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于一战,枪响之后,没有人是赢家

闲人电影 闲人电影 2021-03-07
闲人电影电影,应该更有意思。


在有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电影学院奖上,战争片《1917》成了大赢家。


一举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英国本土电影、最佳导演、摄影、艺术指导、音效、视觉特效七项大奖。


被誉为《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的战争片。



可在金球奖颁奖前,谁也没有想到萨姆·门德斯执导的战争题材的《1917》竟然爆冷成为最大黑马。


它击败了备受瞩目的马丁·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斯嘉丽·约翰逊的《婚姻故事》、杰昆·菲尼克斯的《小丑》,一举拿下剧情类最佳影片和导演。


同时,《1917》还入选十项奥斯卡提名,这也让接下来的奥斯卡变得悬念重重,有一黑到底之势。



在解析这部电影之前,先得了解一战的背景、打法以及一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此时的亚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等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但各帝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秩序不对等。


他们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制霸全球,从而引发这场战争,这是一场非正义、丑陋的战争。



一战爆发不久便从机动战转入阵地战。


整个战争期间,每一次交战都是一场可怕的屠杀和巨大的消耗。


绝大部分时间,对峙中的交战双方数百万士兵,蜷缩在堑壕的泥浆之中,老鼠、跳蚤、虱子似乎无处不在,弹丸密集飞舞,一个个生命瞬间血肉横飞。


战场上尸横遍野,由于运不过来,大量的尸体被遗弃在战壕里,老鼠和乌鸦肆意的爬到尸体上啃食。



对于很多士兵来说,堑壕战等同于人间地狱。


在这种情况下,士兵的命可以不当回事,因为他们已经见怪不怪,牺牲变成了日常,人权与私利而言,不值一提。


正是这场丑陋的战争过后,麻木的人类才将人权提到重视的程度。



《1917》的故事很简单,其传达的意义与所有战争电影一样,即反战。


反战电影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宏大的场面和惨烈的战争,反思战争的丑恶,如《决战中途岛》、《光荣之路》;


另一种是以战场上的小人物为主,透过他们的视角去审视战争的多样性,如《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瑞恩》。


很显然,《1917》属于后者,毕竟枪响之后,没有人是赢家。



人的生命可以如草芥。


1917年,正值一战的转折期,协约国和同盟国的战火肆虐,尤其是英德两国,更是势如水火。


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国都想一举歼灭对方,德国率先出击,切断了英国某部的通讯,并对第二战区的英国部队设下陷阱,等其进攻。


为了将这个消息送到前线将士的手中,后方将军选择了两位年轻的士兵,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


此任务不容有失,一方面是两个营,1600人的性命,另一方面,这1600人中,还有布雷克的亲哥哥。



可仔细一品,就会发现其中的端倪。


两个新兵蛋子,穿越敌军的阵地,跨过炮火连天的战场,等同于刀口舔血。


他们既没有友军掩护,也没有装备支援,把停止进攻的口信送到前线上校手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将军为什么会选择他们两人。


其一,他们是新兵蛋子,即使失败了、牺牲了,对战局和部队没有任何影响;其二,就算口信未送到,前线的1600人都战死,与他而言,无动于衷。


其三,一战已经打了三年,他们亲眼见过了太多死亡,有时候一场阵地战下来,就有数以万计的战友在身边倒下,他们对死亡早已麻木。



如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


索姆河战役更甚,对战双方阵亡共计133万人,其中英军45万余人,法军34万余人,德军53.8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


所以这1602人的性命,对于他们早就麻痹的神经而言,如同拔掉一头牛身上的几根毛,不痛不痒。



电影中有一段删减的段落更能体现人权的轻微。


饰演将军的科林·费尔斯在采访中透露,他的角色在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删去的情节:将军在向两个小年轻派发完任务后,就铺上白桌布开始享用下午茶。


可见,战争已让人发疯,疯到任何人的生命都可以像蚂蚁一样被碾死。



战争让将士变成了他们讨厌,战争喜欢的模样。


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起初都心存善意,可惨烈的战争和人性的扭曲,让布雷克变成了亡魂,让斯科菲尔德变成了杀人者。


两人出于西方人道主义,救起了一架战斗机上的德国飞行员。


在斯科菲尔德为其取水的间隙,飞行员和布雷克之间上演了一场“农夫与蛇”的故事,飞行员掏出匕首捅破了布雷克的肝脏。



而斯科菲尔德,他遇到敌人,要么先逃跑,要么先制服对方,从不去主动置对方于死地。


可飞行员的凶狠,废墟小镇中敌军的描边,都让斯科菲尔德收起了善心,举起了枪,狙杀了他们。


这样的遭遇,让他不再像其他士兵一样可以在战争停歇时谈笑风生,反而被空洞、无神、机械取代。



当斯科菲尔德把停止进攻的信息送到麦肯齐上校手中时,他又遇到了一个战争狂魔。


麦肯齐起先并不听从斯科菲尔德的口信,并组织了第一次阵地进攻,当他亲眼看到将军的亲笔信后,虽停止了进攻但心有不甘。


他说:“希望是一种危险的东西。现在命令撤退,下周又会传达不同的命令,结束这场战争只有一个办法,战斗到最后一口气。”


战争都使他们身不由己,转而成为战争机器。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从电影中,英国军队识破了德军的诡计,避免了一次损失,但深入到现实中,这场战争没有一方属于真正的胜利者。


很多历史学家都对一战嗤之以鼻,他们不止一次说过,一战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只是为了满足帝国主义的私欲。


一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四亿多人卷入战争,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而协约国中的英法等国,同盟国中的德意等国,都在一战中国力下降,政体也逐步瓦解。



除此之外,《1917》之所以比大部分战争题材电影技高一筹,是因为它的一镜到底。


只不过,它的长镜头不似《俄罗斯方舟》,完全的一个镜头,而是多个长镜头通过隐藏剪辑拼接在一起,属于伪一镜到底。


导演在电影成片后,专门请业内的专业人士看过,他们都没能看出剪辑痕迹,可见技法高超。



但一部能被英国电影学院奖、金球奖肯定被奥斯卡提名的电影,绝对不止因为它的长镜头。


而是它将镜头语言和剧情发展,以及摄影、表演等多种元素恰当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沉浸式的体验。


这种“真实”,才是《1917》成为大片的存在。




推荐阅读




期待你分享到朋友圈

加小编微信rongcyr,进闲人电影用户交流群

获取及时的电影资讯,独到的观点,线下活动信息

还有更多福利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