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在2018“HOUSE VISION”展的现场,我看到了什么?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添加主页微信 UDLservice01 加入UDL交流群
©高晨尧
“CHINA HOUSE VISION 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是由原研哉策划的一个探索未来之家的展览。展览邀请了10位中外知名建筑师及其设计团队,让他们与10家企业相互合作,以“新重力”为主题共同打造他们理想中未来的家。
图片来源于“CHV探索家”
未来是不确定的,故10位建筑师的作品也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本文仅为小编参观展览之后个人从体验者的角度做的一些思考,望与君分享,共同交流。
©高晨尧
1,砼器
张永和
首先为大家普及一下,“砼”即混凝土的意思。“砼器”这个名字极佳的总结了该展馆最大特色,这是一个混凝土主打的家。
“砼器”所使用的混凝土也算是开了小编对建筑材料的眼界,它不同于常见的厚实的混凝土,而是一种采用回收建筑废料制成的3mm厚玻璃纤维混凝土。
©高晨尧
直观的说这种材料只保留了混凝土“性冷淡”的色调。远看玻璃纤维混凝土会感受到一种由颜色深浅变化而产生的斑驳感。近看则会发现这种材料孔洞密布,整块材料就好像某种纤维杂乱的缠绕而成,不过这种杂乱并不会让人产生不适。
“砼器”有一个不同于常规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的地方——它没有窗子。考虑到它内部的格局与材料的应用,我想这应该是设计师有意而为之。
图片来源于”非常建筑FCJZ“
窗子对于建筑之所以重要,因为它能带给生活所必须的通风和采光,此外若窗子位置选择的好还能让住户欣赏到美丽的风景。通过上图可看出建筑整体采用的玻璃纤维混凝土因为孔洞多有极好的透光性,同时这些密密麻麻的的孔洞对空气流通也很有帮助。小编看展的那天天气虽谈不上酷暑难耐,但进入“砼器”内明显的温差变化还是足以显示这种材料对温度的调节能力(房间里是没有空调的)。
至于采光及风景的需求,“砼器”以中国传统合院的形式进行了改造。屋子的中央有一个露天的小花园,极能增加采光。但最可贵的地方我认为这是一种对中国私家园林以小见大的延续,一棵树几株草也能让你有住在自然中的享受。
此外,花园内还设置了无人机停靠处,考虑到未来的物流,外卖等很可能通过无人机实现,这一设计是很有价值的。
图片来源于”ArchitectureDaily“ © 银角大王
“砼器”的房间分割方式也比较独特,围合中央庭院的四面玻璃可拆分可移动可旋转,通过对这些玻璃的布置房屋格局会有相应的变化。小编认为这是个很前卫但还有待完善的设计思路,因为四块玻璃数量是固定的,每次只可能满足一种形态。比如若当我们用其把房间分割成四块时,无可避免的会让中庭和房屋之间没有阻隔,那若是雨天要满足拥有4个房间的需求时就很麻烦了。这种靠移动墙面阻隔房屋的设计现在并不少见,但要整个房屋都能这样操作似乎还无法完美。
图片来源于”非常建筑FCJZ“
关与其中的家电,小编的理解是也许未来的家电可以不再有具体的形态,它门可以在一张平坦的桌面上通过电子屏与桌面所用的特殊材料等全部实现。
图片来源于”艺术商业“
官方介绍
图片来源于”ArchitectureDaily“
图片来源于”ArchitectureDaily“©银角大王
2,亼屮囗
柳亦春
亼屮囗(ji cao wei)是“舍”字由上至下的拆分,代表了一个最简单的棚屋都必须要有的屋顶,支撑,台基三个元素。从“亼屮囗”的整体设计来看,这是一个尽可能诠释了名字的精简设计,比如虽然实在欣赏不来这个超薄混凝土屋顶的造型,但它很像“舍”字的上部。
小编对这个作品的理解是:这是一个认为未来家是集私密和开放于一身的空间。在未来,家不再是极其私密的空间,它除了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外,更应该是一个承担与其他人交流的媒介。故该房子的大部分区域非常通透,外面能看得一清二楚。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除了用大量的玻璃幕墙使外界与屋内的界线模糊,“亼屮囗”还使用了一种小编叫做“家具墙”的设计作为内外交流的媒介。所谓“家具墙”,应该说就是复合家具,只是这种复合家具可以内外两用,内可变床和衣柜等,外可变咖啡吧和杂货吧等。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我个人是不太认同这种家的发展思路的,我认为家可以与外界有大量的共享空间,但私人的私密空间始终应该占具“家”很重要的地位,否则家的本质就散失了。在这个作品中,“家”内部被曝光的空间实在是太多了,住在里面恐怕会有一种被围观的感觉,更别说床这样的家具都是直接暴露在外人视线之内的。亼屮囗在很多设计方面感觉非常像密斯设计的范斯沃斯住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范斯沃斯住宅虽然是建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个作品,但房子的主人却无法忍受该建筑所带来的无隐私感。家始终要以服务主人的生活为第一要务,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家了。
范斯沃斯住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亼屮囗”并非完全不注重隐私,这个房屋有个很出彩的地方——屋内中央的围合空间。这个空间面积不大,却有卫生间,浴缸,冥想空间三种功能。这个围合空间并没有安装门,但是通过巧妙的隔挡,即便就在卫生间和浴缸的入口处也无法看到内部。此外,这个空间还利用了屋顶上部开的天窗,阳光可通过天窗直射到浴缸内部,使私密的空间也能享受阳光。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不过恐怕人的安全感有时候是不会完全信任设计的精巧的。想想一个无门的私密空间,门外与外界就是一片通透。这种环境反正我洗澡是无法感觉自在的。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官方介绍
图片来源于”ArchitectureDaily“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3,绿舍
杨明洁
绿舍的方案在功能上并未满足一个完整的“家”所需的全部要求,它省去了卧室等二层部分。不过看完之后感觉客厅和厨房两个设计足以体会设计师对未来“家”的思考了。
小编对这个家的总结是:这是一个需要未来科技水平足够发达才能支撑的家,是一个充满绿意的家,更是一个可以重新定义家庭交流的家。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在“绿舍”中,最显眼的莫过于房子里一片一片的“菜地”了,现在想象未来家里食用的蔬菜直接种在家的客厅等内部空间里还是会有点让人小震惊的。不过设计师精巧的设计让蔬菜比观赏盆景还养眼。让人感受大自然的清凉,几抹绿色一汪清水,足以。且不论这个构想未来能否实现,起码这个房子生机勃勃又宁静清雅的环境让小编看后是非常向往的。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当然,单纯只是依赖未来科技的发展在家里搞些蔬菜种植依照当今世界的科技水平和发展速度也不是难事,杨明洁设计师想做的并不只是装修前卫。“绿舍”追求的核心是通过植物缓慢的生长带来一种家人之间无声的情感交流媒介。官方举了一个例子,“一位父亲因离婚不得不离开女儿独自生活,女儿通过远程操作为他种植蔬菜。虽然植物的生长无比缓慢,但是在这种微妙的情况之中,或许会为他们带来远比之间对话或邮件更深入的交流。”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构思,简单看一个生命成长都能让人领悟很多东西,这种有亲情联系的生命想必能带给人极大的震撼。
©高晨尧
叹服这个构思的同时我想我们也该思考另一个问题,这样的家如果未来成了主流真的是一件好事吗?“绿舍"像一个禅院,它的环境对于放松身心,思考人生是非常适合的。但一个完整的家真的符合这种清幽之所的气质吗?这样的空间似乎很多人共享将散失它最核心的品质,而中国传统的家又是追求一种合家欢乐。不得不承认如今的社会越来越个体分离,人群中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绿舍”的思路是符合这种趋势的,而且还提出了一种看上去并不差的解决方式,但依靠植物维系交流依然是可悲的,小编还是希望这样的社会不要成为主流。
官方介绍
图片来源于”ArchitectureDaily“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4,火星生活舱
李虎
恕小编耿直,个人觉得这个作品实在不怎么样。首先这是一个目前技术上就无法支持的建筑,也许小米实现了内部用网络构建了家具功能和资源回收再利用系统(这个也只是介绍所写,房子内部无法进入了解),但是生活舱所构想的行李箱式的家无法做到,至少展出的展品是收纳不起来的。敢问连核心问题都还无法解决的房子有什么必要做1:1的模型呢?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再者,即便这个房子外壳及内部空间都达到了可以收纳的要求,这个房子有任何一丝家的意味吗?在该展馆设计的火星表面氛围中,这么一个孤零零,可怜的“家”看着都让人觉得苍凉孤独。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火星生活舱”纯粹就只能当一个临时居所,长期生活在陌生的星球还要住在这个可怜的“行李箱”中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想如果研究的是理想的火星建筑,设计师完全应该花时间探索如何在结构,资源等限制下促进人与人的交流,提高生活质量。一个核心特色都没有实现,生活环境也很寂寥的建筑在火星上也不会是个好建筑。
©高晨尧
官方介绍
图片来源于”ArchitectureDaily“
图片来源于“ZaomeDesign”
5,新家族的家——400盒子的社区中心
青山周平
本次展览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好几位设计师都在用不同方式尝试如何将家与社区结合的更紧密。我想原因应该是多样的,但比较主要的因素有3点。1,当今社会邻里之间越来越陌生,人越来越孤僻,设计师在尝试用设计使人回到过去的人际状态。2,房价的高昂使越来越多的人只能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如何更好的利用公共空间,保护个人隐私是很重要的议题。3,有社会责任感,有能力的公司在尝试如何为员工提高更好的生活质量,对员工宿舍的设计越来越提倡人人舒适的同时共享一些生活用品以减少资金投入。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青山周平的设计我认为是当下即切实可行的,而且是有机会被大力推广的。当“家”变成一个个可移动的盒子时,家的内部空间可以发生多种多样的变化,这种可变的设计能为空间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生活也会多一种搬“砖”的乐趣。
模型——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在评论“大舍”的时候我说过我认为私密空间应该始终占居“家”很重要的地位,那为何我不反感这个公共空间很大的设计呢?首先这个共享空间不是完全与陌生人共享的,盒子只是一个像家具一样的产品,因此公共空间是与熟悉或者即将生活在一起的人共享的,这和合租屋的性质是差不多的。大部分人都喜欢住私人大别墅,但条件不允许时这么与人共享空间我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另外,盒子的功能和私密性都很好,内外的功能设计十分合理,里面通常是一张床,一张小书桌和一些储物柜,外面有更大的书桌和书架,空间利用得当。
图片来源于“ZaomeDesign”
青山周平在建筑中“寸土必争”的风格是值得学习建筑的人学习的,房屋占地面积大不是浪费空间去闲置的理由。(这里闲话一句,可能是因为日本这个国家实在是太小了,感觉很多日本设计师对空间的利用真的好节俭。)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除了上述优点,小编认为“400盒子的社区城市”可能还有一些可以完善和思考的地方。从美观角度看,这些盒子下部的移动滚轮丑且显眼,可以尝试做些许调整,比如在轮子与“盒子”连接出做一个短滑轨,平时锁住轮子不移动时将轮子推进内部一些不至外露,解锁时再拉出。从社会角度看,可移动易产生空间的再分配,相信在现实应用中一定会出现很多几个人争抢同一个区域的情况。解决这样的情况用轮换可能是不太现实的,而如果用书面等形式标清每块地的所属人,盒子可移动的特点就会被限制,最后可能成了一个空有轮子的房间。如何处理社区的关系对这种灵活的设计是一种考验。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官方介绍
图片来源于”ArchitectureDaily“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6,最小——最大的家
日本设计中心原设计研究所
这个展馆小编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开放,故很遗憾未能进去参观。该展馆的外部就像一个集装箱,压根就看不见里面的内容,这就是小编在现场对该馆的唯一感受。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简单说一点看完介绍后的感受吧,这个家似乎专门为独居或两人生活设计,在这个基础上家确实没有太大必要做很多保护隐私的隔挡了,但小编认为这个条件是很难成立的,首先家或多或少还是会与外部世界产生交集的,这么一个设计只要有外人进入就无法保护隐私,故这种极简可能有点不现实。其次,现在独具的人群大部分应该是很难负担的起这么大的一个房间的,而二人居住的家小编相信大部分未来还是会成为三口之家,如果这两个认识是正确的,那么这个房子其实就欠缺了很多必须的功能了。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因为也没真正参观过,就说这么点,剩下的大家自己看图和官方介绍脑补吧。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官方介绍
图片来源于”ArchitectureDaily“
图片来源于“CHV探索家”
7,无印良品的员工宿舍
长谷川豪
这个展馆在小编看来是本次探索共享空间最为惊艳的一个作品了。而且这不仅仅是个概念,现场的志愿者告诉小编,这个样子的员工宿舍现在已经在建设中即将投入使用了!
图片来源于“CHV探索家”
这个设计解决了一个空间利用方面很别扭的难题——4米高的空间怎么充分利用?4米在居住房屋里是很尴尬的,一层太高,两层又太压抑。考虑到这点,设计师把房间内部设计成了一层高度比较标准的共享空间,设置厨房,客厅等。而二层则局部设计了几个高度一米五左右,只用与睡觉等不需要人站立舒展身体的空间。这个设计不但解决了空间的利用,顺带还实现了私密与共享方面的互不侵犯。最赞的是屋子的大部分区域都有了很舒适的层高。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长谷川豪的这个作品和青山周平的理念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小编个人更喜欢长谷川豪的作品。因为把睡觉等空间的上移,同样大的面积长生了更大的共享空间,在“400盒子的共享社区里“床也是在二层的,但因为固定在放置于地面的”盒子“里,一层的面积再怎么调还是要被挤占。此外,青山周平设计的房子里除了移动单体更方便,私密空间里有一个可以坐着写东西的小桌子外,其他功能”无印良品员工宿舍“都具备,比如一个一个可以放置小物品的柜子,私密空间能获得的采光(比“盒子”更好)。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因为员工宿舍不可能只有一间房子,所以如果对宿舍的总设计不能根据房间要求进行调整是很耽误时间与成本的。在“无印良品员工宿舍”的设计中,那些用于睡眠的二层私密单元是可以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的,这样就满足了多样化,适应性强的要求。
图片来源于”ArchitectureDaily“©银角大王
官方介绍
图片来源于”ArchitectureDaily“
图片来源于”TCL电视“
8,你的家
董灏&蓝冰可
或许是因为很多科幻电影描述的未来生活与这个作品理念上很相似,小编看到这个作品时就下意识的觉得这就是未来家的模式,或者说未来几年最有可能出现的主流装修形式。这是一个内部装修类似北欧风格的家,家具等设施以黑白两色居多,简约清爽。据小编个人观察,北欧简约的装修风格近几年越来越受中国人,尤其年轻一代的欢迎。如果这个理解是正确的,那么“你的家”就是符合趋势的。
图片来源于”TCL电视“
整体来看,这个展馆的大部分设计除了电子屏幕的应用外和现在的家的主流设计也没有太大差别。那么电子屏幕方面“你的家”有何创新呢?首先是把电视与墙体实现了合二为一,电视等显示屏不再是单独的一个家电了。此外,屏幕通过模仿动物界的拟态方式实现了在不使用时与墙体外形颜色上融为一体。向进一步极简融合的同时,拟态也为家内布满电子屏而不显得杂乱提供了可能。当电子屏布满了家的每一堵墙时,科幻电影中人随手使用电子墙实现所需的情景就实现了。
图片来源于”TCL电视“
通过对一些墙安装移动滑轨,空间的多变性得以实现,电子屏的作用也更加多元。比如两面墙并起来就能形成一个看电影的大屏幕,分开以后一个可以作为静态画框,一个可以移到需要的房间播放电视节目。
除了上述的电子屏的常规操作外,“你的家”还对电子屏提出了另一个概念构想——姿态。所谓姿态,通俗说来就是通过类似影像的方式模拟自然风光或其他。比如在完全不透明的天花板上设置显示屏,用显示屏展现天空的风景。这一构想确实更深入的实现了足不出户看风景的理想,甚至在未来可以惊艳到实现电影”饥饿游戏“中风景电子屏的效果。不过,是否所有东西都适合依赖科技的发展还是值得深思的,就像自然,假的再像还是假的。
图片来源于”TCL电视“
官方介绍
图片来源于”ArchitectureDaily“
图片来源于”MAD官网”
9,庭园家
马岩松
这个作品对家的构想实在有点颠覆了小编的认知,不过也许这么设计主要因为和MAD的合作企业是家太阳能研发方吧。该展馆的设计思路的起点应该也是未来科技影响生活,这个家的屋顶是一个用竹钢制作的向南倾斜的三维曲面屋顶,屋顶呈网格状,在每一个网格交汇处都安装了一个薄膜太阳能电池,每块太阳能电池都能虽太阳的移动调整角度,保证了最大限度的吸收太阳能。根据官方介绍,这些太阳能电池一天的供电量能满足一家三口一天的用电量,确实非常节能。
©高晨尧
介绍完官方优势,现在小编要开始疯狂吐槽了。如下图所示,这个“庭园家”基本可以视作露天的庭园,这让人直接回归大自然的尺度未免太大了。尽管小编喜爱中国园林,也认同设计师对于自然可以改善生活的理解,可这么一个不具备晚上睡觉,甚至因为露天,连沙发等软装都不适合安装的设计和家似乎还有很远的距离。如果单纯只是把“庭园家”看成是室外部分,那是一个很不错的设计。可设计师似乎认为家以后真的可以完全像这样,小编实在不敢相信。记得我看展那天偶有凉风吹过,在“庭园家”的户外环境中,冷得挺难受……
©高晨尧
不过“庭园家”对于空间的流线塑造以及光线的把控还是非常舒适的,空间虽小,亦能移步换景,亦能感受自然与季节的变化。只是这个概念感觉真的不现实。
图片来源于”MAD官网”
官方介绍
图片来源于”ArchitectureDaily“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10,望远家
孙大勇
这是一个构思很有趣的设计,而其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屋顶上六个不同朝向的“潜望镜”了。通过镜片的反射,人可以看到更多外面的景致,而且和透过玻璃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不过这种观景方式如同看万花筒,看久了会有点晕。
图片来源于“penda“
小编认为该作品既不失败也不成功。功能上家该有的功能都能满足,而且充满了趣味,这是成功的一面。但是设计师追求的精神的反射以及四合院的再生我就感觉有点牵强了。关与四合院的再生,从形式拆分重构上说是实现了,可小编实在感受不到它和传统合院的关联,那么其实就没有条件谈什么精神反射了,因为纯粹的就是一个新产物。
图片来源于“HOUSE VISION”
官方介绍
图片来源于”ArchitectureDaily“
UDL诚邀海内外朋友一起来撰稿建筑旅行系列文章。
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添加小编微信yzx1180进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