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为联手伦敦著名美术馆,打造了全球第一个自拍展!有深度有脑洞!

非非马&小米奇 非非马FM 2020-10-30


 


(阅读提示:内有重磅多图)


萨奇美术馆内部


这是全球第一个自拍展,From Selfie to Self Expression,从自拍到自我表达。


位于伦敦的著名当代艺术馆萨奇美术馆Saatchi Gallery)是全球社交媒体上最受欢迎的世界五大美术馆之一,此次联手中国华为,动用10个展厅,联合推出了这个既有学术深度、又开脑洞的大展。这也是萨奇第一次联手中国品牌做展。


全球第一张自拍照  

1920年,摄影师Joseph Byron和Ben Falk在Marceau的工作室房顶共同拍摄


开展后,我已去“玩”了两趟,或者说,“学习”了两趟。


体验,就是一个字,酷!


Juno Calypso


有英媒评价,这个展就是一部世界“自拍史”。


的确。


来看看这一连串闪耀艺史的名字吧:


伦勃朗、马奈、梵高、毕加索、弗里达、吕西安·弗洛伊德等的自画像;


杜尚、安迪沃霍、达明·赫斯特、库布里克等的摄影自拍;


活跃在现、当代舞台的著名全球政要如丘吉尔、奥巴马、大卫·卡梅伦、希拉里等,皇室贵族如英国女王、威廉王子、凯特王妃等,明星网红们如卷福、梅姨、金卡戴珊等的自拍……


丘吉尔


此外,还有通过萨奇自拍竞赛成功跻身展览的获奖者作品,他们的作品演绎了什么叫脑洞大开……



再此外,还有10位英国著名摄影师,受邀用华为与莱卡合作最新推出的P10手机拍摄了系列手机摄影作品,作品品质堪比专业相机。其中一位为女王拍照的摄影师说,现在手机摄影拍照,他只用华为……


除了观展外,现场还设立了一些很fun的互动装置,所有观众都不由自主地驻足、玩将起来,当然,也包括我们……



感谢华为邀请,“非非马”公号团队3月30日参加了展览在萨奇美术馆的开幕式——很遗憾,早前P10在巴塞罗纳做全球发布时,非非马也曾受邀前往,可因签证问题未能成行。此次参加自拍大展在伦敦的启幕仪式,也算了却一桩遗憾。


因主场之便,“非非马”公号也第一次启用视频采访,包括萨奇美术馆的CEO, 参展著名摄影师Chris Levine——他2012年为英国女王拍摄的那张肖像照已成为女王近年最著名的肖像照之一。


Chris Levine拍摄的女王肖像照

“存在之光”


此外,我们还采访了华为公司西欧地区终端业务部的总裁戢仁贵先生,请他为我们解码P10。


OK,铺垫这么多,接下来,一起看看这个大展怎么个“酷”法!



01

大师们的自画像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为自己的形象留影的传统,或者说,本能。追问自己的身份、追问存在的意义。


原始人时期,人们已会用颜料在岩石上刻下自己的影像,后来是通过绘画,再后来是摄影、摄像。


在摄影技术发明之前,为自己“留影”画像,一直是少数人的“专利”。因为创作者需要接受绘画训练,还需要占有相对于寻常生活物资更加昂贵的创作资料。所以,权贵阶层请画师为自己画像。画家,则有先天便利来为自己创作自画像。


自画像在绘画史上,一直占有重要比例和地位。伦勃朗、梵高、弗里达、弗洛伊德的自画像在绘画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


自画像是创作者的一种自我表达。它呈现了画家对自己的审视,也呈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审视,或者说,三观。


你怎样看自己,你怎样表达你自己,你希望给外界展示怎样的自己?这是自画像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而每位艺术家的路径,自然是不同的。


伦勃朗


梵高


莫奈


毕加索


弗朗西斯·培根


吕西安·弗洛伊德


弗里达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社交媒体时代,艺术家的自画像要想流传后世,要依赖于艺术评价体系的认可。所以,那个时代没有“网红”。


但这次的展览里,一号展厅中的大师自画像展,却都是以电子画的形式呈现,观众还可以通过互动app,为自己喜欢的作品点上一颗❤️,给展览贴上了社交媒体的时代标签。


观众可以通过互动屏幕为喜欢的展品点赞

弗里达的自画像颇受欢迎



02

大师们的摄影自拍



现代的摄影技术,成为了人类自我形象记录和表达的另一种工具。


对于普通人而言,人们为自己留影的主要目的主要是留作纪念,为的是要拍出“理想中的自己”,或“自己满意的自己”


但是对于艺术家而言,拿自我形象来创作,要有意涵得多。


比如上个世纪最著名的女摄影师辛迪·舍曼,她以自己为模特,角色扮演了各种女性人物,不仅再现了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炮制推广出的女性形象,诠释了当时女性的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而且再现了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又是如何影响现实。


这样的自拍像,显然更是严肃的艺术创作,而非社交媒体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在拍的“自拍像”。


杜尚通过系列“失真”的自拍像、自画像构建了

一个神秘难解的“我”


辛迪·舍曼


安迪·沃霍


达明·赫斯特


库布里克



03

政要、明星们的手机自拍



在这张著名的自拍里,你认出了多少重磅明星?


2013年,Selfie(自拍)被牛津英语词典评选为年度语词。


手机前置镜头的普及,社交网络的席卷,让自拍开始成为全球流行现象。


借助手机前置镜头,自拍前所未有地便捷。它甚至让人有了“主宰自己命运”的幻觉,至少,作为自己影像的创作者,人,前所未有地具有了掌控感,而不是将作品的命运,全然交予他人,或者一个未知的遥控。


在这场流行风暴中,政要、明星也乐此不疲。


我曾参加过一次有英国前首相大卫·卡梅伦出席的event,至少半屋子的人在等着与他合影,并且几乎是无一例外地采取了自拍的方式,而卡相也十分配合。展览中,就有一张卡相与奥巴马等人的自拍。


在社交媒体时代,自拍在非艺术家群体中的流行,不再是“追问最深的自己”、“拷问灵魂、拷问世界的意义”,它更多只是for document(记录),for fun(有趣), for share(分享)。 


这大约是最著名的自拍合影之一,奥巴马、卡梅伦与丹麦首相施密特在玩自拍,米歇尔一脸严肃,不掺和。


卡梅伦、施密特、奥巴马、米歇尔


特朗普与环球小姐的自拍照


今时今日,希拉里要面临的选民是“自拍一代”,在这里,她十分配合地成为选民自拍的“背景”与“道具”


英国女王也玩自拍


特型演员们仿拟了乔治王子出生时的“自拍场景”,原来,照片里的“三口子”都是fake,也是醉了


梅姨与希拉里是对好闺蜜,

所以梅姨才孜孜不倦地炮轰特朗普


卷福在奥斯卡红毯上的这张搞怪照也是selfie中的经典



04

人人都是艺术家



手机摄影的普及与社交媒体的兴起,也真正让摄影创作变成了一次全民性运动。摄影创作,不再高高再上,它被民主化、大众化。


只要手机有电,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掏出它。因这巴掌大的工具在手,你即刻就可变身为一个“艺术家”,可以创造性地记录、表达,最后通过社交网络的分享,获得关注。



社交网络的发达,也打破了以往摄影作品评价体系的壁垒,微博或者Instagram上大众的追捧,每一个“like”、向上竖起的拇指,每一次转发,同样可以成就一个著名摄影师,网红摄影师。比如中国的新浪微博上就蹿红出四川体育老师张煜,他凭一系列手机摄影在民间火了起来。


张煜用手机记录的童真


而当平凡的我们将带有自己形象的照片,或者自己拍摄的作品,上传到社交网络时,我们或多或少都变成了somebody,不再是nobody。至少,在自己的朋友圈,不是。人们暂时性获得了被聚焦、成为关注焦点的感觉。


2016年,Ins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突破5亿,用户上传的照片约有200亿张。在Ins上搜索“selfie(自拍)”可以检索到超过2.6亿的帖子。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自拍,还是非自拍作品,也都涌现出一批十分有创造力的表达。


在萨奇自拍竞赛单元中,涌现了一批脑洞大开的作品。




05

手机摄影与自我表达



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摄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已越来越被认可。


华为与莱卡的合作,在技术上第一次将手机照相机真正上升到“专业”水准。而相对于专业莱卡相机亲民得多的价格,华为P9与P10让手机摄影爱好者,至少在设备上,有得以打破专业与业余的界限。


在本次大展中,萨奇美术馆特别邀请了10位英国著名摄影师,用P10拍了一批题材跨度很大的摄影作品。就效果来看,成像品质十分专业,达到了展馆展出的水准。


摄影师Alma Haser的参展作品


摄影师Emma Critchley的参展作品之一


摄影师Jonny Briggs的部分参展作品



06

社交媒体时代的互动



自拍之所以全球流行,离不开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这二者几乎是共生的。


有学者分析:自拍行为的动机可分为自我的需要和渴望他人关注的需要。自我的需要包括自我认同、自我欣赏、自我实现等;渴望他人关注的需要包括群体归属感、社会交往需要等。 这,不无道理。



今天,我们所依赖的社交媒体展示平台,就好像过去我们家家都有的相册。朋友来了,主人翻出相册,大家一起欣赏。在这个带有私密性的分享过程里,彼此加深了解,加深友谊。一如作家老舍在散文《相片》里所言:“照片本子可以替你招待客人”。


一位观众在展厅中写生


而社交媒体则让这种“友谊的分享”超越了时空限制。


现代人,是在社交媒体的坐标体系里,建立并寻找自己的位置。


在Rafael Lozano-Hemmer设计的Zoom Pavilion装置空间内,就设置了多个移动镜头,每个置身于空间的人,影像都会被镜头捕捉,并即刻投射在环墙的银幕上。人的目光会被镜头捕捉、识别,计算系统据此构建出你与空间、他人之间的联系,并即时显示在银幕上。


一如一个小型的社交网络仿生系统。


只要你进入了社交网络空间,注册了一个ID,你和你通过形象与文字构建出的那个“我”,就存在于“系统”的矩阵之中。一个ID在社交网络中的存在意义,也便在于你与外界之间的各种链接。


社交网络里的ID很少有不关注自身与外部的“链接”的。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1959年)在其《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曾提出:“社会交往就像戏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某个角色,在社会互动中每个人,都竭力维持一种与当前社会情境相吻合的形象,以确保他人对其做出愉快的评价。


这个观点,套用到社交媒体时代的自我呈现,也仍然适用。


Zoom Pavilion装置空间


同样由Rafael Lozano-Hemmer设计的装置The Year's Midnight,则是通过红外捕捉人的眼球,随即,双眼处生出一缕白烟。起初,人都很兴奋,你移动,白烟也跟着移动,可当你发现,白烟一旦升起便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而消失时,你蓦然意识到,你对自己“被显影”的这个“失真”影像,没有任何掌控。除非,你逃离至镜头之外。


这是不是像极了我们的真实处境?


The Year's Midnight装置,图中是非非马分别用P10的彩色与黑白设置拍摄。我个人尤其喜欢黑白画面的质感与层次。



07

萨奇美术馆CEO谈自拍



建于1985年的萨奇美术馆,以收藏和展览现代美术著称。过去5年中,伦敦最受欢迎的15个展览里,10个是萨奇贡献的。同时,它也是社交媒体上最受欢迎的世界五大美术馆之一。


萨奇美术馆的CEO, Nigel Hurst,在展览开幕式结束后接受了“非非马”公号的采访。他揭秘了萨奇与华为此番联手打造“全球第一个自拍展”的策展与制作幕后,分享了他对风靡全球的自拍现象的观点,以及手机在今时今日的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3906xm912&width=500&height=375&auto=0


08

参展摄影师说



Chris Levine


前面我们已提到此次受邀用华为P10拍照的专业摄影师里,有一位大师级的。他就是以处理光出名的Chris Levine,也被认为是英国当代摄影届的ICON之一


这次,他用华为P10创作出了一批他此前“不敢想象可以用手机摄影实现的作品”。


Chris这次的摄影作品部分拍自暗室,利用镭射灯和水晶制造别致的光线效果,照片效果非常惊艳。


Chris Levine部分参展照片:光与影系列


Chris说:“华为与莱卡在手机摄影设备硬件上的创新,是一场革命。”成像水平完全达到一个全新高度,目前无出其右者。


戳视频,听听大师对华为与苹果手机的测评比较,谈手机摄影的技巧,以及他当年拍摄女王与时尚ICON凯特·莫斯照片的幕后故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390xbs51u&width=500&height=375&auto=0


09

华为人说



华为公司西欧区终端业务部总裁戢仁贵先生,这次也接受了“非非马”公号的专访,他透露了此次联合萨奇办展的幕后、华为做手机摄影“革命者”的雄心与愿景,并现场向我们展示了P10的技术革新与新摄影功能等↓↓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91b0a7xb&width=500&height=375&auto=0注:文中所有视频均为小米奇后期剪辑、制作,

并由其翻译、配字幕。


老实说,我自己也在现场用苹果7plus和华为P10各拍摄了一些自拍照,的确被P10的人像自拍效果震撼到,最大的感触是:不用下美图秀秀了,节约时间、节约生命啊!


并且,它自带的图片后期处理功能超级强大,可以在图片上编辑加字、加水印,可以在图片上做标记,打马赛克,远远超过苹果图片库的自带功能!


还有,P10真的很轻,比苹果要轻很多,屏幕却比Iphone 6 、7更大。而且,华为还贴心地新机都贴好了膜,准备好了保护壳,真正是以用户体验为本。


现在,P10在英国已正式开售,Carphone Warehouse, EE, O2, Three and Vodafone 等门店、网点均有现货。售价£549。


最后,我想以苏珊·桑塔格说摄影的一段话,结束本文:



“人们有照相的冲动没什么错,因为可以把经历变成一种视觉。今天所有东西的存在,都是为了被装进照片里。”



【关于本次展览】


时间:截止到2017年5月31日

地点:伦敦萨奇美术馆Saatchi GalleryDuke of York's HQ, King's Rd, Chelsea, London, SW3 4RY

最近地铁站:Sloane Square (黄线或绿线) 



PS.我们开通读者群了,有兴趣入群的朋友,请加非非马的小号feifeima777。


您的每一次点赞、转发,

都是我们前行的巨大动力!



非非马

而立之年赴英读硕,学习电影研究,曾为著名文化国企伦敦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

现自己创业从事中英文化交流,并任中英电影节英国首席代表。

微信公号:非非马

新浪微博:非非马UK


谢谢阅读!


说戏梦人生   关注女性成长

女性 | 影视 | 时尚 | 文艺 | 旅行

我们在英国、美国、中国

做走心原创干货

欢迎订阅非非马


相关主题阅读


访问 | 听西方最推崇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说艺术、生死与灵感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