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识:每个人都需要的精英教育



/ 06/
国家的视角:
为什么要推广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时代的大潮流,它的重要性并不是只有我们做通识教育的人才意识到,实际上,国家政策的重视已经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当然,这个重视程度经历了一个逐渐的过程。

过去我们国家讲科教立国,「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70后、80后上学的时候都会听大人念叨这些话。当时强调的是技术能力、专业化能力。

后来,国家慢慢发现,这种教育导向弊端很大。

比如,一个省长,难道要让他去算数理化吗?他需要的是综合治理的能力,而这是一种只有通识教育才能带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实用的角度来讲,科教立国需要反省。

比如,让工程师担任任地方长官,他可能意识不到这个地方的传统文化价值;因此,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很可能会无视文化价值,片面追求经济价值,于是,破坏掉一些更好的社会价值,并由此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科教立国的思路,在大学教育上的弊端,体现的更明显。

从培养后代,培养学生角度的来说,现在的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我们大家都深有感受,就是高分低能。

高分低能有很多具体的表现,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吴谢宇杀母案」。

吴谢宇考上北大,算是高材生了,但他最后竟然挥刀杀死自己的母亲,脱逃多年才被抓住。

这个案子现在由我的一个朋友徐昕老师在替他做二审辩护,这是高分低能的典型案例。

还有前段时间一个被广泛关注的事例,一位报界精英把女儿送到国外去读书,但她所表现出的那种霸道,那种蛮横,那种不守规则,那种完全不体贴父母的样子,你会觉得,花这么多钱,培养出这样一个女儿,真的很让人心痛。

武汉的一位心理学家写了一本书,谈到巨婴现象,这本书很畅销,为什么?因为书中描绘的巨婴特点,可能是我们大家在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的,所以就会有共鸣,有同感。

因此,对后代的教育一旦不是真的走通识的路子,而是强调实用性,它的弊端就会体现在这些地方。

这方面的反思,国家层面其实是有的,但它有个逐渐的过程,花了将近20年时间。



从1995年开始,国家就在反思科教立国,开始做人文素质课,当时选了52所高校做试点;
到了1999年,国家说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985大学、211大学也就相继诞生。但那时国家没有直接提通识,而是强调人文、素质。
当时有一批非常好的学者在国内推动通识教育,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院长钱颖一教授。
钱颖一教授在2000年前后就大力推广通识教育。他一直说,中国的大学教育应该用通识教育好好改造过来。但他当时推广还比较吃力,没有完全成功。
大学真正开始落实通识教育,严格讲要从2005年复旦大学开始算起。复旦大学专门成立了一个复旦学院,专注通识教育。



2005年之前,中国的大学其实也有一些零零星星的实验,比如北大的元培计划班,后来在2007年变为元培学院。元培计划其实是培养北大学生中分数比较高的学生,北大想把好的通识教育先推广到这些精英身上。

在这之后,中国的大学开始强化通识教育:

2006年,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也开始做通识教育;

2009年,中山大学设立博雅学院;

2016年,浙江大学开设通识教育中心。

从2016年、2017年开始,各个大学陆陆续续开始出通识教育白皮书。

从1995年开始一直到2005年,10年之后大学开始努力了;

一直到2016年,全面通识教育开始铺开了。

比较关键的是2016年,这一年,有两个国家级别的文件出台,第一次提出通识教育。

一个是2016年3月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里面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语句:

「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

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这句话写进了国家级别的文件里。

一个是2017年1月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再一次提到要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

也就是说,要把通识教育放进大学里培养,重视通识教育。

实际上,从国家角度来讲,这是要做国家级别的动员了。

所以从2016年开始之后,中国的大学就有一个大加速,各个学校都开始搞通识教育、通识学院......随便你到哪一个学校,就算是一个二三线城市的大学,可能都会有一个通识学院

在国家层面,或者说在大学教育当中,通识教育已经成了一个潮流。




国家推广通识教育,有利有弊。

利的一面,至少现在的在校生能开始感受到通识教育的好处。

学生可以在专业教育之外,拓宽知识面,学习人类社会这几千年的各种智慧。因为通识教育一般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最基础的知识。

你在大学里求知最旺盛的时候,正好大学精心组织通识课程,你至少在校园内就能获得最基本的视野,所以这是利的一面。

那它的弊端在哪呢?

弊端就是,它只能解决社会很小一部分人群的需求。

整个社会都需要通识教育,但是大学里的通识教育只能解决学生需求。一个课堂能容纳多少人呢?

还有一点,通识教育需要好的老师。

好的老师、好的课程不是那么容易一下子就能出现的。不是说国家的政策一变,马上就有好的教育跟着产生。

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而且大学的通识教育能力也有限,只局限于所谓的增量部分,也就是在校大学生。

可存量部分怎么办?

过去那么多大学毕业生,他们就只能通过自我教育来获得通识教育了。

也因如此,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宽广的市场空间。

大家想想,通识教育有一个巨大的需求缺口,这个问题最早是一批教育专家先意识到,然后是国家开始意识到。

国家意识到之后,文件都出来了,开始在整个社会做动员,各个学校不管理解不理解都得做这个工作。但问题是,怎么认知它,什么是通识?这个认识它依然有一个过程。

国家动员起来之后,社会意识慢慢在转换,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做商业的人,能够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能率先意识到整个国家在教育这一块有一个大的潮流转变,又有这么大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商业的方式提前布局参与。


我们可以顺势而为,我们先找到好的老师,把好的课程做出来。
因为搞教育就跟办医院一样,一个医院最重要的就是医生。你别管这个医院楼盖得多高,老百姓去看病我就要这个医生,我就要那个医生。
教育也是一样,最终的关键在于老师。
而且,一个老师在你这里做了课程后,可能就不在其他地方做了。好老师的数量总是有限的,是非常小的比例。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提前意识到这个潮流,以商业的方式提前参与,提前做这样的课程建设,提前实现和老师的关系链接等等,在这个大浪潮中,你就走在其他人前面了。
国家层面的认知趋势,大家都可以自己再慢慢体会。
比如,国家为什么要双减?


它其实与国家在教育功能上的反思有关,如果教育还是往功利的方向走,它的弊端实在太大。

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培养能考试的人,还是培养真正有综合能力的人?

国家甚至要消灭掉几万亿的市场,也要实现教育重点的转变,这已经是非常强烈的信号了。

2016年国家级别的文件颁布后,各个高校,不管大中小,都已经在做通识教育的投入,这方面的浪头已经兴起,但社会层面做通识教育的力量其实还不够。

目前,一些平台在讲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一种学习习惯,学习意识,但其实学习还需要有内容指向,这个内容指向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与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相对应的通识教育。




/ 07 /
我们可以给中国人
什么样的通识教育? 



说回我们,我们知鸦通识APP做了三年,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




 我们的第一个梦想:最好的通识课程平台。
按照统计数据,中国现有高校老师大约有174万,涵盖国家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
在所有的高校队伍中,我们想找到最优秀的600位老师,拍他们每个人最拿手的3门课程。我们现在已经拍了一部分,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那对整个社会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为什么174万人才能找出600位?
我们估算了下,中国最优秀、能讲通识的老师不止600位,但是数量也不多,最多也就2000位左右。优秀老师的数量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我们高校队伍中的老师还是有些良莠不齐。
这部分课程在未来也会接受挑战,因为一旦元宇宙,也就是虚拟现实的技术深度嵌入到我们生活中,一旦元宇宙的商业化做得成功后,有两个领域一定会首先受到冲击和影响:一个是医疗医药,另一个就是教育。
想象下,如果你要学一门政治学或历史学的课,你在线上通过虚拟现实就能直接听到国内最好老师讲的课,那你为什么要去忍受身边一个可能对历史都没完全理解的老师(虽然他是线下讲课)的课?
元宇宙能实现场景立体全息的形象,从感受来说,最好的老师就在你身边讲课,如果你不去触摸他,你可能都不知道他其实是一个全息投影。
这样的学习场景比我们现在隔着手机屏要好很多,一旦这样的技术到来,优秀的老师会迅速涌现,而那些平庸的老师会迅速被淘汰掉,大家不会再去上他的课。
这个过程可能几年内就会出现,Facebook已经率先把名字改成Metaverse,已经开始把它所有的产品线都变成拥抱虚拟现实技术。
◎ 我们的第二个梦想:做一批最好的通识入门课。
通识入门课的内容是关于我们人类500年来如何实现现代化的。
人类社会在距今1万年来只有两个最重要的时刻:
第一个是1万年前的农业革命,人类开始定居;
第二个是500年前的现代化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500年,它的发展速度超过1万年来的其他时刻。所以我们认为,理解这500年发生了什么,是最重要的通识入门课。
◎ 第一个梦想+第二个梦想= 一站式通识学习
我们不仅要做最好的通识课程平台,我们还要做最好的通识入门课,这两方面我们都已经做了不少内容。
我们要搭建最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要搭建出适合每一个人、每一种认知水平的通识课程,这就需要我们的知鸦提供一站式通识学习。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书。
如果你是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在知鸦通识上找到一系列的人类经典,我们请书的作者、译者,或这本书对应领域最好的老师来做导读。
第二类,主题。
新闻时事发生时,你可能不理解里面的一些关键词,比如说2020年美国大选就有保守主义的相关讨论,到底什么是保守主义?美国大选是怎么回事?我们会根据社会热点提炼关键词,做成课程。
第三类,名师。
现在已经有200多位水平非常高的老师加盟我们,我们将这些老师的学术内容、思考方式以及问题意识,拍成「学思自述」,让大家学习。
在此基础上,我们整理提炼老师的代表性文章,经老师审定后发布在知鸦通识A上给大家学习。有些老师写了很多文章,比如写了1000篇文章,但其中可能只有100篇具有代表性,你阅读这100篇就足以能掌握一位老师的思想精华。
同时,我们在还整理了老师的代表性著作,只要是现在还能买到的著作,我们都会提供老师的签名书。
总而言之,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你所喜欢的老师的一站式学习。
第四类,讲座。
过去几年,我们基本上每周都会举行一场直播讲座。
讲座包括各种各样的主题,演讲者基本都是国内的顶级高手,如果你喜欢通过讲座来学习,那你可以持续地来我们这里听讲座。
第五类,学科。
有的人想要系统学习各个学科,我们知鸦通识也提供了学科入门的基础课。
我们请国内相关学科的高手,请他来讲讲某个学科入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我们已经做了一部分课程内容,计划在短时间内做完整个学科体系,提供给大家。
第六类,社交。


前面提过,基于价值观的社交是最持久的社交,我们很希望大家在知鸦上不仅有学习,还能有社交,而且是基于价值观的社交。

◎ 我们的第三个梦想:优质资源的平等化。

我们都知道,好老师太少,那这些好课程怎么能带给每一个人呢?

一个三四线城市的学习者,他到哪去接触这些人?他到哪去了解这些人?他从哪儿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好东西存在?

所以我们就特别希望能通过我们的「知鸦通识APP」,跨越这个社会鸿沟。通过我们的学习平台,就能很轻易地知道一些你原来不知道的人物,知道一些你原来甚至都没听说过的知识。



人的学习不都是从「知道自己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再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过程吗?

我们就是要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内容放在我们知鸦通识APP上,最后经过更深度的自我学习,变成「知道自己知道」。

如果大家能在我们APP上发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内容,那我们的梦想可能就部分实现了——也就是优质资源的平等化。

最后再说说,为什么我们选择用会员年卡制来做通识教育。

因为通识课程会越来越多,而现在主流的知识付费都是单门课售卖,对很多没有经济实力的人来说,这是很大的经济挑战。比如一年付1万块、2万块,很多人并不能负担得起。

但我们实行年卡制,一年1000多块,你现在可以听到几十门高质量的课,未来会有上千门。这是我们做优质资源平等化的一个方式,就是希望大家不会被经济的门槛挡住,而是被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时间投入挡住。

实际上,真正约束你的是你愿意花多少时间来学习

因此我们想做一个计划,叫「城市合伙人」计划,我们想把知鸦通识带到每一个城市。

在每一个城市,大家只需要一张年卡就能学习到知鸦通识APP上所有的优质课程。

我们希望在全国各地招募城市合伙人,城市合伙人可以在本地办一所知鸦学校,当我们的知鸦校长,在自己熟悉的区域打造出一个最有质量的本地顶级社交圈



我们知鸦通识作为总部,会提供什么呢?
我们提供课程的支持师资的支持,还有其他各种你所需要的支持,我们都设法来提供。
我们特别希望每一个对通识有感受、有触动,又有资源、有能力的人,也帮我们一起来圆这个梦,把知鸦通识APP里面好的通识课程,全国各地高校优秀的老师,优秀的文化资源带到你所在的地方,带到每一个城市,支持你开办一所属于你的学校。
加入我们,成为我们的一分子,办一所属于你的学校,把本地所有最爱读书的一批人——在我看来,本地最爱读书的这波人也一定是本地最有资源的人,通过知鸦学校融入你的社交圈。
总而言之,我们特别希望有能力的朋友,尤其是知鸦的学友能加入我们的城市合伙人计划,在自己的家乡打造一个文化社交圈,既能获得相当好的经济收益,也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把好内容、好知识普及给家乡人。
加入我们,在本地构筑通识教育,办一个低配版的商学院高配版的夜校
感谢各位耐心听我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如果你认可通识教育的理念,如果你也有和我们一样的梦想,欢迎扫描下方海报,加入我们,成为知鸦通识的城市合伙人

来源: 郭玉闪 知鸦通识   转发仅供学习和交流   

编辑:成都夏虎律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