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化工环保与安全》:筑牢安全红线 守望绿水青山
筑牢安全红线 守望绿水青山
一、课程介绍
“化工环保与安全”是我国推行面向21世纪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后的新设课程,是我国大多数化工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强调学习化工安全与环保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认识化学工业中安全和文明生产规律,了解化工安全与环保事故的预测、预防和系统评价技术,了解化工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处理技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和工程伦理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深度融合,本课程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01
记忆化学品的主要性质危害及分类,理解燃烧、爆炸、中毒、泄漏等相关基本理论,掌握化工厂布局与管理原则。
02
应用化工过程HAZOP分析方法及相关信息化技术,客观评价化工生产过程的安全风险,分析可能形成环境污染的环节及可能发生的事故,论证其对健康、安全以及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
03
激发爱国情怀,树立远大志向,明确化学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化工专业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
二、课程设计教学思路
《化工环保与安全》课程教学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真正实现“思政”与“课程”的同向同行。不仅以“课程”为载体,传递“思政”元素,更重要的是以“思政”为工具,解决了“课程”教学在学生兴趣、安全意识、伦理准则等方面的顽疾。
在授课过程中利用“丰富情景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课程及专业的理解认识,改变学生“不爱学、不想学”的现状;利用“深度课程融合”重构内容体系,在对实际化工过程案例结构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解决问题能力,改变课程“不好学、学不好”的现状。课程思政渗透在“教”与“学”的循环互动中,保证学生爱国精神、人文素养、家国情怀、伦理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课程设计教学特色与创新
针对学生群体情况和本课程内容特色,提出“保护学生、留住学生、塑造学生、引领学生”的创新教学理念,并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上述理念。
“保护学生”:在讲授知识同时,引起学生对人身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的高度重视,掌握保护自身个体和生存环境的能力,改变传统授课中“重火灾爆炸中毒、轻公共安全卫生”的理念;
“留住学生”:针对有的学生受到社会上“谈化变色”的传统思维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剖析化工的安全本质,赋予学生科学思辨精神,例如在“绪论”章节,设计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化工安全;有的学生追求热门职位,就要通过就业大数据对比,厘清化工专业优势,例如以“疫情前后岗位变化情况”为例,向学生展示化工行业岗位需求稳定的优势;
“塑造学生”:面向专业基础好,有志于继续从事化工行业的同学,提升其流程分析、工况判断、团队交流、使用现代工具等诸多能力,使其在未来发展中更具优势。同时改变这些学生在化工过程设计操作中片面追求反应快、产物多、利润高的惯性思维,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准则;
“引领学生”:对全体学生,都要坚持立德树人,推行课程思政。将“把握安全生产红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思想传递给学生。
四、课程政治教学案例
以爱国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鼓舞学生
讲述建国后 70 年间我国化工产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特别是以“化工人助力火神山”为主题场景模式,梳理抗疫期间化工人做出卓越贡献,使化工专业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自信,也提升其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讲述化工行业的先驱者们不惧危险、不慕名利、矢志报国的故事,使学生在心中树立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例如讲解侯德榜毅然回国开创氯碱行业,邓稼先、曹本喜两位专家,均因为在长期从事 U-235 等放射性核物质分离提纯而英年早逝的例子。虽然他们放弃了优越的生活甚至生命,但他们的无私奉献为我们今天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强调“以人为本,安全至上”新时代生产活动原则
在讲述化工厂相关设计安全时,着重向学生宣传习总书记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这是在工厂、工艺、设备的设计中均需要遵循的准则;
在讲述化工生产过程管理时,强调“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发展大局”,引导学生站在化工专业的角度分析应该如何预防化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
结合“蓝天白云保卫战”、《水污染防治计划》(水十条)、“清废行动”等时事思政内容,选取典型地区在治理前后环境质量数据对比,分析其代表性化工生产过程中核心技术的升级转型方式。追寻政策出台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调研足迹,介绍 “新华网”等媒体关于政策实施后对市场与商机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与兴趣。讨论不同种类污染物的适宜处理方式及关键瓶颈问题,使学生树立攻坚克难的勇气与生态环保的意识。
五、教学评价与学生反馈
注重对综合能力的考评,对化工过程的分析不设唯一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多维度思考。例如在期末考试中,考题为对于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工艺的分析,这是《化学工艺学》授课中的典型案例。但对于学生答案,从多方面的综合考评,可能对成本、安全、环保等得到不一致的答案,只要符合任何一方的得分点,均可算正确。
实施教学改革创新后,学生对课程乃至整个化工行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开课前对四个班的统计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认为化工行业是危险的,占71.8%。通过学习,同学们逐渐转变了认识,在“化工利与弊”的开放讨论中,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化工是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业,为我国的建设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化工行业实际风险低,其危险主要来自于多致危因素这一特点。因此不但坚定了继续从事化工行业的决心,也提升了对本课程的重视。
图文来源:化工与材料学院
编辑:王静
审校:李瑞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