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悬念】苦追18个月还要赔20亿?高通NXP交易最终截止日敲定;联发科Q2智能机处理器出货上看1亿颗

2018-04-21 集微网


1.苦追18个月还要赔20亿?高通NXP交易最终截止日敲定;

2.联发科Q2智能机处理器出货上看1亿颗;

3.韩国半导体逆袭启示录:从“无芯可用”到世界第一梯队;

4.赫尔曼:美国若禁止向中出售芯片 欧洲在华企业恐受波及;

5.西门子:美国若禁止向中国出售芯片 欧洲在华企业恐受波及;

6.中兴或因禁令丢400亿 美半导体公司4成营收来自中国

1.苦追18个月还要赔20亿?高通NXP交易最终截止日敲定;



集微网4月20日报道(记者 张轶群)由于收购恩智浦(NXP)迟迟得不到中国商务部的审批,高通今日宣布,经过双方协商,将并购交易的截止时间由4月25日推迟至7月25日。如果届时仍得不到批准,按照协议这笔长达18个月的收购交易将以失败告终,同时高通将向恩智浦支付20亿美元的解约“分手费”。


2016年10月,高通宣布以每股110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荷兰半导体巨头恩智浦。算上债务等因素,高通一共需要付出470亿美元。高通希望通过此次收购,实现其在未来物联网、车联网等市场的布局,而恩智浦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此次收购高通一方面需要说服70%恩智浦的股东赞成此次交易,同时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的反垄断审查。


目前全球范围内只差中国政府的审批,而截止到目前高通说服了多少恩智浦的股东同意该交易仍未可知。期间经历博通恶意收购风波时,高通将收购恩智浦的价格上调至每股127.5美元,并因此获得了部分恩智浦股东的支持,当时高通表示与大约28%的恩智浦股东达成了约束性协议。


因为迟迟得不到中国商务部的放行,高通已经三次提交申请。最近的一次审批截止日4月17日,因为担心商务部否决此次交易,高通于16日撤回此前提出的申请,重新提交,意在赢取更多的斡旋时间。


而就在高通重新提交申请的时间点,美国政府宣布了对于中兴产品的出口制裁,高通与中兴成为中美两国博弈的筹码。


高通此前一再推迟恩智浦的交易截止日,但此次高通方面发布声明,意味着最终交易截止日的大限将至,如果中国商务部仍不放行,按照协议高通将支付给恩智浦20亿美元的解约费。


而这3个月的时间里,如果中国商务部批准高通恩智浦交易,同时美国特赦中兴,这是最好的结局。否则,高通只是损失了一部分资金以及战略的重新调整,并不会伤筋动骨,但中兴面临的是核心业务的“休克”,生死存亡的风险。


今日,中兴紧急召开媒体发布会,表示美国政府的做法对中兴极不公平,不仅会严重危及中兴通讯的生存,也会伤害包括大量美国企业在内的中兴通讯所有合作伙伴的利益,通过一切法律允许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今日美国商务部在回应中称,对中兴的制裁没有协商空间,似乎已为此事盖棺定论。


未来一段时间,围绕着中美贸易,高通以及中兴将会是关注的焦点,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中美两国何时来到谈判桌前。




2.联发科Q2智能机处理器出货上看1亿颗;


集微网消息,联发科智能手机应用处理器预计将自第二季起复苏,且预计将带动毛利率持续扩张,业界预估,联发科第二季智能手机处理器出货第二季将上看1亿颗,且下半年联发科也有机会推出低价版的P系列产品来维系中端机型份额。


第二季起手机厂商已经开始针对相关芯片开始拉货,且还有库存建立的需求,业界预估,联发科的智能手机处理器从第一季的7500~8000万颗增加到第二季的1亿颗,其中P60将强劲出货,另外, 联发科非智能手机业务则相对智能手机部门弱势,预估联发科第二季营收将季增加10~18%,毛利率落在38%加减1.5个百分点的区间,主要是P60放量将带动智能手机应用处理器的利润复苏。


展望下半年,联发科在P60与非Helio的处理器产品预计将有不错的表现支撑营运,而在下半年在大陆市场持续扩大市场份额,联发科下半年营收将展现强劲成长动能,其中就今年度来说,中端智能机需求将超过高端手机,此外, 联发科可望在下半年推出低价版的P系列产品来维系中端机型份额。



3.韩国半导体逆袭启示录:从“无芯可用”到世界第一梯队;


“美国的禁令可能导致中兴通讯进入休克状态”。


在4月20日一场发布会上,中兴通讯董事长殷一民坦率地承认了美方出台的禁令对公司造成的影响。此前,美国商务部宣布,今后7年内,将禁止该国企业向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出售任何电子技术或通讯元件。在大量核心元器件仍依赖进口的背景下,中兴通讯面临着“无芯可用”的困境。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中国上下游产业的“缺芯之痛”,近年来我国在半导体领域取得了不少重大前沿性突破,但国内半导体产业还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2015年,曾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每年用于进口芯片的花费为2000多亿美元,已超过进口石油的花费,有研究机构指出,2016年国内集成电路市场规模接近12000亿元,而国内产业销售额仅为4335亿元,自给率不足40%。


破解芯片受制于人的窘境,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邻国——韩国。韩国半导体产业是如何在一片空白之上建立起来的?对于正向“芯片强国”努力的中国,韩国60年来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史又能够带来哪些启示?


半导体产业从无到有


1959年,韩国金星社(今天的LG公司的前身)研制并生产出该国第一台真空管收音机,这被认为是韩国电子产业的开端。彼时,韩国企业连自主生产真空管的能力都没有,只能完成进口元器件组装。那时,中国南京无线电厂已经于1953年生产出了全国产化的电子管收音机,并大量投放市场。


近60年后,韩国半导体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已经让“芯片”成为该国家面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据韩国《中央日报》2017年披露的数据显示,当年韩国每卖出1000元的产品就有170元是来自半导体,占整体出口比重已远超钢铁、造船、汽车等韩国传统优势产业。韩国贸易协会首席研究员文炳基也表示,当年韩国半导体的出口额已相当于1993年韩国的总出口额。三星、海力士等韩国半导体企业常年占据行业排名前列。


占据全球内存芯片70%份额


与大部分后发国家一样,韩国的半导体产业起步也是从海外投资设厂开始的。60年代中期,不少美资企业感受到来自日本半导体行业的第一轮竞争压力,它们开始在国外投资低成本的装配生产线,其中就包括韩国。


值得注意的是,外商在韩国踊跃开设半导体工厂的同时,韩国政府和企业也没有放弃自主研发半导体技术的努力。1975年,韩国政府公布了扶持半导体产业的六年计划,强调实现电子配件及半导体生产的本土化。而非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发展半导体产业。这无疑为未来韩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80年代,开始茁壮成长的韩国半导体企业抓住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芯片此时正式投入使用。这种内存芯片构成了每台电脑不可或缺的“内存条”,其使用广泛,技术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大批量生产。这些特性立刻吸引了当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的韩国企业目光。


在此阶段,韩国企业开始从仿制、研发走向自主创新。1984年,三星公司完成了64K DRAM芯片的研发,当时其研发速度还落后于美国数年;1988年,三星宣布完成了4MDRAM芯片的设计,此时其研发速度仅比日本晚6个月;1992年,三星开发出了64M DRAM芯片,随后开始向惠普、IBM等美国大型企业提供产品,实现了在技术和市场上赶超美日的目标。至此以后,韩国企业在内存芯片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跑者地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发现,在韩国内存芯片的发展史上,韩国政府发挥着推动国内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角色。1986年10月,韩国政府开始执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共同开发计划》,要求以政府为主、民间为辅,投资开发DRAM芯片核心基础技术。随后的三年内,这一研发项目共投入了1.1亿美元,而政府承担了其中的57%研发经费。


随后,韩国政府持续推出多个半导体开发计划。直到2016年,韩国政府在其半导体产业已占据世界前列的背景下,依旧在执行名为“系统集成半导体基础技术开发事业”的计划,力图补齐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短板。


目前,韩国持续在内存芯片领域发力,长期保持着世界第一内存芯片生产大国的地位。以2017年第三季度为例,当时三星电子已占全球DRAM内存芯片市场44.5%的份额;另一家韩国厂商海力士的市场份额则达到27.9%。记者计算后发现,两者相加已接近全世界市场的70%。


近10年来,在移动设备领域运用广泛的闪存芯片领域,韩国企业表现不俗。例如,2017年第三季度,三星电子当季度占据国际市场39%的份额,排名占据世界第一,份额占比超出第二名日本东芝近一倍。


企业重视半导体技术研发


为何韩国政府和企业在60年间一直持续不断对半导体领域加大投入,从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层面强调半导体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中国业界都十分关心的话题。记者注意到,在韩国半导体的狂飙突进史中,先后发生的两次经济危机对于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东局势持续动荡,国际石油价格出现暴涨,出现了“第二次石油危机”,许多国家经济都因此受到重创。而此时的三星创始人李秉喆在出访日本后,注意到由于该国尖端技术发达,虽然石油也依赖进口,却没有遭到危机重创。李秉喆意识到三星也一定要开发自己的尖端技术,而这个尖端技术就是半导体技术的开发。此后,三星开始在半导体领域不断发力,最终实现了对先进国家的超越。


而到了1998年,韩国经济又再次面临了另一场严峻的考验——亚洲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让不少韩国大企业陷入经营危机,三星等企业也受到重创。面对这一局面,三星开始了所谓的“集中”策略,即退出自己不擅长、没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发展潜力大的数码电子行业。


这一策略很快收获了很好的效果,三星从1999年后成为了韩国第一大集团,韩国的半导体产业也得到了整体带动,其内存产量很快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世界半导体领域的重要领导者。


此外,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半导体企业还擅长主动利用危机,进行逆周期操作。在半导体市场陷入萧条周期时大举投入,不仅把那些无力支撑的半导体企业“挤出市场”,还可以在市场转暖后迅速占据先机,坐收提前投入带来的大额利润。


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DRAM芯片价格不断下探,但三星逆周期投资,继续扩大产能,并开发更大容量的DRAM。1987年,行业出现转折。美国政府发起针对日本半导体企业的反倾销诉讼案,很快DRAM价格回升,三星开始盈利。再如,1996~1999年期间,全世界DRAM芯片的年营销额呈现负增长态势时,三星却在此时积极兴建它的四个分厂,该策略对日后三星DRAM芯片产值的丰收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自主创新才不受制于人


当前,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备受国人关注,韩国半导体产业的“逆袭”之路能够带给中国业界什么启示?


对此,主要从事电子信息领域咨询顾问工作的赛迪顾问公司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自主创新贯彻在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报告认为,韩国半导体产业战略和路径是,以自主创新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根本目标和定位,从引进技术和从事硬件的生产、加工及服务开始,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到研发一些技术等级简单的芯片,逐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最终掌握高端核心技术。


而复旦大学副教授张涛则撰文指出,韩国整体产业政策模式有一个制度背景,就是基本上不鼓励合资政策,其目的就是要防止技术锁定,防止国内企业太依赖于国外的技术。此外,韩国还大力鼓励产业竞争和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这使得韩国整体产业能够取得良好表现。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有其深层次原因,要想照搬到中国有一定难度。例如,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就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韩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人才融合比较密切,这对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而中国一直受到技术封锁,因此获取先进技术要比韩国困难。


韩国《中央日报》也曾指出,近年来,韩国企业在半导体出口获得暴利,但由于韩国并不能制造它们的生产设备,因此半导体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韩国同样得花很多钱去购买它们的生产设备。以美国为例,韩国2017年从美国进口的半导体制造设备相比2016年增长了199%,远大于韩国半导体产品对美国的出口增长额。每日经济新闻



4.赫尔曼:美国若禁止向中出售芯片 欧洲在华企业恐受波及;



原标题:西门子中国CEO:美国若禁止向中国出售芯片,欧洲在华企业恐受波及


“美国宣称要对中国部分停止出口芯片,对欧洲企业也可能产生影响。” 西门子中国CEO赫尔曼(Lothar Herrmann)在汉诺威工业展召开前夕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中国制造业升级依赖芯片


赫尔曼说道,中国制造业升级很大程度依赖于传感器,如果美国对中国实施禁售,那么这不仅会对中国的制造业产生影响,也可能会影响其它国家的在华企业。“原因在于中国的这些制造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半导体芯片,而无法投资高端制造,这也意味着我们会失去帮助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机遇。”


西门子正在押注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希望通过为中国制造业提供软件解决方案,在数字化的转型中获得更多利润。西门子的工业云平台MindSphere是其数字化工厂的重要成果,能够帮助传统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工业的升级。


根据西门子方面提供的数据,目前已经有约100万台设备和系统通过MindSphere实现了互联,预计到2018财年底,这一数字将达到125万。


今年年初,西门子与中国华润电力签署协议,将为旗下机群部署集成化联网远程运营中心,这也是西门子在中国的首个数字化电力远程运营中心项目。通过联网机群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华润电力的19台燃煤机组将实现数字化联网,总装机量达9.6吉瓦。该项目预计将于2018年底前完成。


鉴于美国可能对中国采取的技术封锁策略,中国正在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日前,阿里巴巴宣布收购中国大陆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系统。在赫尔曼看来,中国发展自主研发技术是趋势。


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不认为中国会转而依赖欧洲的技术,作为替代,中国更倾向于发展自主研发技术,中国有很好的创业环境以及生态圈,有很多初创企业,有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也有顶尖的技术人才和软件工程师,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走在世界的领先水平。”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政府已经做出承诺,鼓励中国和海外企业正常的技术交换以及合作,并承诺保护海外企业在中国拥有的知识产权。对此,赫尔曼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西门子从来不担心在中国进行技术转移,也会积极在中国开发适合中国以及全球用户的技术。”他还说道,西门子过去30多年在中国的成功正是基于与本土企业合作开发技术。


赫尔曼认为,解决中美之间因知识产权引发的贸易争端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更好地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对解决问题是没有帮助的,只会对全球经济有负面的影响,同时也将会影响其它国家企业的发展。”


目前,西门子在中国拥有超过1.2万项有效专利和专利申请,是西门子在全球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公司有一套严密的专利保护制度体系。赫尔曼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西门子不怕技术转移,是因为我们有非常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部门。我们在中国申请了1万多个专利;另一方面,西门子也不遗余力地分享自己在先进制造方面的技术,即便是核心技术。只要我们认为有必要,我们就会向中国输出技术。”


赫尔曼向第一财经记者举例称,比如西门子和宝武集团共同开发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技术解决方案,共享专利。“我认为这对中国制造业以及在西门子在中国的运营是双赢的举措。”赫尔曼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企业愿意将技术转移给中国,那么你就转移;如果不愿意的话,你就保护好技术不被侵犯。”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西门子也面临了来自新领域的竞争者。西门子知识产权部门主管Beat Weibel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塔塔咨询、IBM、埃森哲这些原本与西门子根本不在同一领域的企业,也都在提供工业软件解决方案,我们确实面临新的竞争对手。”


此外,在涉及软件服务的专利申请方面,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Weibel提出了三点挑战:“首先,保护好专利本来就已经是很大的挑战;第二大挑战在于,软件的很多专利是无形的,必须找到描述它的途径;第三,软件专利往往是交叉在产品中的,所以要有非常清晰的对产品专利的定义。”

第一财经


5.西门子:美国若禁止向中国出售芯片 欧洲在华企业恐受波及;


原标题:西门子中国CEO:美国若禁止向中国出售芯片 欧洲在华企业恐受波及



“美国宣称要对中国部分停止出口芯片,对欧洲企业也可能产生影响。” 西门子中国CEO赫尔曼(Lothar Herrmann)在汉诺威工业展召开前夕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中国制造业升级依赖芯片


赫尔曼说道,中国制造业升级很大程度依赖于传感器,如果美国对中国实施禁售,那么这不仅会对中国的制造业产生影响,也可能会其它国家的在华企业。“原因在于中国的这些制造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半导体芯片,而无法投资高端制造,这也意味着我们会失去帮助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机遇。”


西门子正在押注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希望通过为中国制造业提供软件解决方案,在数字化的转型中获得更多利润。西门子的工业云平台MindSphere是其数字化工厂的重要成果,能够帮助传统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工业的升级。


根据西门子方面提供的数据,目前已经有约100万台设备和系统通过MindSphere实现了互联,预计到2018财年底,这一数字将达到125万。


今年年初,西门子与中国华润电力签署协议,将为旗下机群部署集成化联网远程运营中心,这也是西门子在中国的首个数字化电力远程运营中心项目。通过联网机群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华润电力的19台燃煤机组将实现数字化联网,总装机量达9.6吉瓦。该项目预计将于2018年底前完成。


鉴于美国可能对中国采取的技术封锁策略,中国正在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日前,阿里巴巴宣布收购中国大陆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系统。在赫尔曼看来,中国发展自主研发技术是趋势。


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不认为中国会转而依赖欧洲的技术,作为替代,中国更倾向于发展自主研发技术,中国有很好的创业环境以及生态圈,有很多初创企业,有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也有顶尖的技术人才和软件工程师,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走在世界的领先水平。”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政府已经做出承诺,鼓励中国和海外企业正常的技术交换以及合作,并承诺保护海外企业在中国拥有的知识产权。对此,赫尔曼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西门子从来不担心在中国进行技术转移,也会积极在中国开发适合中国以及全球用户的技术。”他还说道,西门子过去30多年在中国的成功正是基于与本土企业合作开发技术。


赫尔曼认为,解决中美之间因知识产权引发的贸易争端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更好地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对解决问题是没有帮助的,只会对全球经济有负面的影响,同时也将会影响其它国家企业的发展。”


目前,西门子在中国拥有超过1.2万项有效专利和专利申请,是西门子在全球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公司有一套严密的专利保护制度体系。赫尔曼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西门子不怕技术转移,是因为我们有非常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部门。我们在中国申请了1万多个专利;另一方面,西门子也不遗余力地分享自己在先进制造方面的技术,即便是核心技术。只要我们认为有必要,我们就会向中国输出技术。”


赫尔曼向第一财经记者举例称,比如西门子和宝武集团共同开发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技术解决方案,共享专利。“我认为这对中国制造业以及在西门子在中国的运营是双赢的举措。”赫尔曼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企业愿意将技术转移给中国,那么你就转移;如果不愿意的话,你就保护好技术不被侵犯。”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西门子也面临了来自新领域的竞争者。西门子知识产权部门主管Beat Weibel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塔塔咨询、IBM、埃森哲这些原本与西门子根本不在同一领域的企业,也都在提供工业软件解决方案,我们确实面临新的竞争对手。”


此外,在涉及软件服务的专利申请方面,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Weibel提出了三点挑战:“首先,保护好专利本来就已经是很大的挑战;第二大挑战在于,软件的很多专利是无形的,必须找到描述它的途径;第三,软件专利往往是交叉在产品中的,所以要有非常清晰的对产品专利的定义。”

一财



6.中兴或因禁令丢400亿 美半导体公司4成营收来自中国


原标题:分析称中兴或因禁令损失400亿 美国半导体公司四成营收来自中国


  来源:界面新闻 徐秋雨 何苗


  编辑 |  陈臣


  北京时间4月1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未来7年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


  4月20日,中兴发布声明称,美国商务部的严厉制裁对中兴极不公平,中兴不能接受。拒绝令不仅会严重危及中兴通讯的生存,也会伤害包括大量美国企业在内的中兴通讯所有合作伙伴的利益。


  中美都将受伤


  一方面,据路透社估计,中兴有25%-30%的零部件来自美国,其最为核心的零部件都依赖于美国供应商。财通证券指出,如果禁令生效,初步估算中兴受影响的业务或达400亿元以上。


  中金公司分析师认为,在中兴通信设备的核心零部件中,基站有的零部件是100%来自美国公司,中兴有1-2个月的备货,如果不在这个时间内和美方达成和解,会影响中兴设备的生产。


  另一方面,高通、博通和英特尔等美国半导体巨头都在向中兴出售芯片。路透社指出,如果中兴受到制裁,高通等美国半导体公司将遭遇三重威胁:失去一家重要客户(中兴),对手因成为替代厂商而受益(三星、联发科等),因中国报复美国而受牵连。


  目前,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即芯片)需求市场。2017年,高通、博通美国21家半导体上市公司有37%的营收都来自中国,其中Skyworks的中国营收占比高达83%。


  缺“芯”之国


  集成电路被誉为电子工业的粮食,对电子信息产业经济以及国家信息安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现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需求市场,但自给率很低,仅有约30%,大部分芯片(尤其是高端芯片)都依赖进口。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达到2601亿美元,大幅超过原油进口额;贸易逆差接近2000亿美元,较上年增加近300亿美元。



  第一财经援引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观点称,与国际主流水平相比,中国“芯”的落后是全方位的,几乎所有的设备、材料都依赖进口,FPGA、存储器全部进口,而中国能做的产品也落后很多。


  对进口芯片过度依赖,不仅会损失巨额经济利益,还会对国家信息安全造成威胁。


  奋起追“芯”


  在第六届电子信息博览会上,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曾表示,资本不足、人才断层和机制缺乏是中国“芯”发展缓慢的三大主要原因。


  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9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首期总金额超1300亿元,二期募资在今年初已经启动。



  如今,中国集成电路产能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中西部地区,其中,长三角的产能占比高达63.6%。


  在近几年的奋力追赶下,中国“芯”的国际地位已经有所提高。IC Insights报告显示,在全球纯芯片设计公司50强中,2009年只有1家中国公司入选;到2017年,上榜中国公司数量增长到了10家。


  中国虽然在芯片设计方面已经明显进步,但在制造方面还很落后。


  据第一财经报道,集邦资讯半导体行业分析师郭高航曾表示,在设计和封测领域,中国与美国等先进企业差距已经逐步缩小,但是制造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即使设计领域,华为海思发展已非常不错,但在制造环节仍由台积电代工。界面新闻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