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耀甲子 聚力前行 | 饮水思源,农生那些人(一)

根植沃土,岁月沧桑

薪火相传,沃野留芳

在学院六十载发展史中,有这样一批名师,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荣校精神,他们根植沃土,为世人奉上累累硕果,为学院谱写春华秋实。学院昨日的成绩,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学院明天的进步,也将在他们的肩膀上扬帆起航!


特种稻专家 


赵则胜


1939年出生,江苏武进人。专注于特种稻研究。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天然健康食品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农学会理事,上海市种子学会理事,上海市植物学会理事,上海市食品学会儿童营养食品专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特种稻米研究与开发协会会长。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说起赵则胜,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说起“上农香糯”、“上农香粳”、“上农黑糯”、“上农黑籼(乌贡一号)”和“巨胚米”、“绿米”等,知名度就相当高了。其实,这些口感好、营养丰富的优质特种稻米及其深加工产品的主要培育者和研制者,正是对农业科学研究事业有着执著追求,并被上海市郊农民亲切称为“泥腿子教授”的赵则胜。


与农结缘 崭露头角

兴趣—选择农业



赵则胜从小就对植物有着特别的兴趣,在中学时代就成功地进行了甘薯与月光花的嫁接试验,不仅使嫁接的月光花开出了清香诱人的洁白花朵,而且还从泥土中刨出了重达30多斤的甘薯,比个头矮小的赵则胜的脑袋还要大。


责任—农村插队



1957年,高中毕业的他响应党的号召报名来到广州市郊一个菜粮兼种的地区务农,他帯头办起一个小型的青年农场,成功引进了一种外地高产萝ト新品种。使全大队的萝ト产量提高了一倍以上。同时,由他们培育的西红柿和黄瓜等蔬菜,单产也要比当地品种提高30%左右。赵则胜因此被评为广州市建设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


实践—回归大学



三年的农村生活实践,使赵则胜深深感到自己农业科学理论知识的缺乏,产生了要进高等农业院校深造的迫切愿望。1960年他考进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牵头建立了课外科研活动小组,首创了甘薯与月光花、牵牛花的“双重嫁接法”,得到了科技界有关专家的肯定。


选择—远赴贵州



大学毕业后,赵则胜主动要求分配到边远的贵州兴义地区,从事农业种子技术工作。玉米是当地的主粮,他花了近10年时间,将外来的高产玉米同本地的优质玉米进行杂交选育,成功培育出两个优质高产玉米组合新品种一一“兴单一号”和“兴单四号”,使当地的玉米单产从300余斤提高到800余斤,并累计推广种植了30余万亩。为此,他荣获了省科学大会奖,并被评为省农业先进工作者。在那里,他还对已经退化的甘薯品种进行技术改良,使改良后的甘薯品种实际增产幅度达30%~40%,成为当地长期栽种的保留品种,就这样,赵则胜脚踏实地地在落后的贵州山区整整干了14个年头。


加盟农学院 情系特种稻


情根深种特种稻



1979年,赵则胜到上海农学院任教。他了解到上海市区近千万居民的口粮主要是从外省调进,粮店长年供应的是库存陈米,而且主食品种也比较单调。市民为吃到质量好一些的米,常常要排长队争购,想吃一些特种米更是困难。面对这种情况,他深深感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也从中看到了在上海进行特种稻选育和开发的特殊意义及广阔前景。



沪上首创特种稻




赵则胜听说青浦县早年有过一种吃口糯软、清香浓郁的香粳糯稻,人称“青浦香梗糯”,但到解放前夕,这种香粳糯稻的种质已经严重退化,产量越来越低,几乎到了断种的境地。能不能使已退化的香粳糯稻重获新生,造福于民呢?他迈开双脚,深入农村,开展实地调研。当时,他的双胞胎儿子才两三岁,还有一个70多岁的老岳母需要照顾。但为了尽快育出优质高产的香糯新品种,他在妻子的支持下,只能丢开照顾家这一头,兼顾学院上课和农村试验这两头。他经常借住在农民技术员家,在试验阶段,卷起裤腿,赤着双脚,下田播种、育秧、插牌子选株,直至收割、脱粒、收藏等。为了从稻谷香味的差异中,选到理想的原始植株,他嚼遍了试验田里几十个株系的稻谷。1984年,赵则胜和课题组研究人员终于培育出上海市第一个具有优质高产特点的特种稻新品系“上农香糯”! 由于品系纯度不够,无法推广种植,他们带上原种前往海南岛进行加代繁殖,顺利得到了原种60倍的扩大繁殖种子。回上海后,先后生产出10万公斤的“上农香糯”稻谷,1987年12月,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认定“上农香糯”为选育品种,准予推广。从而使“上农香糯”一方面在市郊推广种植,一方面向商品化发展。


珍稀黑稻落户上海




继“上农香糯”育成之后,赵则胜带领课题组同志又根据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把科研目标投向了有色稻种的选育。黑稻是我国的珍稀水稻种质资源,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天然食品,主要分布在大西南和陕西省等地,在上海市场上长期来几乎无黑米供应。赵则胜等深入到广西、贵州等地考察,从当地众多的黑稻米品种中选择了两种优良品种引入上海,采用科学的引种化方法,对它们进行筛选,只用短短两三年时间,就向上海市场推出了两种具有滋阴补血、养身保健作用的优质黑米:“上农黑糯”和“乌贡一号黑籼”。1989年,在他的指导下,青浦县赵屯乡的农户们首次试种了60亩黑稻。秋收时,获得了平均亩产700多斤的好收成,原来担心试种黑稻会减产亏本的农户们由忧变喜,特地给赵则胜送来了感谢信,由此,上海地区从未种过黑稻的历史宣告结束。




特色稻米陆续上市



1995年,赵则胜到日本进行科研合作,了解到巨胚糙米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特别是天然VE的含量较高,很适合饮食过于精细、缺乏粗粮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都市市民食用,于是,他便加强了对巨胚的研究,回国后,他将好不容易得来的几粒巨胚稻种种在花盆里,精心培育,当年收获几百粒种子,次年播到稻田里,细心呵护。为加速育种,他又开始在上海与海南岛之间来回奔波,经过两个寒暑五季的繁育,终于在1998年成功培育出国内首个巨胚稻品系,亩产可达600多斤。此外,他还选到了“绿米”、“甜米”等特色稻米的育种材料,丰富了市民的饮食保健品种。


积极推广 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


亲力亲为 积极推广



早在赵则胜开始着手特种稻选育研究之时,他就确定了“选育与开发同步进行”的原则。培育出特种稻新品种之后,他便进一步开展特种稻的推广种植和开发利用研究,使科研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他还要把特种稻研究从上海推向全国,走出国门。农业部在北京举办全国首届名、特、优、新农产品展评会,赵则胜争取到了参展名额,将数千公斤“上农香糯”送到北京展评。他还特地从乔家栅食府邀请了三位点心师赴京作现场加工展销。国内外参会人员一下子被色香味俱佳的“上农香糯”加工点心所吸引,人们纷纷前来品尝购买。罗马尼亚、扎伊尔等国驻华大使品尝了“上农香糯八宝饭”后,连声称好,当即要求订货。“上农香糯”走红展评会,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好评。赵则胜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使“上农香糯”未定型就名声大振,找到了市场,很快在上海市郊各县和全国十多个省市推广种植,据不完全统计,自1989年以来,“上农香糯”先后推广种植10多万亩,产出优质香糯米4000万公斤左右,产生经济效益约5000万元,与此同时,上海市民长期以来凭证购买糯米的状况也大大改善。



市级领导大力支持



1991年,时任上海农学院植物科学系主任的赵则胜,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的采访时,提出了“积极开发特种米,丰富市民节日主食品”的建议,记者的报道被选入《解放日报》的内部情况简报送到了上海市领导手中。当时分管教育的谢丽娟副市长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积极支持特种米的开发工作”,随后,市农委、高教局和农学院等共同研究并逐步落实了特种米开发的生产基地、良种繁育场、中试加工厂、销售网络及培训人才等问题。


特种稻产品琳琅满目




赵则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特种稻,特别是黑稻所特有的天然色泽和营养价值,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民。而要实现这目标,就需要主动出击,努力使自己的科研工作同工商企业“联姻”。他和课题组成员足迹遍及近百家食品厂、酿造厂、宾馆、酒家,粮店、面包房等。有时还利用晚上或节假日登门拜访有关的厂长、经理。每到一处,赵则胜都要反复宣传特种稻的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前景,千方百计地争取对方的支持和协作。在赵则胜等人一次次的真诚“游说”下,上海的乔家栅食府、益民一厂、屈臣氏食品厂、上海淀浜酒厂等企业把资金和技术投向了特种稻米深加工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也正是由于赵则胜在产供销方面的牵线搭桥,一个个以“上农”或“乌贡”命名的特种米健康食品,接连不断地投放市场,其中既有“上农”系列的“香糯水磨干粉”、“上农香糯八宝饭”、“上农香糯酒”等,又有“乌贡”系列的“乌贡保健饼干”、“乌贡粉”、“乌贡八珍罐头粥”、“乌贡糙面”和“乌贡珍酒”等。20多个产品研制开发成功,不仅在申城掀起了一股黑色食品和香米食品的热潮,而且还帮助一批企业走出了生存困境。更令人欣喜的是,特种米产品中,有的在国内获得了部优产品证书或被评为全国特种稻米产品的金奖,有的走出国门在国际性的食品博览会或高新技术和产品博览会上获得特别奖和金奖:上农香糯八宝饭被评为中商部部优产品,乌贡面在纽约高科技博览会上获金奖,乌贡珍酒被评为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会金奖……为了深入开发利用特种米食品的营养保健价值,赵则胜和课题组研究人员还与仁济医院合作,在妊娠贫血和直肠癌、肺癌病人中进行黑米产品食疗临床试验,取得了总有效率在80%以上的良好效果。


特色菜篮子工程车跑遍上海



1995年,上海西南地区7所高校组成联合办学协作单位,赵则胜主动提出将农学院的特色农产品用“菜篮子工程车”送往有关高校,这一倡议受到各高校欢迎。10月23日,满载各种农副产品的专车首次出车,开往华东理工大学,教职工们对琳琅满目的农副产品踊跃购买,一车货仅一个上午就抢购一空。此后,菜篮子工程车轮流开往其他高校,并超出7校协作范围,复旦、同济、中医药大学、市教育工会等单位和一些街道社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第一个月,仅“上农香粳”就卖出40多吨,月销售额8万多元。



各色产品打开国内外市场




1996年9月,赵则胜从植物科学系主任职位上退了下来,但从事特种稻研究开发工作的热情丝毫没减,他担任了农学院天然健康食品研究所所长,继续他矢志不渝的追求。他率领所里的研究人员先后研制出以巨胚米为基础的长寿食疗粥、香芹胚芽粥、富磷食疗粥和巨胚糙米粉方便食品等,其中,彩色汤团不仅成功面市,还进入了五星级宾馆和平饭店等,“天然营养黑米素”也远销日本等国。


首席专家  沃野留芳


中国首届特种稻学术研讨会




1992年,赵则胜萌发了由上海农学院联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牵头主办一次全国特种稻学术研讨会的想法,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全国各地同行的热烈响应和农业部的批准,经过紧张筹备,在我国特种稻研究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中国首届特种稻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2月在上海农学院降重召开,会上,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名专家、学者,一致认可赵则胜提出的“特种稻”这一概念,对上海农学院和赵则胜在特种稻研究方面所作出的突出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推选他为新成立的中国特种稻研究与开发协会(筹)会长,同时,他还承担了组织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共同编写我国第一部特种稻研究专著的任务。2002年12月16至18日召开的中国特种稻米协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上,中国特种稻米协会再次推选赵则胜为协会会长。


特种稻专著问世




由于赵则胜的领头作用,中国特种稻研究蓬勃开展,各地的特种稻已成为当地的珍贵资源,受到农科人员和农民的精心爱护和开发,由赵则胜主编的《中国特种稻》等3本特种稻专著,为我国特种稻研究和栽培莫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在担任上海农学院植物科学系主任、教授期间,赵则胜除承担多门常规课程的教学任务外,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设了“特种稻的育种与栽培”等新课,为特种稻的推广和普及,以及研究的后继有人打下了基础。他多次应邀赴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特种稻研究方面的讲学和考察等学术交流活动,受到同行的热情欢迎和普遍赞誉。《中国特种稻》一书中的4章被日本国农林水产省译为日文文本。



放下荣誉 继续前行




由于长期在农业科技战线上贡献突出,党和人民授予赵则胜教授一系列荣誉和奖励。他先后获得了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等多种荣誉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面对这些荣誉和奖励,赵则胜深感不安。他认为,这些成绩是课题组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今后,自己还要继续在特种稻米的研究和开发中做出新的贡献。



————————————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编辑丨 张青


你可能感兴趣: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六十周年院庆公告(三号)

农生学院六十周年院庆系列学术讲座|朱蓓薇院士莅临绿谷讲坛

农生学院举办“甲子求索,跬步千里”暨“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第六届全民健身节之健步走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