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环聚热点,共话未来!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第五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青年学者论坛诚邀海内外英才!

论坛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青年学者论坛是面向全球优秀环境青年学者举办的交流活动,旨在为海内外青年才俊搭建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平台,通过专题报告、学术研讨和人才洽谈等形式,加强对上海交通大学的发展战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政策体系的全面了解,为上海交大环境学科储备优秀青年师资人才。本年度论坛将通过线上举行,现诚邀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参加,聚焦领域热点,共话美好未来。


往届风采


论坛安排

时间:2022年12月17日

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


邀请对象

具有世界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博士学位,良好的学术背景和学术发展潜力,3年以上博士后研究经历或相关工作经历;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独立带领研究组工作,在学科前沿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在相关领域已取得一定成绩或具有良好发展潜力。


论坛主题

论坛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的环境问题”,聚焦但不限于以下主题:降碳减污协同治理、生态毒理与环境健康、资源环境管理及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材料与可持续能源等。


报名方式

请下载并填写《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青年学者论坛报名表》,并于2022年12月4日前将完整报名材料发送至邮箱sesehr@sjtu.edu.cn。

1. 报名材料:报名表(详见“阅读原文”);个人中英文简历;学术代表作5篇;其他必要材料。

2. 论坛邀请函:学院将组织评估小组对申请人材料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的申请人将收到正式参会邀请函(2022年12月9日前以邮件形式发送)。

3. 联系方式

联系人:包老师、何老师

联系电话:86-21-54741065

邮箱:sesehr@sjtu.edu.cn

通讯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环境科学楼126室(200240)


主办单位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重点大学之一,是一所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科历史可追溯到1928年设置的市政工程专业,曾培养出顾康乐、周文德、顾夏声、胡家骏、徐晓白等一批杰出校友。1999年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3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依托上海交大在工科、管理、医学等方面强大的学科基础,经过几代交大环境人的持续努力和不懈奋斗,学院在国内环境学科领域已形成了特色优势,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2017年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学科,2022年环境与生态学进入ESI全球前1.2‰行列,环境科学QS排名位列全球第52位。

学院现有师资及研究人员7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9人。师资及研究人员100%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具有一年及以上海外经历。目前,学院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中组部万人计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奖励计划1人,国家青年特聘专家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获得者2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8人,生态环境部国家环保领军人才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农业部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1人,上海市特聘专家2人,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含青年)3人,上海市东方学者2人,上海市曙光计划1人,上海市启明星计划3人,上海市浦江人才12人,上海市扬帆计划6人,上海市晨光学者3人,4位学者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5位学者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依托现有师资,学院逐步形成环境污染过程理论与方法、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生态毒理与环境健康、环境功能材料与绿色能源、资源环境管理与应对气候变化等特色学科方向;承担“水专项”、“大气专项”、“土壤专项”、“固废专项”等多个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科技奖励十余项;在Nature、Science、PNAS、JACS、ES&T等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获批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1)、国家环境保护新型污染物环境健康影响评价重点实验室(2020)、上海市环境新生污染物“一带一路”中新联合实验室(2020)、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2019)、上海市环境保护大数据与智能决策重点实验室(2017)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平台。面积超过2.3万平米的绿色增长与应对气候变化大楼年底投入使用,将为交大环境学院新一轮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硬件支撑。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背景下,学院未来将重点围绕降碳减污协同、环境与可持续能源、环境健康、环境大数据、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持续发力,在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力争形成新的学科特色与增长点。期待学科相关领域内富有创造性、取得了突出研究成果或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踊跃报名,与我们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学习二十大精神】环院党员说|赵砚彬:践行、实干与担当,书写新污染物防治优秀答卷

【环迎党员大会】环学理论|生态环境部召开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环迎党员大会】环学理论|中国共产党章程

责编|葛天意

环境学院E起新媒体工作室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