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二定律, 跟Paul Smith学做现实到理想的摆渡人

非非马 非非马FM 2021-01-31





1

 

很多人的职业生涯中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正在干的工作(real job),不理想,可理想的工作(dream job),仍似遥不可及,我们的人生里似乎总缺一条船,将我们从现实的此岸摆渡至理想的彼岸。

 

任何难题的解决,都不可能只有一种路径。但,那个白手起家、草根逆袭,成功缔造了一个庞然时尚帝国的Paul Smith用他自己的人生实践,演绎示范了至少是一种解决可能性。




作为英国时尚设计界的旗帜性人物,Paul Smith先生曾应伦敦D&AD(Design & Art Design/设计与艺术设计)设计节之邀,做个人专场演讲。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当年如何突破现实困局,实现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业理想——也成就了国际时尚界的一个传奇。




一个平民之子,梦想创立自己个人独立设计师品牌、缔造一个叫做Paul Smith(下简称PS)的时尚帝国,却又没资金,甚至还没读过任何时尚设计学位,但他用自己的办法,自诺丁汉一个3平方米的小店起步,终将PS做成了全球知名品牌。目前, PS已在全球开设300余家实体店,一年的营业额超2亿英镑。

 

我有幸听到这场对自己影响深远的演讲,深受启发与鼓舞。70年的阅历智识积累,半个世纪的商海历练,而今淬炼成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句句干货。尤记演讲甫一结束,全场已听high了的观众立即报以持久掌声,向这位传奇人物致谢、致敬。


我整理出他的演讲内容,希望能为正受困于“现实与理想”之扰的人们,带去一点启发与参考性。

 



2

 


1946年,Paul Smith生于英国诺丁汉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个小服装商。paul自小课业成绩一般,15岁便辍学去了一家服装工厂打工,工作是仓库管理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将衣服打包、送邮局、填邮寄单。一个有追求的年轻人,自然很难甘于、安于如此枯燥的工作,彼时,他的梦想是做一名职业自行车赛车手。



然而,17岁的一场严重意外,彻底终结了这个可能性。他在医院里住了整整半年。上帝关上一扇门,也悄悄留下一道窗。也正是在这半年里,Paul认识了一批学时尚艺术的大学生,自此开始对时尚产生兴趣。那时,他18岁。


没有任何理想达成,可以一步登天。18岁的Paul首先给自己“先设了一个小目标”:开家服装店。为此,他打工六年积攒“启动资本”。24岁那年,他终于用自己打工攒下的600镑,在诺丁汉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开了一家名叫“Paul Smith”的服装店,仅仅3平方米。那是1970年,他还未成为一个设计师(designer),甚至还不是一个裁缝(tailor),这家名叫PS的小店还主要靠售卖一些男士成衣营生。



在诺丁汉的一个小角落里运营一家小成衣杂货店,这样一盘生意格局、这样一份工作,离Paul心中的远大理想,显然还相去甚远。彼时,Paul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吃饭、维持住小店的运营。一个铺面,“即使小到只有3平米,可每一次开门关门,就是一天的房租。开门关门间,都是成本。”


运营一家小店是极其琐碎的,它一方面能让你挣来面包,另一面却又以极其琐屑的方式消耗你的时间、情绪,最可怕的,是侵占了人的太多精力和注意力。但凡志向不够远大,目光、眼界、执行力受困于此,都太容易让人就此局限于眼前的日常,“苟且”下去,终一事无成。


可剧情如若照此发展,那就没有后来的Paul Smith了。

 


3



做自己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摆渡人,Paul是怎么思考、怎么做的呢?


“人要学会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做平衡,体现在时间分配上,就是四二定律。比如,周一到周四可以去做能帮自己付房租(pay rent)的工作,而后把周五、周六两天留给自己,做心中真正想做的、理想的工作(dream job)。当然,周日,是留给上帝的。”


他又以编辑办一本杂志做喻,“大部分内容可能都不得不遵从市场选择、遵从老板意志,但可以在每期中比如留两个页面给自己,只发自己最喜欢,最想登的内容。”



Paul将这套哲学称之为“折衷主义”(Ecleticism),我称之为“妥协中的坚持”


在这套折衷主义管理哲学下,Paul坚持按“现实-理想的四二定律”原则来分配时间与精力。每周四天时间,他为小店的日常运营而奔波,应付店里的客人,试图多卖几件衣服。剩下两天时间,他雷打不动地学习服装设计与裁剪。


此前,他从未上过正式服装设计课程,是他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时尚设计专业的女友、也是Paul后来的妻子,起到了他启蒙导师的作用。她做他的老师,教他绘图、裁剪。



后来,他又自己报了一个夜校班学习。如此,经过六年持续积累,终于,Paul在他30岁那年如愿以偿,在巴黎开了PAUL SMITH品牌的第一次服装秀。


他记得大秀之后,他在巴黎一家小旅馆里租了个房间,兴奋地等待客户光临,可两天过去,却连个人影也没有,而就在他几近绝望之际,终于有第一个客户上门洽谈了。他也终于,迎来了作为一个独立设计师的事业起点。



 

4


 

如何像Paul一样,学会做自己从现实到理想的摆渡人?透过这个四二定律,透过Paul的职业生涯管理与践行,我自己有这样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尽快明确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我们的dream job,内心的calling到底在哪里?如果“现实工作”,或者说“第一工作”并非自己的“理想工作”(“第二工作”),那么,应尽快寻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是什么,那是我们真正的事业所在。


有读者在微信后台给我留言,“我觉得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内心的calling,人很多很多时候都身不由己,不得不妥协于现实(的限制)。”这说明,人了解自己的渴望与梦想,确实并非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但也正如这位留言的女读者所言:“还是要在妥协的过程中,去努力寻找那个自己最想遇见的自己,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calling。”


没有目标,所有的风都是逆风。



 

5


 

目标明确后,如果目前尚不具备操行梦想工作的实力,先学会妥协。不如先从自己能做的工作做起,而且,还要做好——至少得能养活自己、pay rent(付房租)。但更重要的,始终要“念念不忘初心”。


正巧看到谭盾有篇旧文,他就讲自己在纽约创出名堂前,曾在地铁里拉小提琴谋生;而今的某世界著名前卫艺术家,彼时曾在纽约洗过车。但很重要的一点,这些人,“白天为牛奶面包各自为战”,一到晚上,则“聚在一起谈理想”。所以,面包是生存前提,但理想是心中的灯塔与旗帜。胸无大志,人生格局终将永远局促于为面包、或一块更大的面包而奔忙。



回到Paul,他也正是不忘初心,始终保持着抽离肉身于日常惯性与惰性的意识、能力,在六年时间里坚守四二时间分配原则,才蓄积出做上理想工作的资本。这资本包括财力,更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准备。


而现实中,有太多人不愿走出舒适区,将自己的生命时间只停留与压缩在“每周四天”。所以,恰如Paul之所言,人重要的是,“Do things which are right, not  easy”。做对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 


一个人若足够坚定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凡“旅程”皆为滋养。人若能始终不忘初心并足够用心,所有触觉都会为之张开,会自带雷达,犹如多了第三只眼。Paul说,因为热爱设计,他在路上、在网上、在书中、在任何地方,都觉得自己置身于一条“发现之旅”——一间房的家装,一栋建筑的线条,甚至一个曲子的旋律,都可以成为他设计服饰的灵感。



 

6


 

Paul給我的另一点启发是,那个养活自己的现实工作/第一工作,最好应能与理想工作/第二工作有强关联我们在做好第一工作的同时,就能为第二工作积累有价值的知识、技能。


比如Paul就说,在经营那间小服装杂货店的过程中,他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发现精准的客户需求,学会摸索商业的规律,学会如何倾听、如何交流,know where to stop (知道何时不说话), know where  to talk(知道何时说话)……这些积累,是他做好日后工作的必要起点。



他始终都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一直维持警醒的学习状态。因为有一种“始终在靠近梦想”的状态与希望,Paul在从事第一工作时,也能自得其乐,不会觉得那么痛苦、难捱。


Paul之所以能取得他今日之成就,离不开他这种折衷的、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Keep your feet on the ground”),离不开这种现实中的妥协与坚持。



7



最后,我想特别强调说一点,还想说一个我现实生活中的故事。


其实,在人靠近理想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比“行动”层面上的坚持更难的,是“目标”层面上的坚持。在面对更容易的生活、因各色诱惑而膨胀的欲望时,人是很难始终不忘初心的。


“欲望太多与没有欲望几乎一样糟糕。”

所以Paul说,“Do not forget where you star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you know what not to do rather than what to do. ”比知道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不做什么。


保持简单、保持纯粹,往往是一种最强的动能。 


这里,说一个我原来同事的例子。这个姑娘勤力而上进,是我特别喜欢的那种态度正、肯用功的姑娘。最初刚到我们公司实习时,她就一边在维珍公司打工挣生活费,一边在我这儿积累文创工作方面的经验。但是,她后来发现自己真正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策展人。于是,在公司答应给她办理工作签证的情况下,她仍然选择回中国,尽管,她内心也十分十分想留在英国。


一张英国的工签有多难,吸引力有多大,可能绝大部分在英国读过书的学子都有体会。太多人为了“能留在英国”,而忘了自己“为什么要留在英国”。但是这个姑娘在反复思考之后,放弃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机会。因为,她认为她该做的积累,应该和她未来的梦想有强关联。而这并非不可实现。



回国后,她先在一家艺术网站做,而后终于如愿去了一家艺术画廊。从做艺术网站工作至今,她每天坚持看一个世界艺术史人物,并坚持将之翻译成中文,便于自己更深刻地理解、学习。她快翻完一本书了,一本没打算出版、只为自己翻译的艺术史。



8


 

我不知她何时能成为独立策展人,也不得不承认,在现实中,有时很可能,我们苦苦奋斗努力,最终也仍会因为各种原因,做不上理想工作,或者即使做着理想工作,成绩却差强人意。比如当导演,就真的不是仅凭努力勤奋就够的活儿。


但也有一句话说得好:天赋决定人的上限,但努力至少能决定人的下限。


理想与现实从来都有冲突。不经挣扎的成功就不叫成功。不曲折就不能称之为故事。这世上从没有不需要妥协的人生。但,局限才是感知自由的路径;现实才是感受理想、通往理想的必经之路。



人和人之间最本质的差别,并不在于生来拥有多少自由,而在于突破各种局限为自己创造自由的能力有多强,是你有多少“和现实做交易”(trade with reality)、却不以牺牲梦想为代价的能力。


从现实到理想如何摆渡?希望以上的文字,对你有启发。


 

谢谢阅读!


非非马写在后面:


如大家所见,“非非马”公号改版了。


这是远在北美的小师妹,主动请缨,热心为非非马设计的。我很喜欢,也希望大家喜欢。


我和她都喜欢《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又名《春风化雨》。它有句台词:Seize the day!抓住当下,珍惜、过好每一日。很契合今天的文章,也契合“非非马”公号想传达的精神。


文末二维码图中的引语也来自这部电影。原文是:“Medicine, law, business, engineering, these are noble pursuits and necessary to sustain life. But poetry, beauty, romance, love, these are what we stay alive for.” 医学、法律、商业、工程,皆为崇高追求,是人类社会之赖以为生。但诗歌、美、浪漫与爱,却是我们生之所为。


因为文章,我和小师妹相识、投缘。也非常感谢因文章而来到这里的你们,诚心的,欢迎!


期待未来,我们能”在这里交流积极的价值观与有趣的生活方式”,能一同成长。



本文终

END



本文版权归非非马所有

图片来自网络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作者介绍


往期阅读


《性爱大师》观后:真正的女性觉醒才不是“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既然女人不屑男人羡慕杨振宁刘强东,为何自己却要艳羡撩了小鲜肉的邓文迪李冰冰?

从洗头小工到业内顶级造型师,春楠是如何实现人生跨越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