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接棒】曾学忠:3~5年力争成5G领先泛芯片巨头;厦门火炬高新区:今年再增一条千亿产业链;华润微与重庆经信委签功率半导体基地项目

2018-04-11 集微网


1.华润微电子与重庆经信委签署功率半导体基地项目投资协议;

2.紫光展锐CEO曾学忠:三到五年力争成为5G领先泛芯片巨头;

3.于英涛接任紫光股份董事长,推进紫光公有云战略;

4.中科曙光:与寒武纪战略合作 推出双方联合研发产品;

5.南大光电:北京科华为国内技术实力领先的光刻胶厂商;

6.厦门火炬高新区:今年将再增一条千亿产业链;

7.到2020年无锡市需新增3万集成电路人才;

1.华润微电子与重庆经信委签署功率半导体基地项目投资协议;


集微网消息,4月3日,华润微电子在重庆和市经信委、西永公司签署华润微电子功率半导体基地项目投资协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存荣、华润微电子常务副董事长陈南翔,重庆公司总经理李虹、西永公司董事长聂红焰、市经信委副主任周青等出席会议。在吴市长的见证下,三方进行了协议签署,会后吴市长和陈南翔常务副董事长、李虹总经理进行了座谈。

(三方签署项目投资协议)

座谈会上,李虹总经理介绍了一季度重庆公司生产经营取得的成绩,以及今后一个阶段的主要工作。陈南翔常务副董事长指出,华润微电子(重庆)有限公司将设立国家级功率半导体研发中心、建设国内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制造中心,同时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从原材料制造、IC设计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条。

吴市长强调,华润微电子作为国内唯一的纯国资、全产业链,并实现产品设计自主、制造过程可控的微电子企业,是重庆市大力支持的企业;市委市政府特别是市经信委、西永公司等直接相关方将进一步支持重庆公司做强做大,带动重庆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升级。

(吴市长召开专题座谈会)


2.紫光展锐CEO曾学忠:三到五年力争成为5G领先泛芯片巨头;


4月9日-10日,第六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在深圳举办。


  展会期间,紫光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紫光展锐CEO曾学忠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新的紫光展锐的目标是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在国家大环境和集团的支持下,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5G领先泛芯片巨头。”


  这也是曾学忠离开中兴、上任紫光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2017年4月,曾学忠离开中兴加盟紫光。11月,曾学忠出任展讯CEO.2018年1月19日,紫光集团旗下展讯和锐迪科正式完成整合,曾学忠出任展锐CEO。


  关于离开中兴他表示,未来的20年或者30年是新IT和半导体行业的又一个黄金周期,对全球的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通信行业则相对平稳。


  从终端厂商进入上游芯片厂商,他表示更能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对芯片的方向更清楚,战略方向上会更坚决。围绕融合在组织上也做出了调整,内部管理也做了一些变化。


  此次展会上,紫光集团展出了紫光展锐的5G原型机Pivlot-V2平台,为5G试验及验证提供终端样机的解决方案,同时支撑展锐5G芯片的研发和验证。


  此前,紫光展锐与英特尔达成在全球5G战略上的合作,将面向中国市场联合开发基于安卓生态及主流架构的高端5G智能手机平台。自主创新方面,据了解,展锐目前也集聚了几百人的团队在进行5G芯片的研发。


  曾学忠介绍,紫光集团正在利用重大历史机遇,在战略上加速人工智能、5G布局。“除了手机芯片之外,还有原来锐迪科的产品和展讯非手机产品的泛芯片,包括电视芯片、物联网、汽车电子、蓝牙、周边射频器件等。紫光国芯在身份证、信用卡和银行卡等一系列芯片上也是中国第一,所以我们希望利用5G的机会打造成全球一流的泛芯片设计巨头。”


  关于AI,他介绍,展锐作为主芯片的设计商,投入力度非常大。“国家的重大发展专项已经同意由我们承接自主专项,相当于基础技术到未来的商业我们都有积累。”


  此次展会上,紫光还展出了紫光展锐研发的芯片SC9850KH。据介绍,这是国内首家、全球第二家拥有自主嵌入式CPU关键技术的LTE手机芯片平台,是中国手机CPU芯片设计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21世纪经济报道


3.于英涛接任紫光股份董事长,推进紫光公有云战略;


集微网消息,4月10日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选取于英涛为公司第七届董事会董事长。8日晚间该公司发布公告赵伟国因工作繁忙辞去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不再担任紫光股份任何职务。


在兼任紫光股份董事长的同时,于英涛“紫光集团联席总裁、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职位保持不变。于英涛接替赵伟国成为紫光股份董事长,主要为推进紫光集团“云服务”战略的实施和紫光集团旗下“云网”战略的整合。


上个月底,紫光集团宣布投资120亿人民币启动公有云战略,紫光公有云服务将于2018年年底正式上线。紫光集团整体战略是构建“从芯到云”全信息产业链。赵伟国此前重心主要布局芯片,而公有云战略真正的推手实为于英涛。他作为新华三掌门人,深知公有云对传统IT带来的威胁,他就公有云战略与赵伟国沟通了不下十次,逐步推动了紫光公有云战略的出炉。


新华三是紫光股份控股子公司(紫光股份控股51%,HPE控股49%),主营业务为服务器、存储、网络等传统IT产品,以及私有云等解决方案。

于英涛于2015年10月加入紫光,从紫光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到掌管新华三,到升至紫光集团联席总裁(紫光集团内部仅次于总裁),再到兼任紫光股份董事长。在此之前,他是浙江联通总经理。2009年,于英涛代表中国联通率先与苹果公司谈判,第一次将苹果手机引入中国。2011年,于英涛提出打造新定义千元智能机的概念,让国内普及型智能手机的发展领先全球2年时间。于英涛博士拥有长期政府和运营商工作背景,在公司战略、企业管理、产品定义、市场拓展、品牌塑造、渠道管理等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实战经验,同时擅长于团队建设和市场化体系的建设。


4.中科曙光:与寒武纪战略合作 推出双方联合研发产品;


中证网讯(记者 张红瑜)中科曙光(50.560, -1.15, -2.22%)(603019)4月10日在互动易平台表示,寒武纪与公司是战略合作关系,在曙光2017智能峰会上,推出了由双方联合研发的产品——“全球首款基于寒武纪芯片的AI推理专用服务器”。


5.南大光电:北京科华为国内技术实力领先的光刻胶厂商;


全景网4月10日讯  南大光电(300346)2017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周二下午在全景网举行。关于参股子公司北京科华的经营情况,董秘、副总经理张建富介绍,科华是国内目前技术实力和产品领先的光刻胶厂商,在中高端光刻胶市场,逐步替代国外产品,改变我国高端光刻胶产品受制于人的局面。


  他指出,科华产品已经在IC、LED等行业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并实现了248nm光刻胶国内厂商芯片生产应用零的突破。


  公开资料显示,南大光电2015年9月14日公告,拟出资4272万元受让北京科华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原股东持有的北京科华14.24%的股份,并向北京科华增资8000万元,增资后合计持有北京科华31.39%股份,从而以此项投资为契机进入集成电路产业最关键材料之一的光刻胶领域。(全景网)


6.厦门火炬高新区:今年将再增一条千亿产业链;


东南网4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廖丽萍 通讯员 郭伟 陈智明)数据显示,厦门火炬高新区连续两年实际利用外资、合同利用外资完成数量在厦门市各区中位居第一、第二。近两年,该区每年新增入区企业超过1000家,创新主体成为园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截至目前,该区共有“五个一批”项目277个,总投资2395亿元。今年,区内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营收有望突破1000亿元,将成为继平板显示产业后又一条千亿产业链。


厦门火炬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园区活力凸显,这活力源自于四个字——外引内培,即对外多渠道招商,引进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对内不断创新孵化、从小培植,同时优化服务鼓励园区企业增资扩产进而发展壮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强链补链招商“吸附器”功能大增


下月,位于厦门软件园三期的厦门云知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将正式发布人工智能专用语音芯片。作为首款面向IoT的人机交互AI芯片,该产品将极大推动厦门集成电路产业全面进入物联网时代。


云知芯是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北京云知声的全资子公司及东南总部,自去年底正式落地厦门火炬高新区以来,短短4个多月,云知芯已在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等多个领域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应用。除人工智能专用语音芯片,人工智能展厅和众创空间也将在下月开启。


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软件园管理处处长倪杰看来,引进云知芯项目对厦门布局人工智能意义重大:“厦门人工智能产业的布局有三个层面:一是算法,二是芯片,三是应用。云知芯项目的引进不仅在声学的应用领域将有重要突破,同样在基础算法上能给厦门的企业带来强大的支撑。”


以强链补链为方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招商,是火炬高新区招商引资提质增效的一大亮点。该模式通过梳理主导产业链发展规划线路图,实施“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招商路径,加速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关键项目,壮大主导产业规模。


除产业链招商,近两年来,火炬高新区还通过创新机制招商、驻点招商、中介招商等多种渠道,不断升级招商引资的“吸附器”作用。


2017年初,高新区成立招商服务中心有限公司,采用企业管理模式,构建专业招商格局。通过发挥灵活的机制优势,逐步建立招商人员的业绩考核机制,打造既能单兵作战又能团队决战的高效招商队伍。


引进大项目,产业链也随之完善、增强。目前,火炬高新区已在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等多个产业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值得一提的是,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方面,高新区集聚了美亚柏科、易联众、三五互联等一批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产业项目引进力度,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去年,高新区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实现营收近84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


挖潜升级激活企业“造血”新动能


去年,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举行云集团授牌仪式,宣布通过整合旗下多家子公司资源,将领先的云动力、云安全、云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推向市场。


作为一家在电力电子技术领域拥有30年专业研发经验的企业,过去,以UPS、定制电源为主的能源基础业务是科华恒盛的主要竞争力。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增强,面临瓶颈的企业逐步开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解决方案+技术服务”转变,技术服务及平台型收入占比逐年提升。


“通过战略并购,迅速提高公司在云计算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地位,也推动公司从数据中心系列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向云计算服务运营商转变。”公司董事会秘书林韬介绍。


转型为企业带来的不仅是业务领域的深化和拓展,也是技术服务的提升和实实在在的效益。以轨道交通业务为例,过去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的产品销售额也就三四百万元,如今升级为项目提供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项目金额可达上亿元。


让创新主体发挥主力军作用,火炬高新区积极引导企业探索“互联网+制造”“互联网+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从自身挖掘增长动力源,加快新动能转换。


“要从为企业‘输血’向帮助企业‘造血’转变。”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正积极鼓励企业增资扩产上新项目,做强做大。


近两年,火炬高新区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促成三安集成电路、乾照半导体等项目增资扩产;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方面,促成雅迅网络、弘信电子、信达物联等项目增资扩产;平板显示产业方面,推动电气硝子完成二期项目增资,促进宸美触控项目增扩产能;电力电器产业方面,推动精研、华电、环创、佳创、宝麦克斯等产业项目增资或增扩产能。


服务到位 营商环境创一流


上月底,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举行企业首批人才房租住仪式。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的协调解决下,200套人才房将帮助企业的更多人才在厦门安家。


“人才房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企业招才引智提供了助力。”三安光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三安光电在火炬高新区投资新建了LED产业基地和通信微电子器件项目,使公司的生产规模直接迈入国际顶尖行列,并成为中国第一家具备规模化生产、研发化合物半导体芯片能力的企业。


把企业的需求点作为政策制定、服务提升的着力点。去年,高新区推出“创新十条”“智能制造十条”等一系列干货举措,从技术、人才、金融、孵化、技术交易等全方位促进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企业大走访,协调解决企业经营的重要问题近千件。


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上,驻区单位同样不遗余力地提供多样化、便利化、人性化的服务。区内国地税部门在全市首推“一窗一人一机”联合办税新模式,纳税人只取一个号就能办理国地税两套税收的一次性办结业务;国检翔安办事处针对联芯公司的零备件从订单到送达不超过12小时的特殊要求,实行24小时随到随检、便捷通关服务;厦门海关驻翔安办事处创新利用寄售维修、银行保函动态管理模式,为园区企业降低成本……


截至目前,火炬高新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600家,占厦门市四成以上;瞪羚企业总数达49家,在168个全国国家高新区中位居第11位;累计培育境内上市企业1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76家;92家企业获评福建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占厦门市该类企业数五成。东南网


7.到2020年无锡市需新增3万集成电路人才;


中国江苏网4月10日讯 无锡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储备、分布及缺口现状如何,结构性问题在哪,该如何对症解决?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或许可从近日我市在集成电路人才发展战略高峰论坛上发布的《无锡市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蓝皮书(2016—2017)》中找到答案。


  “这是我市首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蓝皮书,更是全国首份地方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调查报告。”昨天,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无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基地主任朱晋伟说,今年3月,市人才服务中心联合无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基地,从全市200多家集成电路企业中,选取63家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多维度梳理分析了我市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状况。


  “摸清人才‘家底’,可为精准引才、优化产业布局提供‘导航’。”市人社局相关人士坦言,我市首份蓝皮书的意义在于解决三大问题:摸清家底,引起政府、企业、社会的广泛关注,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到2020年需新增3万集成电路人才


  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的“家底”如何?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市集成电路企业有200多家,涵盖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配套设备与材料等多个领域,还集聚了一批半导体设备工程、特殊气体等配套企业,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培育了大量的产业人才,形成了非常齐全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市拥有近5万名从业人员,人才分布各个环节。


  “到2020年,我市集成电路产业对新增人才的需求量在3万人左右。”蓝皮书分析数据显示,至“十三五”末,参与调查的63家企业需新增研发人才、管理人才均超900人,其中人数需求最多的是本科生,硕士次之,博士最少。此外,这些企业需要生产技能人才达8200多人,且是本科及以下学历的高技能人才。


  硕博人才仅占3.3%,设计领域需补短板


  蓝皮书对参与调查的63家企业员工的学历进行了分析,本科及以下员工占比最多,为2.1万多人,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约占96.7%,硕士学历的员工有660人,占约3%,最少的是博士学历,共65人,仅占0.3%。其中,博士主要集中在设计和封装测试两大领域,硕士在设计领域占比相对较高。


  “高端人才的占比之低,出人意料。”市集成电路产业协会秘书长黄安君透露,他看到这些数字的第一反应,是怀疑抽样到的设计企业偏少,仔细查看后才发现,此次“样本”企业中有32家设计企业、33家制造、19家封装测试、10家支撑配套,设计企业数量仅次于制造,排在第二位,但设计企业的平均年产值仅为6.67亿元,排在第四,“说明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以制造、封测为主,设计领域表现不抢眼。”


  人才结构是产业结构的一面镜子。黄安君直言,集成电路从业人员的学历大多集中在本科及以下,硕士和博士占比较低,反映出我市集成电路高端人才整体不足。而这恰恰是这一产业人才呈现结构性短缺问题的关键,提醒着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在“强链”中,应格外注重设计产业的优化提升。


  岗位年薪超30万元不足两成,薪酬成引才瓶颈


  蓝皮书对产业链人才薪酬的分析报告显示,集成电路研发人才薪酬主要集中在10万—20万元,其中制造领域5.3%、设计领域11%的研发人才年薪超过30万元;生产技能人才薪酬普遍为10万—15万元。


  朱晋伟说,2/3参与调查的企业员工表示,在业内,无锡集成电路产业的薪酬并不具备太大吸引力,薪酬已成为我市引进集成电路人才的一大瓶颈。蓝皮书就此给出建议,期望政府在参考和借鉴其他城市人才政策的前提下,制定更加具有吸引力的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政策,实行“一人一议”,通过领军人才的引入引领产业加快发展。中国江苏网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