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孩子快乐,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与潜能


孩子是家庭教育中的一面镜子,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教育自己的过程。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自己的言行。父母希望孩子怎样,父母自己就应该怎样。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所著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是一部对世界上无数家庭和学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著作,畅销一百多年,曾引发欧美国家教育变革,特别是在美国,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引领美国教育达30年之久,被誉为是一本奠定了美国近百年来人才优势的奇书。至今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校和家庭中,依然延续着斯宾塞“快乐教育”的理念。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先生

(1820-1903)



在教育中,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我们理想中的人呢?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操作手段和非常理性的教育理念。听听斯宾塞先生是怎样“对付”孩子“劣迹”的。



01


孩子拒绝学习怎么办?

让镜子告诉你。


记得有一天,我从火车机车修理厂下班回来,看见小斯宾塞一个人坐在窗台前逗鸽子玩,学习用的法语单词卡片撒了一地。德赛娜无可奈何地对我说:“看看你的儿子吧,我对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他一整天都在逗那些鸽子,法语单词一个都没有学。”


连续几天的加班已经让我身心俱疲,可我还是耐着性子对孩子说:“法语是世界上最准确、最美丽的语言。我们今天只学一个单词,好不好?”没想到小斯宾塞却说:“我讨厌法语,我想跟你去修火车。”


“火车要等你长大了才能去修。现在我们学法语吧,就一个单词。”

“不,我讨厌法语。”小斯宾塞固执地说。

“以前你不是说自己很喜欢法语吗?”我尽量克制自己的怒火。

“可是还有比学法语更好玩的,比如鸽子。”


小斯宾塞俨然对我的苦心毫不领情,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冲他大声地吼起来:“不学就永远不要学了!就像街上卖鸽子的小孩一样吧!”他紧张而吃惊地看着我,显然被我的吼声吓着了,但他并没有离开鸽子笼,小手还机械地摆弄着一些麦粒。


我失望极了,一把抓起外套就冲出了家门。黄昏中的德比小镇非常安静,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气息。我深深地呼吸着,待思绪平静之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真不该这样冲一个孩子怒吼,这或许跟我白天在修理厂碰到的烦心事有关。上班的时候,主管说我的工作有疏漏,回家后,我便把这股闷气撒向了无辜的小斯宾塞。其实,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劝他学习法语,比如就从鸽子的故事说起,我可以给他讲讲诺亚方舟,讲讲衔着橄榄枝飞来的那只鸽子。



这个场景我们是不是非常熟悉?你是不是也曾经因为孩子拒绝学习而生气地责骂他?甚至放弃了这个知识的学习?


曾经有个家长对我说:我从小就很怕数学,所以,我一直很讨厌数学。我儿子遗传了我的基因,一让他学奥数,他就说头疼肚子疼。我也不想强迫他,就随他,不学就不学。但是,现在发现不对了,他对数学没有一点感觉。怎么办?


“天国之中,孩子最大”,他们像镜子一样干净无瑕,全凭父母的道德品行来塑造。通过孩子这面镜子,你能照出自己内心的一切,丑恶的、美好的。所以你快乐,他们就快乐;你暴躁了,他们也随之变得暴躁。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教育自己的过程,你希望孩子怎样,你自己就应该怎样。可惜的是,从小学到大学,没有一门课程是教我们如何去教育孩子的,可几乎绝大多数人都会生养子女,会面临子女教育的问题。


难道教育子女这件事不重要吗?我猜大概每个做父母的人都会否认这种说法,因为人们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的成就远远超过自己。那么,教育仅仅是学校的事吗?这显然也是片面的看法。我们必须意识到:


 第一,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老师们最多会对成绩不好或品行差的孩子家长说“你的孩子天赋太差”,想必父母们很难接受这种说法)


 第二,对于做父母的来说,子女不成器,会让他们十分痛苦。真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孩子的生与死、善与恶、成才与否,最终责任不在学校而在于父母。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把新一代的命运放在对教育没有进行过一点学习,缺乏理智的父母怀中,再加上一些不懂事的保姆的建议和溺爱孩子的奶奶的劝告,该是多么的荒谬和可怕。即使是饲养一头牛、一匹马,人们都知道要去获取一些相关的知识,而对于养育自己骨肉这样一件大事,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去学习吗?


很难想象,一个商人不懂得运算和记账的后果会怎么样,一个医生没有学习过解剖就为病人进行外科手术的后果又会怎么样。同理,一个对孩子身体、心智方面了解甚少的人为人父母,指导出来的孩子又会怎样呢?


02


孩子不好好学怎么办?

让快乐告诉你。


夏天的时候,我用自己攒下来的积蓄买回了一架脚踏风琴,想借此开始对小斯宾塞的音乐教育。我告诉他:“这是一架有魔力的琴,只要你不断用脚踩踏板,用手按上面的黑白琴键,它就会奏出动听的音乐。如果你知道了由七个数字组成的魔法,它还会唱出更美妙的歌。”


小斯宾塞被我的话所吸引,没等到风琴安好就急不可待地坐上去,小指头在琴键上乱按一气,各种不成音律的声音参差不齐地发了出来。那一个下午,成了让小斯宾塞兴奋得发抖的美好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小斯宾塞与德赛娜之间关于风琴的斗争就开始了。德赛娜的尖叫和指责声夹杂着小斯宾塞的哭声和不协调的风琴声,成了我们家特有的“音乐”。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一个月,德赛娜终于忍无可忍,她向我抱怨:“你的孩子可能在音乐上一点天赋也没有,一首简单的曲子,他学了一百遍都不会……”


是时候阻止这种痛苦的教育了,我对德赛娜说:“不要因为不恰当的方法而扼杀了孩子的天赋。如果把弹风琴变成了一件紧张而痛苦的事,孩子肯定学不好音乐。”

“那么斯宾塞先生,你还是自己来试一下吧。”德赛娜对我的回答很不满意。


我把有关风琴的事暂且搁在一边,扭头开始准备晚餐。夜晚来临,一家三口坐在餐桌前,我对小斯宾塞说:“亲爱的,我特别喜欢你弹的那首小曲子,它叫什么名字来着?”小斯宾塞抢着说:“《圣诞精灵》。”

“对,就是这支,能弹给我听听吗?”小斯宾塞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我便假装痛苦地说:“唉,真遗憾。要是我自己会弹就好了,哪怕一小段也好!”小斯宾塞不愿看到我如此伤心,他赶紧说:“那我就试试吧。”他快步跑到风琴跟前,手指落在琴键上开始弹奏。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小斯宾塞弹得非常流畅,轻重也恰到好处。没有了不协调的杂音和错误的音符,美妙的旋律在晚风中飘荡。德赛娜吃惊地看着我,终于情不自禁地和我一起伴着斯宾塞的旋律哼唱了起来。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得快乐幸福,既然快乐是我们教育的目的,那么,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这就好比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一头输进去的若是苦涩的汁水,孩子们从另一端获得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


孩子在快乐的时候,学习任何东西都很快,如果他情绪低落、精神紧张,学习的信心和效率就会明显减弱,即使请来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教育他们,也是徒劳无功。事实上,许多被认为没有天赋的孩子,并非真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只是教育者的方法不得当,才造成了这样的后果。


在散步时我经常对德赛娜说,一个听不到孩子欢声笑语的家庭是不会有希望的,她对此深表赞同。自从那天晚上听小斯宾塞弹奏了《圣诞精灵》之后,德赛娜再也不逼迫他了。在孩子弹奏的时候,她会像我一样专注地听着,跟随旋律踏着节拍。


音乐跟数学一样是讲究准确的,我必须承认,德赛娜和小斯宾塞的音乐老师对他的长期训练也起了同样重要的作用。但欢快的气氛无疑是对小斯宾塞的最大奖赏。他的音乐潜能就这样被激发了出来,先是被邀请到教堂里演奏,后来又试着自己谱写曲子,感恩节时他为我和德赛娜创作的《感恩节的礼物》,甚至还被印成了乐谱,成了很多乐队的必奏曲目。


我一直认为,除了极少的神童和天才,99%的孩子在天赋上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他们就像一块块璞玉,唯有快乐的教育者才能将他们真正的价值挖掘出来。而要成为一个快乐的教育者,首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因为这样会很容易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2.不要在孩子情绪低落时强迫他学习,因为教育效果不会很好,你也可能因此就误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天赋。


 3.在家庭教育中,要努力营造快乐、鼓励的气氛,让孩子有轻松和成就感。


 4.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戴着“不快乐”这个有色眼镜,你就只能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


唯有把教育本身变成渐进的、快乐的事情,才能让我们在期待结果的同时也能享受过程。


03


我们如此尽心地去教育孩子,却得不到想要的成效,是不是我们自身能力不足?

让小黑板告诉你。


其实,我们从迎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起就应该明白,我们要和孩子一起跑一场教育的马拉松。和很多特别重要的工作一样,培养一个孩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常常因此而产生失望的感觉。唯有把教育本身变成渐进的、快乐的事情,才能让我们在期待结果的同时也能享受过程。


先把你想让孩子学会的东西作一个分类,比如习惯、健康、语言学习、运算等。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拟一个每周的小计划。一周实施一点,日积月累,自然会看见成效。做有成就的事才会使人得到快乐,如果父母从教育中体会到成就感,自然也就不会对自己和孩子失去信心。


就拿小斯宾塞来说吧,由于我们提供给他的环境很宽松,小斯宾塞就比较散漫,眼看着他一天天长大,已经快到上学的年龄了,我决定开始培养他一些绅士应有的习惯。


我为小斯宾塞拟定的教育计划是从整理衣物开始的。我们开展了一个衣服自理比赛,看谁把自己的衣服洗得干净,晾晒得整齐,收拾得有序。开始的时候,小斯宾塞还很有兴趣,但过了几天他就感到厌烦了。于是我买来一个小黑板挂在客厅,把我们的名字都写上去,谁哪方面做得好或不好,我都一一写上去,这下小斯宾塞又来劲了。他的名字下只要有一项不好的,比如手帕脏了或者是鞋子臭了,他就会马上改正,然后站在黑板面前,直到我把他名下的那项“劣迹”擦去才心安。


就这样三个月下来,小斯宾塞对于衣着干净整齐这项要求已经由兴趣变成了习惯,再不需要我操心了。不管他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时候弄得多脏多乱,我都不会阻止,让他尽情享受这种快乐和自由。等一回到家里,或是出门做客,小斯宾塞就会自觉把自己整理干净,保持衣着整洁。


一个拥有好习惯的孩子,他的身心也会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无论在教堂还是在其他场合,小斯宾塞的手巾都是雪白雪白的。尤其让我们惊喜的是,他的身体也在做这些日常家务事的时候得到锻炼,肌肉变得结实起来了。


做一个渐进的家教计划会使父母和孩子都能享受到教育的快乐。我为小斯宾塞设计的小黑板后来渐渐在镇上流行起来,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这样一块小黑板。英国教育大臣也对此大加赞赏,并在全国推广开来。



04


孩子学习很用功,可是成绩一直不理想怎么办?

让歌声告诉你。


在德比小镇上,史密斯一家可以说是最严谨的。史密斯先生和他的太太开了一家书店,除了工作的关系外,很少与外界交往。不久前史密斯太太找到了我,向我诉说自己的苦衷。她的小女儿已经上小学四年级,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她每天不管多累,都会抽出时间来督促孩子学习,但是仍然不见成效。史密斯太太说:“你也不能说孩子不用功,她回到家里总是一头钻进书房里学习。我也很严格控制她的时间,只要她出去玩一会儿,我就会把她找回来。”我想了想说:“您的孩子喜欢唱歌吗?您平时在家唱歌吗?”“她从不唱歌,我也不唱。我年轻时特别喜欢,现在都这把年纪了,也就不唱歌了。这和孩子的成绩有什么关系?”史密斯太太疑惑不解地问。


“当然有关系,您的孩子需要快乐的感觉。您年轻时爱唱歌,是因为您感到快乐。处于童年的孩子理应是天真活泼的,可您的女儿竟然不喜欢唱歌,这说明她不快乐。如果您想让孩子的学习有所提高,可以试试每天和孩子一起唱一首歌。”


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史密斯太太会采纳。唱歌能够让孩子快乐,这的确不假,但唱歌和学习成绩直接挂钩,却是我有所夸张的。



然而,我的建议真的起到了作用。镇上有人告诉我:“史密斯太太又开始唱歌了,她女儿也跟着唱,没想到唱得还真好。”当史密斯太太再一次来到我家时,她明显比以往精神了许多。她惊喜地对我说:“太感谢你了,斯宾塞先生。我的女儿成绩比上学期好多了,而且她还发现了自己的新天赋,那就是唱歌。”


唱歌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唱歌会让自己和周围的人轻松快活。不仅如此,父母和孩子一起唱歌,能让孩子对生活增强信心,使孩子感到生活中的美好(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学习、作业和成绩)。热爱唱歌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的祖先在河流上唱过,在森林中唱过,在黑夜里休息时唱过,在白天劳动时也唱过,我们为什么要压抑这样一种天性呢?


想让孩子放声歌唱,父母首先要歌唱。我不仅把这一点告诉别人,我自己也经常和小斯宾塞在家里和野外放声高歌。小斯宾塞唱到动情的时候,会非常投入。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教育的快乐。



05


孩子目光呆滞,食欲不振,精神不好怎么办?

让拥抱告诉你。


孤儿院是镇上唯一一家收留孤儿的机构,院长是个健谈而风趣的人,很欢迎我到院里对孩子们进行研究。有一天他告诉我,孤儿院里的孩子们好像都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他们目光呆滞,食欲不振,不再愿意外出玩耍,甚至还会时不时地发出长长的叹息。镇上有名的儿科医生对此也无能为力,院长只好找到我,希望能从我这里得到好的建议。


我跑到孤儿院里静静地观察孩子们的表现,他们的沉闷让我非常担心——这群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就像阳台上的小雏菊一样,因为长期没有人来浇水,正在慢慢枯萎。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院长,力劝他从镇上的学校里请来一些十几岁的小女孩,她们唯一的任务就是陪孤儿们一起玩耍。



院长对此将信将疑,但仍然采纳了我的建议,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女每天下午都在这里待上半个小时,周末的时间则更长些。果然,随着这些女孩的到来,孤儿院的气氛立即改变了。她们又是唱又是笑,争抢着把孤儿们抱起来亲吻、抚摸,沉闷的孤儿院在这群漂亮天使的带领下,一下子迎来了春天。不久,奇迹发生了,孤儿院的孩子们活跃了起来,他们眼睛发亮、食欲增加,开始有说有笑,调皮的孩子们还会像风一样绕着院子里的白杨树嬉戏。


院长后来好奇地问我是怎样想到用这种方法的,我告诉他说:“你记不记得《圣经》上的一句话,‘一个父亲追赶自己的儿子,他追呀追呀,拼命地搂住浪子的脖颈亲吻’。孤儿们其实并没有得病,只是他们的皮肤感到了饥饿,这种需求是食物无法满足的,唯有爱抚和拥抱才能将其治愈。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爱的关怀,就会发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变得迟钝。”


孤儿们的病例也给我带来了启示,我开始留意要多给予小斯宾塞一些爱抚与拥抱。事实证明,如果家长能够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拥抱和抚摸,或者是亲昵地拍打几下,那么孩子在与人相处上就会更积极乐观,在智力和情感上的发育也会更健康。所以,各位家长,请不要对孩子吝啬你的爱抚与拥抱,因为这些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06




想要观察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就三句话:


第一句话:

尽量营造一个多样的环境,

offer,而非give。


这就跟你去餐厅吃饭一样,如果餐厅的菜单很单一,很可能你会说自己没有想吃的东西。


同样,如果孩子生活的环境很单一,这种单一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行动上的。


物质上,比如把孩子圈在爬行垫的范围之内,东西乏善可陈;


行动上,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摸摸这个危险,动动那个不安全。


这样长时间下去,孩子确实可能对很多东西提不起兴趣来。


一个人的行为秉性,除了天生之外,更多是和环境互动的产物。环境里缺乏的,孩子很难自己去创造。


给孩子一个丰富宽松的环境,并不是要购买多少昂贵的玩具,或者报多少早教班。


画笔、乐器、汽车、恐龙、地图、积木等等各种东西可以备上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他就会多把玩,不感兴趣的,他也许看都不看一眼。


没关系,这就跟菜单一样,我们作为成人offer给他这些东西,任他自由选择。


记住,你是offer,而不是give。


offer是我都提供,你随便选;


而give带有一定的强迫属性,这个没必要。


如果你自己喜欢乐器,你可以给孩子展示一下你的喜欢,如果他恰好也喜欢,那你们一起玩,如果他暂时不喜欢,别硬管,记住,在发现孩子热爱这个事情上,你的责任仅仅是offer。


第二句话:关掉你的大灯。


我原来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描述成年人的“大灯现象”


我们来做一个头脑风暴:


你要在黑暗中寻找一个光线极其微弱的手电筒,此时,房间里还有一盏巨亮无比的大灯,亮到让人睁不开眼睛那种。


你应该怎样找到那个手电筒呢?


可能很多人能想到答案,那就是先关掉这个大灯,这样黑暗中手电筒的光芒就会被你捕捉到了。


其实,孩子的脾气、禀赋、喜好,就是这个微弱光芒的手电筒。


而成年人过去几十年生活形成的对世界的认知以及自认为对的理念,就是这个巨亮无比的大灯。


你在观察孩子的时候,如果一直带着自己的这个大灯(也即自己的认知或者偏见),那就肯定一定看不到孩子。


就比如说,很多成人认为孩子只有喜欢画画,钢琴,数学才叫喜欢,其他的,都叫做乱七八糟。


《小舍得》里,田雨岚的孩子子悠喜欢昆虫,聊起昆虫来,子悠眼睛里都是光。但是他把自己相当“生物学家”的想法告诉妈妈,却被说成不切实际、天方夜谭。



子悠想要踢足球,田雨岚非说踢足球没有用,这时间不如多做几套卷子。


在成年人的大灯模式下,只有加分的,有用的,才是兴趣。


其他的,都不是兴趣。


这是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没有兴趣的最大原因,因为孩子真正的兴趣看起来很“无用”,所以被家长选择性的忽略了。


我原来介绍过一本书,叫做《高成就孩子的教养法则》,


里面有一个小男孩大卫就喜欢研究爬行动物,


大卫喜欢爬行动物都出名了,在他十几岁时,宠物店的人会打电话给他,因为他们不认识店里的某种爬行动物,或者辨识不出动物的雌雄。大卫就会去帮他们看。


而大卫的弟弟丹尼尔喜欢过山车,每次一家人外出度假,他都坚持让父母开车去当地的游乐园,以便考察和参观“过山车”。


丹尼尔热衷于研究过山车的细节,比如过山车高67米,有15米的落差,时速多少。


他如此喜欢过山车以至于学习了过山车的所有知识,包括过山车的机械学。


也正是因为过山车,丹尼尔爱上了数学和科学。


对,没错,看似无用的爱好说不定在某个节点就和成人眼里“有用”的东西接上头了,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关掉大灯,尽可能的看长远一些。


即便这个兴趣爱好终生都和你认为“有用”的东西接不上头,它仍然是有意义的,它可能会是孩子繁忙生活里的唯一慰藉,割掉了它,孩子安放心灵的地方就消失了。


第三句话:别着急。


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动态发展的,拿小胖来说,他三岁的时候超级喜欢车,各种各样的车;四岁的时候喜欢动物和乐高;五岁的时候喜欢军事和作战小人。


这些都是在动态变化的。


当然,目前我观察下来唯一贯穿好几年的就是画画,他喜欢画画,但也并不是一天到晚画不停的那种人。


即便是他最爱的画画,他也有不想画的时候;


即便曾经如痴如醉的乐高,这半年他都“冷落”人家好久了。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这个都非常正常,除了部分天才儿童,会对自己的热爱有超出常人的坚持,绝大部分的普通孩子,就是会不停的切换自己的喜好,直到青少年时期,他们爱好才可能会真正稳定下来,进而进入痴迷的“钻研”阶段。


就像网球传奇费德勒一样,他小时候什么球都玩,并没有展示出对网球的特别热爱。费德勒玩到十一二岁,才决定在足球和网球之间选择网球,一直到16岁,费德勒才开始真正的专业网球训练。

(童年时的费德勒)


《范围》一书的作者爱泼斯坦认为,费德勒成长的关键在于,他有一个“尝试期”,在真正的热爱稳定下来之前,他有好几年的时间尝试各种感兴趣的项目。


爱泼斯坦还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研究,他说,对英国一个寄宿制音乐学校的研究表明,那些被判断为出类拔萃的学生,小时候一般会接触至少三种乐器,到后来才选定一种;而水平一般的学生,则是从小就被家长选定了乐器。


换句话说,家长为孩子早早选定的“爱好”,反而很难做到“出类拔萃”,在这件事上,着急不得。


最后,总结一下: 要想发现孩子的天赋和热爱,家长更多需要去做的,就是:提供环境;关掉大灯;不着急,慢慢等。


来源:家庭教育义工 孩子的成长  编辑:成都夏虎律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