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耀甲子 聚力前行 | 饮水思源,农生那些人(八)

根植沃土,岁月沧桑

薪火相传,沃野留芳

在学院六十载发展史中,有这样一批名师,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荣校精神,他们根植沃土,为世人奉上累累硕果,为学院谱写春华秋实。学院昨日的成绩,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学院明天的进步,也将在他们的肩膀上扬帆起航!


潘重光:人生路,唯“厚道”二字


2019年3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部分领导和老师前往农生学院潘重光教授住宅拜访潘老师。耄耋之年的潘老师,依然精神矍铄。


倾心遗传,

倾力学科发展



潘老师是江苏宜兴人,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1962年毕业留校,在生物系遗传教研组任教。为全面掌握遗传科学,在1965年,他又报考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因为北京农业大学是当时我国唯一一所在一系设两个遗传教研组的高校。潘老师进入北农之后才知道,遗传学不存在米派与摩派之争。

在北京,他亲历了文化大革命,深刻地感受到文革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所造成的严重挫折和损失。改革开放,百废待兴,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全国高校为了遗传学的发展都需要掌握遗传科学的人才。潘老师是新中国成立后,遗传专业的第三届毕业生,他毕业时,新中国培养的遗传专业毕业生只有40人左右。江苏农学院、武汉大学等高校都欢迎潘老师去任教,最终潘老师在1979年年底,被落实到上海农学院任教。他说刚到农学院有点不适应,可他及时调整心态,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他告诫自己:对工作一定要认真负责,对同事一定要诚心诚意!他认为:自己不是参天大树,还只是一颗刚发芽出土的小草。

在上海农学院任教期间,上海农学院的领导,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一方面不失时机地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成立遗传研究所,由潘重光老师任所长,遗传所成立之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招收硕士研究生。此外还有的放矢地从教师中推荐报考博士研究生。当时植物科学系的吴爱忠老师和陈火英老师就分别进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生。潘老师为了协助两校的博导培养农学院的博士生,同时进入两校有关的博导组。




心怀感恩,

促进国际交流




他一直保有一颗感恩的心,他感恩时代,因为改革开放迎来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春天,也给中国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他感恩农业,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根本,农业的发展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农业也是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在时代的浪潮下,潘老师也为国际交流添砖加瓦。

上海农学院的领导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除积极创造条件培养研究生之外,还积极争取参加国际交流。1996年、1997年学校推荐潘重光老师去美国和巴哈马参加“生命支持系统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life support systems)的编著筹备工作。

潘老师在培养研究生和国际交流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中国遗传学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99年,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潘老师希望并入交大的农学院,各项工作能上一个新台阶。直到他2002年退休,他也确实见证了农学院的发展壮大。农学院不仅能够招收硕士研究生了,而且拥有了一批博士导师,与国际交流的机会也增多了,农学院确实进入了与国际接轨的新时期,他为农学院的发展感到由衷的欣慰。



笔耕不辍,

心系学校发展




除了从事遗传学教学、科研工作外,潘老师还从事科普创作,他在基因、农业、人文等方面共撰写了几十本书,平均两年一本,他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突出贡献科普作家”证书。科普著作有:《遗传漫话》、《大地工厂》、《细胞工程》、《奇异的生物工程》、《基因宝库》等数十种。潘老师热情地向我们展示了他曾出版和刊登的一些书籍和文章,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场人员无不为潘老师的科学精神和工作热情而感动。他还曾担任过农学院图书馆馆长。对他而言,最大的乐趣不是馆长这个职位,而是馆长可以不受借书局限,因而在任馆长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农学院,他还兼任农学院学报的副主编。





潘重光老师还曾是学院关工委、党建特邀组织员。他年事虽高,但一直坚持在教书育人的前线。他在谈话中多次强调,做人做事要厚道,干活要老实认真。质朴的话语反映了潘老师一生做人做事的准则,他一直都在努力践行着“忘怀世事,绝弃名利”的箴言,这也是他对自己的一个评价。


通过追溯潘老师为教育工作奋斗的一生,我们发现潘老师的言行实际上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后遗传学的发展历史,更让我们了解到了那一代科研工作者教学科研之艰难、专业发展之不易。潘老师始终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他见证了改革开放后遗传学的蓬勃发展,见证了农学院农科不断发展创新突破的历史,纵观潘老师科研、教育工作的一生,是与国家的发展、农学院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潘老师其实不仅仅是遗传学和高等教育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响应者。正是有了国家在遗传学等生命学科发展的需要,潘老师在进行遗传学的科研和教学的同时,还不忘科普大众;正是有了国家对农科的需求和重视,潘老师也一直在致力于农科的发展与传播;正是由于农学院的需要,潘老师依然在退休后在学院从事相关工作,为学院的发展竭尽绵薄之力。


图片中间为潘重光老师


访问要结束之前,潘老师告诉我们,他现在在回望人生时,最重要的是要“忘怀世事,绝弃名利”。最后,他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厚道!


————————————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你可能感兴趣:

农耀甲子 聚力前行 | 饮水思源,农生那些人(七)

农业与生物学院召开第七届教代会第一次会议暨第六届工代会第四次会议

农耀甲子 聚力前行 | 饮水思源,农生那些人(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