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机械设计》:把握理工科课程思政共性 激发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一、课程简介



《机械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机械设计理论、方法和设计技术是机械学科领域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及科学精神,在设计中遵守设计规范,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和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及方法,具有设计一般机械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路



在理工科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面临着理工科的理性特点与思政的感性思维融合较为困难的问题,导致课程中零星的思政元素难以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明确指出了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要求,即: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该要求为理工科课程思政明确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方向。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团队努力探索理工科课程思政的共性,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相互融合,努力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实现合力育人的目的。根据理工科课程的逻辑性、科学性和工程性等特点,机械设计课程提出的共性思政元素包括:


1.从学科理论知识提出的时代背景及推动工业进步的贡献,提出课程对助力中国梦实现的意义及作用,植入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2.从专业知识蕴含的哲理及辩证思维上升到科学精神;


3.由国家发展瓶颈对专业知识新理论的需求激励创新精神和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从专业知识错误应用的后果强化工程规范、责任意识以及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除此之外,教师从专业知识对价值的引导、专业知识对自我发现的唤醒以及利用教师人格魅力引发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都是课程思政元素。在机械设计课程中,由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导入的思政元素如下表所示。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



1.在绪论中介绍机械的发展历程。在古代机械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的记录。在近代的工业文明中,不见了我们的踪影。在隆隆的机器轰鸣中,崛起了大不列颠和德意志。在“二战”后科技空前的大发展中,美利坚独占鳌头。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在起飞。“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一个民族,在凄风苦雨中要振奋精神,在振翅高飞时要保持清醒。善于分析历史,才能深入思考,总结经验,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阔步前进。



2.在学习螺纹连接及螺旋传动内容时,通过事故案例强化学生的设计规范意识、责任担当意识以及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事故案例:1992年,EIAI公司的货机在阿姆斯特丹遭遇空难,全体机组人员全部遇难,阿姆斯特丹郊区的50名居民也死于这场灾难。尽管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有许多,如天气、环境、行为等,但灾难报告却表明,主要是引擎螺栓设计问题。作为飞机制造厂商应该为自己的设计错误和迟迟没有发现而承担企业责任。另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螺旋魅力,比如漂亮的贝壳,潮汐的漩涡,螺旋楼梯及螺旋建筑等等,将枯燥的螺旋传动与大自然及生活中的螺旋之美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则随处可见。人的一生,虽然会经历风风雨雨,但它如螺旋传动一样,在上升中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编辑:王静

审校:李瑞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