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UIA-霍普杯 2020 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深度解读——衍聚-倚巷折坊(10°空间)

UED小编 UniDesignLab 2022-04-21

以下文章来源于UIA-霍普杯国际建筑设计竞赛 ,作者UED小编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逆塑”下,对地域人文发展的思考




Part 01 对此次竞赛主题的解读


惘城“生与活”


双关语的谜题揭示了当今城市中人们冷漠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人人到“众多”的社会群体现象转变:
——城市化进程下的演变


当下城市化进程



①同质化下,城市化的钢筋混凝土式的进程中,各地造成了“似曾相识”和“陌生化”的现象。人们无法有效识别特定的地点。

②高楼成为“栖息之所”,以前百步无阻的“邻坊”情感停留在了“十寸之墙”前。虽然人们强烈感受到城市中的互动,但这只是“社会进程”的必然结果,类似蜂群下的“集群效应”,被割裂成一户一户的隔离空间。




③城市对地区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缺少思考怎样在社会学性质主导下对地域性衍聚。


Part 02 场地的选择缘由


杨柳青镇“魂与涵”


天津杨柳青镇网图



古镇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因河而兴,又集中体现了传统南运河民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设计师总会考虑新的建筑形式、新的社区和新的“地方”。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在这样繁茂的文化之乡去定位新的“聚集地”以探求城市化进行“地域城市化”转变的可能性。



选址:

对于选址,我们首先是考虑选择传统的形式,古镇的原址十分注重风水,强调枕山、环水、面屏,并且有广阔的耕作腹地。而我们通过两种分析手段,选取了数个临水两岸区的位址:


选址水域线


选址道路网



①定性:对地域文化景观、当地肌理文脉、街道尺度、区域空间环境进行串联后得到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质




②定量:当地居民聚集程度、人口密度、新建与改建建筑数量关系比,虽准确但难以全面收集

将两者互补结合的对比分析,我们选择的区域是古民居聚集程度相对较高且与新建筑群接壤的区域,这样的设计更容易产生新老的“碰撞”。我们努力去考虑协调“历史”与“创新”的关系,使两种区域活动的人们具有交集的“可融性”。



Part 03 设计说明


模块化下的衍变


(1)“逆塑”下路径的发掘
针对城市冷漠现象,我们提出了最直接的“逆模式”思维,即在没有具体现象的情况下,追溯当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以现有的活动内容去“转塑”这些形式和方式。

我们以生活中的具体场所为对象,选定城市无差异表象下最具代表性的高层住宅,思考住宅单元中人们行为的路径,将生活中的感性思维发散,把我们生活中的行为与“追溯”下的交往场所进行关联。

三部分路径空间调研:


  • 住区外部空间:街道(附属人性化公交站台、景观转角广场)(层次丰富)

  • 住区内部空间:活动广场、绿化地、水域(层次丰富)

  • 实体建筑空间:除住户空间外仅作为交通区及疏散空间(缺乏层次)



最终我们发现建筑内部交通区(楼梯、台阶和平台)实际上只是供人们活动、上下楼和紧急疏散。之所以它成为我们的关注点,在于这些区域仅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功能,相对于“追溯”到极具交互性的街巷、邻坊之间形成显著差异性。于是我们考虑将街巷、邻坊空间“植入”到当今住宅建筑标准层之间的交通区。




(2)单体取样-模块化的提出
为此,我们对具有代表性的高层住宅标准层中一部分进行了“取样” ,以重建该部分交通区的相应功能,并考虑交互空间。



单体生成



由于追溯到的街巷、邻坊大都以水平界面为活动承载面,我们考虑将当前取样的标准段进行倾斜以达到标准水平的效果。令我们惊讶的是,当楼梯间的外墙和其对立面的外墙不断倾斜时,层与层之间的空间渗透性就越来越强。所以我们把这部分交通区与坡道的坡度要求结合起来,连成近似水平的空间。




我们实际操作后,发现不仅层与层之间的交通面积融为一体,形成了标准水平的低坡面,而且原有的居住空间,即生活空间依然是垂直相叠的,仍然保留了居住空间垂直分区的私密性。于是我们对建筑内部空间引入“街巷、邻坊”概念进行形式覆盖。




(3)“街巷、邻坊”对无区别对待的兼顾性


无区别对待体现



同时考虑保障残障人群使用的便捷以及他们交往的特殊心理需求,我们不强调无障碍设计,而是提出“无区别对待”的思想。即特定场所兼容各种人群的使用特点,让各种人群在同一空间共同参与某种或某些活动。

由此,我们将四层标准层倾斜为10°后,形成一个单体。我们把倾斜后的外墙向上下两个方向延伸一部分,这样单体与单体连接后形成了可供使用的屋顶花园以及首层的贯通空间。

(4)模块间的“适应性”和“可变性”
以住宅单体演化成文媒空间,实现可变性和适用性。细部上转译坡屋顶疏水的特性,在倾斜外墙边沿设置雨水槽以及在屋顶花园做蓄水池等一系列自给自足理念,达到一定的雨洪管理理念。



单体模型


适应性与可变性


单体构成


场地剖面



单体组合围绕中心地铁站,组合成多个建筑体量的群体布局,在内、外水平及类水平的群体空间的运用上,形成了多首层的“街巷、邻坊”。群体概念我们注重从单体概念延伸并深入反映单体的特性,以中心地铁站为对外公共空间,过渡到文化媒体空间再至居住等配套区域。在垂直空间内,我们将不同功能体量一定程度的叠加,在保证居住、文媒等合理功能分区条件下,加强了不同功能区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街巷、邻坊”小尺度、可达性“巷”的体现。


水系置入


群体细节


不同功能组块分区与叠加


区域光影层次



引桥与外部车道之间的连接,使人们通往不同屋顶花园可以既简单又方便。


临“街”临“坊”的水系蜿蜒在不同体量之间,由于单体间的通透性较强,人们走在首层的水系沿岸,或去不同层之间的屋顶花园和板桥,都能体验到两边不是完全“实”,上空不是完全“虚”的空间氛围,层次丰富,光影变换。人们或漫步于此或驻足于此,亦可进入首层所在单体的“街巷、邻坊”空间。聚落内街坊层叠交错,其通透性、渗透性一方面是转塑街坊的特性,又是其内容向形式的细致深化。

局部效果图



Part 04 设计过程


伪人文“陷阱”


设计之初,我们从宏观群体的角度去思考。然而,我们正式提出第一个相对成熟的“叠带”城市概念后,在与老师探讨时发现,其核心理念并没有就特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仅仅是为了创造出一定的有趣交往空间,而不具实际意义。我们落入了题目中所提到的伪人文主义的“陷阱”,虽然我们到现在也并没有很好地理解什么是伪人文主义,直到我们提出最终概念方案后,才有所领悟。




初始叠合方案展示1



初始叠合方案展示2


后者方案的成熟与前者方案的反差,让我们对人文主义和伪人文主义的界限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但我们一直反思前者能否深化,从而使其成为具人文性质的方案。过程中,我们发现能否解决涉及实质性的“人文”问题的方案,并不是区分伪人文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唯一评判标准。我们最终通过方案的深化考虑,两者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量的多少。尝试如何构建伪人文主义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将成为贯穿我们以后设计的一种思考。



Part 05 设计成果



断面“街巷”

剖透视


Part 06 历程总结



疫情期间,我们使用线上交流的方式对方案中进行探讨,虽然不方便,但是最终,我们还是完成了这场挑战。我们设想了更多对于理性逻辑下的形体变换,但我们更愿意从感性的角度来考虑“历史遗迹”在地域文化中“反向雕塑”的表达,试图探求人文主义与地域性的结合下,追溯人们向往体验有内涵且有文化的空间,并对地域性城市化的探求提供“逆塑”下衍聚效应的支撑。



设计团队成员:


朱占威 梁维维

汪银月张小庆


学校: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指导老师:杨雷鸣、吴华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