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5-29


1.5G标准之争=专利之争?高通已公布5G专利收费计划;

2.来电与街电打响专利战 核心技术成共享充电宝护城河;

3.苹果新专利曝光: MacBook 要和 iPad 合体了?

4.蚂蚁金服蒋国飞:去年区块链领域专利数全球NO.1;

5.全球在AI专利布局上的前20名,你猜有几家中国企业上榜?

6.专利数量稳定 质量正在提高;


半导体投资联盟

概念股日报

关注


1.5G标准之争=专利之争?高通已公布5G专利收费计划;


集微网综合报道,5月21日至25日,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3GPP工作组在韩国釜山召开了5G第一阶段标准制定的最后一场会议。据悉,本次会议将确定3GPP R15标准的全部内容,预计下月在美国召开的全体会议上,3GPP将宣布5G第一阶段的确定标准。


据悉,参加此次会议的有来自芯片组、手机和设备供应商,包括三星、高通,以及Verizon、AT&T、NTT DoCoMo、KT和SK Telecom等主要移动运营商在内的约1500名标准专家,以完成5G阶段第一版标准。


此前3GPP确定5G标准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启动R15为5G标准,于2018年6月完成;第二阶段启动R16为5G标准,于2019年12月完成。下月在美国举行的3GPP会议上将最终确定5G第一阶段标准。


毋庸置疑,5G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了。5G 不仅将带来新一轮全球移动通信技术变革和建设热潮,同时也是包括高通、华为、中兴、爱立信、三星等各大技术企业争抢的新风口,这次5G标准之争实质上就是专利之争。


一直以来,高通是专利市场的霸主。据了解,目前高通在全球拥有超过13万项专利和待批准的专利申请。


在2G时代,高通就拥有很多的标准必要专利,特别是CDMA,此后的3G技术很多也是从CDM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G技术包括CDMA2000、WCDMA以及TD-SCDMA三种标准,其中CDMA2000便由高通主导。


到了4G时代,则是FDD-LTE和TD-LTE两种制式。根据此前高通垄断案的一些资料显示,高通仍可以对TD-LTE技术收取3.5%的专利费。


去年11月,高通也高调公布了5G的专利收费计划,全球范围内使用高通移动网络核心专利的5G手机都必须依照下列条款缴纳专利费:


1、使用高通的核心专利,并且只支持5G的手机,将会收取2.275%的专利费用;

2.使用高通核心专利,并且支持3G/4G/5G的手机,将会收取3.25%的专利费用;

3.使用高通核心专利加非核心专利,并且只支持5G的手机,将会收取4%的专利费用;

4.使用高通核心专利加非核心专利,并且支持3G/4G/5G的手机,将会收取5%的专利费用。

按照这个标准,国内手机厂商每卖出一部售价3000元的手机,就要向高通付97.5~150元。


上述条款与高通自2015年以来签署的针对3G/4G品牌手机超过150个许可协议一致。但未来的谈判中,高通将会提供4G的后续版本及第一次5G的发布,不会增加在此类协议下所适用的特许权使用费。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包括5G通讯数据码和控制码的标准已经确立,在三个标准中,华为以一票之差失去了主导权,只拿到了控制码的标准,长码和短码标准被高通赢取。


事实上,除了高通,其他厂商也都早已开始布局5G,并申请相应专利。中兴称,在5G领域,中兴通讯累积专利申请已超过1500件,屡获技术突破,首创Pre5G Massive MIMO基站已在中国、日本实现规模商用;三星称,三星在5G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截至本月,拥有1254项专利,三星电子在向欧洲电信标准化组织(ETSI)申报5G标准专利的3GPP成员公司名单中名列第一;华为于年初发布首款3GPP标准5G商用芯片和终端,并在国内外实现多个5G部署。



2.来电与街电打响专利战 核心技术成共享充电宝护城河;


每经记者 宗旭 每经编辑 赵桥


  就日前来电科技起诉街电专利侵权案的一审判决结果,街电终于在5月28日做出了回应。


  根据一审判决结果,街电侵犯来电科技两项专利(专利号ZL201520847953.1,名称为“移动电源租用设备及充电夹紧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520103318.2,名称为“吸纳式充电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成立,责令街电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来电科技共计200万元。


  对于一审判决结果,街电方面在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声明中认为一审法院的事实认定存在偏差,正在通过司法程序纠正上述错误认定,此次事件不会影响街电合作商户的正常经营,不会损害合作商户的权益。


  关于侵权的专利,街电表示对来电持有的7项争议专利,已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发起无效宣告请求,其中的4项已被认定无效,1项被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驳回,剩余2项的其中一项“吸纳式”专利等同于VCD吸纳光盘、ATM机插卡的功能,街电认为这并非核心专利,且在无效宣告程序中,极有可能将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判定无效,另外一项在行政诉讼程序中也极有可能将被认定无效,届时来电基于这两项专利的请求都将被驳回。


  来电科技亦向记者发来了一份材料。在该材料中,有业内人士认为,“来电科技从成立伊始就将知识产权保护放在公司发展的首要位置,涉案的两件专利也是吸纳式共享充电设备的底层基础专利。”


  在外界看来,共享充电宝是一个门槛较低的行业。那么,什么是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业内的主流观点认为,重点在资金力、供应力、场景力和技术力,专利更是护城河。随着国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企业对专利布局及维权愈加重视,专利或将成为共享充电宝的“核武器”,决定生死。


  实际上,“专利战”在共享充电宝行业并不鲜见。以此案件的主角之一来电科技为例,就曾起诉过云充吧、友电科技等共享充电宝企业,其中云充吧被判侵犯来电科技2项专利权,停止侵权行为,并向来电科技赔偿40万元;友电科技被判立即停止制造、销售、许诺销售、使用侵犯原告来电科技的侵权产品行为,并销毁在用的侵权产品,并依法赔偿原告来电科技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合计40万元整。


  而共享充电宝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专利侵权案一旦被判败诉,前期投入的产品需要下架,这意味着专利案败诉不仅会导致前期投入的重金打了水漂,市场占有率也会由于产品的下架进一步缩小,也给了竞争对手进入这些空白商家机会。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专利诉讼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云充吧曾经属于第一阵营,但是由于此前的专利侵权诉讼,让其错过了2017年的一波风口,最终掉落到第二梯队。”来电科技合伙人、CMO(首席营销官)任牧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过,由于此次判决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出的是一审判决尚未生效,且鉴于街电已当庭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此案最终是否会对街电造成影响尚未可知。每日经济新闻



3.苹果新专利曝光: MacBook 要和 iPad 合体了?


如果 MacBook 采用 Surface Book 系列一样的二合一设计会怎样?


实际上,早在 Surface Book 推出的前两年(2013),苹果就在为 MacBook 笔记本研发连接屏幕和底座的铰链,并在 2017 年提交了相关的专利申请。

这周欧洲专利局发布了苹果一项新专利的补充说明,更加详细地解释这种新型灵活铰链设计如何应用在 MacBook 上。

根据专利文件的介绍,这种铰链被苹果称为「活动铰链」(Living Hinge),这种设计可以让 MacBook 外壳或其中一部分由单独的刚性材料制成,苹果也进一步解释了这种铰链设计:


笔记本的外壳可以由刚性材料制成,这种材料在中点位置具有小部分的柔性材质。而柔性部分可以让刚性材料实现折叠和弯曲,同时可支撑显示屏和键盘触控板所在的底盘,刚性外壳的侧壁内部可容纳各种电子元件。

这种铰链设计除了可以增加笔记本的灵活性外,也能让生产流程更加高效,因为整块外壳都可以用同一块材料制成。


看到苹果这个专利描述,很容易就会想到微软在 2015 年推出的 Surface Book , Surface Book 采用了一种「动态支点铰链」(dynamic fulcrum hinge)设计,可以实现屏幕反向折叠,或者将屏幕单独取下变身平板电脑。

Surface 的创意总监 Ralf Groene 曾经介绍过这种铰链设计的灵感来源,他希望这款产品看起来像一本书一样,后来又诞生了将屏幕可单独取下的想法,于是 Surface Book 的轮廓就基本成型了:


一款具有 Surface DNA 的笔记本电脑,可以像书本一样反向折叠,同时可以像平板电脑一样使用。


铰链设计正是为了实现这种设想应用而生的,因为一般的笔记本电脑的底座要都要比屏幕要重不少来维持整体的平衡,当若要把屏幕单独像平板电脑一样工作,屏幕和底座的重量将会十分接近,因此需要一个连接两者的铰链来维持平衡。

最终 Surface Book 采用了铝材质的铰链,而机身则用了比铝更轻的镁,而这条铰链的外观有点像一个卷轴,大概就是 Ralf Groene 心目中「像书一样的笔记本电脑」。

(图自:HardSoft Computers)


不过这种二合一设计的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场景或许不会太多,爱范儿在评测 Sueface Book 2 的时候曾提到,平时真正用到 Surface Book 2 二合一分拆功能的情况主要有两个:


在长途飞机上方便在小桌板上看电影。而办公室内需要和同时面对面沟通时单独拿屏幕,更加轻便。

可以看出这两个场景对很多人来说都不是很高频,也不能解决比较大的痛点,算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设计。


如果苹果要在 MacBook 上采用类似的设计会有什么不一样吗?在 MacBook 上装一个大号 iPad?这样的传闻在过去几年也传出过好几次,不过苹果 CEO 库克在 2015 年接受采访时就曾明确表示不会推出 Macbook 和 iPad 的混合型产品,他确信「消费者并不需要这样一款 Mac 和 iPad 混合型产品。」

(图自:YouTube)


虽然苹果从专利到产品落地可能还要很久,甚至最后不会实际应用,但苹果从 2013 年开始至今仍在不断完善这种铰链设计,可以看出苹果对这种设计还是有所期待的。


题图来自:Pinterest,部分配图来自: Patently Apple 爱范儿



4.蚂蚁金服蒋国飞:去年区块链领域专利数全球NO.1;


据Bianews 报道,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出席2018数博会国际金融科技产业高峰论坛,谈及区块链时表示,在区块链这个世界里面,数据是生产资料,算法是生产力,区块链是改变了生产关系。蒋国飞透露,蚂蚁金服过去两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落地,“蚂蚁金服去年在区块链领域的专利数量是全球第一。”新浪财经



5.全球在AI专利布局上的前20名,你猜有几家中国企业上榜?


“全球在人工智能专利布局上的前20名,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在日前举行的2018世界智能大会智能科技产业发展CXO论坛圆桌对话环节,北京人工智能专利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刘翰伦的话引人深思。他从知识产权角度,给国内人工智能企业来了个现场“把脉”。


刘翰伦介绍,前段时间,一家国际组织调研了全球前24家人工智能芯片企业的排名,这些企业中有7家是中国的企业。


“我们把这些企业分成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进行比较,对这些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进行了粗略统计。”刘翰伦解释说,此处的专利数量指的是企业拥有的全部专利,并非人工智能专利,但这可以从整体上代表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或者其知识产权实力。


研究结果引人深思。刘翰伦说,17家国外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40万件专利。而国内7家人工智能芯片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一共5.5万件。与前者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在这7家国内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当中,在专利数量上走在前列的是华为和台湾的联发科。如果把这两家企业去掉,结果用刘翰伦的话说,简直“惨不忍睹”。


依据人工智能专利的申请情况,也能看出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大势。


刘翰伦分析,从专利申请情况来看,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主要在中美两国之间。在专利数量方面,中国与美国虽有差距,还不至于落差太大。更加令人担心的是,很多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专利,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一方面,由于美国人工智能技术起步早于中国,所以掌握的基础核心专利较多。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倾向于应用端研发,申请的应用端专利较多,基础核心专利就成了短板。这对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是个不小的隐忧。


还有一个让人担忧的地方,与欧美人工智能企业在全球布局专利相比,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申请的专利中有90%以上都是国内专利。“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品在走出国门后,可能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出现‘裸奔’的情况。”刘翰伦说。


看来,这几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发展势头虽猛,但仍需继续开拓提升才能真的“牛”起来。科技日报



6.专利数量稳定 质量正在提高;

投资近300亿元、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维信诺(固安)第六代全柔AMOLED生产线日前在河北省廊坊市固安产业新城正式启动运行。图为一名参观者在维信诺展厅拍摄可弯曲屏幕。 新华社记者 王 晓摄


日前发布的《2017年全国专利实力状况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专利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此次报告新增了“专利数量偏离指数”指标,引导各区域专利申请量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在保持专利数量稳定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专利创造质量,从而推动地区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对各省专利实力进行评价,是推动区域创新质量、动力、效率变革的有效手段,有助于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在空间上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地区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雷筱云说。


专利水平不断提升


各省区市通过正确认识自身专利水平,及时查找不足,为其有针对性施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升各地区专利事业综合水平


专利实力是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专利能力总和。《报告》以专利实力指标体系和客观数据为依据,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专利实力进行全面、客观评价。“这些年,我们通过不断完善指标体系内容,以突出当年专利工作重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说。


《报告》显示,2017年,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四川、上海、福建、安徽、湖北在全国专利综合实力中排名前十。广东、北京、江苏在东部地区专利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列前3位,安徽、湖北、湖南位居中部及东北地区前3位,四川、重庆、陕西位居西部地区前3位。


“《报告》不是为了排名而排名,而是通过排名及其变化,更好地发现各地区专利事业发展中的成绩和短板。”在雷筱云看来,《报告》一方面能够让各省区市正确认识自身专利水平在国内的位置、及时查找不足,为其有针对性施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推动全国专利事业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科学地解析专利事业发展中各个组成部分,提升各地区专利事业综合水平。


“这一排名反映出我国专利实力地域分布差异明显。”韩秀成认为,排名前十的省区市中有7个位于我国东部,这也说明了专利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得益于专利运用能力的增强,2017年,福建、四川、湖北位次比2016年有较快提升。以四川为例,过去一年,围绕知识产权运用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在这里实施:针对高校等科研院所专利转化率较低问题,四川省知识产权局相继出台《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方案》等文件,新政实施以来,分割确权职务发明专利200余项;在专利质押融资领域,四川省推出了“天府知来贷”等金融产品,建立了“1+1+3+N”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出资联动制度,募集资金规模达11.3亿元,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


质量导向更加明确


各地区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建立专利导航区域创新发展决策机制,促进知识产权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报告》更加突出专利事业发展的质量导向,通过设置区域专利质量指数,对各地区专利质量实力进行评价,引导各地区进一步重视专利质量提升工作,培育高价值专利。


“区域专利质量指数包括区域专利技术水平、区域专利申请质量、区域专利经济效益3个一级指标。专利质量指数排名靠前的省区市都是这3个方面指标得分较为全面、均衡的地区。”韩秀成说。


以北京为例,在区域专利技术水平指标下设的3个二级指标中,北京在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高被引专利数量均位列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列全国第二,体现出较高的区域专利技术水平和较高的专利申请质量。


对于广东而言,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6830件,位列全国第一,展示出该地区海外专利布局以及向外申请专利的意识和能力。而在区域专利经济效益指标下设的质押及许可备案金额指标中,广东超过10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是区域专利运用情况对经济贡献程度的体现,凸显出高质量专利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此外,《报告》增加了“专利数量偏离指数”指标,强调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增长要与经济增长速度、科技创新水平相适应,引导各区域专利申请量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在保持专利数量稳定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专利创造质量。


“但部分省份片面追求专利数量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专利与科技、产业、企业匹配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雷筱云分析说,这主要表现为研发经费、研发人员投入后的专利产出密度低,企业专利规模、结构、覆盖面和持续性有待改善。地区主导产业产值与专利布局存在一定程度偏离,新兴产业目标定位与实际专利活动趋势吻合度较低。


对此,她建议,各地区需要强化质量导向,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建立专利导航区域创新发展决策机制,引导专利申请数量和布局结构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需求、科技创新能力相匹配,促进知识产权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提高区域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强省试点取得突破


强省建设试点地方在部分领域和环节取得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经验,知识产权对支撑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


2017年,知识产权强省试点工作呈现全面发力、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报告》显示,广东、江苏、四川、上海在创造、保护和运用重点环节上取得新的进展,充分发挥了引领型强省试点示范作用。支撑型强省试点省中,福建、重庆在专利保护方面有较大提升,山东、河南、湖南、陕西在专利运用方面表现突出。江西、甘肃、广西等特色型强省试点省在专利创造方面进步明显。


雷筱云称,强省建设试点工作实施近两年来,各试点地方加快研究,主动探索,在部分领域和环节取得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经验,知识产权对支撑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


在上海,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功能型平台先后成立,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完成,以知识产权评议、质押融资、专利保险等试点项目为抓手,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工作格局已然形成;在福建,2017年全省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侵权假冒犯罪案件513起,专利行政执法案件2057件,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和维权援助体系初步建成;在河南,专利质量提升、专利导航、知识产权强校强企等工程深入实施,为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增添动能,而首届河南省专利奖的设立更为专利提质增效注入“催化剂”。


“同时,各省区市在组织保障、政策落实、配套措施方面均通过专题研究,细化有关实施方案。”韩秀成介绍说,江苏省先后制定了知识产权人才五年发展规划、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推进方案、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四川、广东依托全创改、自贸区等试验功能载体,全面开展强省试点各项工作,在全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成绩固然喜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各省份资源投入不够、执法力量不强、市场效益不明显等问题依然存在。”韩秀成表示,从专利实力状况报告所监测知识产权专项经费投入数据来看,有10个省份2017年知识产权专项经费投入不足5000万元,相比2016年知识产权专项经费投入发生下降的省份有7个,而2017年知识产权工作专项经费与2016年地区财政支出的比值均高于0.1%的省份只有福建、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广东6个。经济日报



END

⬇️ 精彩内容请点击图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