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系黎庶 儒墨飘香——清代镇番进士张尔周

杨琴琴 凉州文化研究
2024-09-16











明清时期,武威地区文教兴盛,儒学发展较快。明成化十二年(1476),镇番卫建立文庙,成化十三年(1477)创建儒学。《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载清代镇番县共有文进士10人,其中选翰林院庶吉士1人。其中,道光庚戌年(1850)中举的张尔周,为官期间一心为公、心系黎庶,后因忧劳过度而卒于任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生为民话沧桑张尔周,清镇番县人,生于嘉庆乙亥年(1815)正月初七,卒于光绪五年(1879),字筱庄、亦字普生,号双楼、亦号椿堂,道光庚戌年(1850)年进士,官至四川夹江、长寿县,陕西西乡、紫阳、甘泉县等知县。

(清)升允修、安维峻纂的宣统《甘肃新通志》卷69《人物志·群材四·恩贡》中详细记载了张尔周的生平及为官事迹,兹摘录如下:

张尔周,字筱庄,镇番人。道光庚戌进士,官四川知县,署夹江、长寿等县,补仁寿县。以忧归,服阙,改官陕西,历署西乡、紫阳、甘泉,补蒲城。

蜀俗:凡官下车,胥役有夫马费,代书有戳费,尔周皆摈却之。夹江有棉肆,上官遣官征厘税,尔周为婉请薄征,后竟白罢之。去任时,商人醵金为赆,却之不可,乃留置书院以资寒俊。

涪州鹤游坪之乱,长寿与之接壤,尔周率民团赴州界击贼,擒匪首周章义等三十二人,事平,籍叛产若干亩,计值三千余金,尽归之书院。

仁寿讼繁吏猾,宿弊丛积,尔周立简明堂规,区别新旧缓急,分日受状。又为筹命盗巨案,相验招审诸费。旧日皆取诸地邻及盗所扳引,指称窝主寄赃之家。尔周筹的款备用,而地邻及被扳者皆免科派。上官以其法下之他州。

县蓝大顺之乱,围井研、踞资州,遂入仁寿境。尔周练团防剿,令民择险筑寨,移老弱货粮居其中,贼无所掠食,卒不得深入。后论井研解围功,保荐以同知候升。

西乡、紫阳皆陕西南山岩邑,盗匪不时为患,尔周申严保甲,闻盗即会营往擒,乡间赖以安堵。严禁粮差,不许截垫地,丁民得免倍偿之苦。

甘泉瘠土久旱,尔周请司库银千两,开渠溉田,使饥民佣力自活。

及莅蒲城,则赈已竣,而饿殍犹累累相望,尔周以忧劳卒于任。

据(清)谢树森、谢广恩等编撰,李玉寿校订:《镇番遗事历鉴》卷9载:

清仁宗嘉庆二十年 乙亥

名儒张尔周在世,生是年正月初七日。张公字普生,号双楼,一号椿茂。祖籍山西平阳府襄陵县二张里东村,至六世永歧迁家于镇。六世胞世祖永科诰封文林郎,永进商官,监守禁盐,历有勋绩,诰封文林郎,后封镇国大挥使威武将军。七世守善,由军功授掌驿堡守备,七世胞伯祖守定,由岁考授通判职;守清功贡生,领授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知县,诰封文林郎;守廉功贡生,授山东东昌府聊城县知县,诰封文林郎。高祖维秀,乡饮耆宾;曾祖国华,县庠生;祖大伸,县庠生,例赠文林郎。父尚美,例赠文林郎。公幼承庭训,源渊家学,聪慧好学,人许为远器。”

由上述史料可见,张尔周的家学渊源及传承。张尔周祖籍山西平阳府襄陵县二张里东村,自六世张永歧举家搬迁至镇番县;七世为张守善;高祖张维秀;曾祖张国华;祖父张大伸;父亲张尚美。

张尔周的书法艺术也深深影响着自己的下一代,张尔周长子张从诚,字朴卿,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卒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是清末镇番县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之一。

据《镇番县志》载:张朴卿“局度宏敞,和易淡荡,重廉隅,不苟取与,尤笃于伦常。生平无嗜好,凡声色货利,俱不肯染指。惟精研书法,终其身不懈。笔摹临颜柳欧赵,无不备得神髓,书名噪甚,士林咸钦重之。”由此可见其人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很高,且在河西地区影响较大,目前河西多地博物馆内还馆藏张朴卿的多幅墨宝。张朴卿如此高远的书法艺术与其世代书香家庭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为官一方解民忧

清代著名学者、诗人王权与张尔周“少同学,老同官”,对张尔周的为官事迹极为赞赏,在其《笠云山房诗文集》中专门作《陕西蒲城县知县张君墓表》,以此怀念故友,寄托哀思。张尔周为官期间,克己奉公、心系百姓,可谓是真正造福地方的父母官。

(一)革除时弊。张尔周对蜀地旧俗中的“夫马费”“换戳费”,征收“棉肆”“厘金”等诸多弊政,均加以革除。在面对“相验之厂费,招审之解费,缉盗之捕费”等诸多杂费之时,张尔周令屠户税每斤肉多加一钱,专门设局收取以备官府使用,革除了从前“三费”由犯人邻居、盗贼诬供窝藏赃物的人垫赔之事。当地知府知道此事后,认为张尔周这个方法不错,便令其它州县仿照实行。张尔周在蜀地任职期间,下令禁止对百姓征收粮食差价,不允许随意将土地作为他用,以此保障百姓利益。

(二)平定数次叛乱。清末,涪州鹤游坪之乱时,因长寿县与之接壤遭到战火涂炭,张尔周时任长寿知县,在州界率民团、百姓抗击盗匪,将匪首周奉仪等三十二人擒获。事后,将盗匪的田地、资产等若干,共计二千余金,尽归书院。在咸丰年间,张尔周平定蓝大顺围困四川仁寿县。蓝大顺,即蓝朝柱,蓝朝鼎之兄,云南昭通牛皮寨(今属昭通大关)人,咸丰九年(1859)七月,因不满清朝政府筹措巨额军费对滇、川农民的压榨,蓝朝鼎与李永和率先揭竿起义。咸丰十年(1860),蓝大顺加入其中,围困四川诸县,逐步逼近川东地区,乃至仁寿等地,张尔周不仅严阵以待,而且让百姓选择形势险要之地安营扎寨,并将老人、儿童、粮食等均藏匿于此,蓝大顺等人在此地没有抢掠到粮食,也就并未深入。因解围井研有功,张尔周后被升为同知。张尔周还曾擒获“鹤游匪首”,在西乡、紫阳等任职时,盗匪为患,张尔周严令保甲擒获盗匪,后百姓逐渐不受侵扰,过上安定生活。

(三)严于律己,勤勉吏治。张尔周离任四川夹江等地时,当地商人凑钱作为其远行的路费,张尔周婉言谢绝,并提议将凑集的路费留用书院,资助寒门学子。张尔周始终坚持常学常新,晚年专攻学习《易经》造诣很高,他也常以此来指导管理地方。

张尔周在解决百姓诉讼问题方面,简化制度,分类受理,为更好区别新、旧、缓、急等诉状,令投状者将事由写在纸条上,随堂呈送,代替状词,以此避免状告事由混乱。张尔周为官期间还接任修缮“西乡城旧圮”,在他辛勤督修下,后完成修建。因“甘泉地瘠旱久”,张尔周借银千两,开渠灌溉田地,雇佣饥民修渠以过活,哪知水渠刚刚修好,秋涝大发而“堤堰皆坏”,尔周也因此“感伤成疾”。后至陕西蒲城之时,百姓饿殍遍地,张尔周深感无力拯救而疾病加重,一病不起。

尔周事迹永流传

张尔周为官二十八年,始终坚守如一,“身殁而箱无百之储”,足见其为官清廉,身外无物,他一心一意为百姓排忧解难,将个人生死、功名皆置之度外,在书法方面也留下了诸多墨宝,影响后人。在他的身上所体现儒士之风、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亦成为我们代代流传的佳话。










者简介

杨琴琴,女,甘肃武威人,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供职于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曾在省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编辑、审核:贾海鹏

终审:席晓喆

◆ “喜迎二十大•讴歌新时代——我们的文化生活”征文之一 —— 好运藏在诗书里

◆ 发挥先锋作用  共同抗击疫情

◆ 悦听 | 《夏五游莲花山(其二)》张玿美

❖  版权归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所有,只能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本品须经同意,违者必究。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凉州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全保留作者署名,且不修改文章标题和内容。

❖  投稿邮箱:1240639269@qq.com

阅读好文,点击“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凉州文化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