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聚焦】美国力劝澳大利亚不要用华为设备建设5G网络;5G商用化进程提速

2018-02-25 集微网 集微网


  1. 苹果联合创始人:我不觉得人工智能可怕

  2. 美国力劝澳大利亚:建设5G网络时不用华为设备

  3. 印度最大运营商联手华为成功进行5G网络试用

  4. Intel与华为将在MWC 2018上展示5G技术

  5. 发改委公布运营商5G项目入围支持名单,5G商用化进程提速

  6. 首发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云从科技为身份识别再筑防火墙

1. 苹果联合创始人:我不觉得人工智能可怕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24日早间消息,特斯拉与SpaceX公司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和备受尊敬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都曾经对人工智能技术表达过担忧,他们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可能会带来恐怖的后果。


马斯克曾表示,人工智能可能会给人类文明带来重大威胁。


而霍金则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会是文明历史上最糟糕的东西。它和自动化武器一样带来了危险,会让少数人对多数人进行压迫。它可能会给我们的经济带来重大的影响和破坏。


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前也曾经对人工智能技术持有相似的观点,但是他如今却改变了想法。


本月24日,北欧商业论坛(Nordic Business Forum)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沃兹尼亚克在论坛上表示:“在我看来,人工智能技术一点都不可怕。”他认为,在认知能力方面,机器甚至远远落后于人类幼童。


沃兹尼亚克表示:“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在看过一次狗之后,就能永远记住狗的样子。而计算机必须要大量重复观看狗的图片,才能记住什么是狗。”


沃兹尼亚克已经不是第一次改变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了。最初的时候,他并不觉得人工智能有任何可怕之处。但是之后他遇到了著名未来主义作家雷·科兹威尔(Ray Kurzweil),他的著作《奇点临近》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在2045年,计算机的处理和认知能力将会达到与人类大脑一样的水平。


科兹威尔的这个观点成功影响了沃兹尼亚克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他透露:“我相信了他的这个观点。整整两年的时间,我经常会在公共场合表达担忧,认为这些机器将会变得非常邪恶。它们之间能够进行对话,而且能够独立思考。我曾经认为这样的事情一定会发生!”


但是沃兹尼亚克一直在质疑自己的观点,最终他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威胁人类。


他表示,自己一直在思考人类大脑的神秘能力。最后他认为人类大脑要比计算机强大的多,他不再像马斯克和霍金一样担心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威胁。(行云)


2.美国力劝澳大利亚:建设5G网络时不用华为设备


据国外媒体Venturebeat报道,美国力劝澳大利亚在建设5G网络时避用华为的设备。此前美国立法者和安全机构大力阻挠美国几大运营商与华为结成合作关系。现在,在5G安全隐患这一问题上,美国的游说范围延伸到了其它国家。


美国国家安全局和国土安全局的主管对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简短地表达了“美国对中国参与5G网络建设的担忧”,包括“华为可能参与的安全隐患”。“中国实施网络间谍是美国-澳大利亚网络安全议程上两大隐患之一,”华为与中国政府关系密切,允许中国获得5G网络的控制权,会引发中国控制“一切”的隐患。


美国官员一直宣称,华为的硬件可能带有后门,从而允许中国政府监视用户通讯,并最终控制5G基础设施。虽然进军美国市场遭遇重重障碍,华为已发展成全球领军的电信制造商,并在移动设备和标准上与许多领先企业展开了合作。


多年来,澳大利亚政府一直对华为保持审慎的立场。2012年,澳大利亚禁止华为参与国内高速宽带网络建设的投标。2013年,特恩布尔在担任通讯部长时支持重新审议这一禁令,但后来这一禁令仍被延续。


虽然政府表示担忧,但华为仍在努力进军澳大利亚市场。最近华为已与运营商澳都斯和沃达丰签订合作协议。去年,华为成为澳大利亚通讯部5G工作组的成员之一。本月澳都斯承诺在2019年初在澳大利亚首家推出5G服务,并将使用华为的一些设备。


澳都斯声明,“我们认为政府干预是没有必要的”。沃达丰则表示,“我们施加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公司满足和遵守所有法令规章以及最佳操作安全标准”。目前尚不明确澳大利亚政府是否会彻底把华为拒之门外。但华为在5G研发上的大力投资使之在欧洲电信硬件企业中成为佼佼者,这让华为成为一家很难被忽略的企业。网易科技


3.印度最大运营商联手华为成功进行5G网络试用


2月2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印度最大的电信运营商Bharti Airtel和华为周五表示,他们已经成功进行了印度首个5G网络试验。


该试验在位于Manesar(哈里亚纳邦)的Airtel现代网络体验中心进行。华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设备包括运行在3.5 GHz频段的5G无线接入网络(RAN),5G核心和50GE网络切片路由器。


“在测试试验期间,使用该设置实现了超过3Gbps的用户吞吐量。这是3.5 GHz频段内移动网络的最高测量吞吐量,具有100MHz带宽和端到端网络延迟约1毫秒,”该公司表示,该设置展示了高频谱效率和多样化服务的潜力,如物联网和AR / VR(增强/虚拟现实),这些服务可以通过5G技术为连接世界提供服务。


“这是我们迈向5G的一小步但重要的一步。5G的承诺是永无止境的,它将改变游戏规则,它将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参与的方式。我们正在迅速开始合作,以实现基于3GPP R15标准的5G互操作性和开发测试。我们期待与我们的合作伙伴密切合作,在印度开发一个强大的5G生态系统,“Airtel网络总监Abhay Savargaonkar说。


5G R15侧重于增强移动宽带,奠定了支持虚拟现实,超高清身临其境的视频以及未来用例和创新的多样化长尾等服务的关键构建模块。3GPP于2017年12月完成了首批5G新无线电标准的下降。


“我们一直致力于开发5G生态系统和使用案例,与Bharti Airtel的展示令人印象深刻地展示了5 GHz在3.5 GHz频段的性能。我们还将继续与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合作,共同开发超越增强型移动宽带的更广泛的生态系统用例。“华为无线营销总监Emmanuel Coelho Alves说。Techweb


4.Intel与华为将在MWC 2018上展示5G技术


随着MWC 2018的临近,有关通讯技术的消息也是纷至沓来。最近有外媒报道,Intel将于华为联合公开展示全球首个基于3GPP 5G标准的无线协同操作。


早在去年9月份,Intel便已经与华为就基于3GPP标准的无线协同操作进行合作,通过华为提供的5G基站原型和Intel第三代实验平台进行了部分测试项目,华为也曾经与Intel一同提供云端和NFV解决方案。


Intel负责5G业务的总经理Rob Topol对媒体表示,Intel参与了全球范围内超过25个5G网络的测试工作,包括目前正在举行的韩国平常冬奥会项目,Intel未来也将持续跟进5G技术的研发和完善。中关村在线


5.发改委公布运营商5G项目入围支持名单,5G商用化进程提速


经评估研究,2月2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18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拟支持项目名单》,此次建设工程拟支持八个项目,其中三个为三大运营商的5G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重大部署要求,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有效支撑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2018年,发改委将继续组织实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根据发改委此前发布的《关于组织实施2018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通知》,5G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要求以直辖市、省会城市及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等为重点进行建设。



三大运营商今年应实现以下目标:


5G网络至少覆盖复杂城区及室内环境,形成连续覆盖,实现端到端典型应用场景的应用示范。


明确在6GHz以下频段,在不少于5个城市开展5G网络建设,每个城市5G基站数量不少50个,形成密集城区连续覆盖。


全网5G终端数量不少于500个;向用户提供不低于100Mbps、毫秒级时延5G宽带数据业务。


至少开展4K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无人机等2类典型5G业务及应用。

此次三大运营商的5G项目入围支持名单,标志着我国5G商用化进程进一步提速。


2018年1月,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规范发布会召开,5G预商用开始进入倒计时。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指出,通过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的测试,预计2018年年底5G产业链主要环节基本达到预商用水平,为5G规模试验及商用奠定基础。


目前,三大运营商都已开始布局5G试验网。


中国移动:将在2018年第一季度参与5G技术研发的第三阶段测试,进行规模试验网建设,在第三季度前将推动五大城市的5G规模试验,进行关键技术应用和商用性验证。


中国联通:此前向工信部递交了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杭州、南京、雄安7城市进行5G试验的申请,并表示未来会根据工信部、发改委的要求,增加试验城市的数量。


中国电信:去年年底已在雄安、深圳、上海、苏州、成都、兰州六个城市开通5G试点。2018年,中国电信将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始中等规模外场试验人民邮电报


6.首发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云从科技为身份识别再筑防火墙


在金融和安防领域,AI技术驱动的智能视频和图像处理,正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生物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身份认证技术,通过对人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进行身份认证。人脸识别作为常用的生理特征,在身份认证场景应用中正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不需要用户主动配合,人脸识别也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识别技术。


传统人脸识别技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传统的基于2D人脸识别的摄像头和采集设备,通常是基于少量的样本去预测、假设,并通过编写的程序来判断人脸的纹理信息,嘴巴大小,两眼间距离等,得到的是二维平面的信息。但从算法的角度来看,无论我们把光照打得多足,角度处理得多正,我们始终不知道更深层次的信息,如眼睛凹陷的程度,鼻子的高度,甚至脸型的相关信息等。


然而,人脸识别系统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如生物传感器级别的攻击,数据库攻击等攻击手段都会造成很大的破坏。攻击者通过静止照片,人脸视频等方式攻破现有安全系统。因此,随着反欺骗手段的发展,活体检测技术应运而生。这种技术一般采用指令动作配合的方式,如人脸左转、右转、张嘴、眨眼等。但通过用户配合来完成身份认证的方式带来的用户体验效果并不佳;此外,这种技术无法防止视频攻击或人脸合成技术的攻击。


为解决上述两种问题,摄像头市场推出一种新型摄像头——双目摄像头。双目摄像头是利用仿生学原理,通过标定后的双摄像头得到同步曝光图像,然后计算获取的二维图像像素点的第三维深度信息。但是,对于计算机而言,通过两个摄像头获得的深度信息并不是特别精确,因为会受到光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误差较大;此外对计算单元的性能要求非常高,这使得双目系统的产品化、小型化的难度较大。


云从3D结构光人脸识别系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面对市场需求与现有技术之间的不匹配,云从科技于2018年2月7日正式宣布推出“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在安全性、识别精度以及识别速度方面都实现大幅提升,其准确率在千万分之一误识率下达99%以上,速度由1-2秒缩短至毫秒级,此外,更能防御面具、视频等欺诈手段。


据悉,云从科技全新3D结构光人脸识别系统基于“飞龙II”深度学习结构光算法与3D结构光深度摄像头。结构光摄像头包括红外发射器、红外摄像头、可见光摄像头、内部点云重建单元和图像处理单元五部分。红外发射器发出点阵(散斑)/条纹等红外光源,获取单帧/多帧带有散斑/条纹的图像;红外摄像头接收物体表面的红外IR图像信息,用于重建3D点云;该点云通过空间坐标旋转,得到各种角度的3D人脸点云。这些3D人脸点云可以与RGB彩色人脸图像进行互补,得到更精确的3D人脸模型。



结构光人脸识别将深度信息与其他局部特征作为深度网络的输入,保留了更多的三维模型信息,识别效果相比可见光人脸识别有数量级的提升。此外,在光照环境差、人脸角度较大、人脸表情变化大的情况下比可见光人脸识别效果好很多。


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最初走近大众的视野是苹果于2017年10月发布iPhone X,而云从科技从2015年就开始着手研究结构光技术。据云从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周翔介绍,云从科技从2015年成立之初后的几个月便开始研究3D方面的技术,到2015年9-10月份便开始成立结构光研发项目,随后拜访国内一些做结构光的实验室或公司,了解结构光算法和知识,进行技术储备。


周翔表示,2015-2016年期间,国内在结构光发展相对落后,在市场上很难找到用3D结构光采集人脸的设备,但云从科技已经预料到结构光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苹果发布iPhone X正是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的爆发点,也是云从科技结构光研究的转折点。2017年10月份,云从科技对结构光的算法知识和技术储备已经相对完备,随后几个月中,云从科技将算法与结构光硬件采集设备进行测试、磨合,直到今年1月底2月初,云从科技才正式发布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


云从3D结构光人脸识别场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场景是人工智能公司的基础。没有应用场景,没有数据,只是单纯的算法技术公司,未来将逐渐失去价值。基于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云从科技将推出系列产品,广泛用于金融、商业、安防、公安、司法、教育等行业。


1、移动设备刷脸解锁

面向大众市场,个人手机的刷脸解锁已成为潮流,同时安全性的提升也让个人信息得到更好的保护,iPhone X已经是一个较好的实例,云从科技还将应用于各主流品牌的Android机型。面向商业应用,大堂营销经理、上门服务类业务开通,用到的移动营销终端(pad),使用刷脸解锁、刷脸认证,让业务更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


2、刷脸取款/刷脸支付

面向交易,尤其在自助设备、无人超市等场景,结构光人脸识别产品,可快速准确完成交易者身份,减少交易失败率和错误率。在有人值守的食堂、超市,使用刷脸收银机、刷脸POS机,也能有效提升交易效率和准确率。


3、柜台人脸识别

面向企业内控,内部系统登录,其账号的安全级别各部相同,尤其安全级别账号,更是要求负责人本人登录。此场景下,使用PC机外接云从科技结构光人脸识别设备,完成安全快速登录。


4、刷脸门禁

面向商业、社会安全等应用场景,在政府大楼、企业办公大楼进出口,需要验证进出人员身份,使用结构光人脸识别门禁机,即使在下班时段、深夜环境,也能快速准确识别人员身份。


周曦表示,云从科技作为TO B企业,现阶段战略方向还主要针对于金融、安防和创新,当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和安防场景应用落地后,再考虑TO C的个人电子消费品。


AI国家队领跑: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据红杉、真格联合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专利资源发展概况》报告中称,中国在计算机视觉方面的专利已跃居世界第一,占当前全球专利公开数量的55%。


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4月,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其团队托生于中科院人脸识别团队,在其成立两年内就已成长为行业“独角兽”。目前,人脸识别应用最为成熟的两个领域就是金融与安防,这也是云从科技的重要业务方向。


在金融领域,云从科技目前是银行行业最大的人脸识别供应商之一,包括农行、建行、中行、交行等全国100多家金融机构已采用公司产品,应用于柜台、直销银行、手机银行、网银等场景;


在安防领域,公司产品已在24个省上线实战,动态人脸识别技术入选公安部部级课题,获得公安部高度认可。在兰州市,云从科技人脸识别帮助民警在24小时内抓获犯罪嫌疑人。在太原市,民警运用人脸识别,利用一张光线不佳的照片,将深夜作案难觅其踪的惯犯逮捕归案。在泉州,使用非常模糊的影像在20分钟内搜索到犯人行迹。


此外,在民航领域,云从科技的产品已覆盖80%的枢纽机场。2016年12月,银川机场全面智能化,首次将人脸识别技术同时用于安检、登机、VIP迎宾、动态布控等多个环节。截至目前,云从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在静态场景准确率可达99.9%以上,在动态场景可以达到70%以上。


随着技术变革和应用的普及,云从科技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代表企业,不仅深耕计算机视觉底层技术,而且基于技术深入不同行业打造产品落地方案。未来,人脸识别技术将基于高准确率,低误差率,提升各个应用领域的运作效率,带来安全性、效率、易用性等各方面的升级,改变我们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方方面面。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