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星专栏 | 海南专项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党员智耕海南,高校与地方双向奔赴——将党支部建在研究生联培基地,赋能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

红星照耀初心,党建引领发展。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党建强、发展强”目标,推动学院党建工作提质增效、行稳致远,促进“十四五”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即日起学院特开设“红星”专栏,全面展示学院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师生党员风采,坚定不移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奋力书写新时代环境人的闪亮答卷。




研究生党员智耕海南,高校与地方双向奔赴

——将党支部建在研究生联培基地,

赋能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3年“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奖”二等奖)


一、工作背景

上海交通大学共有包括三亚研究院在内的23个异地联培基地。随着异地联培学生数量不断增长,开展好联培学生党建工作,逐渐成为推动党建与事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异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联培基地赋能地方发展的新要求。为响应国家号召,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海南专项研究生招生,推动学院师生服务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设立海南专项研究生党支部,充分发挥自贸港政策、生态环境学科、崖州湾科技城平台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助推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该支部党员长期在三亚崖州湾科研一线开展党建工作,并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异地联培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思路、机制和经验。


二、总体思路

环境学院针对异地学生党建总结了一条党建模式,即“党建红+生态绿+深海蓝”——“政策+学科+平台” 异地联培学生党建新模式,“三位一体”党支部绿色实践。旨在结合国家与地方重大战略,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立足崖州湾科技城,面向自贸港和南海,实现党建工作、科研创新、服务地方的融合共进,推动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南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总结了一条基层治理经验,即:“学生党支部+学校社团+社会组织+地方部门”基层多元共治体系,切实以学生党建赋能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发展和南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异地联培学生党建新模式和基层多元共治体系


三、具体做法

1

坚持党建引领,发挥组织力

以党建引领异地学生培养机制,对标对表国家人才培养要求,夯实异地学生党建基础,规范党支部建设。充分利用南海舰队某基地、西岛女子民兵连纪念馆、梅山革命烈士陵园等海南当地的红色革命历史资源,通过集中学习、微党课、走访参观等形式,追寻海南红色足迹,重温琼崖光辉历程,引导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支部建设的红色驱动引擎。

支部于南海舰队某基地开展海上“大思政课”

2

深化师生交流,提升凝聚力

以科研主题交流、师生共话发展、线上线下联动的党建工作模式,推进异地学生党支部、学院教师党支部、学校科研服务平台党支部的合作交流,推动“特色党建+学业科研”深度融合、“在校导师+异地学生”深入交流、“学校平台+联培基地”资源互补,提升异地专项学生培养质量。同时,委任一名异地教师党员在海南三亚开展帮带服务工作,发挥教师带学生、老生带新生、党员带群众的优势,帮助异地联培学生适应新生活和新环境,推动异地联培机制的建立健全。

“环”聚创新守护绿水青山,万全之“测”共建美丽中国——环境学院与分测中心举办联合党日活动

3

践行生态思想,加强创造力

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线,积极引导党员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理论成果、回信内容、大会精神。依托支部联建、社会实践、基层调研等形式载体,联动兄弟高校环境学科研究生党支部,发挥生态环境学科专业优势,并将沪琼两地生态文明建设优势特点结合贯穿,引导党员服务绿色发展,服务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发展和南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支部建设的绿色核心。

华东五校环境学科研究生党支部联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4

聚焦海南发展,形成战斗力

围绕海南无废城市建设、六水共治工程、无塑海洋行动、海洋生态经济等主题,积极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基层社区开展合作研讨,充分发挥硕博研究生咨政建言效能。同时,聚焦海洋塑料污染源头治理和居民海洋生态环保意识提升,在崖州湾科技城成立“为蓝”公益实践团(SJTU for the blue),同步实现学生党员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构建“学生党支部+学校社团+社会组织+地方部门”基层多元共治体系,追寻支部建设的异地蓝图。


拜访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商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校地合作事宜

支部与海口市生态环境局、美兰区新埠街道三联社区党总支围绕“海洋塑料污染源头治理”“社区减塑宣传引导合作”等工作开展研讨并建言献策

与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就生态环境学科海南专项人才培养等话题座谈交流

支部在中科院南海所调研海洋塑料污染及海龟玳瑁保护救治工作情况



四、创新与特色

一是打造“党建红+生态绿+深海蓝”——“政策+学科+平台”三位一体异地联培学生党建新模式。结合国家与地方重大战略,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立足崖州湾科技城,实现党建工作、科研创新、服务地方的融合共进。

二是厚植党员家国情怀,提升异地培养育人成效。筑牢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把交大环境人的“红色力量”注入到地方和基层。同时,以支部为连接载体,促进本部资源与异地学生的交流协作,助力科研创新。

三是聚焦学科特色优势,创新党建活动形式,推进沪琼资源融合共享。聚焦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发展和南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两地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对话桥梁,通过理论学习、生态勘察、绿色实践、调查研究、共商共建等多种形式,创新支部工作模式,增强支部党建活力。

四是锚定地方发展战略,拓宽校地协作渠道,增强异地培养服务效能。一方面,积极与地方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科研机构、基层社区开展座谈交流,明确工作导向,服务地方发展。另一方面,推进支部与异地党支部联动联建,促进资源互融,放大联建倍增效应。


五、主要成效

1

基层党建成效

对标对表“七个有力”的要求,夯实支部异地运行制度,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成立以来,支部与清华大学学等16所高校的20个基层党组织联合开展特色党建活动,超600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相关活动,在学习强国等校内外平台发表40余篇党建新闻信息。

2

人才培养成效

2021级硕士生彭垣钧获评2022-2023学年“崖州湾科技城最具影响力学生”;2022级博士生黄文锋、梁俣港、王宏涛受邀参加三亚市“净塑城市”试点示范项目,王宏涛在会上做主题分享;2021级博士生张静,2022级硕士生刘汉林、杜玮祎,2021级硕士生彭垣钧出镜新华社拍摄的崖州湾科技城国际宣传片。支部9人担任院研会主席、班长、团支书等学生干部职务,累计获得校级及以上奖项超20项。

3

服务地方成效

在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挂牌社会实践基地,开启党建引领的校地协作海洋塑料污染“去存减增”治理模式;在崖州湾科技城成立“为蓝”公益实践团(SJTU for the blue),助力南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支部成员累计撰写300余篇咨政建言报告,多篇独立撰写的咨政建言报告被中央、上海、海南相关部门采纳。

聚焦海洋塑料污染源头治理与居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升,成立“为蓝”公益实践团(SJTU for the blue)


结  语

未来,环境学院将持续推动异地联培学生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异地联培培养机制、促进联培基地为地方发展带来更大贡献,推动党建育人提质增效、开花结果。



更多精彩 推荐阅读

赓续榜样力量,争做有为青年 | 环院学子2023年精彩回顾

行稳致远,奋力登攀!——2023年环境学院“难忘瞬间”

环境学院成功举办第六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青年学者论坛

责编 | 葛天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红星专栏 | 海南专项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党员智耕海南,高校与地方双向奔赴——将党支部建在研究生联培基地,赋能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