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5-29


1.家电巨头纷纷斥巨资跨界芯片产业 专家称量力而行;

2.合肥打通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站上产业发展最前沿;

3.集成电路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西永微电园;

4.央企加码布局京沪两大科创中心多地“开拼”优势领域

 


半导体投资联盟

概念股日报

关注


1.家电巨头纷纷斥巨资跨界芯片产业 专家称量力而行;


■本报记者 贾 丽 


  “不惜投资500亿元、要做前十大……”近日,家电巨头纷纷抛出了自己在芯片产业上的目标。


  继董明珠高调对外称格力将不惜投500亿元进入芯片领域后,近日康佳集团也宣称,康佳集团将成立半导体科技事业部,正式进军半导体产业。


  这是自1999年以来,家电巨头第二次大规模进军芯片业。彼时,中国加大对芯片产业的扶持,并出台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多家家电巨头尝试探索芯片领域。不过在这仅20年的时间里,能够真正坚持下来,并将这一产业的规模做大的家电企业并不多。


  而此次正在转型中的家电巨头们再次将视线锁定在了芯片产业上,且野心不小。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智能家电的兴起,家电市场对芯片的需求大幅增加。家电产品在芯片的记忆功能和储存功能上,比PC和手机相对要求要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应用在家电上的芯片就是低端的,技术就不复杂,企业进入这一领域门槛就会低。芯片需要巨大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在这一领域没有积累的家电厂商不能贸然进入。


  资金、技术、人才为三大壁垒


  近日,康佳集团宣布成立半导体科技事业部,正式进军半导体产业。而早年前,黑电企业TCL、长虹已进入芯片领域,并正持续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扩张。 


  而这次的康佳来势汹汹,目标是用5年-10年时间成为国内前十大半导体公司。而长虹也是较早进入芯片产业的家电企业,它目前已可为洗衣机、空调、冰箱等各种家用电器提供控制芯片,让其在家电行业中获得了话语权。甚至外界称,其利润已超过联想。


  “芯片是一个需要(企业进行)长期积累、投入巨大的产业。从TCL等企业的实践来看,企业在芯片上的投资往往动辄几百亿元,需要有庞大的资金支撑。”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剑锋表示。


  他认为,芯片产业的投资回报期非常长,家电企业能否熬得住、能否承受得住前期高额的费用支出,都是未知数。“家电企业不要让这个产业拖垮自己原有的核心产业,要量力而行。”


  “目前芯片产业有三大壁垒:资金、技术、人才。家电企业首先要在资本积累和人才上进行储备,再进入芯片领域,否则风险会很大。”家电产业观察家梁振鹏表示。


  此前董明珠也对外宣称,格力电器不惜投入500亿元,也要做芯片。当时有网友晒出了华为在芯片上的研发投入:研发费用是利润的两倍;近五年来,华为在研发上投入的资金,每一年都超过净利润。


  格力电器去年的净利润为224亿元,董明珠放话的这一投资金额也是去年其净利润的两倍。从董明珠这番话看来,格力电器也做好了在芯片领域打持久战的准备。


  跨界并购或是有利路径  


  目前,在全消费电子领域,芯片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家电产业,芯片的应用无处不在。


  张剑锋认为,“原来的家电多是机械式的,记忆功能较弱,智能产品出现后家电企业对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众多家电厂商不愿意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这也是众多巨头愿意进入芯片领域的重要原因。”


  不过,目前,家电业全体进行新的转型,很多企业都很迷茫。一个新的领域出现,很容易让很多家电企业蠢蠢欲动。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家电企业再次进入芯片领域,挑战或大于机遇。


  “家电企业或不排除会与专业化的芯片制造和研究企业展开合作,通过参股、合资等方式进入这一领域。这种操作思路,既不会很激进,也会较为稳妥。”张剑锋如是说。证券日报



2.合肥打通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站上产业发展最前沿;


位于合肥新站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的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展厅里,最醒目位置摆放着我省第一片生产下线的晶圆。就是这样一片晶圆,可以切割成数千个芯片,进入你我的手机、电脑、电视、汽车等,成为最核心的配件之一。为了这个“合肥芯”,合肥人期盼许久,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几年,合肥“芯”动力不断聚集壮大,已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新兴产业为合肥经济锻造持久动力


  据合肥市统计局发布的今年一季度统计分析报告,今年以来,合肥经济运行延续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呈现出“升级步伐加快、动能转换提速”的特点,为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合肥,每天有大量新企业诞生,为创新创业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也在为经济锻造持久动力。以京东方为代表的平板显示产业,以晶合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智能语音产业……诸多新兴产业贡献率提升。前两个月,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9%,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1%,较去年同期提升18.2个百分点。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13年前,合肥的GDP总量处在全国省会城市第18位;去年,合肥再次前移1位,跃居第9位。14年前,合肥成为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1年前,合肥成为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9年前,合肥建设了中国大陆首条第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去年底,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10.5代线实现投产。


  合肥的集成电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如今,这座城市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后起之秀”,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


  一组来自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就可以证明,2016年,合肥IC设计业增长了872.46%,居全国增长速度之首;2017年,合肥IC设计业增长了83.83%,增速位居全国第二。集成电路企业数几年里增长了8倍,产值增加6倍。


  现在合肥拥有集成电路企业129家,初步形成了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合肥晶合集成项目成功量产,长鑫12英寸存储器晶圆将填补国内动态随机存储器的市场空白。


  初步形成集成电路产业特色集群


  小到随身携带的手机、电脑,大到家电、汽车、高铁、飞机,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核心配件——芯片。当前,以芯片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年产值不断增长,复合增长率全国第一,初步形成了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如今,合肥已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跃升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后起之秀”。


  目前,全球前五晶圆代工企业力晶科技,国(境)内外设计业龙头联发科技、群联电子、兆易创新、君正科技、灿芯科技等企业先后落户合肥。


  以本地市场为牵引,人才资源为支撑,与本地产业高度融合,合肥已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特色集群。


  比如,在面板驱动芯片领域,集聚了敦泰科技、集创北方、中电精显、宏晶、龙讯等企业;在家电芯片领域,合肥市已集聚了君正科技、矽力杰等企业;此外,在存储、汽车电子、电源芯片等领域,也有一些企业布局。


  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加速崛起的秘诀是什么?对此,合肥市招商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揭秘。合肥本地的家电、汽车、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以及PC制造产业的发展,造就了对各类芯片的大量需求,极大地吸引着各类企业来肥投资设立公司和产学研基地。晶合、长鑫等集成电路制造、封测企业,也吸引着相关配套企业来肥。


  上个周末,“国家集成电路重大专项走进安徽”活动在合肥举办,能够选择合肥,也是因为合肥这些年在集成电路上的发展成绩。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是合肥集成电路发展的见证者,合肥的发展也是国家集成电路发展的一个力证。


  首颗“合肥造”存储器今年有望下线


  下大力气引进产业项目,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集聚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夯实产业基础,迅速提高自身在产业布局中的“段位”,合肥在集成电路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了更大话语权。


  近日,长鑫12英寸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项目的300台研发设备基本全部到位,运营及研发团队全部入驻厂房办公区,今年下半年将投片试生产,大批知名品牌的电子产品有望在明年用上“合肥造”的存储器芯片。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睿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宁国表示,目前长鑫项目正在装机过程中。今年有望造出第一颗“合肥造”的19纳米级12英寸DRAM工艺的存储器,这是团队默默工作几年的成果。


  而生产下线我省第一片晶圆的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是我省第一家12吋驱动芯片晶圆代工企业,是目前为止我省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项目,也是合肥市的首个100亿人民币以上的集成电路项目。


  “晶圆项目投产后,将解决‘芯’‘屏’结合的难题,直击多年来液晶面板产业的‘缺芯’之痛,改变国产面板芯片依赖进口的局面,并带动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完善。”合肥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晶圆制造这一环节落地,5年内将使合肥的面板驱动芯片国产化率提高到30%,打破国产面板芯片几乎全靠进口的局面。合肥由此打通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站上产业发展最前沿。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方、联想、晶合等一批大项目落户合肥,离不开合肥市政府的主动出击。合肥已形成了支持产业项目的“合肥模式”,积累了推进重特大项目经验。


  “我们看到了合肥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也看到了合肥芯片市场的潜力。江丰电子在合肥的第一期项目非常成功,快速顺利建成投产。”2016年12月初,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来肥考察。令人没想到的是,仅仅2天时间,江丰电子就完成了项目签约。提及初次合作,该公司董事长姚力军用了“信心十足”这个词。“因为看好合肥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上的潜力,江丰将加大力度,更加果断地投入。”


  强大“磁场”吸引了一大批青年才俊


  合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加上各类支持政策,带来了强大“磁场”,吸引了一大批青年才俊的目光。


  任豪是最近前来参加中科大第二届“墨子论坛”的青年才俊,目前就职于美国一家半导体企业,他跟随参观考察团走进新站高新区,“经过一上午的参观,我感受到合肥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快,尤其在新型显示、OLED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发展。也正是合肥这样快的发展势头,很想回来看看,寻找机会。”


  “合肥市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这也是合肥吸引我的地方,这几年,合肥科技创新发展迅速,与北上广相比,也非常具有竞争力。”魏姝娅也是一起参观考察的留学生,她表示,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


  根据《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政策》,仅联发科技、长鑫项目和晶合项目就引进产业高端人才超过2000人,中科大、合工大国家微电子学院加快建设,在肥高校每年培育微电子相关专业学生8000多人。


  为了给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集聚人力资源,合肥市正继续加大本地高校微电子学院及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和培养力度,同时制定相关留用措施,让合肥培养的人才为合肥产业发展所用。


  另外,合肥鼓励企业从海外或国内其他城市吸引高端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鼓励企业和高校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加快培养一批技术熟练的专业人才。


  下一步,合肥还将推进出台《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从支持研发、促进应用、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及服务等方面为集成电路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将围绕完善“合肥芯”“合肥产”“合肥用”全链条,全力发展存储芯片、驱动芯片和特色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到2020年力争产值突破500亿元,制造业和设计业均位居全国前五位,全力打造“中国IC之都”。


  来源:江淮晨报




3.集成电路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西永微电园;



华龙网5月27日10时45分(首席记者 佘振芳 记者 周晓雪)重庆的集成电路产业迎来重大利好。昨(26)日,在的第二十一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西洽会)“央企重庆行”主题活动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科)与重庆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重庆联合微电子中心。



“央企重庆行”央地合作部分项目集中签约现场。记者 李裕锟 摄


  根据协议,联合微电子中心简称“UMEC”,旨在共同打造国际一流、国家级的协同设计服务平台和工艺自主创新平台,构建基于IP复用的“共建共享共用”设计和制造新兴产业生态。


  据了解,重庆市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及其科技创新,已初步建成“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原材料配套”的生态体系,并将其作为“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


  中国电科与重庆市的合作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双方在产业平台、公共视频信息管理、文物保护、新型智慧城市、城市综合治理等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此次合作项目将落户西永微电园,从高端研发、设计入手,加快补齐短板,对重庆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完善产业链具有重大意义。


  此项目以解决国家微电子行业发展为需求,以前沿技术突破为导向,面向智能传感、国防与安全电子、下一代数据中心、5G移动通信、MEMS智能传感器、量子通信、量子/光子计算等前沿应用领域。结合中国电科业务发展战略布局和重庆市产业发展需求,以及新材料研究和国产装备设备验证,军民融合、创新驱动,打造以硅基光子集成、异质异构三维集成、SiGe射频等工艺为核心,具备标准CMOS工艺技术能力的8吋和12吋高端特色工艺中试平台。着力在光电微系统等方向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技术成果,并在未来逐步导入更多先进微电子工艺和产品,形成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能力,建成世界领先的协同研发平台。在重庆汇集海内外集成电路高端人才,形成世界一流的先进产品设计与高端工艺制造技术成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



4.央企加码布局京沪两大科创中心多地“开拼”优势领域



央企加码布局京沪两大科创中心 多地“开拼”优势领域


  各大科创中心展开新一轮竞逐赛


  来源:经济参考报


  集成电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成焦点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我国科技创新中心新一轮竞逐赛已经展开。北京日前提出,2018年是科创中心建设提速年,将布局多项重大任务;上海提出2018年是科创中心建设攻坚突破年,将以科创中心建设为牵引,展开新一轮科技创新布局。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有望加速推进,不少地方继续争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抢占科技创新高地。


  记者注意到,在此轮科创中心竞逐赛中,集成电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成为竞争焦点,正得到优先布局。


  科创中心建设迎来关键年


  360度太空球幕带你观赏太空大片,互动投影展示“墨子号”、“复兴号”等大国重器……在201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活动主场,记者注意到,科技创新正成为北京最闪亮的名片之一,在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北京均有不俗表现。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与加快全国科创中心建设不无关系。“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北京在构建科技创新中心上,正以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为主力军,以重大项目和科学工程为抓手。”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郑焕敏介绍,2017年,北京市确定了215个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完成率超过96%。今年更是部署了224项任务,全面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北京市科委党委书记、主任许强日前强调,2018年是科技创新中心提速之年,将积极推动网络安全、空间科学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和重大任务在京培育布局。


  上海市也将2018年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攻坚突破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傅新华日前透露,上海已经启动新一轮科技创新发展布局,以科创中心建设为牵引,推动上海产业转型升级。记者了解到,上海正瞄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技术行业持续发力。2018年上海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实施“智能上海(AI@SH)”行动。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有望加速推进。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此前曾透露,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包括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中提到,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型门户枢纽和世界级经济平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在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区域创新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健民看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科创中心有着重要意义,它将与北京的科创中心、上海的科创中心共同成为创新强国的三个支柱。


  除了科创中心外,为抢占科技创新高地,不少地方继续争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容川此前表示。


  央企深入参与科创中心建设


  作为“国家队”的中央企业也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5月21日,科技部、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支持中央企业参与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意见》指出,要引导中央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积极投入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会同两地政府,在资金投入、重大工程以及项目安排、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强与中央企业合作。推动中央企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北斗导航、高端处理器芯片、大飞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19.550, -0.35, -1.76%)、深远海洋工程装备、生物医药、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在两地组织实施重点示范项目,加快中央企业科技成果在两地转化落地。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占到77%,而中央企业研发投入超过了全国研发投入总额的四分之一。在国家科技奖励中,中央企业获得科技奖项占获奖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央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移动通讯以及国产航母和大飞机等,都具有标志性的世界水平。


  对于央企如何在科技创新方面持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徐福顺此前表示,国资委成立了中央企业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了九条针对国资委机关的措施,为中央企业创新创造环境和条件。同时,国资委还设立了中央企业国创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投向航天、核能、高铁、3D打印等一大批优质项目,加快突破产业发展短板。


  创新配套体系待完善


  不过,有关专家表示,我国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仍存在一些短板,包括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形式单一等,应尽快补齐。


  “我国科技创新的短板主要是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而非硬件不足。此外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也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瓶颈。”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宋瑞礼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要做好两个结合:一是要注意硬与软的结合,着力强化政策、资金、人才等软环境配套。二是要注意研与产的结合,着力强化与产业资源进行实质对接。


  事实上,不少地方在科创中心建设上已经意识到软环境的重要性。比如,北京市此前出台《北京市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即“28条”,赋予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


  “以前,我们科研人员在科研周期内一半时间都干着会计的活儿。”有科研人员向记者坦言,在新政策支持下,院里设立了科研财务助理岗,专门处理财务事项,科研人员可将更多精力投入学术研究。


  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北京今年明确,要制定导向明确的鼓励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条件,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发展。


  还有专家指出,虽然科创中心建设“遍地开花”,但要避免形式单一、重复建设和同质化。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搭建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比单一的科创中心更有意义。“目前我国的创新中心,分别处于创新链条上不同的环节,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也有技术开发、工程化产业化。建议在创新中心设立之初加强统筹协调,对其区域布局有所考虑,从区域的特色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互补、区域协同发展等进行超前的研究和安排部署。”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伊彤说。


  □记者 钟源 班娟娟 北京报道


END

⬇️ 精彩内容请点击图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