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芷咖啡五年闭店 :关门亦是一场社会行动
2018年3月1日,鸿芷文化微信公号开月首推:「咖啡馆闭店倒计时81天」。
在公益咖啡馆鸿芷咖啡开业第五年,创始人伟亚和小柔一起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
五年前,两位创始人期待它成为环保公益人聚点,一个对外传播环保公益理念的地方;五年了,鸿芷咖啡馆已成长为一个泛公益领域的公共空间,1000余场线下活动将10万余人带来这里,“爱公益的人都在这儿”成了鸿芷咖啡馆的标识。
然而,寸土寸金的东二环里,一年40余万元的店面租金让咖啡馆经营艰难。做到第五年,伟亚和小柔算了算房租投入成本,资金只够维持到今年5月20日,就决定把闭店日定在了这天。
文章发出来当日,留言区一下子炸开了锅,有震惊、有惋惜、有感慨,也有挣扎的声音,被赞到置顶的一条是“不要啊!众筹好不好”。发帖同日,小柔的电话也响个停不下,有咖啡馆粉丝们的惊讶和不舍,也有基金会伙伴建议继续申请公益项目,弥补咖啡馆的运营成本,帮助挺过这次困难期。
一个对公益公共空间的探索
鸿芷咖啡馆如何成为了公益主题的咖啡馆,要从2010年说起。
2010年,鸿芷文化创始人之一伟亚创办了《青年环境评论》杂志,杂志性质偏向民间环保行业内参,行业外的朋友看了说“你这杂志挺好,每个字都认识,只是连在一起不知道什么意思”,伟亚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环保公益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太远。
那前后,小柔在万圣书园工作,开始探索精神富足的公共空间,之后小柔辗转去了其它的公共空间比较学习,把自己浸在气质不同的空间里,发现里面聚集的人和讨论的内容大有不同。
伟亚和小柔在大学里已是环保社团的好友,后来一起去达赉湖做环境调查时碰撞出“环保主题空间”的想法:让行业内的人有地方相聚探讨,让公众没门槛就能了解公益。
△创始人霍伟亚(左)和张小柔(右)
仅有想法不行,资金是个大问题,那时候众筹概念还没火。从达赉湖回来,二人便开始联络环保圈里的同辈,看看能否集体出钱,开一个主题咖啡馆。大家聊的很开心,但都是年轻人,手头也没多少钱,最后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想法搁置了两年。2012年,伟亚联系到了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那时他们刚成立没多久,有个资助方向是公众环境意识的唤醒。两人又打磨了埋藏心底两年的想法,写出一份项目申请书提交了上去。
环保公益主题的公共空间,首次提出,行业里没有案例可借鉴,这个项目成了当年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资助委员投票环节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大家不太清楚它的未来是什么,但后来他们换了一个思路,作为创新项目,他们选择相信发起人。
咖啡馆天生携带了这种自由探讨话题的基因,它是一个媒介。小柔的想法朴实简单:“只是想做一个东西,让公益融入生活,扎根在社会中。让公众对它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不信任到信任,有更多的体验和参与。”
鸿芷咖啡馆最初开在朝阳门附近一座商住两用楼18层,120平米两室一厅,作为一个协助环保公益传播的公共场域,空间小,不好找,活动时经常挤到门关不上,却是公益人为数不多的聚集地。
“我们觉得可惜,大老远来的人,因为空间限制只进来观望几分钟就走;另外,公寓楼太封闭,第一年项目结束前我们决定,一定要把它搬到商铺,给公众一个接触公益的便捷入口。” 2014年鸿芷咖啡落户朝阳门银河SOHO三楼。
△鸿芷咖啡落户银河SOHO三楼
爱公益的人都在这儿
在繁华地段经营一家咖啡馆不是件容易的事,想要开创前所未有的公益主题咖啡馆更是免不了一番心思。“椅子挑了环保材料硬纸板做的,桌子是从农村收来的废旧门板经过洗刷二次利用的,环绕四周的壁画主题是四大生态系统,还把30多家机构的LOGO揉了进去。来访者对公益的了解越深,能看出的名堂就越多,30多个LOGO都认全的话,那一定是骨灰级公益爱好者了。”
对一位公益的门外汉来说,这里也有番新奇的滋味品尝:咖啡馆里摆着旧衣回收箱,附近的住户常在路过时带来旧衣物;公益人在鸿芷举办讲座的照片挂了整整一面墙,有人进来咖啡馆瞅瞅,然后说这面墙挺有意思,你给我讲讲。
△鸿芷店内公益墙
“我们一直探索怎么能够通过实体空间传播公益文化,创始人不在的情况下,外人踏进来会觉得感兴趣、看得懂。现在视觉化传播蛮成功的,人们一进来就觉得这空间气质不一样,他看到照片,看到照片旁细细的备注,知道这一墙的人、甚至更多,在做叫做“公益”的事情,他开始感到这个群体、行业有意思、有价值。我们的菜单设置也很清奇,有饮品叫今日PM2.5,我们靠这些激起阅读者的思考。”小柔说。
五年来,鸿芷咖啡馆每年承办200余场公益活动,一个月算下来要有20余场。咖啡馆时不时要挤进一百多号人,势必和咖啡餐饮盈利冲突,然而两位创始人一致觉得,公益活动是这家咖啡馆的核心价值,一定要做。
来店的老顾客总不忘点上杯鸿芷的咖啡,鸿芷选用的所有咖啡豆均来自Arabica Roasters珍古道尔公平贸易拼配, 烘焙商把他们咖啡收入的10% 捐给中国珍古道尔研究会,咖啡口感很棒,鸿芷五年坚持用这款豆子。
“来店里消费的人,我们不要求他们为这份公益参与买单。楼下星巴克卖25块的咖啡我们也卖25块,但选择喝下这杯咖啡的人已经看到、体验到公益的理念了,也用支付的一部分钱参与了公益事业”。
伟亚和小柔为所有的到店顾客设置了最低公益参与门槛,也默默接受了这份额外的经济压力。“我们的社会对公益认知还有限,也还没有那么高的公益参与度,大家并非都愿意为公益多花一笔钱,而我们存在的价值就是让人看到,参与公益并不难,我们让更多人低门槛参与进来”。
△来参加活动的人有时多到要在门外观望
“有些机构办活动希望我们提供免费的场地,其实我们即使收费都收不回本钱,但是看到活动内容特别好,价值观相符,我们一般还会坚持要办”。经济压力便这样一点点压来,“经济压力不可避免,但我们尽力完成了开咖啡馆于公益的使命。”小柔说。
闭店,亦是一场社会行动
在做出闭店决定时,小柔陷入了自我认知的低谷。咖啡馆开不下去,说明社会对于公益的认知和参与不够,小柔担心咖啡馆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社会真的需要过它吗?
然而,闭店公告发出去后潮水般的反馈都给了小柔答案。
有人联系到伟亚和小柔,想要为鸿芷的闭店倒计时拍个纪录片;有老顾客拖家带口的来拜访,只说喝杯咖啡买几本书,表达尽己所能的支持;有个妹子跑来聊天,说到一半掉下眼泪:“我不希望关门,只要我能做的都帮忙,你们说我们能帮上什么。”
看到大家强烈的反响和对鸿芷的认可,小柔感动但并不悲情:81天闭店倒计时,亦是一场社会行动。“咖啡馆开不下去,然而如果它的关闭让更多人因此听说这个地方和它背后的故事和信念,那么它的结束也算在公益传播上发挥余热。虽然,我们其实尚未放弃希望,转机可能发生。我们开放所有的可能。”
△老顾客纷纷留下祝福
“如果说鸿芷有什么光环,那一定是公益人的精神和行动共同点亮的。”
两位创始人经历了闭店的思考,更愿意以鸿芷的守门人自居,他们相信,鸿芷咖啡馆的价值,是它积攒着背后万千公益人的光辉,是万千公益人在这画幅里举着灯,遥相辉映。
鸿芷推崇的精神不死,价值不灭,两位创始人希望,如果咖啡店不得不关,今后或许能以其它方式延续鸿芷的生命与价值。
北京的房价固然让人望而却步,但政府部门、房地产商等手里还是有很多实体空间的,伟亚和小柔也希望能根据现有的五年经验,为其它空间提供支持。
“俗话说,七年培养一个领域的专家,我觉得在公益文化空间打造方面,我们也修炼得有些道行了。” 如今,诸多新兴文化空间普遍存在布置、策划、传播和执行上的需求,参与输出高质量的公益文化活动也是鸿芷可提供的服务。
小柔觉得,精神不死,有火苗的地方终将被点亮。
晚上六点,天色渐暗,店员切换了新的背景乐专辑,据说和告别相关,音符里满是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