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环境学院2019大事记

环境学院2019大事记


2019年,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院20周年为契机,继续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内涵发展、深化改革作为工作主线,把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作为价值追求,把依法办学、改进作风作为根本保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推动院办校能力建设,学院综合实力和声誉不断提升。




01

PART  


人才培养结硕果




一、学子首夺“挑战杯”特等奖


11月7日至12日,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北京举行。以环境学院15级本科生方思远为申报人、16级本科生包宸瑜为合作者的作品—“热-光协同催化高效水制氢的机理研究”成功夺取特等奖。这是环境学院历史上首次实现在学生科创类顶级赛事中最高奖的突破。该项目的指导教师为环境学院胡云行讲席教授


二、“绿格”公益实践团获新闻联播报道


在沙漠种出绿洲,用青春告白祖国。9月14日,“绿格”公益实践团新闻联播报道。获评2019交大年度人物。绿格实践团成立于2015年,是由环境学院指导的公益实践团。他们的主要活动有“绿色民勤计划”、废旧纸盒回收计划、“扶贫扶志”支教计划等,他们立足于制作“麦草格子”,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公益热情、高校科研团队的嫁接技术以及社会资金,以更高效的方式进行防沙治沙,助力荒漠化问题的解决,促进当地沙产业的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三、获批上海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环境毒理学仿真实验》课程获批2019年度上海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02

PART  


学科建设上台阶




 四、顶级期刊NATURE发文


1月10日,耿涌教授与国际合作者提出的循环经济全球化政策建议相关研究成果“How to globalize the circular economy”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这是中国学者聚焦循环经济全球化的前沿研究,也是第一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资助下的第一和通讯作者均为同一位中国内地学者的政策性文章。


 五、顶级期刊SCIENCE发文


8月9日,Science(《科学》)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赵一新团队在CsPbI3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最新研究成果:“Thermodynamically stabilized β-CsPbI3–bas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efficiencies >18%”,(《热力学稳定的β-CsPbI3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逾18%》)。该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王勇。上海交通大学为第一完成和通讯单位。


 六、省部级平台实现零的突破


2019年度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4个省部级平台成功立项建设,实现历史突破。


 七、科研经费创历史最高


2019年科研经费创历史最高。全年到账科研经费6465万(校内),经费近人均100万,另有大理研究院水环境治理团队科研经费超1000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1项,连续6年收获重点项目。


 八、国际排名显著上升


环境与生态学科的ESI排名稳定上升,目前已进入前3‰行列;环境科学QS排名再度入围百强,从2017年的93名稳步提升至73名


03

PART 


师资队伍显活力




 九、3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11月19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正式公布2019年度“高被引科学家(Highly-Cited Researchers 2019)”名单。入榜这份备受期待的名单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均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 其被引频次位于同学科前1%,彰显了他们在同行之中的重要学术影响力。上海交通大学共16位学者入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曹心德教授、赵一新教授、耿涌教授入选该榜单。


 十、新增人才计划入选者


引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肖化云教授, 王天富长聘教轨副教授马鸿文教授楼紫阳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


04

PART  


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十一、为进博会开展空气质量监测保障


11月,程金平教授团队2019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梳理污染源信息,针对工业源、飞机、加油站、扬尘等实时排放数据进行梳理,同时参与构建和维护实时污染物排放预警系统,为空气质量监测预报评估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十二、大气治理护航美丽中国


12月底,大气团队参与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原高寒地区灾害现场安置装备”在海拔3500米的青海格尔木进行了现场运行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项目要求,为高原高寒地区应急救灾提供了技术与装备支撑。


 十三、连续式水热资源化湿垃圾技术装置


7月,金放鸣教授团队“湿垃圾水热氧化技术”迈出了工业化“试车”的历史性一步—第一台连续式水热资源化湿垃圾技术装置投料运行测试成功。


 十四、思源湖治理


湖库水质净化与水生态修复科研团队对上海交大思源湖的治理初见成效,湖水水质改善显著,目前已达III类水标准,水体透明度大大提升,湖区清澈见底,水下森林已现雏形,水鸟数量明显增多,悠游水面怡然自得,生态效应逐步显现。获得师生好评,为精致校园建设贡献“环院智慧”。


05

PART  


思想引领出成效




 十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支部建在连上”,洱海支部案例入选全国党建研究会2019年指定课题案例,团队获评2019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以洱海治理团队为核心的上海交大大理研究院荣获2019年度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十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认真开展主题教育。领导班子带头集中学习,自觉践行初心和使命。先后讲党课4次,召开领导小组会4次,开展集中学习教育和专题研讨5次,参观学习教育2次,开展志愿服务5次,围绕主题教育参与实地调研并确定调研课题5项,谈心谈话100余人次。


06

PART  


二十周年再出发




 十七、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


以“建院二十周年”为契机,挖掘院史凝聚人心,筹措资源助力发展,孔海南教授中国水环境集团发起出资400万元,成立“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鼓励青年学子投入到洱海保护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十八、二十周年院庆大会


召开二十周年院庆大会,邀请国内外嘉宾及广大校友汇聚一堂,回顾学院发展历程,述说学院发展成就,展望未来发展前景。结合院庆系列活动,对学院楼宇文化、标识系统及校友墙等进行翻新,制作院庆宣传片、宣传册,上线新版英文网站等,学院新大楼开始动工建设。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2019年是交大环境人接续奋斗的一年,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绿水青山结硕果,勇立潮头再扬帆!

展望2020年,新的环境大楼将拔地而起,双一流学科建设将持续推进,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不负韶华,只争朝夕,交大环境人将为祖国的蓝天、碧水、净土梦继续孜孜以求,不断奉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