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每个人都需要的精英教育
通识教育是时代的大潮流,它的重要性并不是只有我们做通识教育的人才意识到,实际上,国家政策的重视已经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当然,这个重视程度经历了一个逐渐的过程。
过去我们国家讲科教立国,「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70后、80后上学的时候都会听大人念叨这些话。当时强调的是技术能力、专业化能力。
后来,国家慢慢发现,这种教育导向弊端很大。
比如,一个省长,难道要让他去算数理化吗?他需要的是综合治理的能力,而这是一种只有通识教育才能带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实用的角度来讲,科教立国需要反省。
比如,让工程师担任任地方长官,他可能意识不到这个地方的传统文化价值;因此,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很可能会无视文化价值,片面追求经济价值,于是,破坏掉一些更好的社会价值,并由此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科教立国的思路,在大学教育上的弊端,体现的更明显。
从培养后代,培养学生角度的来说,现在的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我们大家都深有感受,就是高分低能。
高分低能有很多具体的表现,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吴谢宇杀母案」。
吴谢宇考上北大,算是高材生了,但他最后竟然挥刀杀死自己的母亲,脱逃多年才被抓住。
这个案子现在由我的一个朋友徐昕老师在替他做二审辩护,这是高分低能的典型案例。
还有前段时间一个被广泛关注的事例,一位报界精英把女儿送到国外去读书,但她所表现出的那种霸道,那种蛮横,那种不守规则,那种完全不体贴父母的样子,你会觉得,花这么多钱,培养出这样一个女儿,真的很让人心痛。
武汉的一位心理学家写了一本书,谈到巨婴现象,这本书很畅销,为什么?因为书中描绘的巨婴特点,可能是我们大家在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的,所以就会有共鸣,有同感。
因此,对后代的教育一旦不是真的走通识的路子,而是强调实用性,它的弊端就会体现在这些地方。
这方面的反思,国家层面其实是有的,但它有个逐渐的过程,花了将近20年时间。
2005年之前,中国的大学其实也有一些零零星星的实验,比如北大的元培计划班,后来在2007年变为元培学院。元培计划其实是培养北大学生中分数比较高的学生,北大想把好的通识教育先推广到这些精英身上。
在这之后,中国的大学开始强化通识教育:
2006年,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也开始做通识教育;
2009年,中山大学设立博雅学院;
2016年,浙江大学开设通识教育中心。
从2016年、2017年开始,各个大学陆陆续续开始出通识教育白皮书。
从1995年开始一直到2005年,10年之后大学开始努力了;
一直到2016年,全面通识教育开始铺开了。
比较关键的是2016年,这一年,有两个国家级别的文件出台,第一次提出通识教育。
一个是2016年3月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里面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语句:
「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
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这句话写进了国家级别的文件里。
一个是2017年1月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再一次提到要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
也就是说,要把通识教育放进大学里培养,重视通识教育。
实际上,从国家角度来讲,这是要做国家级别的动员了。
所以从2016年开始之后,中国的大学就有一个大加速,各个学校都开始搞通识教育、通识学院......随便你到哪一个学校,就算是一个二三线城市的大学,可能都会有一个通识学院。
在国家层面,或者说在大学教育当中,通识教育已经成了一个潮流。
国家推广通识教育,有利有弊。
利的一面,至少现在的在校生能开始感受到通识教育的好处。
学生可以在专业教育之外,拓宽知识面,学习人类社会这几千年的各种智慧。因为通识教育一般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最基础的知识。
你在大学里求知最旺盛的时候,正好大学精心组织通识课程,你至少在校园内就能获得最基本的视野,所以这是利的一面。
那它的弊端在哪呢?
弊端就是,它只能解决社会很小一部分人群的需求。
整个社会都需要通识教育,但是大学里的通识教育只能解决学生需求。一个课堂能容纳多少人呢?
还有一点,通识教育需要好的老师。
好的老师、好的课程不是那么容易一下子就能出现的。不是说国家的政策一变,马上就有好的教育跟着产生。
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而且大学的通识教育能力也有限,只局限于所谓的增量部分,也就是在校大学生。
可存量部分怎么办?
过去那么多大学毕业生,他们就只能通过自我教育来获得通识教育了。
也因如此,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宽广的市场空间。
大家想想,通识教育有一个巨大的需求缺口,这个问题最早是一批教育专家先意识到,然后是国家开始意识到。
国家意识到之后,文件都出来了,开始在整个社会做动员,各个学校不管理解不理解都得做这个工作。但问题是,怎么认知它,什么是通识?这个认识它依然有一个过程。
国家动员起来之后,社会意识慢慢在转换,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做商业的人,能够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能率先意识到整个国家在教育这一块有一个大的潮流转变,又有这么大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商业的方式提前布局参与。
它其实与国家在教育功能上的反思有关,如果教育还是往功利的方向走,它的弊端实在太大。
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培养能考试的人,还是培养真正有综合能力的人?
国家甚至要消灭掉几万亿的市场,也要实现教育重点的转变,这已经是非常强烈的信号了。
2016年国家级别的文件颁布后,各个高校,不管大中小,都已经在做通识教育的投入,这方面的浪头已经兴起,但社会层面做通识教育的力量其实还不够。
目前,一些平台在讲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一种学习习惯,学习意识,但其实学习还需要有内容指向,这个内容指向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与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相对应的通识教育。
说回我们,我们知鸦通识APP做了三年,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
前面提过,基于价值观的社交是最持久的社交,我们很希望大家在知鸦上不仅有学习,还能有社交,而且是基于价值观的社交。
◎ 我们的第三个梦想:优质资源的平等化。
我们都知道,好老师太少,那这些好课程怎么能带给每一个人呢?
一个三四线城市的学习者,他到哪去接触这些人?他到哪去了解这些人?他从哪儿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好东西存在?
所以我们就特别希望能通过我们的「知鸦通识APP」,跨越这个社会鸿沟。通过我们的学习平台,就能很轻易地知道一些你原来不知道的人物,知道一些你原来甚至都没听说过的知识。
人的学习不都是从「知道自己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再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过程吗?
我们就是要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内容放在我们知鸦通识APP上,最后经过更深度的自我学习,变成「知道自己知道」。
如果大家能在我们APP上发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内容,那我们的梦想可能就部分实现了——也就是优质资源的平等化。
最后再说说,为什么我们选择用会员年卡制来做通识教育。
因为通识课程会越来越多,而现在主流的知识付费都是单门课售卖,对很多没有经济实力的人来说,这是很大的经济挑战。比如一年付1万块、2万块,很多人并不能负担得起。
但我们实行年卡制,一年1000多块,你现在可以听到几十门高质量的课,未来会有上千门。这是我们做优质资源平等化的一个方式,就是希望大家不会被经济的门槛挡住,而是被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时间投入挡住。
实际上,真正约束你的是你愿意花多少时间来学习。
因此我们想做一个计划,叫「城市合伙人」计划,我们想把知鸦通识带到每一个城市。
在每一个城市,大家只需要一张年卡就能学习到知鸦通识APP上所有的优质课程。
我们希望在全国各地招募城市合伙人,城市合伙人可以在本地办一所知鸦学校,当我们的知鸦校长,在自己熟悉的区域打造出一个最有质量的本地顶级社交圈。
来源: 郭玉闪 知鸦通识 转发仅供学习和交流
编辑:成都夏虎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