后方进饮食,为期一个月),阿国从上到下严格遵守宗教制度法规,机关学校每天放假半天。
每天黄昏临近开斋时分,大街上灯火辉煌,饭馆、茶楼生意兴隆。随着一声炮响,各清真寺的邦克楼上的“唤礼”声此起彼伏,响遍了城市的夜空。人们忙着吃些甜食、饮料后即去做“沙目”礼拜。
开斋节日各大城市更是热闹非凡,人们着新衣、用香水,男人们缠着各种色彩的缠头巾纷纷去各大清真寺作“尔德”礼拜。
在王国时期,每逢开斋节日,查希尔国王和达乌德首相率各部大臣、将军至首都最大的清真寺“尔德戈”与市民一起做礼拜。
02
中阿友好关系源远流长
中国和阿富汗有着悠久的友好关系。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曾到过阿富汗,沟通了从中国到达西域诸国的道路。后来,中国商人经常经阿富汗运丝绸往欧洲、中亚等国,“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丝绸之路概述图
公元第四、五世纪,中国高僧法颐等人去印度求经,曾取道阿富汗。第七世纪时,著名高僧玄奘前往印度取经时也曾经过阿富汗,他曾去过阿富汗的佛教圣地巴米扬,瞻仰高达53米和35米的两尊大佛(该大佛像雕刻于两座土山上,居世界十大佛像的第二、四位),可与中国的龙门石佛相媲美。之后,伊斯兰教传入阿富汗,代替了佛教在阿的地位。阿富汗还是最早向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国家之一。
上世纪80年代,西侧的巴米扬大佛。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阿两国就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建交以后的几十年,关系一直友好,不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而且都是第三世界国家,过去都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欺侮,有许多共同语言。
1957年1月,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副总理访问喀布尔,期间同使馆部分同志合影。
周恩来总理和阿富汗首相达乌德在1957年进行了互访,1964年和1966年,阿国王查希尔和刘少奇主席进行了互访。中国关于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一直得到阿富汗的支持,中国支持阿富汗奉行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两国在60年代签订了《友好互不侵犯条约》和《中阿边界条约》。两国的经济贸易文化关系也在逐年增加和发展。
两国的民间友好往来不断,中国伊斯兰教朝圣团在50年代后期曾访阿。中国的歌舞、京剧艺术代表团1957年访阿,这是阿富汗有史以来第一次接待有女演员的文艺团,阿国王及王室男女成员都亲自观看,引起阿全国轰动。
中国驻阿富汗使馆从大使到下边的一般外交官同阿王室的私交也很融洽。
丁国钰大使
中国驻阿使馆同阿王宫仅一墙之隔,中国驻阿大使丁国钰和后来的郝汀大使经常有幸邀阿王叔瓦里汗元帅(抗英侵略战争中立下丰功)、公主碧尔格丝、驸马等王室人员到使馆做客,品尝中国菜肴。使馆种的大白菜(阿市场上无此种蔬菜)丰收后,我们经常选几颗大的白菜送进王宫,请阿国王品尝。阿国王出外打猎,将猎物(野鸭等)送几只给我馆人员品尝。
我国驻阿富汗使馆中曾有两位回族外交官,笔者是其之一。当时为了表示友好和宣传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民族平等政策,我们两位每个主麻日(星期五为聚礼、主麻日)均到使馆附近的清真寺做礼拜,接触一下广大的阿富汗穆斯林,同时也是我们练习波斯语的好机会。
在开斋节日,我们想去大清真寺做“尔德”礼拜,特提前一天通知阿外交部,征求阿方意见。阿方当即表示欢迎,说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驻阿使馆的外交官也有去的。
我们在使馆做完小净后,乘汽车抵达喀布尔市中心的“尔德戈”清真寺,见军警林立、戒备森严。阿外交部礼宾官为我们开车门,引我们到该礼拜寺的中央大厅,同阿国王、首相等文武大臣并排跪在紫红色的地毯上,静静地听“卧尔祖”(阿訇们以古兰经为依据,进行讲道)。阿高级人士礼拜是不脱鞋的,只在进入殿堂前在门口的踏板布上将鞋底擦一下即可。
礼拜结束后,按宗教习惯,参加礼拜的人士均互相握手祝贺节日吉祥如意。阿国王、首相同各部大臣祝贺后,同外国驻阿的伊斯兰教国家使节握手。
当阿国王得知中国驻阿使馆的外交官中也有穆斯林时,他们特别高兴,将我们紧紧拥抱和贴脸,并问了一些中国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情况,我们用初学的波斯语一一作答。他们对中国外交家尊重他们的国语表示赞赏,并说:“我们把你们看成是中国穆斯林的代表,欢迎你们。”他们赞扬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欣赏中国的信仰自由和中国穆斯林地位得到提高,祝愿阿中两国友好关系日益发展。
03
阿富汗国王被废黜
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于1933年继位登上王位,当时他仅19岁,王室政权实际掌握在国王的几位叔父(瓦里汗、马茂德汗和哈希姆汗)手中。至1953年查希尔开始掌权,时年39岁,任命其堂兄(也是其姻兄)达乌德亲王为首相。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赫(1914年10月16日-2007年7月23日),阿富汗末代国王,阿富汗国父,1933年11月8日至1973年7月17日在位。
在国王掌握权利期(1953-1973年)的前十年,阿政局较稳定,对外执行和平、中立、友好的不结盟政策,同邻国及一些东西方国家关系较好,靠借外债进行了一些经济、文化建设。但达乌德任首相期间揽权过多,遭国王疑忌。
1963年,国王借口还政于民,通过宪法,规定王室人员不能参政,迫使达乌德下台,任命非王室人员优素福为首相。
“红色亲王”达乌德
达乌德下台后,并不安于寂寞,利用他在军队、政府中的影响,安插亲信,静悄悄地组织了一场军事政变,于1973年7月在亲苏军官支持下,利用国王出国访问机会,将国王查希尔推翻,成立共和国。达乌德自任总统、总理、国防部长和外长。自此,阿富汗的政局从“死水一潭”变成了“不平静的小海”。
从1973年7月阿国王被赶下台至今的27年内,阿富汗人民遭受了剧烈的内忧外患灾祸。达乌德上台不到5年,于1978年4月被亲苏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推翻,他本人及其家属三十余口被打死在总统府的地下室内。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上台后,其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激烈,1979年9月该党内头号人物塔拉基同二号人物阿明的矛盾达到极点,阿明亲手打死塔拉基。与此同时,阿富汗民间的反政府武装力量在各地起义,反抗亲苏政权。
阿政局不稳,前苏联非常担心阿明控制不住阿富汗这块战略要地,决心除掉阿明,换上流亡在苏联的卡尔迈勒(阿人民民主党头目之一,属旗帜派)。同年12月底,苏联悍然出兵入侵阿富汗,实行全面军事占领。
在阿富汗山间公路上缓慢前进的苏军
这个轰动世界的事件也引起了流亡在国外的这位前国王的关注,他曾对苏联入侵其国家发表过几次公开讲话,表示愤怒和谴责,要求苏联撤军。阿国内也有些抵抗力量派别希望他回国领导抗苏斗争。但因抵抗力量各派意见不一,其回国之事未能实现。
在山地间艰难前进的阿富汗抵抗者
苏联侵阿十年后,于1989年2月全部撤军,但阿国内战火一直未停,抵抗力量各派在组织联合政府问题上意见不一,因争夺领导权和政府席位的武装斗争连绵不断。阿前国王也曾想回国主持临时政府,派其女婿和堂弟同有关方面联系征询意见未果。
在前国王查希尔治理阿富汗的年代里,曾有位国际问题评论家认为,阿富汗只有统一在国王领导下才能稳定繁荣。现在看来,这种分析和论断是有些道理的。
国王时期祥和的阿富汗
阿富汗原是一个部落社会,1747年始成为一个封建的统一国家。统一以后,各部落民族的独立性仍较强,地方上尤其是边远的省份部落头人的势力影响远比中央强大,如无部落头人的同意,王国政府的命令和行政措施也难以实行。
其次,阿人民多为游牧部落,文化落后,文盲占人口80%以上。达乌德上台后曾一度开放政党,实行议会民主,已引起过政局紊乱。在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上台后,要在阿富汗实行社会主义、搞土地改革,愿望虽好,但这种超越时间、空间的过激措施是一个从部落社会迈入封建统治不久的国家人民难以接受的。
而且阿富汗是一个笃信伊斯兰教的国家,反对崇拜偶像,崇尚绿色,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塔拉基政权却在阿富汗搞“红海洋”,满街悬挂塔拉基的人头像,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更严重的是苏联入侵阿富汗,在阿富汗实行“焦土政策”,使用化学武器,镇压阿富汗人民的反抗,给阿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近十年间,阿人民死伤130余万,500多万人流亡国外成为难民,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成果(约几十亿美元)、文化设施受到严重破坏。
苏联完成撤军后,阿的内战又持续了七八年,阿的城乡建设遭受了更为严重的破坏,首都喀布尔几成废墟,又有大批难民逃往国外。首都无电、无水,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胁,各国驻阿使馆、联合国驻阿机构均已撤走。
阿富汗前国王已80余岁,他曾在国外表示无意恢复王位,只想为恢复阿的和平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关心阿富汗问题的国际社会舆论呼吁阿国内有关各方摒弃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停止内战,为重建国家共同努力。
- END -
出处 | 《往事如歌》
作者 | 马行汉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咖啡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 推荐阅读 /
异国有知己
大使馆里的历史纪念馆
一个泰国华侨司机的故事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