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灵感丨地景建筑:城市矛盾与美好生活的整合器

UniDesignLab 2022-04-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ImpactStudio Author H.7T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建筑不该被视为一种人工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另一种形态的自然……建筑不应该被当作一种孤立的作品来设计,应当被当作某种更大东西的一部分。”就像长谷川逸子这句话形容的一样,地景建筑力求委身于自然。在城市设计或大尺度建筑回应城市议题时,地景建筑通常是个很好的着手点,而它融合多元复杂与干净简洁的特质往往在结果呈现上带给你许多惊喜。今天这篇文章小编将谈谈作为城市矛盾和美好生活的整合器——地景建筑的设计要点~


01

概念阐述


地景建筑,即在经过对大地形态的回应、介入、重塑、整合之后,表现出水平伸展的大地景观的特征,并最终达到建筑与大地形态的同质的一种建筑形态。

广义上说,地景建筑不仅仅是与场地的结合,还讲究与当地文化,人文关系的契合。它不仅仅打破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雕塑设计的界限,而且为建筑诉诸与人文与地域、生态与科技的平衡追求到了新途径。

近年来地景建筑发展迅速,也出现许多类似BIG、MVRDV、FOA等对地景建筑有独到见解与先锋实践的建筑师团体。


汶川地震纪念馆 / 蔡永洁

(图片来源:Pinterest)



02

发展历程


2.1  掩土建筑:被动式时期

掩土建筑与大自然形态浑然一体,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地景建筑之一。穴居、巢居、崖居或者筑台而居、世界各地的巨石文化、埃及和玛雅的金字塔、中国黄土高原的窑洞等等,皆是早期自然形成的人工地景形式。这些地景遗迹也是许多艺术家的灵感来源。


巨石阵

(图片来源:Pinterest)


2.2  毯式建筑:主动式时期

毯式建筑是20世纪中期由CIAM十人小组发展出来的建筑原型,是对早期的现代主义忽视关系和日常生活、强调独立客体这一态度的修正。水平延伸和肌理感是毯式建筑的特点。

早期毯式建筑的思想和操作策略建立在结构主义之上,有本质主义倾向。此时也有很多建筑师过度关注理性,忽略了模数缩放等手段带来的人性化。因此,早期的毯式建筑还未得到完善和发展,就因其理性的态度被提倡反理性的后现代主义所替代。


rebstock park规划 / 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


威尼斯医院 / 柯布西耶

(图片来源:http://www.circolodeldesign.it/whats-on/WPAC/a-cura-di-stefano-martorelli)


但在当代,从艾森曼的雷布斯多克公园住宅区开始,水平建筑现象日益兴盛。此时其与初期的结构主义有很大不同,表现出地景建筑的自然形态、连绵起伏,如FOA的横滨国际客运码头、MVRDV的Hoornse Kwadraant住宅区等。毯式建筑通过不断自我批判渐渐融入当代语境,以一种开放式的场域改变了城市的形态,容纳丰富变化的社会生活。


横滨国际客运码头 / FOA

(图片来源:https://pogledaj.to/arhitektura/raspusta-se-foa/)


2.3  大地艺术:操作大地

上世纪六十年代,冷战、生态危机让人们重新思考自身和地球的命运,大地艺术就此出现。它本质从极简主义分裂而来。当时一群极简艺术家为了保持艺术先锋性,表达对工业文明的不满,寻求与更广大自然的联系,受古代遗迹(秘鲁纳斯卡线、复活节岛神像等等)启发,以大地为载体进行创作。


螺旋防波堤 / Spiral Jetty

(图片来源:https://galaxyofart.wordpress.com/2018/04/12/artist-of-the-moment-robert-smithson/)


进入九十年代,受信息技术影响,艺术家从显示大地景观的巨大和力量转向开始关注历史和生活状态,创作场所也从自然环境转为城市环境。大地艺术是地景建筑发展脉络之源,提供了一种人工自然的可能性。

此时,在斯坦·艾伦的场域环境理论、弗兰姆普顿的城市“催化剂”策略等理论引发人们对城市环境不均衡发展的思考,计算机技术发展、工业技术的进步提供技术支撑的背景下,地景建筑也得以真正发展起来。



03

地景建筑特征


3.1  消解建筑:城市视角下地景建筑特征

海德格尔说:“边界不是事物结束的地方,而事物开始的地方。”地景建筑不作为异质化的实体呈现在大地基面之上,边界在消解或在模糊过程中被多样化,与城市肌理呈现出“非图底”关系,同时它也是“非基座”的,没有明显的“基座”去作为大地与建筑的分界。


Audemars Piguet总部扩建项目 / B.I.G

(图片来源:BIG | Bjarke Ingels Group)


3.2  巨构形式:建筑视角下地景建筑特征

地景建筑大多满足“水平延伸”、“巨构”、“流形”的特点,是城市尺度的建筑,与城市边界模糊,在使用中人们从城市到建筑的过程运动连续,自然而然。


Vucedol文化博物馆 / Radionica Arhitekture

(图片来源:https://archello.com/project/archaeological-museum)


3.3  拓扑形态:景观视角下的地景建筑特征

地景建筑与景观整合,完成与城市肌理自然衔接,作为微缩的景观化都市单元活跃了周边区域。


留仙洞万科云设计公社A3、B4地块 /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图片来源:https://www.shenzhenmakerfaire.com/2019/07/26/introducing-design-commune-the-venue-of-mfsz19/)



04 

设计策略(城市环境)


4.1  呼应城市地形

选择性保留原有场地因素,重组场地信息,是呼应场地的两个惯用策略。以下引用巴塞罗那Santa Caterina市场方案加深理解。


巴塞罗那Santa Caterina市场 / Enric Miralles


对于富有活力而稍显混乱的场地,我们能做什么?这是当今城市所面临的个问题,即城市形象与城市生活的矛盾。地景建筑以身的雕塑美学性与水平延展性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解答。



1997年的巴塞罗那圣卡特里纳市场的重建项目中,恩里克·米拉雷斯显示出了在其令人弦目的线条背后所深藏的对场地原有特性的深刻理解。在这片历史城市的中心,旧市场的喧闹并没有被视为落后的标志,而是被理解为一种富有活力的状态,米拉雷斯也并没有因此将其清除,而足保留原有的建筑,尤其是完整地保留下原有市场的立面。为了适应城市新生活的事物都被隐藏了起来,例如在市场下方挖掘的地下停车场。另外,他还增添了新的公共空间与住宅,进一步混合了各种城市功能。



最重要的一步,他为这一切罩上了一个轻质的色彩鲜艳的屋顶,这个屋顶极具艺术气息,像个雕塑将富有活力的混乱状态容纳其中。


彩色屋顶

(该案例图片来源:https://www.archdaily.pe/pe/02-248873/exposicion-ceramica-cumella-modelando-ideas-en-madrid?ad_medium=gallery)


4.2  重构城市地表

相较于早期掩土建筑力求抹去人工痕迹,当代地景建筑对地表的操作复杂许多,但主要也是将地表和屋顶这一相对概念进行有意模糊、混淆和反转。而这些并不是真正的去改变原来的土地,而是一种地表连续性的策略,通过一体化的大尺度、整体性的屋顶形态的变化将建筑体量消解于城市环境中,借助人工的力量以相对人工化的形态将城市地表重现自然的景观形态。具体方式有楔入地表、掀开地表、折叠、扭曲、隆起等。

在JAJA设计的The New Stockholm Library项目中,新旧建筑的关系通过折叠的策略将新建筑、景观与城市公共空间紧密融合起来,以开放的非建筑形态完成了与老建筑的对话。



基于老馆其自身形态的完整性,在其旁边的新馆无论以任何形态都有画蛇添足的嫌疑。另外,在基地的北面是一个小山坡,是城市当中不可多得的自然环境,所以新馆必须给予其足够的重视。



因此,建筑师设计了一个沿着山坡向上蜿蜒折叠的带子,延伸至北侧的坡顶。这种开放延式的建筑形态避免了与老馆形态和风格上的比较,也不会对自然尺度造成破坏,而蜿蜒折叠的坡道为人们提供了白然的上山的路径,将人们从城市嘈杂的环境缓慢地引导至自然氛围,水平延展的建筑形态完全不会遮挡住山坡上的开阔视野。新建筑与旧建筑和自然的环境形成了良好和谐的关系。



建筑室内的书库空间采用了与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相似的连续坡道空间,所有的书目被放置在一个连续可达的空间中,同时坡道所带来的不同标高又赋予了阅读空间以丰富的体验。连续的折叠坡道彼此错开,将光线自然地引入到了建筑之中。通过折叠,建筑成功地对然景观进行了引导,同时其身也融入景观而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新图书馆的折叠坡道

(该案例图片来源:https://www.archdaily.com/23814/ad-futures-7-jaja?ad_medium=gallery)


折叠使建筑空间的连续性得到了保持,在功能和视觉上都没有影响建筑对基地的占领的前提下为城市提供了公共空间,也使得城市与建筑没有被明确地分割开。通过折叠的策略,建筑自身成为了开放的空间,形成吸引人活动的场所。


4.3  激发城市活力

巨大的规模是各种社会问题的起源:阻断小尺度的街道网格形成,占用人们活动的公共空间,隔绝人们同自然的联系。但我们不能对现代建筑全盘否定,关键问题是如何保持现代建筑原有特性的情况下消除这些消极的影响。

地景建筑是其中一个答案,它在提供现代生活需要的巨大室内空间的同时,又提供了一个界面,一个可以产生种种行为的界面。具体表现在为城市提供便捷通道、利用上(地表延续的屋顶)下(悬浮体量下方)提高公众参与。


Maritime Youth House / PLOT


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由于城市的规划发展,“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不再现实,人们前往目的地往往需要绕一个大圈,而地景建筑往往可以在建筑中整合城市交通水平与竖直上的问题;其次,地表延续的无边界屋顶把市民活动引入建筑,悬浮体量抬起后也为其下方空出一块城市空间,这些都有利于事件的创造和发生,提高公众参与度。


Maritime Youth House空间分析


Maritime Youth House是一个两种功能混合的项目。船员房与青少年活动房被一个木制的起伏屋顶覆盖,倾斜的屋面可以发生各种行为,儿童们在屋顶滑下、攀爬,同时在升起的屋顶下方可以满足停泊船只的要求。两种功能由一个平滑的连续起伏的屋顶所完成。


(该案例图片来源:https://www.arch2o.com/maritime-youth-house-plot-big-jds/)


4.4  整合城市空间

常规下,建筑师通过并列、叠合等浓缩城市功能、缝补城市肌理、引导城市能量,从而整合城市空间。由Weiss/Manfredi设计,建在西雅图的奥林匹克雕塑公园就是一个极具魅力的整合城市空间的作品。


奥林匹克雕塑公园


西雅图像其它大城市一样,为了城市快速的发展做出了许多牺牲。其中之一便为水边的高速路与车道的建设。城市生活与水的联系被打断,滨水区域成为物品的堆积处,而不是人们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场所。

通过场地原址的照片可以看到,这片区域分布着简陋的工业设备,与周围繁华的都市形成鲜明对比。鉴此,奥林匹克雕塑公园在建设时便以恢复这种联系为目的。


公园建设前后对比


建筑整体呈“Z”字形,跨越了下方两条城市道路,将城市与大海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讲,这个建筑就足一个天桥。采取“Z”字形,避免采用一字形的单调,延长通行距离,也就是扩大了建筑原定界面的面积,为公众争取更大的公共空间。



建筑不只是在水平维度上展开,在竖直维度墙体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植有草地的斜坡,人们可以从任意一个地方爬到建筑的顶上。城市原有的两条车道从下方穿过,像山间隧道那样。对于城市车道的保留体现出地景建筑在设计上的灵活度,而雕塑公园也在竖直向与水平向同时保有联系,一个是城市到城市,一个是城市到自然。人们通过建筑巨大的屋顶,直接面向蓝天绿地,漫步在雕塑作品之中,悠闲地到达滨水区域感受大海的魅力。


(该案例图片来源:http://www.weissmanfredi.com/project/seattle-art-museum-olympic-sculpture-park)


这个建筑将城市原有的废弃工业区变成一处迷人的公共场所。保留城市原有的交流联系,又创造出公众与大海的联系,将城市的能量导向自然。



05

小结和展望


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地景建筑不断的发展印证了当代城市中对自然、对人的关注的缺失,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地景建筑必然会越来越多的出现。这种出现随着城市问题的日益尖锐而增多,尤其是在中国当前的城市发展中,片面的追逐城市高密度的发展与城市边缘无限度的扩张,使得人的角色在城市中越来越渺小,这严重背离了城市产生的根源——为了人类美好的生活。

今年天作杯题目即为地景建筑,可见地景建筑的复兴热度与重要程度。同学们不妨从地景建筑的历史和形式着手,思考如何改善城市与人的关系的议题,交出一份有深度答卷。



REFERENCE

Lenzholzer, S., Duchhart, I., & Koh, J. (2013). ‘Research through designing’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13, 120-127.

Pinterest

Archdaily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并注明来源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设计灵感

设计灵感 | 如果建筑是一件陶瓷艺术品

设计灵感 | 透明建筑设计

设计灵感丨最柔软的材料,也可以变成雕塑

设计灵感丨以树为设计媒介:公共空间景观中“树”的思考与运用

设计灵感  ▏布鲁塞尔休闲中心,透明几何艺术

设计灵感 | 一年一度的建筑类绘图竞赛获奖图纸究竟长什么样子

设计灵感 | 惬意的度假风

设计灵感 | 以中国 “ 最孤独图书馆 ” 为代表的世界各地的沿海图书馆

设计灵感 | 建筑学游戏指南

设计灵感 | 如何在规则下深度表达设计?- 场地篇

设计灵感 | Mechanic Insites:基于场地的机器认知与协同式设计

设计灵感 | 中东现代主义:伊斯兰拱顶的绝美转译

设计灵感 | 艺术家都开始写代码了??

设计灵感 | 告别黑白灰,做色彩鲜艳的设计

设计灵感 | 如何在游戏中启发设计?

设计灵感 | 如何像设计游戏一样做城市设计?

设计灵感 | 如何用单一灰度的材料表现有无限灰度的图片呢?

设计灵感 | 原来体育馆也可以设计得这么极简

设计灵感 | 建筑师设计的最美手机壳:生活也不止眼前的养生枸杞,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设计灵感|终于来了!中国的藤 世界的圣果 —— 2020 中国最美幼儿园强势来袭

设计灵感 | 知名渲染图公司效果图参考


模型赏析

模型赏析丨在有序的网格中形成空间的虚实对比

模型赏析丨彼得·卒姆托篇

模型赏析 | 一栋完全自传式的建筑师自宅设计

模型赏析丨中国高铁“复兴号”穿过山洞隧道的一瞬间

模型赏析丨一个米轨公园中的居住区共生体

模型赏析 | Roz Barr Architects篇

模型赏析 | 直向建筑经典项目模型记录

模型赏析 | 城市迷藏:荣获2020中国建筑新人赛TOP2

模型赏析 | 来自全国100张学生模型照片分享

模型赏析 | Junya Ishigami(石上纯也)篇

模型赏析 | Alvaro Siza(西扎)篇

模型赏析 | Aires Mateus(马特乌斯兄弟)篇

模型赏析 | 太湖科学城,清华、麻省、深规、CRTKL 等五大方案都在做什么?

模型赏析 | Muoto Architects篇

模型赏析 | Grafton Architects篇

模型赏析 | Michele De Lucchi篇

模型赏析 | 原来模型还可以这么做!

模型赏析 | BIG篇

模型赏析 | SANAA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