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无机化学-1》:树立科学榜样,紧扣时代脉搏,讲好中国故事







一、课程介绍


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是高等学校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等化学类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中,《无机化学-1》主要讲解化学基本原理部分内容。这一部分知识不仅为后续课程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元素化学的讲授建立最基本的理论支撑。


《无机化学-1》在第一学期开授,面向的是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新生。因此,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十分重要,既能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的打下深厚基础,又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无机化学-1》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紧扣时代脉搏,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将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努力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伟大目标。



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1.以科学家的故事为榜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专业课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应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把我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和科学家努力奋斗的故事告诉同学们,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我国先民早在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利用燃烧反应制作陶器,到了商代冶炼青铜技术就已经相当发达,道士在炼丹的时候运用了燃烧、煅烧、蒸发、升华等多种技术手段、蔡伦等人在造纸、染色、酿造、火药上的重大发明使人类生活质量提高。


古代中国无机化学发展,从左到右分别是道士炼丹、蔡伦、瓷器


但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陷入了危急存亡的局面,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强大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其中就包括钱学森、徐光宪等一批怀抱着“中国梦”的科学家。在讲解原子轨道的近似能级的时候,可以介绍徐光宪院士的生平事迹。徐先生始终不忘科学报国的初心,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虽然徐先生在美国拥有更好的科研条件,但是他仍旧义无反顾回国,报效祖国、艰苦创业,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他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提出了适于稀土溶剂萃取分离的串级萃取理论,促进了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向高纯稀土生产大国的飞跃。通过将这些灿烂的古代文明成果和我们的先辈的光辉事迹教给学生,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左为徐光宪院士、右为徐光宪在带领学生做实验



2.多方面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无机化学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科学,发展至今,无数无机化学家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他们为追求真理拼搏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有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将科学家努力奋斗的故事穿插在课堂授课中讲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授量子化学基础理论的时候,通过讲解量子化学的发展历史,用科学家们的故事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并进一步让同学明白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发展的、螺旋的上升的,上升过程中有时有突变,进而将“质量互变规律”和“人类认识规律”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


除了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无机化学课程中还蕴藏着其他丰富的思政素材。比如在讲解元素周期律变化规律时,将门捷列夫的事迹与元素周期律相结合,一方面利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哲学思想讲授元素周期律,另一方面,讲述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背后的辩证思维方法。在门捷列夫生活的时代,当时只发现了63种元素,且部分元素原子量数据是错误的情况下,门捷列夫批判性的继承了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现了元素周期律。通过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加深学生对上述哲学原理的理解。另一个例子是对离子极化的讲解,通过解释离子极化如何影响化学键的类型,进一步使得晶体从离子晶体转变为共价型晶体,进而导致物质的熔沸点、溶解度、颜色等一系列物理性质的变化,让学生对“质量互变规律”的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授课时进一步指出离子极化只是影响物质颜色的因素之一,并不是唯一因素,从而引发同学们探索新知的兴趣。


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和波尔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大辩论



3.紧扣时代脉搏,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通过人为努力对自然碳循环进行干预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技术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发热点。目前,部分碳中和技术(如MEA、富氧燃烧、地质封存等)已到了接近成熟,而围绕降低风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所做的许多基础性研究还在广泛开展。在这一方面,无机化学大有可为。在讲述元素性质部分时,将碳中和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学生,尤其是要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把中国在固碳方面的最新成果,如中国碳卫星发布第一张全球碳分布图、防风固沙相关技术等介绍给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碳卫星获得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





编辑:王静

审校:李瑞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